等了好久終於等到今天!
「空中開手機」變成現實!
今天凌晨00:16,
東航MU553航班,
從上海浦東飛往巴黎,
成為國內民航首個全程「空中開手機」航班!
機艙裡是這樣的情景,
東航、海航、祥鵬等航空公司宣布,1月18日起,乘客可以在空中使用手機,但需設置為「飛行模式」。春秋航空則表示,2月1日起,在其航班上可用飛行模式手機。
近年來,中國民用航空局為了滿足廣大旅客需求,根據中國國情,經過技術測試、規章修訂等一系列工作,認為開放機上PED(機上可攜式電子設備)使用的條件已基本成熟。
16日,中國民航局正式發布了《機上可攜式電子設備(PED)使用評估指南》,指南指出:
合格證持有人可根據 CCAR-121 部第 121.573 條「可攜式電子設備的禁用和限制」(b)(5)款「合格證持有人認為使用時不會影響飛機導航和通訊系統的可攜式電子設備」(如: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手機等)確定可攜式電子設備的開放使用。
如需要,合格證持有人應對特定可攜式電子設備使用情況驗證後決定是否開放使用。
雖然PED使用評估指南發布,但並不是乘客可以完全自由在飛機上使用手機。
《指南》規定:
合格證持有人在其所運營的飛機上開放機上PED使用前,應建立相應的使用規範,內容包括明確可用的PED種類;可用/禁用的飛行階段等。
就在PED使用評估指南發布之後,東航、海航、祥鵬、春秋航空分別宣布,乘客將可以在空中使用手機,但需設置為「飛行模式」。
目前,歐美國家的主要航司都允許旅客在機上以飛行模式使用手機。而相比歐美,中國民航局在可攜式電子設備對飛機電磁幹擾方面的研究與政策均起步較晚。2017年9月,民航局宣布《大型飛機公共航空運輸承運人運行合格審定規則》第五次修訂已獲交通運輸部通過。這次修訂,讓「在機上使用手機」由明令禁止,轉為各航司根據實際情況決定。
手機「解禁」後,旅客將可查看自己手機上的內容,在提供機上WiFi的航班上,旅客還能夠刷微博發微信,或是獲取公共WiFi上的共享內容。除此之外,「空中支付」也將變為可能,機上購買紀念品、免稅品等附加服務也會更便捷。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四季度,國內飛機安裝有基於Ku衛星的機上網際網路系統的,超過了100架,機上網際網路覆蓋率約為3%(2017年預計中國民航總機隊規模約3200架)。
雖然以Ku衛星網絡的帶寬能力和價格,基本可以配合機上網際網路的試點和小量體驗。考慮到未來全艙乘客的WiFi接入,進一步挖掘商業價值,2018年更多航空公司則需要尋求更高技術手段。
更高技術手段是什麼?我們看到,全球高通量衛星和Ka衛星資源的快速發展,正引領著全球機上網際網路升級進階。無Ka,不WiFi,或將成為未來的風向。對航空公司而言,Ka流量成本僅為傳統Ku的1/5甚至更低,更有利於空中WiFi的規模運營、持續運營。
2017年,我國首顆高通量衛星浮出水面,「實踐十三號」衛星成功發射。這是我國首顆搭載Ka頻段多波束通信載荷的衛星,通信總容量達20Gbps,超過我國已研製發射的通信衛星容量總和,標誌著我國通信衛星已進入高通量時代。
此外,「實踐十三號」衛星完成試驗驗證後,轉入Ka頻段寬帶通信試驗業務,納入「中星」衛星系列,命名為中星十六號衛星,使我國成為繼美、歐等少數發達國家後掌握Ka頻段寬帶通信這一先進技術的國家,可為高鐵、船舶、飛機等移動載體上的用戶提供優良的寬帶服務。
「實踐十三號」衛星系統總指揮周志成曾表示,「實踐十三號」就像把骨幹網搬到天上去,通過空中、衛星傳輸,把帶寬拉大,加大傳輸容量、加大速率,與地面比翼齊飛。
Ka衛星準備就緒,為我國機上網際網路產業進入新時代奠定了基礎。
使用手機的禁令解除,高通量Ka衛星的成功發射,國產系統的全球適航認可……中國機上網際網路產業已經具備了飛奔起跑、跨越發展的所有基礎,雖然目前相較於全球的空中WiFi覆蓋率仍有差距,但未來發展非常值得期待。
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全年旅客吞吐量達10.16億人次,如果按照70%願意付費算,也有7億人次使用。在目前空中數據流量單價不低的情況下,一位長期研究空中Wi-Fi的業內人士認為,這個市場在百億級還是可能的。
我們看到,國內空中WiFi進擊的步伐越來愈快。絕大部分航空公司意識到機上網際網路的至關重要,開始積極啟動項目、提前謀劃升級。從上市航企的披露看,國航、東航、海航、春秋航空等均已經布局航空WiFi。而其他A股上市公司中,輝煌科技、北緯科技等也都曾涉足相關業務。
預計到2021年,中國機上網際網路機隊規模有望接近總機隊規模的50%,超過2400架。
「空中開手機」已成現實,
中國機上網際網路時代正迎面而來!
☞經濟日報:重塑中國經濟的思想偉力
☞「大出行之戰」硝煙再起,這次還會有補貼嗎?
☞春運首輪售票高峰已過,那張回家的票,你買到了嗎?
☞越有錢越不愛用行動支付?最新調查數據令人意外……
編輯 / 萬政
來源 / 經濟日報(記者李治國)、中國民航網、人民日報、新華網、新京報、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