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街區約佔老城面積的38%,北京核心區控規保護老城歷史格局

2020-12-25 北京日報客戶端

3000年的建城史、800多年的建都史讓北京老城文物古蹟密集、底蘊深厚。如何推動老城整體保護?如何落實「老城不能再拆」?如何講好老北京故事?近日發布的《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推動老城整體保護進入新的階段。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規劃,北京歷史文化街區佔核心區總面積的比重將由現狀22%提高到約26%左右,佔整個老城面積的38%左右。

推動歷史水系恢復

「核心區控規編制的過程是再次認識北京老城核心價值的過程。」該負責人表示,老城整體保護的概念最早是在1992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提出的。從對文物的點狀保護,到對歷史文化街區的片狀保護,再到對整個城區各類保護對象的全面保護,北京經歷了近30年的探索與實踐。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吳良鏞曾提到,北京老城具有極嚴謹、極完整的城市設計下形成的整體秩序,這是它不同於其他城市的顯著特色。因此,此次規劃在老城整體保護方面更加關注對歷史格局、空間形態、景觀視廊、城市風貌等老城核心特色的保護。

兩軸統領、四重城廓、六海八水、九壇八廟、棋盤路網,這是老城空間格局的重要特徵,加強格局保護也是老城整體保護最首要的任務。規劃提出,要結合城址遺存保護、歷史水系恢復、綠化空間建設,重點勾勒宮城、皇城、內城、外城四重城廓。推動歷史水系恢復與濱水空間建設,營造「六海映日月,八水繞京華」的水系格局。

平緩開闊的空間形態是北京老城的另一個重要特徵。規劃提出,要對核心區實施最嚴格的建築高度管控,劃定原貌、多層、中高層三類建築高度管控分區,整體營造平緩開闊的城市空間形態,烘託中軸線、長安街對老城整體空間秩序的統領作用。

劃定十一類保護對象

作為世界著名古都,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北京的一張「金名片」。為此,核心區控規在總體規劃提出的世界文化遺產、不可移動文物等九類文化遺產保護對象基礎上,將傳統胡同、歷史街巷、傳統地名、歷史名園等納入核心區保護對象,最大限度留住歷史印記。

核心區十一類保護對象包括:世界文化遺產;國家級、市級、區級三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尚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地下文物埋藏區;歷史建築;歷史文化街區和特色地區;傳統胡同、歷史街巷和傳統地名;歷史河湖水系和水文化遺產;城址遺存;歷史名園和古樹名木;革命史跡;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不斷拓展保護類型的同時,核心區還將持續擴大保護面積。規劃提出,在市政府公布的三批歷史文化街區基礎上,擴大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範圍,最大限度保護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的成片區域。歷史文化街區佔核心區總面積的比重由現狀22%提高到26%左右,即佔老城面積的38%左右。

建設10條精品探訪路線

保護是為了更好地傳承,老城保護不能與老城生活相脫節。一千多條胡同、一萬多棵古樹、兩萬多座院落,數以百萬的老街坊和新居民,都是老城生命的一部分。

規劃提出,要積極推動不合理使用文物和歷史建築的騰退,鼓勵文物、歷史建築在妥善保護的前提下開放及合理利用,不求所有、但求所保,向社會開放。同時加強文物、歷史建築周邊環境整體提升,最大限度帶動區域文化與活力復興。

規劃還提出依託胡同街巷,分區域建設中軸線、玉河—什剎海—護國寺—新街口、南鑼鼓巷—雍和宮、國子監—地壇文化等10條精品探訪線路,引導散布各處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系統串接與生動展示,吸引公眾探尋歷史,並帶動更多文物開放展示和文化設施共享。

老字號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北京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規劃加強對傳統節日、特色民俗、傳統工藝的研究、記錄和宣傳工作,留住更多具有歷史價值的老字號、老物件、老手藝、老劇目,形成穩定、經典的傳統文化品牌,也留住老北京的鄉愁和記憶。

專家觀點

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

保護老城整體格局具有前瞻性

北京老城過去叫北京舊城,新版城市總體規劃把它定位為「老城」,更體現歷史文化特色。

單霽翔介紹,北京是按照規範的古代都城建設理論建成的,所以要注重它的整體保護。這次核心區控規對整體保護進行了強調,是一個重要的強化和突破。

核心區到今天仍然有著它鮮明的特色。雖然在過去的建設中有一些變化,但一條7.8公裡的清晰的中軸線,使整個城市有了鮮明的秩序。周邊以胡同、四合院為主的傳統民居和街巷、城市幹道組成了一個相對方正的城市格局。「六海八水繞京城」,使它既鮮明莊重又很靈活。這種城市格局今天還在,所以這次核心區控規把它突出出來,特別強調要整體保護這樣的格局,體現了非常好的規劃意圖。

