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聖經的誕生、流傳和定典

2021-02-19 隨手傳福音

新約聖經各卷的原稿早已不在,我們現在又怎麼知道手上的新約聖經就是當日神所默示的話語呢?

奇怪的是,除了那些學者專家,我們對於別的古卷就不大在乎它們是否和當日的原稿一樣。譬如說,古希臘的聖典荷馬(Homer)的伊裡亞德(Iliad),現存四百五十七部蒲草紙卷,兩部大楷體抄本,一百八十八本小草體抄本,我們對它的正確性都沒有什麼懷疑;相比之下,新約聖經有成千上萬的各種類型的抄本(完整的或殘片斷簡),有些抄本其抄寫的時候與原典書成之日,相距在一個世紀內。所以新約鑑別學的學者,對自己擁有資料的豐富,真有點「不好意思」。雖然如此,世人還是質疑新約聖經的可靠性和正確性。

這是我們可以理解的,因為新約聖經是我們整個信仰的根源,如果它不是神所默示,在抄寫流傳的過程中又是錯誤百出,我們的信就是徒然的。下文論述新約聖經的誕生、流傳和定典的過程,希望能解開一些人的疑團。

新約聖經有二十七卷經文。若把原典形成的過程,按事情發生的先後作排列,可粗略分作四個階段:

1。最先的是耶穌在世上所宣講和所行的事跡。

2。接著便是五旬節之後,門徒在一起過著教會生活之自然產品。這包括了使徒對外宣揚,對內的教導及聚在一起之敬拜。

3。當教會漸漸擴展,使徒出傳福音建立教會,因而開始寫下書信。

4。再後才有福音書把耶穌的事跡筆錄下來。

如此看來,新約原稿是來自以上(3)和(4)的時期。換言之,有關(1)和(2)的記載,並不是在事情發生之時的實時筆錄,反之,是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口傳,才成為新約中筆錄的文獻。從口傳傳統到筆錄成書,直至被納入正典(Canon)是一個漫長且複雜的過程,但從頭到尾,聖靈都在引導。

根據新約學者A.T. Robertson,新約各捲成書的日期約略如下:

馬太福音 主後50 - 60

馬可福音 主後60 - 70

路加福音 主後59 - 62

約翰福音 主後90

使徒行傳 主後63

羅馬書 主後54 - 57

林前、林後 主後54 - 57

加拉太書 主後54 - 57

以弗所書 主後61 - 63

腓立比書 主後61 - 63

歌羅西書 主後61 - 63

帖前、帖後 主後50 - 51

提前、提後、提多 主後65 - 68

腓利門 主後61 - 63

希伯來書 主後69

雅各書 主後50以前

彼前 主後65

彼後 主後66 或67

約壹、約貳、約三 主後85 - 90

猶大 主後65 - 67

啟示錄 主後95

原稿是寫在什麼材料上的呢?

蒲草紙製造業在埃及很發達,尼羅河淺水三角洲中,生長了許多蒲草。它的莖長十二至十五尺,約與人的腰一般粗,橫切面呈三角狀。把它砍成一節一節的,每節一尺長,再沿縱向擘開,將髓心切成細長條,在一個平坦的地方,先鋪一層紋理方向一致的長條,上面再放一層,這一層的紋理與剛才那一層互相垂直,把這兩層壓在一起,就成了一種書寫材料,這個材料的韌度在當時可算為好紙,但至今已變得極脆弱,有時一碰就變成粉末。這是為什麼新約的原稿難存到今天的緣故。

皮紙或精皮紙是牛、綿羊、山羊、羚羊的皮作的。先去皮,再洗清、軟化、磨光、最後塗一層白堊(白色土)就成了。新約原稿是將寫好的蒲草紙或皮紙,做成捲軸。這是把蒲草紙邊與邊相粘,成一長張,再把這一長張繞在軸上,就是一卷書了。每卷通常不會超過三十五尺長。新約兩本最長的書,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可以各用三十一尺或三十二尺的蒲草紙寫完。捲軸上的文字是一列一列地寫,每列二、三寸寬,與軸平行,高度當然視蒲草紙而定。(抄本codex 形式的出現要在第二世紀初才有。)

原稿是用什麼文字寫成的?

