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正月初二,在這一天,很多嫁出去的女兒都會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正月初二回娘家,是一種很有特色的漢族歲時風俗。各地的風俗習慣都不一樣,有的女兒回娘家必須帶一大袋的餅乾糖果,然後由自己的母親豐送給鄰裡,鄉親就像過年的情景一樣。如果有的人家女兒比較多,但是這些女兒都不在同一天回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雖然餅乾分的不多,也就四塊而已,但是這卻反映了漢族勞動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
正月初二,女兒們都要攜夫帶子回娘家拜年,這就表示對父母的關愛,還有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報答。很多地方,正月初二都被叫為,「迎女婿日」。有的人也會說正月初二這天,丈母娘會做一桌好菜等著女婿,女婿吃好喝好,就會對自己的女兒更加的疼愛。
有的地方風俗,到了正月初二這天,回丈人家的女婿都要親自下廚,做一桌好菜,還有的女婿要替老丈人幹一些家務活,也有的女婿是要陪丈人和丈母娘,打牌聊天話家常,雖然各地方的風俗習慣都不一樣,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體現了團圓和諧和睦的倫理親情。
俗話說「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 因為過年有不能動刀的習俗,所以,所以初二隻能吃麵,不能動刀子。初二吃麵條也有條條順順的意思,象徵著一年順順噹噹,年年豐收,年年順。
今天是大年初二,回娘家的女婿們,你們在丈人家吃的都是什麼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幾個地方的風俗,看看那裡的丈母娘和丈人都是用什麼菜來招待女婿的。
第一種:麵條
其實初二做的麵條也是很有講究的,因為初二吃的麵條都是用初一的餃子面來製作的,主要是因為初一到初五不能動刀子,所以做麵條就會用初一製作餃子的面來做。做麵條也必須是冷湯,冷燙就是把面煮熟之後用冷水浸過,稱為冷湯。現在一般都會把麵條做成打滷面,或者炸醬麵,但是也必須要用冷水浸過。
第二種:發糕
在我國的廣東恩平,大年初二就會有一種有趣的習俗,就是用一種叫做「發糕」的年糕,還有一些祭祀品來祭拜祖先。只有祭拜完祖先,全家才能吃發糕,一邊吃著發糕,一邊還要大聲的喊「開年吃發糕,財旺福又到」。
第三種:餛飩
在我國的一些南方地區,到了正月初二的早上,天還沒有亮的時候,大家就要開始起床煮餛飩了,因為餛飩長得和元寶很相似,早上起來吃餛飩就有發財的意思。
第四種:餌塊
餌塊大家應該很熟悉,這是我國雲南地區的一種傳統小吃。在雲南,一般大年初一包元宵,大年初二就要吃餌塊了,這是雲南過年的習俗。餌塊有兩種口味,一種口味是甜味的,另一種味道就是鹹味的。
其實不論是什麼樣的習俗,吃什麼食物,都是孩子對老人的一片孝心,老人對孩子的一片關愛。其實回門就是一個團圓的意思,一年的忙碌,趁著過年,讓父母感受孩子的孝順,讓父母高興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