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八大亮點 包括安寧交通、內環路等

2021-01-13 青瞳視角

《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正式發布,包含八大亮點。

街區保護更新

街區保護更新是城市更新在首都功能核心區裡的特定說法。北京的城市更新有四個特點:一是千年古都的城市更新;二是落實新時代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城市更新;三是減量背景下的城市更新;四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城市更新。這些特點在核心區的城市更新工作中表現得更為充分,實施以街區為更新單元、以保護為更新重點的城市更新更符合核心區的特點與定位。街區保護更新從街區、地塊、建築三個層次,針對政務、文化、居住、產業四種功能類型,按照歷史保護、保留提升和更新改造三種方式推動街區小規模、漸進式、可持續更新。通俗地說,街區保護更新就像是給城市裝修,不僅得好用還得好看、有品位,尤其是要滿足不同人群多樣化的需求。

街區保護更新的主要目標是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優化提升首都功能;保護古都風貌,傳承歷史文脈;改善人居環境,補充和完善城市基本服務功能。以節約、高效為原則,通過政策設計、規劃設計、建築設計等更新手段提升存量空間利用效率與利用水平,促進核心區高質量保護與發展。

街區保護更新的對象主要包括建築物、公共空間、公服設施、城市部件等內容。建築物的更新包括外立面、建築屋頂整治更新,也包括建築內部使用功能的改造提升,如果是文物、歷史建築等保護類建築,更新方式需要按照保護要求進行保護、修繕以及調整不合理使用功能。公共空間的更新主要包括對街道、廣場、綠地的人性化、精細化改造,清理佔用公共空間、影響通行安全、影響城市景觀的各種設施,美化環境、提升品質。公服設施的更新主要是通過增加數量、擴大規模、優化布局、升級功能等方式提升服務能力與水平,城市部件的更新主要是老舊隱患管線的更換維修、設備的更新維護等。

但也應該注意到核心區空間有限,街區保護更新不能是增量式的更新,而應該是減量更新;不以規模論,而是以服務品質論。這就需要以繡花功夫做出精細活,以節約、高效為原則,通過建築設計、規劃設計、政策設計等更新手段提升存量空間利用效率與利用水平,促進核心區高質量保護與發展。

公共事務用地

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緊密圍繞「七有」、「五性」要求推動民生改善,加強對公共服務設施用地的空間保障,但考慮到當前的街區保護更新工作存在多重不確定因素,核心區控規首次創新性提出公共事務用地這一用地類型。公共事務用地內不固定某類特定功能,而是允許結合現實需求適時安排文化、基礎教育、醫療衛生、體育、社會福利、社區綜合服務等任一類型的公益性設施,並可隨需求變化進行調整。

通過新增公共事務用地,一方面加強對公共服務設施用地的保障,另一方面也增強規劃的適應性,體現出因地制宜、因需定性開展規劃編制的科學理念。下階段,將對公共事務用地的規劃管理審批流程進行研究,明確公共事務用地內功能轉換的簡易程序,以確保實現靈活轉換的初衷。

時空多元共享

突出核心區特色,促進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向時空多元共享轉變,就是鼓勵通過在有限空間內實現混合使用、錯時使用,或者通過結構性調整、服務形式調整,提高服務品質,以達到整體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的目的。在空間條件極為有限的傳統平房區,尤其鼓勵基層公共服務設施進行小型化、分散化、綜合化設置。

除基礎教育、醫療衛生等獨立性較強的設施外,體育、文化、綠地等公共服務設施應儘可能兼容設置,通過推進醫養結合、老幼結合、文體結合、文教結合、體教結合、機構養老與社區居家養老結合等方式,實現不同公共服務設施之間的相互支撐和資源共享。比如,應對老齡化趨勢,核心區鼓勵採用以提供居家為老服務為主的養老模式,在機構養老床位適度供給的同時,通過住宅適老化改造等方式,增加居家為老服務床位數,提升居家養老比例。

韌性城市

韌性是目前國際社會在防災減災領域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個概念。韌性城市則是在面對風險時能夠展現較強的快速應對能力、適應能力和恢復能力的城市,韌性城市也是未來城市的發展方向。對於北京來說,要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長期來看,就是要提升城市韌性、建設韌性城市,使城市在災害發生時,能通過一定的方式抵禦、吸收和化解外界對其產生的影響,從而保障自身功能正常運行。可以說,韌性城市建設對北京,尤其對核心區意義重大。

