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略民俗之美,傳承文化之根——茶食製作技藝傳承人楊愛萍

2020-12-17 臨洮那些事

中華傳統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似乎與人們有一種陌生的距離,總覺得與現代生活比較遙遠。它藏在街頭巷尾,既鮮活又精彩,是活態文化的見證。臨洮是黃河上遊古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特別是非物質文化異彩紛呈。臨洮縣文化館近期將通過微信平臺推出全縣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旨在宣傳、保護、傳承非遺項目,開發利用非遺產品,讓非遺活起來,走進百姓生活,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不斷的傳承和發展。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市級茶食製作技藝傳承人——楊愛萍。

技藝傳承

楊愛萍,女,甘肅臨洮人,臨洮縣食品醬菜園經理,茶食製作技藝縣級傳承人。1984年,楊愛萍進入臨洮食品醬菜園工作,開始向父親楊文華及老師傅學習臨洮茶食等各種傳統食品製作技藝。在學習、製作過程中,她發現形狀栩栩如生、主要功能是祭祀用品的茶食,在臨洮及周邊地區,製作的商家越來越少。她清醒的意識到,應該對茶食製作技藝進行有效的傳承保護,不應使其失傳。為使茶食製作技藝傳承有序發展,她提議將生產製作的茶食添加精美包裝後在醬菜園超市銷售並予以實現;在食品製作車間,她手把手將茶食製作技藝傳授給一批員工,並遊說徒弟極力培育發展傳承人。

技藝特點

茶食的製作過程為和面、調色、包餡、做花樣、烤制等六個步驟。

選用優質麵粉,用水、豬油和面,這樣製成的茶食口感很酥香。

採用可食用的食品色素調色麵團,這些食品色素都經過縣食藥局檢驗,安全放心。

手工揉面1小時,醒面20分鐘。

包餡動作麻利,大小勻稱一致。

使用醬菜園自製豆沙、植物油、糖玫瑰、芝麻做餡,無任何化學添加劑。

花樣形象逼真,種類繁多,形狀有:蘋果、佛手、菊花、壽桃、八瓣梅、一窩絲、橘子、香蕉、梨等九種造型。

採用木質梳子、特製菜刀、牙刷等簡單工具,就能做出許多花樣,造型逼真。

純手工製作,無機械參與。

用230-260℃烘焙,顏色亮麗,形象逼真不走樣。

保護價值

1、在臨洮,茶食最早是富裕階層享用的精緻糕點,隨著社會的發展,慢慢走向平民,但功能卻變成祭祀用品,它的歷史衍變反映了社會生活的發展進步,也呈現出臨洮民俗的演變,是研究臨洮歷史的活化石。

2、在臨洮周邊地區,沒有像茶食這樣既精緻又功能獨特的食品,茶食具有臨洮地域特色。

保護要點

1、將茶食發展變化歷史、製作技藝、相關故事等資料收集整理,形成檔案;

