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嫁了的女兒不能回娘家過小年?

2020-12-19 櫻桃姑娘123

在封建思想裡嫁出去的女兒已經不是娘家人了,她是不可以在娘家過小年的,如若在娘家過小年會對娘家人不利。嫁出去的女兒不止小年不能在娘家過年,在端午、清明、七夕、中秋等等節日都是不可以在娘家過的。

一、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既然嫁人了就不再是娘家人

從封建思想上來講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既然嫁人了就不再是娘家人,而是屬於婆家那邊的人。比如在古代姓張的女子嫁給李家就會說李張氏,姓王的女兒嫁給張家就會說張王氏,嫁了的女人就不再用自己的姓氏,而是把婆家的姓氏放在前面。

當女兒出嫁了就是婆婆家的人了,屬於娘家的親戚,既然是親戚了怎麼好在過小年的時候去娘家過呢?小年是一個團圓的節日裡,你不在婆婆家好好幹活,你跑娘家去,像話嗎?

還有你去娘家那邊,娘家人必定不會待見你的,在小年這樣的節日裡你回去娘家的「祖宗」會不樂意的,在農村小年和過年的時候都會上墳、請祖宗,如若「祖宗們」看到一個外人在家裡他們就會不樂意回家。

還有嫁出去的女兒在小年裡回娘家過會影響娘家男人的運勢,尤其是娘家的父親、哥哥、弟弟等直系親屬。

二、嫁了的女兒不止小年不能在娘家過

元宵節不能回娘家過,俗語說「見了娘家燈,一輩子窮坑」,「正月十五不躲燈,先死老公公」 ;清明節不能回娘家過,俗語說「不忌清明,死老公公」;農曆的數九也不能回娘家過,俗語說「不忌數九,死兩口」等等。

這些俗語都在暗示出嫁了的女兒在特定的節日裡都不能回娘家,只能老老實實地待在婆婆家。

還有什麼立春、端午、七夕、中秋、二月二、六月初一、七月十五、八月十五等的節日都是不能回娘家過。回家過不是遭到娘家人厭煩就是遭婆家人厭煩,甚至往嚴重了說貿然回去,還會「導致」小兩口關係不和,比如七夕情人節回娘家過,就會克小夫妻兩個的感情。

三、從現代意義上來講已經沒有「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的說法

在現代意義上來講嫁出去的女兒和沒嫁出去的女兒一樣,該姓王姓王,該姓張姓張,沒有什麼張李氏、王張氏的說法了。還有以前女子嫁給男子必須要到婆婆那邊居住,現在可以隨便在婆家住,在娘家住都沒任何問題了。

時代不同了,人們的觀念變了,社會風氣也變了,現在的獨生子女那麼多,什麼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這樣的說法基本不存在了。女兒出嫁了想什麼時候回娘家就什麼時候回娘家,只有想與不想。

