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古籍修復保護紀錄片《古書復活記》重磅上線

2020-12-19 金臺資訊

善本、圖檔、竹簡、戲曲抄本等古籍,是祖先留下的智慧結晶,妥善保護它們並使之傳承下去,是一項與時間賽跑的浩大工程。據《齊民要術》記載,書籍修復的方法至少在一千五百年前就已經出現。而隨著雕版印刷的興起,書籍的生產和傳播蓬勃發展,修復技藝也伴隨古籍千年流傳。古籍修復師們用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的手藝,守護這些黃金般的書葉,使之歷經滄桑而又歷久彌新。12月14日,六集紀錄片《古書復活記》登陸CCTV9頻道,每晚10點檔,為你揭秘古書的「復活」之旅。

據悉,在古籍保護中,數位化掃描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古籍再生性保護的基礎。通過數位化掃描,古籍才能夠「化身千萬」,在新的紙張、縮微膠片、光碟、硬碟等介質中永久保存。正如紀錄片中所說:「掃描和拍照,是對古籍生命的再次延續,無論製作成電子書等新的介質,還是影印再造,都會讓更多的人有機會看到數百甚至上千年前的珍貴古籍。」

此外,記者還了解到,《古書復活記》第五集主要講述了西藏自治區圖書館(自治區古籍保護中心)進行藏文古籍普查和古籍修復保護的故事。其中,包括羅布林卡的古籍普查,南木林縣尼姑寺後巖壁新發現古籍的保護,尋訪藍靛金汁古籍的製作過程,選送參展全國重要古籍大展等內容。通過紀錄片的方式展現了西藏自治區圖書館(自治區古籍保護中心)近年來在古籍保護工作中的各項重要節點,真實記錄了我區古籍保護工作者克服自然、交通、設備各方面種種困難,竭盡全力保護古籍的動人故事。

相關資料顯示,西藏自治區圖書館館藏古籍版本多為刻本和寫本,梵夾裝為主,部分是用金、銀、瑪瑙等珍貴原料書寫而成,時代上起12世紀,晚至近年新刊發的古籍重印本,有元代的內地刻本、有西藏後宏期的各類寫本及伏藏文獻、也有傳世極少的善本、孤本。內容涵蓋《甘珠爾》《丹珠爾》等藏文佛經巨作,高僧大德文集、藏醫藏藥、天文歷算、歷史文學等各方面,這些對於藏學等方面的研究具有較高參考價值,也具有珍貴的歷史文物價值。