2、堅持傳統製作方法,繼續培養更多茶食製作傳承人,鼓勵他們以師帶徒,將茶食製作技藝有序傳承。

歷史留給我們豐富的文化財富

正是這些財富滋養了一代又一代臨洮人

我們在春天裡播下種子

雖然前方還會挑戰伴隨左右

甚至考驗不時襲來

但我們努力的步伐一刻也不會鬆懈和

非遺文化滋長的土壤也會更加厚實

臨洮文化塑造也會更加堅定

非物質文化遺產

你我共同的精神家園

讓你我攜手

共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讓這段久遠的記憶

在歷史的長河中走得更遠

來源|臨洮縣文化館

編輯|馬 星

責編|趙建民 楊 陽

編審|譚明強

總編|邊國鵬

相關焦點

  • 領略非遺之美,傳承文化之根
    領略非遺之美 ,傳承文化之根——市文體旅局領導實地調研詞明線戲傳承基地為更好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5月13日,市文體旅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林國祥等一行,赴福清市詞明線戲傳承發揚培訓基地開展實地調研
  • 餘杭塘栖鎮:非遺項目「傳統茶食製作技藝」獲「薪傳獎」 為美麗...
    保護傳承非遺文化,將非遺事業傳承下來,推陳出新,為助力美麗城鎮建設增添非遺文化風採。  日前,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正式公布「非遺薪傳」浙江傳統美食展評活動獲獎名單,共有30個傳統美食類非遺項目、10家保護機構獲得相關獎項。
  • 推動傳承與創新,成都「非遺」技藝盡顯文化之美、生活之美(上)
    資料顯示,成都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超過300項,其中,蜀錦、蜀繡、漆器、銀花絲、瓷胎竹編被譽為成都「非遺五朵金花」,是成都眾多「非遺」傳統技藝的典型代表,此外,還有始於西漢的邛陶燒造技藝,明月窯陶瓷製作技藝、傳統金銅製作技藝
  • 領略民俗之美 傳承文化之根 | 陽原「非遺」之【揣骨疃掇樹花】
    2016年揣骨疃準備舉辦首屆民俗文化節,在挖掘文化遺產過程中,把掇樹花提到議事日程,村裡找到郭生林,希望讓他組建一個班子,把掇樹花的表演重新搬上舞臺,再現這門絕藝。他滿口答應,因為掇樹花既是技藝,又是力氣活,必須4到6個藝人輪流掇鐵水才能形成連續性,他信心百倍,每天都在培訓徒弟,直到演出。
  • 南寧米粉製作技藝傳承基地掛牌成立 非遺文化接地氣
    6月10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南寧米粉製作技藝》傳承基地在位於長湖路的粉之都米粉博物館掛牌成立。 此次傳承基地掛牌也開啟了南寧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宣傳展示活動的序幕。
  • 傳承發展北魏茶食的文化品牌 - 山西日報數字報
    2019年12月5日,第四屆山西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大同市「小南唐北魏茶食」的古法製作工藝引得觀者如潮,頗受好評。  小南唐雲岡石窟北魏茶食品牌文化企業的創始人南霽玲告訴記者:「沒想到大家這麼關心北魏茶食,我們一定要盡最大努力把它做好,傳承發展北魏茶食文化。」  隆冬時節,漫步雲岡石窟景區。
  • 吳川三絕紀錄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堅守傳統民俗
    吳川,在眾多人的心中,是一座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具有濃鬱鄉土滋味、古樸的民間文藝活動的小城。每當家裡祭祖敬神、爆竹煙花,街道的敲鑼打鼓,它預示的是又一場年例輪迴的吉祥開始,年幼時期最期待的傳統年例活動,如今越來越濃烈。
  • 海南上百名非遺傳承人秀技藝 活態傳承多彩文化
    中新網海口6月9日電 (記者 張茜翼)海南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黎族藤竹編技藝、樹皮布製作技藝、苗族傳統刺繡、椰雕、瓊劇、八音、海南麒麟舞、臨高人偶戲……在9日晚舉行的海南省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中,上百名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現場秀技藝,展示40多個非遺代表性項目,讓觀眾大開眼界。  6月9日是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下稱遺產日)。
  • 雲遊涇河 領略非遺文化之美
    來自涇河新城的裕興重散茯茶製作技藝、涇陽水盆羊肉製作技藝、涇陽讓餄製作技藝和夾背煎餅粥製作技藝、面花製作技藝等非遺項目悉數亮相,為非遺愛好者送上了一場豐富的非遺文化盛宴。年4月涇陽裕興重散茯茶製作技藝已成功申請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
  • 圖片故事:傳承古法月餅製作技藝的年輕人
    2007年,張旭高中畢業後便跟隨父親學習月餅製作技藝。除用現代化手法製作月餅外,他堅持傳承古法月餅製作技藝,使用傳統工藝自製的麥芽糖漿和面,經過選料、拌餡、制皮、包餡、成型等十多道工序,以傳統的吊爐果木烘焙工藝精心製作而成。河南商丘,中秋佳節臨近,中國「長壽之鄉」夏邑縣節日氛圍漸濃,當地百年老字號「景盛昌」糕點民俗館再現吊爐月餅古法製作技藝,引民眾圍觀品嘗。
  • 東亞文化之都哈爾濱:冰城非遺傳承多彩文化