對於核心區的保護,這次規劃提出很多前瞻性的內容,比如保護北京完整的城市格局,同時注重城市的天際線保護。此外,還注重保護「四橫兩縱」城市幹道的完整格局並加強綠化,使它成為一個具有良好生態環境的城區。這些都是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需要的環境。

來源 北京日報

記者 陳雪檸

流程編輯 吳越

相關焦點

  • 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正式公布 實施北京老城整體保護
    本文轉自【中新網】; 8月31日,車輛經過北京鼓樓。8月30日,《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正式發布,核心區控規明確,歷史格局的保護是實現老城整體保護的關鍵,保護對象的應保盡保是實現老城整體保護的基礎。
  • 7個關鍵詞讀懂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
    到2035年,公共服務設施及公共事務用地佔規劃區域總面積的比重由現狀11.1%提高到12.3%,公共空間面積佔比由現狀34.3%提高到38.4%。規劃明確提出要以更加積極的態度、科學的手段實施老城整體保護,並著力增強首都功能核心區文化活力與魅力。歷史格局的保護是實現老城整體保護的關鍵:兩軸統領、四重城廓、六海八水、九壇八廟、棋盤路網是老城空間格局的重要特徵,是奠定老城空間地位的重要載體,規劃將加強格局保護作為老城整體保護最重要的任務。
  • 北京市東西城區委書記談落實核心區控規
    總書記強調「老城不能再拆了」,但是在保護和發展發生矛盾時,面對保護和居住空間的矛盾,面對經濟利益與保護價值的衝突,城市發展的各類主體、居民群眾對老城保護的自覺性、主動性都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其次,歷史文化街區整體品質還不夠高。東城區是北京市文物資源最豐富、分布也最集中、歷史文化街區最多的城區,北京老城現狀33片歷史文化街區,有18.5片在東城。
  • 未來核心區什麼樣?對京津冀協同發展有何意義?五問核心區控規
    歷時近3年,經過19輪打磨,《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今日(8月30日)正式發布。 在公示版基礎上,最終版核心區控規新增了「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等相關內容。 東城區和西城區控規為何統一編制?
  • 老城不能再拆,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明確11類保護對象
    北京老城,被梁思成先生譽為「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北京老城,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偉大見證,是中國傳統營城理念和建造手法的集大成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也是北京建設世界文化名城、全國文化中心最重要的載體與根基。12月30日,《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草案)公示啟動,聽取公眾意見建議。
  • 北京中軸線裡的「歷史文化街區」
    北京中軸線的規模起始於元代,成型於明代,傳承發展至今,已有750餘年歷史。北京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長約7.8公裡,符合「天人感應」的理念整體為南北方向。是包括城門、廣場、宮殿、御苑、壇廟、歷史街區等遺產並由歷史道路聯繫起來的城市空間整體。
  • 北京文博|權威解讀:專家帶你看規劃,核心區控規有哪些亮點?
    對於歷史文化的保護,對於老城核心區的保護,從規劃的角度來講,我認為是最重要的一個衍生的結果。Q核心區控規的特點和亮點是什麼?針對首都功能核心區在首都功能保障、人居環境改善、歷史文化保護、公共空間營造、公共服務改善等方面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實際要求,這次規劃充分考慮了這是在老城區的規劃,以及採用了街區保護更新這個工作的特點,突出了規劃的顆粒度,也就是非常細、非常可感知。
  • 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草案啟動公示 面積92.5平方公裡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首都功能核心區 未來怎麼建(政策解讀)控規草案啟動公示,總面積92.5平方公裡核心閱讀如何建設政務環境優良、文化魅力彰顯、人居環境一流的首都功能核心區?中軸線以文化功能為主,展示傳統文化精髓,體現現代文明魅力。長安街以國家行政、文化、國際交往功能為主,體現莊嚴、沉穩、厚重、大氣的形象氣質。「一城」指北京老城。推動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建設承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地區。「一環」指沿二環路的文化景觀環線。建設展示歷史人文景觀和現代化首都風貌的公園環。
  • 「老城不能再拆了!」北京老城區保護該咋留住京味兒?
    今年2月21日,北京市委十二屆十二次全會研究討論了《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送審稿)》。全會強調,要嚴格落實好「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切實加強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在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專家孔繁峙看來,老城真正的價值就在於城市建築的整體性和城市文化的完整性。
  • 東城區委書記夏林茂:高標準、精細化落實好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
