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化是中國的代表,日本也有龍文化,兩者內涵有何異同?

2020-12-25 挖史人

中國龍和日本龍在歷史的不斷發展中,形象發生改變的同時,龍本身的內涵也有一些細微的變化。

(一) 中國龍的內涵

中國龍文化內涵豐富,比較普遍的說法有多元歸一、包容開放,追求至善完美、大團結、向心力、凝聚力、自強不息等等。我們在文中只討論幾個最典型的內涵。

1. 天人合一,團結和諧

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國古代先人在處理天地人之間的關係時提出的一種哲學思想。龍是人們融合了自然事物、動物而形成的一種神化了的動物,體現了和諧的物物關係。龍身上的許多形象代表了古代的天地,龍還是人類的崇拜物,與人類有著密切的聯繫,這又體現了和諧的人物關係。龍形象和中華民族的形成體現了相互兼容的關係,反映了中華民族和諧、包容的深刻內涵。在中國許多關於龍文化的民俗活動中,如賽龍舟、舞龍等,都要求人們團結協作,把有限的個人力量融匯到一起,成為無限的集體力量,反映了中華民族團結和諧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念,這體現了和諧的人人關係。龍是把團結和諧、陰陽平衡容納其中,以此實現多元融合而形成的神獸形象。龍作為中國人最為崇拜的通天神獸,是溝通天地人的使者,成為了代表物物、人物、人人之間的和諧關係的完美形象。

2. 綜合創新,兼容並包

中國古語說過:龍生九子,子子不同。這九子分別是:囚牛,好音律;睚眥,好格鬥;嘲風,好險望;蒲牢,好鳴吼;狻猊,好煙火;贔屓,好負重;狴犴,好訴訟;負屓,好書法;螭吻,好吞納。九子各有特點,多元包容。中國龍對佛教、基督教同樣秉持著融合的觀念,在龍的發展歷史上,曾經融合了來源於印度佛教的龍王信仰,中國人對其進行了整合加工,成功吸納創造了中國的龍王信仰。在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博物館,現存有據說是基督教傳入中國的第一文獻——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這塊碑雙龍盤頂,贔屓身馱石碑。古人在畫龍的時候有「馬首蛇尾,三停九似」的要求,也就是說,在畫龍的時候,應該是馬的頭,蛇的尾巴。「三停」是說腦袋到胳膊,胳膊到腰,腰到尾巴畫成三段。「九似」是指角似鹿,頭似馬,眼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麟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龍的形象是將這些動物以及風雨雷電等諸多形象結合而成,各種元素完美配合,不是單純的器官相加,而是各個元素髮揮自己的優勢,使整體的效果達到最好。兼容是基礎,綜合是方法,創新是途徑,正是中國人這種綜合創新、兼容並包的精神,才有了獨一無二的中國龍的形象。綜合創新,兼容並包不僅是中國龍的內涵,也是中華民族民族文化的內涵。

3.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龍可走,可潛,可飛,興雲降雨,溝通天地,天生偉力。它具有喜水、好飛、通天、善變、靈異、徵瑞、兆禍、示烕的神性。中國龍的形象是把各種不同的器官融合到一起的,包容性極強,體現了中華民族厚德載物的信念。中國龍作為具有非凡能力的瑞獸,使命便是為人類造福。在龍的發展歷史上,曾作為民族圖騰,庇佑百姓;曾作為農業神,祛災保收;曾作為水利神,興雲造雨;曾作為民族信仰,澤被蒼生。在中國的各種神話故事中,龍一直都是以天下為己任,奮發圖強,昂首向上的。中國龍這種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民,成為中華民族民族內涵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龍的內涵遠不止這三點,它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以上三點只是我們選取的比較重要的內涵進行了簡單的闡述。

