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劍術大師,刺秦為何失敗,荊軻臨死前說出原因

2020-12-21 騰訊網

秦始皇贏政滅六國,建立秦朝,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從歷史的角度上看,秦始皇修長城建靈渠、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功在千秋;但如果從被滅的六國君王以及百姓的角度上看,贏政佔我國土,殺我族人,可是個十惡不赦的大罪人。畢竟一將功成萬骨枯,更何況是一個大王朝的建立,更是踩著無數人的腦袋,從屍山血海中誕生的。所以,戰國時期,雖然秦國勢大,但還是有很多六國的仁人志士對其不滿,試圖阻止其吞併六國的。其中最著名的,要數荊軻刺秦了,雖然最後失敗了,但荊軻之名,卻在民間一直流傳著。

那麼問題來了,作為戰國時期著名的劍術高手,在與秦王一對一的交手中,荊軻為何落敗,還被秦王捅了8劍呢?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下這段歷史吧!

荊軻為人慷慨仗義、好結交朋友。遊歷到燕國時,結交了高漸離和田光等人,並成為知己。後來燕國太子丹和田光商討對付秦國的計策,田光引薦了荊軻,並以自殺來激勵荊軻,同時以死明志,向太子丹表明自己不會洩密的決心。太子丹告訴荊軻:自己想派人前往秦國,以重利引誘秦王,趁機劫持脅迫他訂立條約,歸還侵佔的各國土地,如果失敗,也可刺殺秦王,希望荊軻能擔當此任。荊軻當場就拒絕了,說自己並無此才能。結果太子丹以頭叩地,繼續懇求,荊軻只能答應了!於是,太子丹奉荊軻為上卿,每日好吃好喝的伺候著,還不時送美女給荊軻。

然而,好長一段時間後,荊軻還是沒有動身去秦國的意思。當時,秦國已經攻破趙國,兵鋒直指燕國,太子丹急了,便再三催促荊軻。荊軻道:「即使你不說,我也要開始行動了,但是我現在去秦國,沒有什麼讓秦王心動和相信我的東西啊!不如讓我帶上樊於期的腦袋和燕國督亢的地圖吧,也好取信秦王!」這個樊於期,原本是秦國將軍,後來叛逃到燕國,被燕子丹收留。燕子丹不忍心殺害樊於期,希望荊軻考慮別的辦法。但是樊於期得知此事後,為了成全荊軻,自殺了!

就這樣,荊軻帶著樊於期的腦袋和燕國督亢的地圖,踏上了刺殺秦王的不歸路。哦對了,他身邊還有一個名叫秦舞陽的副使,這個秦舞陽據說13歲就開始殺人,藝高人膽大,也是個劍術高手。兩大高手帶著太子丹的期盼,在易水河邊告別眾人,頭也不回地走了!

到了秦國後,荊軻得到了秦王贏政的盛情款待,還安排了非常隆重的「九賓」外交儀式,在鹹陽宮召見了他們。但還沒走到秦王面前,秦舞陽這個年輕高手突然就緊張了起來,身體控制不住地發抖。秦國大臣們感到奇怪,便問:「使者為何變了臉色?」荊軻便道:「小地方來的人,見了大王威嚴,難免感到害怕,請大王原諒,給他一個機會,讓他完成使命。」秦王道:「帶上地圖,你一個人上來吧!」於是荊軻回頭對秦舞陽笑了笑,帶上地圖和樊於期的人頭,獨自上殿。

當秦王叫荊軻展開地圖,慢慢欣賞時,圖窮匕見,秦王嚇了一大跳。荊軻大喝一聲,左手拉住秦王袖子,右手掏起匕首,便欲控制住秦王。不料用力過猛,將秦王袖子扯斷了,秦王得以掙脫 。旋即,荊軻持匕在追,秦王繞柱而跑。因為按照秦國的規矩,沒有秦王的命令,其餘大臣和侍衛是不能上殿的,一時之間,大殿上亂作一團。這時,一個伺候秦王的醫生,急中生智,將手裡的藥袋對著荊軻扔了過去,擋了荊軻一下。也就是趁著這個空隙,秦王拔出寶劍,一下砍斷了荊軻的左腿。荊軻知道,自己今天算是栽了,便將匕首擲向秦王,但沒擊中。荊軻大笑道:「如果不是為了活捉你,你早就死了。」秦王又上去砍了荊軻幾劍,數了數,一共捅了他8下,這時秦王的侍衛們終於衝了上來,將荊軻殺死了!