    夏林茂總書記強調,北京歷史文化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偉大見證。東城區有70%以上的面積在老城區,如何保護好首都歷史文化的「金名片」,強化「首都風範、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讓老胡同的居民過上現代生活」是新時代黨中央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也是我們必須扛起的重大歷史責任。
  • 關鍵詞解讀|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新」在哪兒?
    本次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再提內環路,是新時代背景下對老城空間格局的再認識。內環路以內是老城內歷史文化街區最密集分布的區域,內環路以外則以現代化街區為主,在城市功能、肌理與風貌上都有著較為明顯的差異。同時,內環路在老城位置居中,交通便利,距離二環路歷史城廓和天安門廣場的距離均在2至3公裡之間,內環路下有四條軌道線穿過,沿線共設有17個車站,可達性極強。本次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將內環路定位為由健步悅騎與高品質公共運輸共同支撐的綠色交通骨架,而不是傳統的機動化快速環路,其將在老城空間格局中承擔重要作用。
  • 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八大亮點 包括安寧交通、內環路等
    這些特點在核心區的城市更新工作中表現得更為充分,實施以街區為更新單元、以保護為更新重點的城市更新更符合核心區的特點與定位。街區保護更新從街區、地塊、建築三個層次,針對政務、文化、居住、產業四種功能類型,按照歷史保護、保留提升和更新改造三種方式推動街區小規模、漸進式、可持續更新。通俗地說,街區保護更新就像是給城市裝修,不僅得好用還得好看、有品位,尤其是要滿足不同人群多樣化的需求。
  • 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新」在哪兒?8個關鍵詞讀懂!
    彼時北京市城市規劃委員會在組織編制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時,開展了北京城市道路專項研究,提出北京的環路體系包括內環路、二環路、三環路與四環路。其中,內環路全長17公裡,由四條東西、南北向城市主幹道圍合而成。按照現今道路名稱描述,內環路北段為平安大街,南段為兩廣路,東、西兩段分別為東單北大街一線和西單北大街一線。本次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再提內環路,是新時代背景下對老城空間格局的再認識。
  • 北京:保護老城平緩開闊天際線有規可依
    記者昨天(7月17日)從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獲悉,《北京第五立面和景觀眺望系統城市設計導則》編制完成。《導則》基於北京城市多元風貌特徵,分類選取眺望對象,構建「看城市、看山水、看歷史、看風景」城市景觀眺望系統,並提出49條戰略級景觀和84條重要級景觀視廊,充分展示北京城市整體形態、地理環境特色、歷史文化特色及城市內部景觀。
  • 洛陽市老城歷史文化街區改造詳規出爐
    為了改善居民生活,提升城市形象,我市開始進行古城保護與整治工作。根據《規劃》,項目的實施範圍為金業路以東,新街以西,中州東路以南,護城河以北,佔地面積1360畝,居民9000餘戶,近2萬人,計劃投資約85億元。擬建成以明清建築風格為基調,集文化、旅遊、商業、休閒為一體的經濟發展帶,使其成為既具豐富歷史文化內涵,又具現代氣息和濃鬱特色的洛陽城市地標。
  • 立足區域特點 北京西城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復興
    今年8月,黨中央、國務院對《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進行了批覆,明確指出北京老城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偉大見證,具有無與倫比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價值,是北京建設世界文化名城、全國文化中心最重要的載體和根基。
  • 北京提出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改造提升統一技術標準
    原標題:北京提出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改造提升統一技術標準記者從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了解到,《北京歷史文化街區風貌保護與更新設計導則》開始公開徵求意見。導則將非物質要素納入保護範圍,提出10項保護要素和10項整治要素。
  • 《北京歷史文化街區風貌保護與更新設計導則》徵求意見
    《北京歷史文化街區風貌保護與更新設計導則》公開徵求意見老城街區「化妝」要符合古都氣質習近平總書記在前門地區調研中強調:「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蹟、文化古蹟、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蘊毀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
  • 內環路、安寧交通、健步悅騎……首都功能核心區將創造全新出行環境
    在城市空間結構上,規劃以「兩軸(長安街和中軸線)、一城(北京老城)、一環(沿二環路的文化景觀環線)」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骨架,提出加強空間秩序管控與特色風貌塑造,延續古都歷史格局,推動老城內外和諧發展,融匯歷史人文景觀和現代城市風貌,塑造平緩開闊、壯美有序、古今交融、莊重大氣的城市形象。
  • 權威解讀丨專家帶你看規劃,核心區控規有哪些亮點?
    在老城保護和提升人居環境、城市品質的實踐中,東城區進行了很多探索,您覺得目前還面臨哪些難點和挑戰?我們如何在核心區控規的引領下創新方式方法來破解難題?總書記強調,北京歷史文化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偉大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