相關焦點

  • 走進國圖善本部文獻修復組,90後、海歸……如何讓古書「復活」
    書是流轉在時間裡的智慧結晶,每一本古籍都承載著一段悠遠的故事。當厚重古老的文獻遇到青春活力的年輕人,將碰撞出怎樣的「火花」?近日,記者走進了國家圖書館善本部文獻修復組,這裡有一群年輕的古籍修復師。他們用自己的活力和「定力」,靜靜守護著古籍的文化生命。
  • 讓稀碎的漢簡沉睡千年後復活,這技術什麼水平?
    江西南昌海昏侯國遺址管理局官博@海昏侯 今天(18日)發布的這一幕,來自12月16日央視播出的首部古籍修復保護紀錄片《古書復活記》,第四集介紹了「簡牘復活」的故事。江西南昌海昏侯劉賀墓,是我國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的漢代侯國聚落遺址。墓中出土的5000多枚竹木簡牘,是其中最為重要的發現之一。
  • 紀錄片《辛巴奇遇記》 12月16日愛奇藝獨家上線
    12月16日,由愛奇藝、清風徐徐、極境元素、美霖文化聯合出品的國內首部兒童探索高原紀錄片《辛巴奇遇記》正式在愛奇藝獨家上線。 5集紀錄片《辛巴奇遇記》真實講述了一個曾去過南北極和30餘國的8歲男孩辛巴,在2020年前往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的旅行與學習。
  • 臺灣首部「慰安婦」紀錄片將重新整理修復
    新華社臺北12月10日電(記者傅雙琪、吳濟海)拍攝於1998年的臺灣首部「慰安婦」紀錄片《阿媽的秘密》原始膠片10日由臺北婦女救援基金會捐贈給公共機構臺灣電影中心,尋求更專業的存儲、修復和進一步推廣。
  • 這個85後 是南通唯一的古籍修復師
    2007年,國家啟動「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成立了總部設在國家圖書館的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當年,全國專業的古籍修復人員不足百人,大力培養古籍修復的新鮮血液成了當務之急。在這樣的背景下,同年,南京金陵科技學院開設了全國第一個古典文獻(古籍修復)專業的本科課程,王佳楠成為了該專業的第二屆學生。
  • 史蒂芬庫裡首部NBA中文紀錄片《三分信條》即將上線
    (2018年5月21日,北京)由騰訊體育傾情出品,英菲尼迪全球品牌大使史蒂芬·庫裡(Stephen Curry)首部NBA中文紀錄片《三分信條》將於6月1日正式上線。
  • 藏文古籍修復實踐初探
    鬥轉星移,雖然藏文古籍的紙質和裝幀方式有別於我國漢族古籍,但卻與大多數的古籍文獻無異,均會遭到自然或人為因素的損壞。為搶救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以及對毀損的藏文古籍進行適當的保護及修復,現以「2014藏文古籍修復技術培訓班」所學內容,總結相關的修復技術及方法,望為藏文古籍修復略盡綿力。
  • 文化和旅遊部:全國古籍普查完成90% 修復古籍超360萬葉
    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文化和旅遊部11月13日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介紹入選珍貴古籍和重點保護單位特點及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有關情況。文化和旅遊部公共服務司一級巡視員陳彬斌在發布會上介紹,到今年年底,全國古籍登記累計270餘萬條,24個省份基本完成漢文普查,2760家古籍存藏單位完成普查登記,全國古籍普查90%的任務已經完成。《中華古籍總目》分省卷編纂工作陸續開展,先後成立了12家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實施了「天祿琳琅」等重點古籍修復項目,加強珍貴古籍搶救修復,累計修復古籍超過360萬葉。
  • 有一種職業叫「修書匠」——走進省圖書館古籍保護中心
    她是貴州省圖書館古籍保護中心的一名古籍修復師,俗稱修書匠。上午9:20,古籍保護中心禹美莉的修復桌透光板上,一張泛黃的、上面千瘡百孔的16開書頁,正等待這名年輕的修復師「動刀」。「每一本書都是一個生命!」這位年輕的修書匠說,這些珍貴文物好比一個生命垂危的人被送到外科醫生的手術臺上,我們的使命就是竭盡全力幫他們延續生命,讓他們在今天得以繼續向世人展示。
  • 湖南舉辦古籍保護工作和古籍數位化培訓班
    紅網時刻11月11日訊(記者 袁思蕾 通訊員 陳昊)記者今天從湖南圖書館獲悉,11月9日至12日,湖南省古籍保護工作和古籍數位化培訓班在邵陽市舉行。這是湖南省2020年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建設的第二場培訓,來自全省各級公共圖書館和部分高校圖書館的負責人、業務骨幹近百人參加了此次培訓。
  • 中山大學圖書館 網羅全國古籍修復頂尖高手
    古籍藏品規模(不含民國文獻):約30多萬冊,以明刻本見長,善本2000多種、2萬5千多冊。  特色:35000多件歷代石刻拓片,多為顧頡剛教授當年輾轉全國各地收集而得,另收藏有少量甲骨文及一部分西方17世紀古籍。  古籍修復專職人員隊伍:7-8人。
  • 大邑縣圖書館躋身「古籍保護單位」行列!
    不斷加強對古籍的管理和保護,古籍書庫歷經幾十年數次搬遷,古籍無遺失、損壞。 ▲善本(二) 特別是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圖書館選派多人次參加國家、省市級古籍修復、數位化
  • 古籍修復師常年接觸粉塵患鼻炎 4年修復50本
    古籍修復,如同一場人與時間的抗衡,讓那些已經存在百年,甚至千年的古人智慧得以留存。   在廣西博物館,一共有三位專職的古籍修復師,他們分別是70後副研究館員李愛玲,80後楊洪飛和90後杜宇,三個不同時代的修復師,也使得這門特殊的手藝在傳承中延續著。
  • 合肥首例盜竊古籍案告破 兩天偷137本
    昨日,合肥警方公布了這起合肥市首例盜竊古籍案的詳情。為掙錢發財,從2012年開始,來自青海的曾斌夫婦通過網上搜查各類古籍名目和館藏地點,「轉戰」全國各地多家圖書館,盜竊了大量古籍和珍貴圖書。可謂現代版「孔乙己」。曾斌交代,因去的地方太多,究竟偷了多少本書連他都記不清了。 3月11日和12日,他在安徽大學圖書館偷盜了137本古籍,終致案發。
  • 浙江「造紙匠」鑽研古紙技藝 提供中國80%古籍修復用紙
    受訪者供圖中新網寧波1月7日電 題:浙江「造紙匠」鑽研古紙技藝 提供中國80%古籍修復用紙作者 江楊燁「古籍修舊如舊,紙張是關鍵。」在浙江寧波,有一位當代「造紙匠」,名叫李大東。作為寧波天一閣博物館原副研究館員、中國古籍保護協會會員,他數十年如一日,研究「造紙術」。目前,中國80%的古籍修復用紙由他提供。
  • 傳承300多年的修復技藝讓古鐘錶"復活"
    瀋陽故宮古鐘錶聯合修復室內,修復完成的清鎏金塔式鍾。受訪者供圖在瀋陽故宮古鐘錶聯合修復室內,5座修復完成的清宮鐘錶「復活」了。這些百年前精美靈動的鐘表,在修復師的手下再次煥發生機。參與修復的北京故宮博物院古鐘錶修復室研究館員王津說,文物鐘錶的修復一直遵循著「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故宮鐘錶修復技藝已延續了300多年。
  • 故宮修復過程被拍成紀錄片
    ———  本報訊 作為英國查爾斯王儲的慈善基金會與故宮博物院的第一次親密合作成果,紀錄片《皇帝的秘密花園》日前在故宮博物院首映。乾隆花園最初的設計目的是作為乾隆皇帝的一個私享花園,這個佔地兩英畝大小的花園裡有四個相連的院落、無數奇石和27幢敞軒、亭臺樓閣和其他建築。而這個花園裡的倦勤齋在乾隆皇帝駕崩後,基本上就沒有再對外開放過。這部紀錄片講述了故宮博物院如何邀請了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上的最負盛名的慈善組織來共同完成一個文化遺產保護的最佳範例,並把這個範例介紹給國際和國內的觀眾。
  • 延安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項目專題紀錄片在中央新影...
    延安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項目專題紀錄片在中央新影發現之旅頻道播出 發布時間:2020-11-20 17:29:09
  • 溼熱加速老化法降低古籍修復用紙伸縮性的研究
    本文發表於《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20年第5期,作者為易曉輝,閆智培,龍堃,田婷婷(國家圖書館古籍保護科技文化和旅遊部重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