荊軻刺秦,之所以失敗,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秦舞陽的露怯;秦舞陽臉色大變、差點嚇尿的狀態,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秦王的警覺,所以秦王讓荊軻一人獨自上前獻圖。如果當時秦舞陽能鎮定一點,和荊軻兩個人一起獻圖的話,以二對一,那刺殺秦王成功的概率會大很多;

★★武器的缺陷;雖然地圖中藏著的匕首,是太子丹搜尋到的天下利器,上面還塗有劇毒,只要讓秦王碰到一下,就可斃命。但是畢竟匕首太短了,在秦王的大寶劍面前,根本沒有優勢!

★★★秦王的原因;秦國尚武,從來都是以軍功封侯,以武力開疆。作為一國之君的秦王,自然也是武藝高強,身手敏捷。所以他在一開始拔不出長劍的情況下,敏捷地繞著柱子跑,躲過了荊軻的刺殺,然後抓住機會,一招制敵!

★★★★太子丹的原因;按太子丹的吩咐,荊軻是想劫持秦王,所以他先左手去抓秦王袖子,但沒想到那時的衣服質量太差,袖子一抓就爛,讓秦王掙脫了。如果一開始,荊軻就拿起匕首刺殺,也許秦王早躺在地上了!

★★★★★荊軻劍術不精;關於荊軻劍術的真實水平,民間是比較有爭議的。有人認為,荊軻確實是劍術大師,刺秦失敗,只不過是運氣不好罷了;也有人認為,荊軻的劍術高明完全是吹牛吹出來的,其實他的劍術,還不如現代的某些「傳武大師」。為什麼有人會這麼認為?因為有一次,荊軻在和劍客蓋聶談論劍術時,蓋聶認為荊軻講得不對,就對他怒目而視,結果荊軻默默地走了。還有一次,荊軻跟魯句踐博弈,發生了爭執,魯句踐發怒呵斥他,荊軻也是默默地逃走了。

▲▲結語▲▲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那浪瀾壯闊的時代 ,已經距今2000多年了,但是荊軻刺秦的故事,還在民間廣為流傳,他的大無畏精神,值得我們永遠學習!