(二) 日本龍的內涵

在日本人的眼裡,龍和蛇的區別非常小,蛇進入江河湖海可以變成龍,飛到天上也可以變成龍。龍是想像中的動物,蛇卻是現實裡的動物,一個具有象徵性,一個具有真實性。日本龍的起源本就是生活於深山湖澤之中,管理水源的蛇,在地下冬眠和蛻皮,代表著死亡和新生,象徵著輪迴和永恆。它憑藉中國陰陽五行說,將本地的蛇和中國的龍融合起來,並且融入了佛教思想,創造出了有日本特色的龍神,它們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農田之神,水神、海神、山神、婚姻神,可以呼風喚雨,左右農民的生活,大多性格柔和,樂於助人,對人類十分友善,和人類友好相處,給人以恩惠。

日本「龍」的基本內涵與中國「龍」的基本內涵幾乎是一致的,也有著天人合一,團結和諧;綜合創新,兼容並包;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特點。但是由於日本「龍」在日本與蛇的區別不明顯,所以也帶著一些蛇的文化內涵。我們在本文中主要進行的是「龍」的研究,所以對於與蛇相似的內涵不做過多的涉及。

中國與日本同屬於亞洲國家,在世界上被統稱為「東方國度」。中國與日本文化中都有與「龍」相關的文化,在傳播與交流中不免出現一些摩擦和衝突,在分期、形象、內涵等很多方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這些不同之處是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分析的。