現在嫁出去的女兒雖然不用顧慮能不能回娘家過節的問題,但是卻產生了婚後小兩口到底是回娘家過,還是回婆家過的問題。婆家人盼望著小兩口回家過節,而兒媳婦和娘家人這邊則更盼望著回娘家過,兩邊都盼望著,弄得小兩口都不知該如何選擇。強勢的男子則認為必須得回婆家過,而強勢的女子則認為該回娘家過,那到底聽去婆家還是去娘家呢?到底聽誰的呢?這都是問題。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嫁出去的女兒不能在娘家過年
    在過去相當長的時期,中國一直有男尊女卑的講究,婦女地位很低,民間還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以及「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之類的說法,意思都是指出嫁的女人已經成了「外人」,不得無故回娘家,更多的時間是要伺候公婆和丈夫。 如果女兒想在新年時回家給自己父母過年,必須要等到初六以後。
  • 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結婚後回娘家住,怎麼就成了倒插門!
    說什麼「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現在再帶著男方住娘家就是倒插門」,原本夫妻兩人是為了彼此做出的犧牲,卻莫名的給男方壓力。對於這事兒,很多過來人都有話說。@差蒙會加上jisji:我是遠嫁獨生女,由於是老師,所以一到寒暑假就回家,現在剛生了孩子,滿月後就帶著孩子在娘家過產假,我爸媽巴不得我回來,我老公在部隊也無所謂,我開心就好。按自己的情況怎麼方便怎麼來,管別人那麼多閒言碎語,難道活著就是作秀給別人看?不累嗎?而且現在即使是農村,也不像以前那麼傳統了,自己束縛自己,真沒必要。
  • 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她的房間不用留了,女兒會怎麼想?
    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她的房間不用留了,女兒會怎麼想?女兒出嫁了還該不該給她留一個房間呢?很多父母的做法根本沒有顧及到女兒的感受,如果不給女兒留一個房間,女兒回來之後就感覺自己的住的地方都沒有了,就像是一個客人一樣,這樣就讓女兒覺得非常不踏實,但是很多父母沒有考慮到這一點。
  • 為什麼農村過初二,嫁出去的女兒要回娘家,不可以是初一嗎?
    從年三十到大年初六,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習俗和講究,比如嫁出去的女兒,年初二回娘家這個習俗就由來已久。每到過年,嫁出去的女兒們都會趁著大年初二這一天帶上丈夫孩子一起回娘家。那為什麼老傳統裡規定嫁出去的女兒只能在初二回娘家呢?大年初一、初三、初四不可以嗎?這就要說到國人的老思想了。
  • 關於清明節的習俗,嫁出去的女兒不能回家祭拜,是有什麼含義?
    關於清明節的習俗,嫁出去的女兒不能回家祭拜,是有什麼含義?文/號外娜娜說歷史 圖/網絡清明節,又稱踏青節,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明天就是清明節了。但是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許多地方都有一個習俗就是,已經出嫁的女兒在清明節是不能回娘家祭祖上墳的,這是什麼緣故呢?提起清明節,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傳說當時晉國晉文公重耳早年流亡在外時,饑寒交迫之際,他身邊的一位忠心隨從介子推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來一塊肉給重耳做飯吃,晉文公在得知真相之後,非常感動,發誓有朝一日一定會報答介子推的恩情。
  • 可嘆農村女性困境,哪有什麼「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而等小學畢業之後,也就沒了她的音信,據說也沒上中學,很早就嫁到隔壁鎮裡去了。另外一個是筆者的好朋友小芳,或者可以說是青梅竹馬了。因為兩家住得比較近,她媽媽還是筆者媽媽的牌友兼麻友,因此小學的時候經常在一起上下學,還時常湊在一起在她家或者我家門口做作業溫習功課,附近的大人們偶爾還會調侃幾句。
  • 農村風俗嫁出去的女兒不能回娘家過年,請問你那裡有這個風俗嗎?
    最近有人在網上和我說他們那裡過年的風俗是嫁出去的女兒不能回娘家過年,請問你那裡有這個風俗嗎?都有什麼風俗?其實你說的這種情況,嫁出去的女兒除夕夜不能回娘家過年,在我的老家也有。我的姑姑就嫁在鄰村,大年三十那天上午來爺爺家裡待一會,中午不吃飯就回去了,至於晚上更是從來沒有在爺爺家吃過飯。到了我這一輩,其實已經不在乎這件事了。但是我是獨生子,媳婦家裡還有個妹妹,除夕夜如果我去丈母娘家過年,家裡的父母可能就只能兩個人孤零零過年了,那就太冷清了。
  • 在農村,為何出嫁的女兒不能在娘家過大年?
    以前農村重男輕女的思想比較 嚴重,因此女兒在農村基本上是沒多少地位的,很多人都有著「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這樣的一種說法,因此在女兒出嫁之後有些事情就會對她做出一定的限制,比如說出嫁的女兒就不能在娘家過大年過年對於我們國家的人來說是一家非常重要的節日,也是合家團聚的日子,不管在外面做什麼,以前到了過年的時候都會儘量的趕回家與親人團聚,在以前農村有著大年和小年的說法
  • 父親說,你是女人家,嫁出去,就像潑出去的水,不能回來爭家產
    小葉說自己向父親表達抗議,父親說:「你是女人家,嫁出去的人,就像潑出去的水,怎麼好意思回來和弟弟爭家產。」雖然老家是有這麼一個說法,女孩嫁出去就不會回來爭家產,可是小葉就是不忿,憑什麼所有的財產都給弟弟,父母一有什麼三長兩短都是自己跑前跑後的照顧,有好處卻沒有自己半分。