相關焦點

  • 荊軻刺秦王,離那麼近為何會失敗?荊軻臨死前,靠著柱子說出真相
    但是最終以失敗告終。 司馬遷將荊軻的暗殺的實施過程詳細的記錄在了史書之上, 我們也因此得以窺見歷史的一角。荊軻在繞柱三圈以後,將帶毒的匕首刺向秦王,終究還是落空打在了銅柱之上。當時荊軻已經身受重傷,最後只好靠著柱子大罵:「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 歷史:荊軻刺秦失敗,是否因為他劍術差?
    文/守護這家園歷史:荊軻刺秦失敗,是否因為他劍術差?荊軻對自己的劍術水平心裡有數嗎?肯定是有數的,他之前已經見過很多高手了比如蓋聶、魯句踐之類的,這些高手根本沒把他放在眼裡,每次都是灰溜溜被趕走。而且最後行刺失敗了魯句踐也感慨說:嗟乎,惜哉,其不講於刺劍之術也!——可惜呀這人劍術水平不行。懂行的都知道,荊軻不是個高手。荊軻再蠢也該知道自己的斤兩。那荊軻為啥還要去呢?士為知己者死嗎?我覺得不是,被領導坑了啊。
  • 荊軻刺秦王,為何沒有成功?原因是荊軻劍術太差
    太尉向太子丹推薦了一代大俠田光。田光見到太子丹後,又向太子推薦了荊軻。因為田光年事已高,根本不能執行刺殺秦王政的重任。那麼荊軻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為何受到田光的重視。根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荊軻的劍術很差。有一次,一代大俠蓋聶與荊軻討論劍道,中途大俠蓋聶眼睛怒瞪了他一下,荊軻馬上嚇得逃跑了。隨行之人詢問蓋聶:「為什麼不去追荊軻?」
  • 荊軻刺秦的失敗,到底是荊棘的劍術不高,太子丹謀劃不全
    眾所周知的荊軻刺秦,是荊軻的原因還是太子丹的原因呢?燕太子丹的想法是站在國家的立場的,因為當時秦國已經俘虜了韓王,又出兵攻打楚國,北進趙國。趙國擋不住秦國,一定會輸,一旦趙國臣服,那麼燕國就要大禍臨頭。燕國即便調動全國之人也打不過秦軍。
  • 號稱劍術高超的荊軻,為什麼會刺殺秦始皇失敗?
    為了找到事情的答案,我翻閱了很多書籍,總結出了幾點,荊軻刺秦王為什麼會失敗的原因,供大家參考。其實荊軻去之前,已經看出這個秦舞陽不是這塊料,之所以荊軻讓他跟著去,是被迫於太子丹的催促,若是按荊軻的計劃,荊軻是要等一個最要好的朋友的,(據說他這個朋友劍術要比荊軻高的多,達到了化的境界。)而他這個朋友不知什麼原因卻遲遲沒有來。這時的太子丹因為害怕這個事情拖時間長了夜長夢多,於是就催荊軻趕快上路,荊軻無奈只好將就著去刺殺秦始皇。
  • 大秦賦:荊軻刺秦王的真實目的是什麼?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流傳千古,但也可能被誤讀了!太子丹和荊軻的終極目的並不是暗殺秦王,而且荊軻刺秦的基本目標已經達成,並未完全失敗。原因在於蘇軾、蒲松齡、易中天們忘記荊軻的真實身份,他是燕國的上卿,衛國的謀士,齊國的外交家,而不單單是一位普通的刺客。司馬遷在《史記·刺客列傳》中明確介紹了荊軻的出身:荊軻者,衛人也。其先乃齊人,徙於衛,衛人謂之慶卿。而之燕,燕人謂之荊卿。
  • 荊軻刺秦王失敗,真的是因為荊軻的劍術修煉的不到位嗎?
    「圖窮見匕」這個成語,就是來源於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啦。這個故事,想來大家都知道,但是對這件事的理解,和真實的歷史,是有著比較大的出入的,甚至是跟歷史是剛剛相反的。比如說,荊軻為啥就沒有刺殺了秦王呢?難道是他的劍術不夠精湛嗎 ?真實的事情究竟是怎麼樣的?秦王和荊軻到底誰的劍術更厲害呢?
  • 本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刺殺,但刺客荊軻,為何在刺秦中表現這麼差?
    荊軻刺秦在歷史上非常有名,也是因為這件事讓荊軻這個人能夠被歷史銘記,但是一提到荊軻刺秦,大家都知道最終失敗了,不僅沒能擋住秦國的腳步,反而加速了燕國的滅亡,這不禁讓人好奇,一場精心準備的刺殺行動,為什麼會這麼容易就失敗了?荊軻作為燕丹精挑細選的刺客,為何在刺殺秦王的過程中表現得這麼差?
  • 荊軻刺秦王為何失敗,是因為荊軻劍術差,還是另有原因?
    但是最後還是失敗了,荊軻亡於大秦的宮殿之上,當時學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就有一個疑問,荊軻作為一名刺客,近距離拿著鋒利的匕首刺殺對方本就是自己的專業,何況這把匕首還被毒藥浸過,這樣難度更小得多了,只需要割傷秦王就可以完成任務。圖窮匕現,趁著秦王不注意刺傷他,完成自己的使命,其實並不是不可能,那麼荊軻為何會喪失良機,最終亡於秦王殿上?
  • 荊軻刺秦時,為什麼不安排更勇敢的人做荊軻的副手呢?而是秦舞陽
    荊軻刺秦王之前,本來是想等另一個人,有人猜測,荊軻要等的人是一個劍術高明的人,因為荊軻本身劍術一般,只是勇氣可嘉,他要等一個劍術高超的人去完成刺秦王這個任務。有人說是劍神聶蓋。有人說是其他人。不管是誰,最終的結果是,他沒有等來。其實,不是他等不到,而是燕太子丹等不及了,他以為荊軻害怕了,不敢去了。為了證明自己不是臨陣脫逃,不是不想去找藉口,荊軻只好在倉促中去了秦國。
  • 深度分析荊軻刺秦王:樊於期很可憐,太子丹自私,荊軻又在等誰