相關焦點

  • 龍文化是中國的代表,日本也有龍文化,兩者內涵有何異同?
    中國龍和日本龍在歷史的不斷發展中,形象發生改變的同時,龍本身的內涵也有一些細微的變化。中國龍文化內涵豐富,比較普遍的說法有多元歸一、包容開放,追求至善完美、大團結、向心力、凝聚力、自強不息等等。日本龍的起源本就是生活於深山湖澤之中,管理水源的蛇,在地下冬眠和蛻皮,代表著死亡和新生,象徵著輪迴和永恆。它憑藉中國陰陽五行說,將本地的蛇和中國的龍融合起來,並且融入了佛教思想,創造出了有日本特色的龍神,它們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農田之神,水神、海神、山神、婚姻神,可以呼風喚雨,左右農民的生活,大多性格柔和,樂於助人,對人類十分友善,和人類友好相處,給人以恩惠。
  • 喝茶這件事,在中國是一種文化,在日本卻是茶道,兩者有何異同
    茶葉一直是中國,對外交流的一種貿易手段。他就像一扇文化交流的窗口,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縮影。而一衣帶水的日本,茶葉傳入之後,卻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形式「茶道」,那麼中國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道,兩者有何異同呢!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茶已經成為日常的飲用品,到了唐宋時期,文化的繁榮,也讓茶文化得到更好的發展。明清時期,茶葉已經走向了黎民大眾,喝茶已經成為一個日常生活中,極為平常的消遣方式。公元645年,茶葉才傳入日本,在當時,茶可是稀缺品,往往是有價無市,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只有宮廷貴族,才有機會想用。
  • 中國龍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從古代中國人描述的龍形象來看,龍具有很強的進取精神。龍的活動空間十分廣闊,能上九天,能潛深淵。各種藝術中的龍形象,大多是飛龍、騰龍或奔龍,朝氣蓬勃,奮發向上,威武不屈。神話傳說中的龍,大多是一往無前、勢不可擋、無所畏懼的。這些都是古代龍開拓進取精神的表現。  獨立精神。中國龍的藝術形象是獨一無二的,與龍有關的種種文化現象也自成一體、獨具一格。
  • 專家論道"龍文化" 稱龍與中國農業文化休戚相關
    專家論道"龍文化" 稱龍與中國農業文化休戚相關   中新網濮陽2月23日,是農曆的二月初二,來自中國歷史、哲學、考古等領域的專家在此間聚首「中華龍鄉」河南省濮陽市,論道「龍文化」。他們表示,中國龍與中國農業文化休戚相關。  1987年,「中華第一龍」在河南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驚世出土,轟動海內外。此後,新石器時代龍形象的遺蹟遺物在中國各地陸續又有一些發現,有關龍和龍文化的研究、探討從未消停。濮陽因此被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命名為「中華龍鄉」。
  •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中國龍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資料圖片  龍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延續時間最長、生命力最強的文化現象之一,是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龍文化對中國人和中國社會影響深遠,可以說它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紐帶、情感聯繫的橋梁。那麼,龍文化是如何在中國興起的?中國龍文化有哪些特徵?從龍文化中可以看到哪些中國古代的人文精神?這些精神在當代社會還有什麼價值?
  • 中國龍,印度龍,歐洲龍,美洲龍,為何全球都有龍文化?
    細數當今世界,出現很多龍文化,包括中國龍(其中包含東南亞、日本朝鮮等地區)、印度龍、美洲龍、歐洲龍、中亞龍等等。說來也奇怪,龍作為一種人們想像中的生物,卻能影響到世界各地文化。由此可見,龍文化對世界各國的影響。那麼,到底是何原因?致使世界各地都不約而同的出現了龍文化。
  • 龍文化的起源,龍是如何登上大雅之堂的,最初龍代表了什麼?
    龍,對於中國人來說,都不會陌生。比如歌曲裡就有《龍的傳人》,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現在我們提到龍,都會聯想到國家。那麼,你知道龍文化的起源嗎?龍是如何演變成為國家符號的?最初的龍代表了什麼?今天跟你聊一聊。
  • 我們身邊的龍文化(二)
    每天都有數以萬人的遊客來一睹它的風騷,其中就有許多的外國人。龍到現在仍有富貴、權勢和地位的象徵。龍,在我國眾多的文學電影、歌曲中也有出現,如,《龍的傳人》、《東方的一條龍》等。而這些都象徵著樂觀進取、堅持向上的精神。龍,到現在已成為我們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個文化。如「China」是中國的意思,也有中國陶瓷的名字。
  • 下龍灣滿是龍形狀建築:既代表越南民族文化,也是亞洲龍文化中心