  • 嫁出去的女兒還天天住在娘家,這合理麼?
    今天在網上看到了這樣一個問題:嫁出去的女兒還天天住在娘家,這合理麼?她是這樣說的:我老公的姐姐只要每次一放假回家,就天天住在娘家,有時候甚至還帶著兩個人兒子一起住,姐夫都回家去了,她卻還要在這待上好多天,有時候還會說一些風涼話給我聽,有時候真心討厭這種人,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還整天會娘家,而且還帶著兒子一起,最重要的還什麼東西都不買,每次回來在家裡除了吃就是睡,還要我服侍他們一家人,真當我傻啊!
  • 為啥過來人總說,嫁出去的女兒別回娘家坐月子?四個理由無法反駁
    到現在這個問題其實也沒個定論,但不知從何時起,就有了一種「嫁出去的女兒不能回娘家坐月子」的說法,關鍵是大家說出的道理還真的無法反駁——為什麼說嫁出去的女兒不能回娘家坐月子?2、影響娘家人生活一些地方都有「嫁出去的女兒不能回娘家坐月子」的說法,尤其產婦有兄弟的。
  • 春節習俗:已婚女不能回娘家過年‖生兩個女兒最幸福?
    朋友老家有個講究,嫁出去的女兒不能回娘家過年。朋友離婚前住的是丈夫全款買的房子,離婚後住在公司宿舍,公司放假,宿舍樓要關門,因為老家的講究,娘家不肯收留她,她只能選擇「流浪去遠方」,一個人過這個團圓佳節。據我所知,很多地區春節都有頗多講究。
  • 農村習俗:女兒不能在娘家坐月子,不能回娘家過年,夫妻不能同房
    嫁得近的還好,隨時可以回家,也可以在婆家過年,初二再去娘家,但對於一些嫁的比較遠的女人來說,就很麻煩。難得回一趟家,過年期間交通又麻煩,提前回到家還不能一起過年,初二才能回家,想想都覺得可憐。不過也有一些父母會破例讓女兒在家過年,卻不能年年回娘家過年,有的地方則直接不讓,不能破例。農村之所以不讓外嫁女回娘家過年,是覺得出嫁的女兒會帶走娘家人的好運氣和福氣,更有甚者說,會把夫家那邊的不好都帶到娘家。一些外嫁女回娘家過年,要是家裡還有哥哥弟弟,都結婚了,那更不允許。
  • 嫁出去的女兒不能在娘家長住,一位同事的真實經歷:影響夫妻感情
    現在的女生都是嬌生慣養的,在娘家是個寶貝,好不容易嫁出去了,有了自己未來的小家,本該為了自己的小家而努力,可是很多女生婚後還總是回娘家小住,有些乾脆長住不走了,當然娘家沒有兄弟好說,但是真這樣好嗎?同事小燕結婚後一直回娘家住,想盡辦法要回娘家,有時候跟老公藉口不舒服,有時候說心情不好,總之軟的硬的都用過了,老公拿她一點辦法都沒有,剛開始老公還在婆婆面前替她說好話,時間久了也懶得解釋了。
  • 回來也不知道帶點好吃的給孩子吃,嫁出去的女兒有錢娘家才重視你
    回來也不知道帶點好吃的給孩子吃,嫁出去的女兒有錢娘家才重視你(當您打開這篇文章時,感恩在我心。在浩瀚的網絡裡,姚志芸堅持正能量的導向,或許微不足道,但您的關注和留言支持就是小編的全部動力。)媳婦在家成了女主人,女兒在家有錢娘家才重視你。為什麼會這樣?媳婦嫁過來成了自家人,女兒嫁出去成了外人,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既然成了別家的人,一般情況下父母向著媳婦,評理更會想著媳婦,自己女兒受點委屈就默認了。
  • 農村女兒出嫁後,必須得初三以後才能回娘家?這到底是什麼原因?
    過了大年初三外嫁的女兒才能回家,這只是一些老規矩老講究罷了,現在農村有些獨生子子女家裡,或者一些女兒遠嫁的家裡,並不太在意嫁出去的女兒什麼時候回家。在我們村,雖然嫁出去的女兒一般都在大年初四和丈夫一起回娘家,但也不是刻意的要在初三之後回娘家,只是為了合理安排時間而已。
  • 「都離婚了還有臉回娘家」「媽,這是我花錢買的房,請你滾出去」
    「都離婚了還有臉回娘家」「媽,這是我花錢買的房,請你滾出去」導語:自古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這也是很多家庭重男輕女的根源之一。他們覺得女兒遲早要嫁人,那就不是自家人了,因此便對女兒輕視,不在乎。
  • 說出去的話如潑出去的水,這2句話,女兒會記你一輩子!
    「嫁出去的女兒如同潑出的水。」像這種話,我不應該守著孩子說。雖然現在的父母都有這種意識。但是在農村的老人卻還是總提及此事。雖然那時候非常的小。並不知道什麼意思。長大了。我算是明白。這句話有多麼傷人。小時候家裡真的很窮。當時上大學的學費都是在外面借的。因為大多數親戚還懂得讀書的重要。所以都很支持我。你不知道,當時有一個表叔。
  • 過了小年閨女不能回家?父親因舊俗拒絕女兒回娘家
    王女士稱,聽說已婚的女兒要回家過年時,其60歲的老父親在電話裡是流著淚拒絕她的,因為當地的舊俗說,如果已婚的女兒回娘家過年,將對自己的兄弟「不好」,老人不願犯這個忌諱。王女士說,「我爸說他也很想我們能回家,但按照我們家那兒的習慣,嫁出去的閨女是不能回娘家過年的。」  根據王女士的說法,其當地的風俗是:臘月廿三到新年正月初一之間,家裡如果有哥哥或者弟弟,嫁出去的女兒就不能回家過年。否則,就可能會對哥哥或弟弟「不好」。如果家中沒有兄弟,則不受此約束。這種舊俗讓王女士覺得不可思議,但幾經勸說,父親還是拒絕了她的想法。
  • 嫁出去的女兒,你該回家看看你爸媽了!
    初二,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回家時要攜帶禮物,名為「帶手」或「伴手」,而禮物必須是雙數,單數則不吉利。習俗一:回娘家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娘家拜年。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  這一天有個重要風俗就是「回娘家」,傳統節日習俗正月初二已婚婦女轉妹家「(回娘家)」,新女婿要「上門」。回娘家的婦女,都要攜帶雞、娘酒等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