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湖。
清水湖簡介
清水湖溼地自然保護區位於賀蘭縣城東3公裡的金貴鎮潘昶村、江南村境內,保護區西南距銀川市區10公裡,東距黃河2.5公裡。溼地類型共有3類,分別為湖泊溼地、沼澤溼地、人工溼地。植被類型比較複雜,蘆葦生長豐茂,碧波蕩漾。據賀蘭縣地名辦公室
清水湖,聽到這個名字,就讓人覺得恬淡安靜。去了清水湖,和想像中的一樣,湖面如鏡,湖水清澈,蘆葦在秋風輕撫下,發出婆娑聲響,湖中有魚偶爾遊過,驚起一圈圈水紋,岸邊葦叢中,不時傳來候鳥鳴叫,輕快婉轉。秋日的清水湖,雲淡風輕。
清澈的湖水
清水湖位於賀蘭縣金貴鎮境內,潘昶村和江南村之間。在109國道和豐慶東路交界處向東拐,沿著豐慶東路一直向東前行10公裡,就到了清水湖。清水湖分為東西兩部分,總面積為54.694萬平方米,東邊是一大片水域,西邊蘆葦叢遍布。
「清水湖的得名,就是源於這片湖泊蘆葦生長茂盛,碧波蕩漾,湖水清澈。」賀蘭縣地名辦公室主任蔡政文說,清水湖自古就有了。「我小時候聽奶奶說過,老一輩人也一直流傳著一個說法,說清水湖是黃河改道留下來的。」今年61歲的賈懷平,是江南村的村民,從小生活在這裡,他印象中的清水湖一直是蘆葦茂盛,湖水清澈。他的這一說法,在《賀蘭縣誌》中,也能找到印證。
《賀蘭縣誌》記載,直到民國時期的潘昶鄉地域(2003年整體劃歸金貴鎮),還時常經受黃河水泛濫的災害。長達6公裡的河灘地,因為黃河漲水,經常發生塌崖等災情。民國年間,一次漲水導致1萬畝農田和大片莊稼被淹沒,清水湖也經常被淹沒,而清水湖和黃河的距離,僅僅2.5公裡。古老的黃河從西向東逐漸改道,可以想見,遙遠的年代,現在清水湖的位置,便是黃河流經之地。寧夏地理專家汪一鳴推斷,寧夏的許多湖泊,都與黃河改道有關,比如牛軛湖、清水湖的形成,都與此大有關係。
茂密的葦叢
清水湖的蘆葦有多茂盛,在西邊的湖面便可看見,整個湖面幾乎被蘆葦叢覆蓋,只在人工改造的一些小橋、亭子附近,可見小面積水域。
這些蘆葦叢,對於生活在這裡,不同年齡的人來說,都有著深深的記憶。記者在江南新村碰到一位85歲的張姓老人,他小時候就住在清水湖邊,說起清水湖,他想起八九歲在附近放牛的情景。「牛拴到湖邊的樹上,我們約好地小夥伴,就跑進蘆葦叢找野鴨蛋了。」在這位老人的回憶中,那一大片蘆葦叢裡,藏著童年的驚喜和歡樂。
到了賈懷平這一代,他記憶中的清水湖,除了帶給他童年的歡樂外,還有用蘆葦編織的雪白雪白的帘子,或是一張張潔白的書寫紙……「清水湖的蘆葦特別直,特別白,打出來的草帘子特別好看。」賈懷平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村裡建房用的草帘子,都是用清水湖的蘆葦製成的。除了做草帘子,清水湖的蘆葦,還能用來造紙。「當時供給賀蘭縣造紙廠,我們趕著毛驢車,排著隊去造紙廠交蘆葦。」賈懷平說,清水湖的蘆葦,長得高的有3米多,是造紙的好材料,用清水湖的蘆葦造出來的紙,格外白。
溼地的變遷
今天走在清水湖邊,能清楚地看到一個巨大的牌子,上邊寫著「寧夏賀蘭縣清水湖自治區級溼地公園」。這塊牌子,定位了這處湖泊溼地的地位和作用,也讓住在清水湖邊幾十年的村民,分外高興。
賈懷平說,這塊牌子的樹立,說明人們對這裡的重視,清水湖的環境肯定也會越來越好。他和其他村民一樣,見過被汙染的溝渠,聞過散發臭味的湖水,所以心存擔憂。「好像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吧,一直持續了近20年,這附近的溝渠,包括清水湖,都受到過汙染。」賈懷平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你朝蘆葦叢大喊一聲,能驚起一大群水鳥,春秋時節的候鳥,黑壓壓一大片,特別壯觀。而到了2000年前後,感覺候鳥一下子變少了,「有時候站在湖邊,看著安靜的蘆葦,感覺這裡少了生氣,那種安靜,讓人覺得難受。」通過賈懷平的話,能想像到當年的痛。
改變是發生在2013年。賀蘭縣自然資源局溼地辦公室的資料顯示,當年,賀蘭縣開始加強了清水湖、如意湖等溼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出臺了溼地修複方案,還在各個溼地設立了長期監測點。經過一系列生態修復措施,清水湖的蘆葦覆蓋面積達到了80%,有效淨化了水質,如今,這裡重新成為蒼鷺、斑嘴鴨等十幾種候鳥的棲息地。
初秋時節,賈懷平喜歡坐在清水湖邊的小船上,望著湖面出神。他說,眼前的這片美麗湖泊,能讓他想到很多過往。
記者劉旭卓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