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思想裡嫁出去的女兒已經不是娘家人了,她是不可以在娘家過小年的,如若在娘家過小年會對娘家人不利。嫁出去的女兒不止小年不能在娘家過年,在端午、清明、七夕、中秋等等節日都是不可以在娘家過的。
一、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既然嫁人了就不再是娘家人
從封建思想上來講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既然嫁人了就不再是娘家人,而是屬於婆家那邊的人。比如在古代姓張的女子嫁給李家就會說李張氏,姓王的女兒嫁給張家就會說張王氏,嫁了的女人就不再用自己的姓氏,而是把婆家的姓氏放在前面。
當女兒出嫁了就是婆婆家的人了,屬於娘家的親戚,既然是親戚了怎麼好在過小年的時候去娘家過呢?小年是一個團圓的節日裡,你不在婆婆家好好幹活,你跑娘家去,像話嗎?
還有你去娘家那邊,娘家人必定不會待見你的,在小年這樣的節日裡你回去娘家的「祖宗」會不樂意的,在農村小年和過年的時候都會上墳、請祖宗,如若「祖宗們」看到一個外人在家裡他們就會不樂意回家。
還有嫁出去的女兒在小年裡回娘家過會影響娘家男人的運勢,尤其是娘家的父親、哥哥、弟弟等直系親屬。
二、嫁了的女兒不止小年不能在娘家過
元宵節不能回娘家過,俗語說「見了娘家燈,一輩子窮坑」,「正月十五不躲燈,先死老公公」 ;清明節不能回娘家過,俗語說「不忌清明,死老公公」;農曆的數九也不能回娘家過,俗語說「不忌數九,死兩口」等等。
這些俗語都在暗示出嫁了的女兒在特定的節日裡都不能回娘家,只能老老實實地待在婆婆家。
還有什麼立春、端午、七夕、中秋、二月二、六月初一、七月十五、八月十五等的節日都是不能回娘家過。回家過不是遭到娘家人厭煩就是遭婆家人厭煩,甚至往嚴重了說貿然回去,還會「導致」小兩口關係不和,比如七夕情人節回娘家過,就會克小夫妻兩個的感情。
三、從現代意義上來講已經沒有「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的說法
在現代意義上來講嫁出去的女兒和沒嫁出去的女兒一樣,該姓王姓王,該姓張姓張,沒有什麼張李氏、王張氏的說法了。還有以前女子嫁給男子必須要到婆婆那邊居住,現在可以隨便在婆家住,在娘家住都沒任何問題了。
時代不同了,人們的觀念變了,社會風氣也變了,現在的獨生子女那麼多,什麼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這樣的說法基本不存在了。女兒出嫁了想什麼時候回娘家就什麼時候回娘家,只有想與不想。
現在嫁出去的女兒雖然不用顧慮能不能回娘家過節的問題,但是卻產生了婚後小兩口到底是回娘家過,還是回婆家過的問題。婆家人盼望著小兩口回家過節,而兒媳婦和娘家人這邊則更盼望著回娘家過,兩邊都盼望著,弄得小兩口都不知該如何選擇。強勢的男子則認為必須得回婆家過,而強勢的女子則認為該回娘家過,那到底聽去婆家還是去娘家呢?到底聽誰的呢?這都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