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中央批覆首都功能核心區規劃,這五大要點值得關注!
「老城不能再拆」,是此次批覆中提及的另一大亮點。
首都功能核心區,規劃藍圖正式確立。
8月27日,據新華社消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對《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的批覆(以下簡稱「批覆」)正式對外發布。注重中央政務功能保障、注重疏解減量提質、注重老城整體保護、注重街區保護更新、注重民生改善、注重城市安全,成為規劃幾大亮點。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提出,要構建「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的城市空間結構,其中「一核」正是指包含了多個行政區的首都功能核心區。具體來看,包括東城區和西城區兩個行政區,總面積92.5平方公裡,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載區,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地區,是展示國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區。
此次《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的獲批,也宣布其正式成為指導東城區和西城區規劃建設的基本依據。而此次批覆透露了哪些重要信息?與此前的草案相比,描述有哪些變化?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整理了五大要點。
要點一:戰略定位與發展目標不變
記者注意到,本次批覆中,對首都功能核心區的戰略定位與發展目標並沒有變化。
《批覆》指出,核心區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載區,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地區,是展示國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區。要深刻把握「都」與「城」、保護與利用、減量與提質的關係,把服務保障中央政務和治理「大城市病」結合起來,推動政務功能與城市功能有機融合,老城整體保護與有機更新相互促進,建設政務環境優良、文化魅力彰顯、人居環境一流的首善之區。
戰略定位:首都功能核心區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載區,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地區,是展示國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區。
發展目標:建設政務環境優良、文化魅力彰顯和人居環境一流的首都功能核心區。
要點二:更大空間保障政治中心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批覆專門強調了首都核心功能區建設要「要突出政治中心的服務保障」。而在此前發布的規劃草案中,政務服務優化提升同樣在「政務服務優化提升、老城保護與復興、人居環境品質提升」三個具體規劃章節中居首。
如何更好地為中央黨政機關營造安全優良的政務環境?為其提供更大的空間,可能是首都核心區要面臨的首要任務。實際上,批覆也明確指出,要優化中央黨政機關辦公布局,穩步推進核心區功能重組,以更大範圍空間布局支撐中央政務活動。
對此,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王暉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包括北京市「四套班子」東遷城市副中心在內,過去幾年北京通過疏解非首都功能,為提升首都功能提供了新的發展利用空間,「實際上有一些空間已經承擔起了為中央政務服務的功能。」王暉表示。
批覆也提到,要發揮北京市和中央行政及企事業單位的帶頭作用,有序推動部分行政性及事業性服務機構,產業及教育科研、醫療、商業、交通集散、旅遊等功能的疏解。
要點三:「提升」金融街,「改造」王府井、西單
「注重疏解減量提質」,是此次批覆提及的一大重點。
基於此背景,對於首都核心功能區內已有的板塊,將會做怎樣的調整?批覆提到,要抓好中南海及周邊、天安門—長安街等重點地區綜合整治。金融街等現有功能區和王府井、西單等傳統商業區,要在符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定位的前提下優化提質,成為展示新時代首都改革開放成果的窗口。
記者注意到,在前一天,北京市委常委會研究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三年行動計劃,則對此做出了更詳盡的布置。在這次會議上,北京市提出要「加強重點地區及重點功能區綜合整治,優化提升金融街地區品質,加快王府井、西單等傳統商業區改造升級」,並且還將「降低人口、建築、商業和旅遊密度」。
對此,有參與了北京市多項重要規劃制定的專家告訴記者,所謂「提升」金融街地區品質,一個潛在可能的方向是,加強金融街、CBD、麗澤金融商務區等對接合作,進一步發揮金融街總部經濟的集聚作用,提升金融街單位面積的GDP強度。而對傳統商業區的改造升級,重點是商圈和特色商業街的提質。以西單為例,2020年已經開始推行以5G基站為基礎,無線互聯為手段的智慧商業改造,改造按計劃將持續到2022年。
要點四:「老城不能再拆」
「老城不能再拆」,是此次批覆中提及的另一大亮點。
首都核心區城市更新與老城保護要實現怎樣的目標?批覆提出,塑造平緩開闊、壯美有序、古今交融、莊重大氣的城市形象。
具體來看,「兩軸、一城、一環」的城市空間結構中,長安街以國家行政、文化、國際交往功能為主,體現莊嚴、沉穩、厚重、大氣的形象氣質。中軸線以文化功能為主,是體現大國首都文化自信的代表地區。推動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使之成為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地區。沿二環路建設展示歷史人文景觀和現代化首都風貌的公園環。
其中,對於老城保護,批覆提出,北京老城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偉大見證,具有無與倫比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價值,是北京建設世界文化名城、全國文化中心最重要的載體和根基。嚴格落實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堅持「保」字當頭,精心保護好這張中華文明的金名片。
值得注意的是,在規劃草案中,提出的是「塑造平緩開闊、壯美有序、古今交融、莊重大氣的總體城市形象」。此次批覆中去掉了「總體」二字,有分析人士認為,這也意味著對北京塑造城市形象提出了更高更嚴格的要求。
要點五:引入社會資本參與老舊小區改造
首都核心區內,保留了大量的老舊小區和歷史建築,如何推動老舊小區改造,探索老城更新,同樣是規劃涉及的重要內容。
批覆提出,要常抓不懈開展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整治提升,分類推進老舊小區綜合整治,重點抓好物業管理、加裝電梯、居家養老、便民設施等工作,探索更新改造新模式,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妥善解決央產老舊小區、失管小區等問題。有序推進平房區申請式改善、推廣「共生院」模式,切實改善人居環境,讓老胡同的居民過上現代生活。
實際上,有老舊小區改造企業負人士向記者表示,從北京目前的老舊小區改造來看,批覆提到具體工作,如物業服務、便民設施運營和提供養老等有償社會服務,是目前的實際探索中,社會資本參與老舊小區改造的主要盈利途徑。其在北京運營的標杆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年收益在560萬元左右,8-10年可以完成。此次批覆專門點出要抓好上述工作,或許意味著相關政策可能進一步向參與老舊小區改造的企業放開。
(作者:宋興國 編輯:周上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