    越南的下龍灣位於廣寧省的下龍市,這裡面滿是龍形狀建築。下龍灣正是一個既代表越南民族文化的地方,也是亞洲龍文化的中心。在下龍灣的裡面,也有著2000座石灰巖島嶼,每個島嶼都覆蓋著濃密的叢林植被,還有一些島嶼有巨大的洞。越南下龍灣意思也就是:龍下海的地方,在越南古代也有著一個傳說,這是天龍為了保護這一帶的居民免受海盜侵害,猛力跺地以致山崩地裂、最終形成了很多的島嶼。
  • 劍與玉——中國傳統文化內涵代表——(玉篇)
    這份報告是魯思·本尼迪克特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時受美國政府委託,為解決盟軍是否應該佔領日本以及美國應該如何管理日本的問題,根據文化類型理論、運用文化人類學方法對即將戰敗的日本進行研究所得出的綜合報告,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分析了日本國民的性格。從此以後,菊與刀為世界人民所熟知。
  • 龍文化與龍道文明:既是根源文化,也是標誌文化
    龐 進  龍是中國古人對蛇、鱷、魚、鯢、豬、鹿、熊、牛、馬等動物,和雷、電、雲、虹、龍捲風等天象經過多元容合而創造的,具備長身,大口,大多有角、有足、有鱗、有尾等形象特徵,和喜水、好飛、通天、善變、顯靈、徵瑞、示威等品性的神物;其實質,是中華先民對自然力的神化。經過漫長時間的創造、演進和升華,龍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廣義圖騰、精神象徵、文化標誌和情感紐帶。
  • 中國「龍」文化,霸氣的象徵
    中國龍文化自古龍是我們民族的象徵,華夏的代表,蘊涵著我們國人、我們中國文化特有的底蘊龍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為百鱗之長。作為我們中國文化的凝聚與積澱,龍已經紮根在每個人的潛意識裡頭,不但人們的日常生活、生老病死幾乎都有打上龍文化的烙印,並且龍文化的視角,龍文化的審美意識已滲透入了我國社會文化的各個領域
  • 中國古代龍的起源與演變,龍文化對越南影響有多大?
    龍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生物,傳說龍生活在天上,掌握著行雲布雨,它是中國最神秘的生物之一,作為十二生肖的龍,同時又是中華民族的圖騰,龍代表著權力和祥瑞。封建社會中,龍不斷出現在皇帝的服飾中,龍文化不斷的深入人心。龍文化也影響著東亞各國,最終形成一個龍文化圈。
  • 銅梁龍景區龍文化展示廳等你來賞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0月1日6時30分訊(特約通訊員 趙武強)國慶小長假來臨,重慶銅梁區銅梁龍景區經過精心準備,以全新的面貌盛裝迎接八方賓客。銅梁龍舞是流傳於重慶市銅梁區境內的一種以龍為主要道具的傳統民俗舞蹈藝術形式,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重慶十大文化符號之一。
  • 走進五福龍娃,探索我們身邊的龍文化
    下面,就讓我們從五福龍娃出發,探索我們身邊的龍文化。龍的原型是什麼?關於龍的原型是什麼,是很多人感興趣的問題,學術界對此也有許多爭議。由於龍的形象包含著多種動物元素,而不少人僅依據某一特徵論述其起源,所以就產生了多種關於龍的原型的說法。
  • 中日兩國茶道文化,有何淵源,又有哪些異同?
    圖:茶道 所以今天我們十分有必要,了解下中日兩國茶道之間的歷史淵源,和兩國茶道文化之異同,詳見下文。三、中日茶道之異同1、中日茶道相同之處首先,中日茶道文化的共同背景是古代中國文化。兩國茶道中,所共同體現出來禮義廉恥和倫理綱常等價值觀念,其源頭都來自於古代中國文化。
  • 世界視野中的龍文化:東亞把「龍」當瑞祥的象徵
    從世界文化視野來看,除了中國外,還有哪些國家存在龍文化?  王勇:龍年伊始,「龍捲風」裹挾大量中華文化信息在全球興起,潛藏在一些國家文化脈絡中的龍文化要素漸次浮現,一個傳承有序且內涵豐富的「龍文化圈」展呈於世人眼前。  何星亮: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我這裡所談論的龍是一個文化史上的概念。從歷史上看,印度、日本、朝鮮、東南亞、歐洲和美洲等地都有龍文化。
  • 王旭東:敦煌跟故宮有何異同?
    「從敦煌到故宮是奇妙的人生經歷,能夠為兩處偉大的、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服務,我非常幸運。」故宮博物院院長、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理事王旭東說。王旭東表示,敦煌文化是在貿易交流通道上形成的,而故宮則作為皇家宮殿,匯聚了中華文明的成果,二者的內涵、特質和稟賦不同。「但在不一樣中間我們又會看到很多相同點。這就是文化的魅力和文化的力量。」
  • 日本人也過端午節?和中國端午節有何異同
    在日本,端午節又稱端午之節句、菖蒲之節句。  一般認為日本的端午節是在飛鳥時代(約始於公元593年,止於710年)由中國唐朝傳入。當地農民在農曆五月有一個被稱為「五月忌」的祭祀活動,後與中國唐代端午習俗的內容結合,開始形成具備日本本土特色的端午節。
  • 北京龍文化促進會 二月二龍抬頭書畫聯展在京開幕
    3月17日,由北京龍文化促進會主辦,德貞文化藝術館、北京龍文化促進會書畫院承辦的二月二龍抬頭書畫聯展在北京德貞文化藝術館隆重開幕。翰墨歌盛世 丹青頌龍經 二月二龍抬頭書畫聯展是北京龍文化促進會2018年的一項重要活動,此次書畫展薈集了北京龍文化書畫院40餘名書畫家60餘幅書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