在耶穌時代,巴勒斯坦的日常用語有兩種:一是亞蘭文(Aramaic),這是從希伯來文衍生出來的文字,有人稱它為 a cousin of Hebrew,在新約裡,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亞蘭文的名字,如巴多羅買、巴拿巴等;另一是流行在當地的普通希臘文,Koine Greek,不是古典希臘文。很可能耶穌當時說的就是這個希臘方言。新約書卷是用通行在羅馬帝國的希臘文字寫成的。字體大概是大楷體(uncials),寫的時候特別工整、仔細,每個字母分開,像英文的大寫一樣。

原典當然已經失傳,抄本流傳下來的卻成千上萬。抄本(Codex)又稱翻頁書,是把一張或幾張蒲草紙對摺,中間用針縫起來。這種形式比捲軸好多了,因為(1)四福音書或所有保羅的書信都可以訂為一冊;(2)校勘方便;(3)便於兩面書寫,成本降低。皮紙比蒲草紙宜於制書,因為它堅韌,比脆弱的蒲草紙耐用,而且兩面書寫毫無困難。

在第二世紀初,教會中廣泛地使用抄本,開始時都是基督徒個人自製的,為了讓自己或是教會有幾卷新約書卷可用。

到了第四世紀,政府正式寬容基督徒,商業制書廠,或稱抄經所,也開始作新約抄本。一群訓練有素的文士,包括基督徒與非基督徒,坐在抄經所;一位朗誦者,手持範本,高聲慢讀,文士們拿皮紙、筆、墨水聽寫。這樣子,可以同時抄好些抄本,但不難想像,依此複製,一定會產生錯誤。

在早期,手寫的希臘字體是大楷體(uncials),到第九世紀初,開始有書法改革,用的是小草體(minuscules)來書寫。小草體的優點很明顯,正如其名,它佔的空間比大楷體少,所以寫時用的皮紙較少,書價因之降低。新約抄本中,小草體的數量比大楷體多十倍以上,大楷體的歷史雖長(在動亂中損失也多),但因小草體的書,抄寫方便,所以兩者存留懸殊。

現在我們是怎樣把抄本分類的呢?

按瑞士衛斯坦(J.J Wettstein, 1751)的系統,歷史最久的大楷體抄本都用拉丁、希臘的大寫字母及一個希伯來字母(aleph)為分類的代號。不過已知的大楷體抄本數量比拉丁、希臘、希伯來字母的總和還多,所以就把每本大楷體編上一個以零為首的阿拉伯數字。目前有二百五十本大楷體抄本已分類編好。至於小草體抄本則純用阿拉伯數字編,目前有二千六百四十六本。蒲草紙抄本(Papyri)的斷簡殘片是在數字前加上一個 p 來編號。(如p46)

在我們手上最早的新約蒲草紙抄本是代號P46(又名Chester Beatty Papyrus II),共為86頁,長11寸,寬6 1/2寸,本來有104頁,是保羅的十封書信。有的新約專家把它的年代定為第一世紀的後期,也就是保羅完成書信後的二、三十年。另一代號P52的蒲草紙抄本的殘簡,長2寸半,寬三寸半,只含約翰福音小部分(約十八:31 - 33, 37 - 38)。根據字體的形狀,年代是主後110 - 125。

在大楷體抄本中,著名的有:

(1)西乃抄本(aleph,希伯來文的第一字母)(Codex Sinaiticus)(成書於AD350):是替申多夫(Tischendorf)在十九世紀中葉於西乃山的聖卡瑟琳修道院發現的。它包括了全部聖經,是用大楷體書寫,每頁四列,長15寸,寬十三 1/2寸。現在舊約已經毀損了部分,幸好新約完整無缺,事實上,西乃抄本是已知希臘文新約大楷體抄本中,惟一完整的。

