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本、圖檔、竹簡、戲曲抄本等古籍,是祖先留下的智慧結晶,妥善保護它們並使之傳承下去,是一項與時間賽跑的浩大工程。據《齊民要術》記載,書籍修復的方法至少在一千五百年前就已經出現。而隨著雕版印刷的興起,書籍的生產和傳播蓬勃發展,修復技藝也伴隨古籍千年流傳。古籍修復師們用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的手藝,守護這些黃金般的書葉,使之歷經滄桑而又歷久彌新。12月14日,六集紀錄片《古書復活記》登陸CCTV9頻道,每晚10點檔,為你揭秘古書的「復活」之旅。
據悉,在古籍保護中,數位化掃描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古籍再生性保護的基礎。通過數位化掃描,古籍才能夠「化身千萬」,在新的紙張、縮微膠片、光碟、硬碟等介質中永久保存。正如紀錄片中所說:「掃描和拍照,是對古籍生命的再次延續,無論製作成電子書等新的介質,還是影印再造,都會讓更多的人有機會看到數百甚至上千年前的珍貴古籍。」
此外,記者還了解到,《古書復活記》第五集主要講述了西藏自治區圖書館(自治區古籍保護中心)進行藏文古籍普查和古籍修復保護的故事。其中,包括羅布林卡的古籍普查,南木林縣尼姑寺後巖壁新發現古籍的保護,尋訪藍靛金汁古籍的製作過程,選送參展全國重要古籍大展等內容。通過紀錄片的方式展現了西藏自治區圖書館(自治區古籍保護中心)近年來在古籍保護工作中的各項重要節點,真實記錄了我區古籍保護工作者克服自然、交通、設備各方面種種困難,竭盡全力保護古籍的動人故事。
相關資料顯示,西藏自治區圖書館館藏古籍版本多為刻本和寫本,梵夾裝為主,部分是用金、銀、瑪瑙等珍貴原料書寫而成,時代上起12世紀,晚至近年新刊發的古籍重印本,有元代的內地刻本、有西藏後宏期的各類寫本及伏藏文獻、也有傳世極少的善本、孤本。內容涵蓋《甘珠爾》《丹珠爾》等藏文佛經巨作,高僧大德文集、藏醫藏藥、天文歷算、歷史文學等各方面,這些對於藏學等方面的研究具有較高參考價值,也具有珍貴的歷史文物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