    而說白了,荊軻刺秦王所需的人頭便是那張文憑,若是沒有樊於期的人頭,那些地盤或許秦王根本看不上眼,根本不可能召見荊軻,那此事從源頭上便失敗了。  其實太子丹也不是什麼好人,他之所以要刺秦王,其根本原因還是怕國破家亡,自己皇帝沒得坐,所以說他很自私。戰國策裡面講的比較局面,史記裡面講的比較多,一開始太子丹是不認識荊軻的,但燕國有位虎將名為田光,太子丹一開始想要田光擔任此等大任去刺殺秦王的,但田光自認為年歲已高,不能做這種事,於是便跟太子丹推薦了荊軻。
  •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懷千古二千年的荊軻刺秦,可能是一次烏龍事件
    既至王前,專諸擘魚,因以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專諸將劍藏在魚腹內!一條魚能有多大?這把劍一定很秀氣,故名「魚腸劍」,其實就是匕首!而且專諸成功了!《史記》說「王僚立死」。說明專諸一劍就刺到了他的要害部位,精準、穩定、毒辣,力透重甲、刀透脊背,絕對有專業水準!《史記刺客列傳》中最讓人感慨的是豫讓刺趙襄子。更狗血的是,豫讓曾經兩次刺殺都失敗了。
  • 燕太子丹請荊軻刺秦王,註定失敗!
    大秦滅六國的過程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荊軻刺秦。《大秦賦》劇情不知道是怎麼安排的,但是我們可以看看資治通鑑關於此事的記載。荊軻刺秦前的準備工作!燕國太子姬丹聽說衛國人荊軻很了不起,便攜帶重禮,態度謙和,言辭卑微,上門求見荊軻。
  • 荊軻劍術不精?拿著匕首與赤手空拳的秦王搏鬥,沒能傷到秦王分毫
    為了保住燕國,太子丹就請來了當時有名的劍客荊軻,請求他去刺殺秦王。經不住太子丹的再三請求,荊軻終於答應了這件事。但畢竟刺殺秦王的難度太大,為了保證刺殺成功,荊軻在出發之前做了充足的準備。但凡荊軻能夠用匕首劃破秦王一點皮膚,秦王是必死無疑的。樊於期的頭顱荊軻臨行前帶走的最後一樣東西就是樊於期的頭顱。武器有了,誠意也夠了,荊軻幹嘛還要拿著一顆人頭獻給秦王呢?這個原因與樊於期的身份有關。樊於期本是秦國的將領,秦王派樊於期去攻打趙國,結果樊於期戰敗了。
  • 沒有能夠成功地刺殺秦王,真的是因為荊軻的劍術不夠
    我們說,在秦始皇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的過程中,荊軻對秦始皇的刺殺可以說是秦始皇一生中最接近死亡的時刻。但是,在秦始皇的諸位親兵的保護下,荊軻並沒有能夠成功地刺殺秦王,相反,卻大大加快了秦王攻滅燕國的信心和腳步,燕國被秦國在很短的時間內滅亡了。那麼,荊軻的失敗到底是為什麼呢?究竟是不是陶淵明所總結的,是因為荊軻的劍術實在不怎麼地,而導致的失敗呢?
  • 荊軻刺秦,為什麼派一個膽小如鼠的秦舞陽同去呢?
    荊軻刺秦王之前,本來是想等另一個人,有人猜測,荊軻要等的人是一個劍術高明的人,因為荊軻本身劍術一般,只是勇氣可嘉,他要等一個劍術高超的人去完成刺秦王這個任務。有人說是劍神聶蓋。有人說是其他人。不管是誰,最終的結果是,他沒有等來。其實,不是他等不到,而是燕太子丹等不及了,他以為荊軻害怕了,不敢去了。
  • 一生為了大義,荊軻刺秦,後人記載有哪些原因?
    想必大家對荊軻是再熟悉不過,但是為什麼一個失敗者還是被後人所知呢?當時的戰局,已經開始向秦領導者這邊靠攏,秦領導者派手下把燕國周圍的小國家打的已經收復了這些地方。秦軍大敵壓境燕國,此時的燕國領導者開始恐慌,覺得這樣下去遲早會被消滅,於是就派出了荊軻進行行刺。這一舉動雖然成就了荊軻,但是還是沒能讓燕國的命運得到好轉,相反,還是成為了秦國的犧牲品。
  • 荊軻刺秦王時,為何被稱為勇士的秦舞陽會嚇得變了臉色?
    秦舞陽被稱為勇士,但是在跟隨荊軻刺殺秦始皇時卻:至陛下,秦舞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被稱為勇士的秦舞陽見到秦始皇為何會被嚇得變了臉色?是秦始皇太霸氣還是秦舞陽太膽小,徒有「勇士」的虛名?公元前227年,荊軻帶著秦舞陽以及秦國降將樊於期的頭顱,還有燕國督亢的地圖進入鹹陽,覲見秦始皇,歷史上著名的「荊軻刺秦王」上演了。
  • 如果兩千多年前秦舞陽不慫,是不是荊軻刺秦王就真的可以成功了?
    荊軻刺秦王這一個典故相信我們大家都非常的熟悉。公元前227年,荊軻帶著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的首級來覲見秦王,其中,地圖中是一把鋒利無雙,並餵上了劇毒的一把匕首。荊軻帶著燕太子丹推薦的人選,一個據說十分勇敢,在十二歲就殺了人的秦舞陽。
  • 荊軻刺秦王圖窮匕見,是哪裡的地圖?
    這就要說到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荊軻刺秦王了。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派大將王翦滅掉趙國。趙亡後,燕國就直面秦軍,燕太子丹憂心如焚。情急之下,他想到了勇士荊軻。太子丹請荊軻劫持秦王,逼迫秦王罷兵。荊軻同意了,但他對太子丹提出要兩件物品:將軍樊於期的人頭,以及督亢地圖(「亢」念「剛」,或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