(2)亞歷山大抄本(A)(Codex Alexandrinus)(成書於第五世紀):除了幾處地方受損外,舊約都完全,新約馬太福音一直到二十五章6節都遺失了。

(3)梵諦崗抄本(B)(Codex Vaticanus)(成書於第四世紀中葉):這是新約學者認為最可靠準確的抄本。

(4)以法蓮抄本(C)(Codex Ephraemi)(成書於第五世紀):一般學者認為它的經文不是很可靠。除了帖撒羅尼迦後書及約翰貳書外,新約每卷書都全。

(5)伯撒抄本(D)(Codex Bezae)(成書於第五或第六世紀):這抄本跟別的抄本出入最大。它包含了大部分四福音及使徒行傳。

根據抄本源自何處,抄寫者的背景,新約抄本被分為三大經文類別:

(1)西方式(Western text,又稱Popular text):盛行於第二、三世紀,是不大可靠的抄本。經文的特色是抄寫者喜好改寫:字、字句,甚至整個句子都任意改變、增刪,只要修改者認為那樣作,可以使經文更有力而肯定些。為了使經文豐富,它不惜犧牲純粹的原文,而根據傳統,甚至次經或外典更改或增加一些資料。伯撒抄本是屬於這種經文類別。

(2)亞歷山太式(Alexandria text)或中性經文(Neutral text):這是從第二世紀開始,在亞歷山太富有抄寫古籍訓練的文士所抄寫的。這類經文最少受到後來脫漏及混雜的影響,而最接近原典。最好的代表是梵諦崗抄本(B),其次是西乃抄本(aleph)。

(3)敘利亞式或拜佔庭式(Byzantine text):這是最晚的混合式的經文,四世紀有一位或多位編輯,為寫一種通順、簡單、完整的經文,便修正以往抄本而得的。這種融合經文抄本與原典相距最大,傳到君士坦丁堡,自被廣布於拜佔庭帝國。最佳的代表是亞歷山太抄本(A)(福音書部分,而非使徒行傳和書信),後期的大楷體抄本及許多小草體抄本。公認經文(Textus Receptus)是敘利亞經文最後的代表。

印刷術發明後,在1488年,全部希伯來文舊約,由倫巴地(Lombardy)的宋西諾出版社(Soncino press)印行。新約希臘文聖經直到1514年才問世,那是由西班牙紅衣主教西曼乃斯(Ximenes)策劃的康普路屯聖經(Complutensian Polyglot)。但在市場上賣的第一本希臘文聖經卻是荷蘭的伊拉斯姆(Erasmus)整編的。他找不到完整的希臘文新約,就東拼西揍一番。多數的經文是根據欠佳的晚期小草體抄本,大概是十二世紀。這本聖經在1516年完工,出版後反應是毀譽參半,但銷路很好。這版本被後人修訂過,但拙劣的經文卻大體未變。在1633年出版的一本聖經所用的一個廣告詞「公認經文」,就被套用在這伊拉斯姆的希臘文聖經上。公認經文抗拒學術界四百年,不讓更好更早的經文來取代。1611年出版的欽定本聖經(KJV)也是以此為藍本。

1881年印刷界有驚人的事件發生,原來英國學者出版了有始以來最出色的鑑別版希臘文新約。經過二十八年的工作,學者魏斯科(Westcott)和霍爾特(Hott)根據中性經文的梵諦崗抄本修訂了新約希臘文聖經。現在通用的希臘文聖經是Nestle - Aland 編的,其經文是比較替申多夫、魏斯科及霍爾特以及魏伯納的經文而來的。這是最接近原典的經文。

順便一提,希臘文聖經的分章是十三世紀的朗登(Stephen Langton)所作的。至於分節,則是十六世紀,由一個巴黎的印工司提法納(Stephanus)所作的。

「新約」(New Testament)這個詞是第三世紀的基督教學者特土良(Tertullian)所開始用的。比起舊約聖經,新約聖經的定典過程反而複雜得多。

我們知道的是,在第二世紀的後半期,四福音書已經廣為流傳,當時雖然在民間有許多冒名的福音書,但都不被教會接納。在公元1740 年發現的一本主後170年Muratonian Canon 的第八世紀副本,列出了一張在教會誦讀的經文,其中包括了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使徒行傳、保羅的十三封書信、猶大書、約翰壹書和貳書、啟示錄。它還說,有的人不同意在教會念彼得後書。