    主要以非遺圖展、「非遺體驗式教學」、非遺購物節等方式,組織廣大非遺傳承人把集中傳承變為網絡傳承,把節日大舞臺變成居家創作的小舞臺,發揮自身優勢,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本期非遺圖片展,集中展示傳統美術、傳統手工技藝類的優秀作品圖片,讓廣大市民通過手機在家就能體驗美輪美奐的非遺手工藝術品。
  • 美食篇——臨洮茶食
    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
  • 恩施玉露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勝偉「加冕」國家級
    恩施玉露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勝偉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傳承人湖北日報訊(記者李彥睿)5月8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傳承人,「恩施玉露」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勝偉入選。 圖為「恩施玉露」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勝偉  楊勝偉積極致力於恩施玉露製作技藝的教學推廣,在歷代傳承的制茶技藝基礎上,經過
  • 非遺揚州 | 保存了民俗文化記憶,這家小吃製作技藝有何特別?
    揚州製作小吃的歷史十分悠久。自宋代以後揚州小吃就開始向精緻化發展,以致人稱:「中國最精緻的面點是在揚州這個地方。」共和春小吃作為揚州小吃的代表之一,是揚州傳統文化與現代製作技藝相結合的典範。2016年,共和春小吃製作技藝被列入第四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清光緒初年,有一位王姓老闆在揚州缺口街上開設長勝園小吃店。
  • ...訪「瑞蚨祥中式服裝手工製作技藝」北京市非遺傳承人鄒秋明
    如今,經過150多年的發展,瑞蚨祥在中式傳統服裝製作、傳統旗袍手工定製、傳統繡花技藝、盤扣技藝以及手工縫製等高級定製服務中均可謂佼佼者。  據了解,瑞蚨祥中式服裝製作技藝傳承人已經走過四代。他們在傳承百年技藝的同時,堅持銳意創新,並與優秀的海內外時裝設計師合作,定期推出與時俱進的時裝款式,獲得海內外消費者的喜愛。
  • 國慶去哪兒 | 打卡沙灣古鎮,領略番禺民俗之美,尋覓「嶺南味道」
    先後獲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蘭花名鎮、全國文明鎮、國家衛生鎮等榮譽稱號。2017年6月,獲評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在80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沙灣古鎮形成並保留了以傳統歷史文化和民間文化為主體的嶺南文化,是以珠江三角洲為核心的廣府文化的傑出代表,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大量祠堂、廟宇等古建築和商業遺址、民居遺址保存完好,廣東音樂、飄色、龍獅、蘭花、飲食等民間藝術和民俗文化長盛不衰。
  • 「同興茶食」把這味道傳了百年之久
    陳萬隆看著辦公室內這塊份量沉重的牌匾,憧憬著說道……2013年,同興茶食製作技藝被列入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陳萬隆作為「同興茶食製作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對於這個項目的保護和發展,一直有著明確的定位和長遠的計劃。
  • 傳承100多年的許昌非遺——本庄燈籠製作技藝
    本庄燈籠製作技藝是中原一帶優秀的民間手工技藝,於2019年入選第五批許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本庄燈籠製作技藝傳承人本改性說。本改性今年72歲。談及本庄燈籠製作技藝,他說,燈籠起源於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他家祖上製作燈籠,起源於1912年前後,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通過口傳心授代代相傳。
  • 非遺之美 融入日常 浙江活化利用傳統技藝與民俗文化
    「非遺不是靜止的,它必須適應當下的生活狀況,否則就容易走向瀕危,所以我們著力推進非遺融入現代生活,讓居民、遊客共同加入保護和傳承的行列。」浙江省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郭藝說,非遺的傳承創新,也是增強文化自信、推進文旅融合、拉動消費增長的重要力量。
  • 延平區評選茶洋窯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
    日前,由延平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組織開展的茶洋窯製作技藝區級非遺傳承人評選活動在南平市博物館舉行,28名茶洋窯工匠報名參評。茶洋窯製作技藝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遺址已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