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龍和日本龍在歷史的不斷發展中,形象發生改變的同時,龍本身的內涵也有一些細微的變化。
(一) 中國龍的內涵
中國龍文化內涵豐富,比較普遍的說法有多元歸一、包容開放,追求至善完美、大團結、向心力、凝聚力、自強不息等等。我們在文中只討論幾個最典型的內涵。
1. 天人合一,團結和諧
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國古代先人在處理天地人之間的關係時提出的一種哲學思想。龍是人們融合了自然事物、動物而形成的一種神化了的動物,體現了和諧的物物關係。龍身上的許多形象代表了古代的天地,龍還是人類的崇拜物,與人類有著密切的聯繫,這又體現了和諧的人物關係。龍形象和中華民族的形成體現了相互兼容的關係,反映了中華民族和諧、包容的深刻內涵。在中國許多關於龍文化的民俗活動中,如賽龍舟、舞龍等,都要求人們團結協作,把有限的個人力量融匯到一起,成為無限的集體力量,反映了中華民族團結和諧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念,這體現了和諧的人人關係。龍是把團結和諧、陰陽平衡容納其中,以此實現多元融合而形成的神獸形象。龍作為中國人最為崇拜的通天神獸,是溝通天地人的使者,成為了代表物物、人物、人人之間的和諧關係的完美形象。
2. 綜合創新,兼容並包
中國古語說過:龍生九子,子子不同。這九子分別是:囚牛,好音律;睚眥,好格鬥;嘲風,好險望;蒲牢,好鳴吼;狻猊,好煙火;贔屓,好負重;狴犴,好訴訟;負屓,好書法;螭吻,好吞納。九子各有特點,多元包容。中國龍對佛教、基督教同樣秉持著融合的觀念,在龍的發展歷史上,曾經融合了來源於印度佛教的龍王信仰,中國人對其進行了整合加工,成功吸納創造了中國的龍王信仰。在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博物館,現存有據說是基督教傳入中國的第一文獻——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這塊碑雙龍盤頂,贔屓身馱石碑。古人在畫龍的時候有「馬首蛇尾,三停九似」的要求,也就是說,在畫龍的時候,應該是馬的頭,蛇的尾巴。「三停」是說腦袋到胳膊,胳膊到腰,腰到尾巴畫成三段。「九似」是指角似鹿,頭似馬,眼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麟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龍的形象是將這些動物以及風雨雷電等諸多形象結合而成,各種元素完美配合,不是單純的器官相加,而是各個元素髮揮自己的優勢,使整體的效果達到最好。兼容是基礎,綜合是方法,創新是途徑,正是中國人這種綜合創新、兼容並包的精神,才有了獨一無二的中國龍的形象。綜合創新,兼容並包不僅是中國龍的內涵,也是中華民族民族文化的內涵。
3.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龍可走,可潛,可飛,興雲降雨,溝通天地,天生偉力。它具有喜水、好飛、通天、善變、靈異、徵瑞、兆禍、示烕的神性。中國龍的形象是把各種不同的器官融合到一起的,包容性極強,體現了中華民族厚德載物的信念。中國龍作為具有非凡能力的瑞獸,使命便是為人類造福。在龍的發展歷史上,曾作為民族圖騰,庇佑百姓;曾作為農業神,祛災保收;曾作為水利神,興雲造雨;曾作為民族信仰,澤被蒼生。在中國的各種神話故事中,龍一直都是以天下為己任,奮發圖強,昂首向上的。中國龍這種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民,成為中華民族民族內涵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龍的內涵遠不止這三點,它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以上三點只是我們選取的比較重要的內涵進行了簡單的闡述。
(二) 日本龍的內涵
在日本人的眼裡,龍和蛇的區別非常小,蛇進入江河湖海可以變成龍,飛到天上也可以變成龍。龍是想像中的動物,蛇卻是現實裡的動物,一個具有象徵性,一個具有真實性。日本龍的起源本就是生活於深山湖澤之中,管理水源的蛇,在地下冬眠和蛻皮,代表著死亡和新生,象徵著輪迴和永恆。它憑藉中國陰陽五行說,將本地的蛇和中國的龍融合起來,並且融入了佛教思想,創造出了有日本特色的龍神,它們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農田之神,水神、海神、山神、婚姻神,可以呼風喚雨,左右農民的生活,大多性格柔和,樂於助人,對人類十分友善,和人類友好相處,給人以恩惠。
日本「龍」的基本內涵與中國「龍」的基本內涵幾乎是一致的,也有著天人合一,團結和諧;綜合創新,兼容並包;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特點。但是由於日本「龍」在日本與蛇的區別不明顯,所以也帶著一些蛇的文化內涵。我們在本文中主要進行的是「龍」的研究,所以對於與蛇相似的內涵不做過多的涉及。
中國與日本同屬於亞洲國家,在世界上被統稱為「東方國度」。中國與日本文化中都有與「龍」相關的文化,在傳播與交流中不免出現一些摩擦和衝突,在分期、形象、內涵等很多方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這些不同之處是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分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