本次核心區控規提出建設韌性城市的幾個策略具體包括:降低人口與建築密度,為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留空間。注重留白增綠,增加小微綠地、口袋公園,提升公共開放空間覆蓋率,加強城市通風廊道建設。堅持平戰結合,統籌好應急救災物資的運輸和儲備,建設應急救災物資儲備庫。體育場館等大型公共設施建立平疫轉換預案,必要時作為應急醫療救治設施使用。全面提升老舊小區健康安全標準,在老舊小區綜合整治過程中補齊公共設施和管理維護短板。設置居住區入口多功能公共空間,做到平疫結合。

林蔭街巷

林蔭街巷是核心區內重要的步行生態網絡,是綠蔭完整覆蓋、空間尺度宜人、安全有序的連續步行空間。林蔭街巷的建設以人的步行體驗為出發點,滿足步行者上班通勤、日常休閒散步、慢跑鍛鍊等多種需求。為了提升步行體驗,鼓勵打開沿街地塊內圍牆、合理調整地塊內部停車場,確保沿林蔭街巷形成高品質公共綠色空間,使林蔭街巷建設能夠帶動街道兩側建築界面間的整個U形空間的功能、景觀、環境整體改善,也間接提升沿街建築的整體價值。

核心區的林蔭街巷應具有良好的連續性和通達性,並能夠體現老城歷史文化價值與現代城市風貌。林蔭街巷根據空間位置、功能屬性的不同劃分為三級,分別是作為老城棋盤路網格局的林蔭路,由其他城市幹道或支路構成的林蔭景觀街,以及景觀生態與文化功能並存、串聯了城牆遺址、歷史名園、歷史水系等特色場所的林蔭漫步道,共同形成貼近市民日常活動、滿足各類步行需求的林蔭網絡。

林蔭街巷不斷追求綠化景觀的優化建設,提升市民出行的綠色獲得感。林蔭街巷將種植高大茂密的喬木,通過喬灌草相結合的方式營造尺度親切的街道空間,並設置植籬、花壇、花架與休閒設施,共同營造環境優美的街巷景觀。尤其是林蔭漫步道將使市民在漫步中領略自然的生機盎然與濃厚的文化氛圍,什剎海環湖綠道、傳統商業文化漫步道、紅牆漫步道、文化探訪路漫步道等多種主題的街道風格串聯其上,展示核心區特色,成為核心區步行的精品路線。

健步悅騎

建設健步悅騎城區是核心區控規提出的關鍵交通發展目標,即打造健康街道,優化步騎環境,提升綠色出行品質與服務水平,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綜合交通體系,創造宜居宜業、幸福安康、精緻友好、穩健可靠和人民滿意的出行環境。

為此,核心區控規提出,應依託濱水空間與綠化空間拓展健步悅騎空間,結合歷史文化街區、重點功能區劃定步行街區、無車街區,形成活力交往、安寧居住、文化傳承的特色街區環境。強化交通空間的無障礙設計、全齡友好設計和場所營造設計,結合社區服務設施、沿街外擺空間、異型交叉口及轉角廣場,營造魅力交往場所。分階段實施禁鳴區、低排放區、超低排放區、零排放區管控措施,提高安全水平、安全意識與安全感,倡導文明出行、禮讓行人,持續開展交通安全專項行動。

安寧交通

本次核心區控規提出的安寧交通,是要通過各種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小汽車交通對居住區、學校、醫院以及中央黨政機關集中辦公區等區域的噪聲幹擾或安全影響等。實現安寧交通的主要措施是實施小汽車行駛速度管制,通過劃定限速區範圍,讓區域內所有道路都實施同一限速規定,提高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狀況,有效抑制機動車交通過度發展,鼓勵非機動交通出行,提升宜居水平,從而實現讓老城慢下來、靜下來的規劃目標。

除了最基本的限速措施外,安寧交通設計還可通過優化交通組織流線、控制機動車交通流量、調整停車場布局、縮減機動車車道數量及寬度等多種方式,並配合對沿街綠化景觀、城市家具、夜間照明等多方面的綜合整治,實現城市整體交通環境的改善。

實施安寧交通建設也是推動老城內的歷史文化街區、特色地區保護的重要舉措,安寧交通對區域交通環境的整治,有助於平衡機動化交通通達和傳統空間保護的關係,改變以車為主的交通理念,在街區內部重新建立起人性化空間尺度,讓胡同逐漸回歸到有綠蔭處、有鳥鳴聲、有老北京味的清淨、舒適的公共空間,為老城內的各類歷史文化資源營造良好的環境,從而推動全國文化中心建設。

內環路

內環路的說法最早源自於1982年,當時北京市城市規劃委員會在組織編制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時,開展了北京城市道路專項研究,提出北京的環路體系包括內環路、二環路、三環路與四環路,其中內環路全長17公裡,由四條東西、南北向城市主幹道圍合而成,主要功能是聯繫城內各區。按照現今道路名稱描述,內環路北段為平安大街,南段為兩廣路,東、西兩段分別為東單北大街一線和西單北大街一線。