來到第三世紀,教父俄利根(Origen)已經替大部分的新約經卷寫下了釋經書。他的弟子,Dionysius of Alexandria說,西方教會接納啟示錄,但東方教會的態度不明確;對希伯來書的態度,則剛好相反。他自己支持雅各書、約翰貳書和三書為正典,但不支持彼得後書和猶大書。

到了第四世紀,那些經卷是正典才開始明朗化。教會史學家Eusebius在他的《教會歷史》(主後315年)說:

四福音書、使徒行傳、保羅書信(包括希伯來書,雖然作者不能決定)、彼前、約壹、啟示錄 - 正典的地位已被公認。

雅各書、彼後、約貳、約三、猶大書 - 大部分的人,包括Eusebius 自己都接納為正典,但有小部分的教會反對。

像保羅行傳、Shepherd of Hermas 等書則被列為假造的書。

在主後367年,亞歷山大的主教亞那他修( Bishop Athanasius)在他的《Festal Letter for Easter》把現在的二十七經卷毫無條件的列為正典。主後397 年的 Council of Carthage (大公教會會議)完全接納了這二十七經卷為正典。

「聖經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

在整個寫作、流傳、定典、翻譯的漫長過程中,聖靈神都一直的引領和保守,這就是您手上的聖經。

相關焦點

  • 新約聖經有哪些古老的譯本?
    這只是由事實推想而得的論據,因為早日敘利亞教會流傳至今日的《福音書》卷,僅有兩卷,而以下所要述及的一卷頗有趣味。此後,就有第二次的出發,其中有本思理教授(Bensly),柏克特教授和哈利斯博士。他們都是《新約》聖經學者,而此行的目的,乃是預備將這古卷重錄一冊副本。本思理夫人也與他們同行,她描寫那三位聖經學者當時工作的情形,說因為室中光線暗弱,於是他們便在室外抄寫,將一天白晝的時間分為三部,而由每人擔任一部分的工作。將梳洗的臺子作為書桌,桌子上的方寸之地成了神聖不可侵犯之處,不準有人加以擾亂。
  • 伊拉斯謨的新約翻譯與詮釋
    本文以伊拉斯謨的著作與相關研究為基礎,討論了他對新約的翻譯以及釋義。他認為武加大譯本在傳抄的歷史過程中已經被扭曲,為了「回到本源」而淨化和復興基督教的原初信仰,他主張回到希臘新約文本,將之譯為拉丁文。他的新約譯本不僅影響到馬丁·路德的德文聖經翻譯,而且,對於聖經文本批判的產生具有重要意義。此外,他的新約釋義基於人文主義的修辭,呈現了他的歷史意識和基督哲學。
  • 新約總論
    「新約在舊約藏,舊約在新約彰」,這兩句話,是聖經學者對新舊二約聖經前後呼應、互相滲透的很好結論。舊約中的許多預表和預言,大都在新約中得到了應驗和實現。可以說,舊約就是新約的根基,新約就是舊約的上層建築。我們要知道新舊約聖經並不是兩本書合成的,因為它不是兩本獨立的書,它乃是一本書的兩部分。我們可以稱舊約為上卷,新約為下卷。
  • 《聖經》為什麼是全世界出版量最高的書籍
    ①地球上古今來無數的文學家、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社會各階層的人士,都喜愛研讀這本《聖經》,《聖經》的連續性無與倫比。②《聖經》是猶太人和基督徒的聖書,對西方人的精神和文化影響深遠。《聖經故事》一書敘述的便是《聖經》中的故事,分《舊約篇》和《新約篇》。
  • 【大講堂】新約聖經:路加福音2:21-52(附音頻+文字)
    青年信仰加油站每周一推出林神父的聖經系列講座之《新約聖經》。音頻為神父的講座,文字為聖經原文。歡迎廣大兄弟姐妹聆聽、學習,轉發。
  • 《道德經》作為萬經之首,《聖經》知名度卻更大,原因你想不到
    《聖經》它代表的是西方的基督教文學,這本書的誕生是來自古代希伯來人(又叫猶太人),他們在長期的苦難生活當中逐漸積累和創造出來的,公元前13世紀創造了《聖經》裡面的《舊約全書》,然和《新約全書》是在公元前100年誕生的,新約和舊約的誕生前後有1300年的歷史跨越,這使得這本書的內容上具有歷史意義,兩本書之間有內在的必然聯繫。
  • 新約聖經經典化過程中的關鍵人物:愛任紐
    公元二世紀初期,隨著使徒和使徒教父的相繼殉道和離世。各種版本的福音書和託名福音書以及使徒書信和託名書信,在教會當中流傳,各個教會之間所使用的福音書和書信也不盡相同。絕無標準可依,雪上加霜的是教會遭受諾斯替派(Gnosticism)和馬吉安(Marcion )異端的雙重侵蝕。52鑑於聖徒急需甄別信仰和教導的標準,釐定正典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 《聖經》手抄本的可靠性
    我們今日的《聖經》是根據歷史上保存下來的手抄本印刷而成的。《聖經》經卷的原稿已無處查尋。那麼,我們今日的《聖經》是否與原稿一樣呢?也就是說,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手抄本是否可靠呢?先看看新約。前文談到,新約各卷在公元一世紀末完成。現在已找出五千多本新約手抄本(完全的或部分的),最老的手抄本來自公元第四世紀,與原稿只相隔二三百年。
  • 你知道《聖經》是什麼時候出現中文全譯本的嗎?
    最早的漢譯本出現在唐朝,惜未流傳下來根據《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頌並序》及《諸經目錄》記載,早在唐代景教傳入中國之後,就曾著手翻譯經書,並譯出景教經典三十餘部。這是最早的聖經漢語譯本。元代天主教傳教土孟高維諾亦曾漢譯新約。不過,這兩種譯本均未流傳下來。
  • 聖經研究丨學者把新約三卷福音稱為對觀福音是不當的
    新約的頭三卷福音書,即馬太、馬可和路加福音,聖經學者習慣上稱為對觀福音或符類福音書。筆者對此主張不予認同,理由是這三卷書的受書對象、主題和記載的重點均不相同,馬太福音的受書對象是猶太人,主題是「耶穌,救贖的君王」,記載的乃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
  • 良院課程:《聖經論》第十六課
    猶太教的希伯來聖經被視為舊約的權威版本。至於希臘文的新約,一般基督信仰的教會都接納《和合本》聖經中新約的27 卷書為正典,這是4 世紀時兩次大公教會會議的決定。1. 公元前4世紀,希臘文成為歐洲的通用語言,新約的書卷都是以通用希臘文寫成。早期教會用的舊約譯本《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也是由通用希臘文翻譯而成。2.
  • 基督教刊|聖經的默示和權威
    但有證據表明,大約在保羅寫提摩太後書的年代,一部分新約著述已被當作神所默示且具有權威性的經卷(提前5:18,引用路10:7;彼後3:15-16)。今天我們所說的聖經指包括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的權威著作,也就是「新舊約全書」。它是神對人類最初的信息,也是神對全人類的救贖大工惟一可靠的真實見證。
  • 聖經翻譯的鼻祖耶柔米
    耶柔米在伯利恆一個小室隱修,埋首翻譯聖經。完成新約後,從公元391年到405年繼續翻譯舊約,直接從猶太教聖經希伯來文翻譯成拉丁文。這是當時一個創舉,因為自教會建立和新約成書以來,都以七十士本為舊約經文,以其為標準。其他古譯本,如古拉丁語、埃及哥普替語、衣索比亞格厄玆語、亞美尼亞語、喬治亞語,舊約部分都是譯自古希臘語七十士本,而非希伯來文聖經。
  • 最大的手抄本聖經,傳說是修道士出賣靈魂而完成的《魔鬼聖經》