可以說,本次核心區再提內環路,是新時代背景下對老城空間格局的再認識。內環路以內是老城內歷史文化街區最密集分布的區域,內環路以外則以現代化街區為主,在城市功能、肌理與風貌上都有著較為明顯的差異。不僅如此,內環路本身也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與商業文化功能,尤其是北段是老城四重城廓之皇城城牆的北牆,還串聯著東單、西單、東四、西四、菜市口、磁器口幾組以中軸線對稱的重要歷史節點和城市地標,有多條文化探訪路與之相交,是記錄城市變遷、見證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同時,內環路在老城位置居中,交通便利,距離二環路歷史城廓和天安門廣場的距離均在2-3公裡之間,內環路下有4、5、6、7號四條軌道線穿過,沿線共設有17個車站,可達性極強。

本次核心區控規將內環路定位為由健步悅騎與高品質公共運輸共同支撐的綠色交通骨架,而不是傳統的機動化快速環路,其將在老城空間格局中承擔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充分發揮公共文化屬性與樞紐作用,積極組織沿線多元生活、強化沿線特色景觀,形成串聯老城內重要的公共空間、歷史節點和城市地標,打造可集中展示老城文化、貼近百姓生活的文化空間。

文/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李澤偉編輯/譚衛平

[ 北京頭條客戶端 ]