    最原始的聖經已經無從考證,今天我們看到的都是眾多的抄本,其中今天我們講的《聖經》是眾多版本中,最神秘的一本,據說是魔鬼參與了寫作。北歐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皇家博物館裡,存放著一本現今世界上最大的一部手抄本聖經,《魔鬼聖經》,此書內容相當有衝擊力,裡面有聖經也有魔鬼的插圖,有新約舊約也有古老的詛咒。圖書的本體《魔鬼聖經》本名(拉丁語,Codex gigas)巨大的密簿,全書長度92釐米,寬50釐米,厚度為22釐米,重量75公斤,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手抄本書籍。
  • 聖經揭秘 路加福音 預言施洗約翰誕生(上)伊利莎白名字的由來
    第1章中文版分成七段,標題分別是:序言、預言施洗約翰的誕生、預言耶穌降生、馬利亞看望伊利沙白、尊主頌、施洗約翰出生、撒迦利亞的預言。這整章都是路加福音的獨創,其它福音書都沒有寫與這章相似的內容。下面先介紹第一段內容。
  • 英文聖經的版本演義與文學研究
    )與新約聖經(New Testament):舊約聖經有三十九篇,新約聖經有二十七篇;聖經起於創世記(Genesis),終於啟示錄(Revelation),共六十有六篇。雖然聖經手抄版本眾多,源頭難以確定,流傳至今,聖經約略可以被追溯至三種主要版本:(一)希伯來文聖經(The Hebrew Bible, 即Masoretic Text) (二)希臘文舊約或七十子譯本(The Greek Old Testament, 即The Septuagint): 舊約聖經在公元前二世紀時被譯成希臘文。
  • 《聖經》的歷史性——《遊子吟》
    十九世紀中葉達爾文提出進化學說後,《聖經》的權威受到嚴重的挑戰,被不少人認為是虛構的、不科學的。為了回答這種挑戰,聖經考古學應運而生。此門學科的研究範圍包括出土文物的鑑定、《聖經》所記錄的古代城鎮的發掘、與《聖經》有關的古文字的譯解等等。十九世紀以前,有關《聖經》的時代背景的知識相當貧乏,一般只有參考《聖經》本身的記載和古希臘文學家的著作。而這些著作主要是關於新約的,有關舊約的卻極為稀少。
  • 關於「十一奉獻」的聖經梳理:從舊約到新約
    創世記兩次提到十一奉獻,都和表達感恩有關。一個是亞伯拉罕打勝仗回來向撒冷王表示謝意,一個是雅各在逃往哈蘭的路上向神許願。「你要把你撒種所產的,就是你田地每年所出的,十分取一分;又要把你的五穀、新酒、和油的十分之一,並牛群羊群中頭生的,吃在耶和華―你神面前,就是他所選擇要立為他名的居所。這樣,你可以學習時常敬畏耶和華―你的神。……每逢三年的末一年,你要將本年的土產十分之一都取出來,積存在你的城中。在你城裡無分無業的利未人,和你城裡寄居的,並孤兒寡婦,都可以來,吃得飽足。
  • 《山海經》和《聖經》竟然有那麼多相似之處?
    但西方世界也有一本奇書,那就是《聖經》,雖然東西文化存在巨大差異,但仔細研究後不難發現,兩本奇書對遠古時期的記載有太多的相似之處,下面我們就來說說幾個比較鮮明的共同點。《聖經》成書時間於公元前1500年左右,分《舊約》和《新約》兩部,其中《舊約》創作於公元前1500年左右,《新約》成書於公元1世紀左右,《新約》和《舊約》的成書時間內容都與《大荒經》、《海外經》極為相似,難免讓人浮想聯翩。壽命很長的種族山海經中《海外西經》中講:軒轅國在此窮山之際,其不壽者八百歲。在女子國北。
  • 從教會專屬到平民讀物:鮮血譯成的英文版《聖經》
    焚毀《聖經》的天主教會英格蘭的國教何時誕生,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上帝何時成為英國的上帝,《舊約》中的英雄何時替代了天主教的聖者,這些沒有人能給出確切的日期。1500年前後全歐洲都在經歷深刻的變革,中世紀退出了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宗教改革和文藝復興,或按當時人的叫法—新學時代(the New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