相關焦點

  • 內環路、安寧交通、健步悅騎……首都功能核心區將創造全新出行環境
    8月30日,《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簡稱核心區控規)正式發布。這份沉甸甸的規劃在交通出行方面有諸多亮點和創新點。首都功能核心區總面積約92.5平方公裡,包括東城區和西城區兩個行政區。
  • 關鍵詞解讀|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新」在哪兒?
    《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終於出爐。這份沉甸甸的規劃有哪些亮點和創新點?相關負責人以關鍵詞方式為您解讀。關鍵詞1:內環路內環路的說法最早源自於1982年。彼時北京市城市規劃委員會在組織編制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時,開展了北京城市道路專項研究,提出北京的環路體系包括內環路、二環路、三環路與四環路。
  • 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新」在哪兒?8個關鍵詞讀懂!
    《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終於出爐。這份沉甸甸的規劃有哪些亮點和創新點?相關負責人以關鍵詞方式為您解讀。彼時北京市城市規劃委員會在組織編制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時,開展了北京城市道路專項研究,提出北京的環路體系包括內環路、二環路、三環路與四環路。其中,內環路全長17公裡,由四條東西、南北向城市主幹道圍合而成。按照現今道路名稱描述,內環路北段為平安大街,南段為兩廣路,東、西兩段分別為東單北大街一線和西單北大街一線。本次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再提內環路,是新時代背景下對老城空間格局的再認識。
  • 7個關鍵詞讀懂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
    針對東城區和西城區控規為什麼要統一編制,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辦公室負責人介紹,首都功能核心區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載區,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地區,是展示國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是全市工作的重心所在,地位特殊、責任重大。
  • 八個關鍵詞讀懂首都功能核心區規劃的民生內涵
    8月21日,黨中央國務院正式批覆了《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以下簡稱《核心區控規》)。規劃有五章76條,編制歷時3年,是未來15年核心區保護、發展和管理的指南,核心區的範圍包括北京東城區和西城區兩個行政區,共32個街道。
  • 北京文博|權威解讀:專家帶你看規劃,核心區控規有哪些亮點?
    此次核心區控規的亮點有哪些?與公示版相比有什麼變化?且聽專家為您一一道來。Q編制和實施核心區控規對於京津冀協同發展有什麼重大意義?首都功能核心區與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區是什麼關係?相互之間在功能安排上會有什麼異同?
  • 未來核心區什麼樣?對京津冀協同發展有何意義?五問核心區控規
    歷時近3年,經過19輪打磨,《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今日(8月30日)正式發布。 在公示版基礎上,最終版核心區控規新增了「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等相關內容。 東城區和西城區控規為何統一編制?
  • 東城區委書記夏林茂:高標準、精細化落實好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
    在《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以下簡稱「核心區控規」)正式公布之際,記者採訪了北京市東城區委書記夏林茂。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看看,東城區將如何結合自身特點,推動核心區控規有效落地實施。
  • 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草案啟動公示 面積92.5平方公裡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首都功能核心區 未來怎麼建(政策解讀)控規草案啟動公示,總面積92.5平方公裡核心閱讀如何建設政務環境優良、文化魅力彰顯、人居環境一流的首都功能核心區?首都功能核心區,位於東城區和西城區兩個行政區,總面積92.5平方公裡,規劃草案賦予三大戰略定位:「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載區,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地區,是展示國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區。」透過這份草案,首都功能核心區的未來藍圖,呼之欲出。
  • 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正式公布 實施北京老城整體保護
    8月30日,《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正式發布,核心區控規明確,歷史格局的保護是實現老城整體保護的關鍵,保護對象的應保盡保是實現老城整體保護的基礎。將傳統胡同、歷史街巷、傳統地名、歷史名園、革命史跡、老字號等納入首都功能核心區保護對象。 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本文轉自【中新網】; 一對新人在北京鼓樓前拍攝婚紗照。
  • 北京市東西城區委書記談落實核心區控規
    《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8月30日發布。首都功能核心區包括東城區和西城區,由於歷史文化、資源稟賦、發展階段相近,因此將兩個城區作為一個功能區統一開展規劃編制工作,一個功能區可以由多個行政區組成。近日,新京報記者對話東城區委書記夏林茂和西城區委書記盧映川。
  • 權威解讀丨專家帶你看規劃,核心區控規有哪些亮點?
    在《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以下簡稱「核心區控規」)正式公布之際,我們採訪了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吳良鏞先生。首都功能核心區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載區,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地區,是展示國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區。制定核心區控規非常及時。
  • 首規委辦主任張維:首都規劃體系四梁八柱已初步形成
    在《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以下簡稱核心區控規)正式公布之際,首規委辦主任、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主任張維就如何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批覆指示和要求、核心區控規的亮點與創新點、重要內容與要求、如何保障規劃實施、吸納群眾意見等方面接受了北青-北京頭條記者的採訪。
  • 老城不能再拆,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明確11類保護對象
    12月30日,《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草案)公示啟動,聽取公眾意見建議。其中,老城保護是重要內容之一。地壇廟會九壇包括天壇(內含祈谷壇)、地壇、日壇(又稱朝日壇)、月壇(又稱夕月壇)、先農壇(內含太歲壇)、社稷壇、先蠶壇(位於北海內)。八廟包括太廟、奉先殿(位於故宮內)、傳心殿(位於故宮內)、壽皇殿、雍和宮、堂子(已無存)、歷代帝王廟、孔廟(又稱文廟)。鼓樓四重城廓包括明清形成的紫禁城、皇城、內城、外城城廓。
  • 歷史文化街區約佔老城面積的38%,北京核心區控規保護老城歷史格局
    近日發布的《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推動老城整體保護進入新的階段。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規劃,北京歷史文化街區佔核心區總面積的比重將由現狀22%提高到約26%左右,佔整個老城面積的38%左右。
  • 中央批覆首都功能核心區規劃 這五大要點值得關注!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中央批覆首都功能核心區規劃,這五大要點值得關注!「老城不能再拆」,是此次批覆中提及的另一大亮點。首都功能核心區,規劃藍圖正式確立。8月27日,據新華社消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對《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的批覆(以下簡稱「批覆」)正式對外發布。注重中央政務功能保障、注重疏解減量提質、注重老城整體保護、注重街區保護更新、注重民生改善、注重城市安全,成為規劃幾大亮點。
  • 首都功能核心區未來怎麼建?乾貨來了-首都功能 功能保障 核心...
    首都功能核心區未來怎麼建?乾貨來了  12月30日,《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草案)開始向社會公示。「政務環境優良、文化魅力彰顯、人居環境一流」「調整優化用地結構,嚴格控制建設總量」「老城不能再拆,堅持『保』字當頭」……首都功能核心區未來要怎樣建?一起來看!
  • 關於滁州明湖核心區地塊控規方案批前公示
    核心提示:關於明湖核心區地塊控規方案批前公示 明湖核心區地塊控規方案已經滁州市規委會2018年第六次主任會研究通過,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安徽省城鄉規劃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現對本規劃(草案)進行公示,徵詢利害關係人及公眾意見,以便進一步完善規劃。
  • 首都功能核心區東城西城怎麼建?
    未經授權,謝絕媒體(包括公眾號)轉載。轉載請在醒目位置標註來源。電話:010-68047618網址:中國自然資源報微信平臺投稿郵箱:mnrnews@163.com12月30日,《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草案)開始向社會公示。
  • 首都功能核心區定位明確:政治、文化、國際交往中心
    12月30日,《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草案)公示啟動,聽取公眾意見,公示期為2019年的12月30日到2020年的1月28日。首都功能核心區,包括北京市的東城區和西城區兩個行政區,總面積92.5平方公裡,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載區,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地區,是展示國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