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末期,燕國太子丹畏懼強大的秦國,擔心燕國會被秦國滅掉。為了保住燕國,太子丹就請來了當時有名的劍客荊軻,請求他去刺殺秦王。
經不住太子丹的再三請求,荊軻終於答應了這件事。但畢竟刺殺秦王的難度太大,為了保證刺殺成功,荊軻在出發之前做了充足的準備。
荊軻
他在見秦王之前帶走了三樣東西,督亢(kang,讀四聲)地圖、一把鋒利的匕首以及樊於期的頭。
督亢地圖
為了能夠讓荊軻接近秦王,太子丹為荊軻準備了督亢地圖。地圖上標示著燕國領地內,物資比較豐富的幾個地區。
雖然督亢地圖只是薄薄的一張圖紙,但是它代表著燕國對秦王的誠意。秦王本就想攻打燕國,佔領燕國的領地。
如今荊軻將地圖主動獻給秦王,就等於間接的告訴秦王,燕國願意向秦國投降,並且甘願將自己的城池也獻給秦王。
如果不費一兵一卒就能夠把燕國納為秦國的領地,秦王自然是十分樂意的。
荊軻拿地圖還有一個用途就是藏匕首。秦王所在的大殿,是不允許外人攜帶武器進入的。將匕首藏在地圖裡,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覺的將武器帶到秦王大殿內。
見血封喉的匕首
荊軻所拿的匕首是天下最著名的工匠徐夫人所鑄造的,鋒利無比。為了加大匕首的威力,太子丹還使人在匕首上面浸了毒藥。但凡荊軻能夠用匕首劃破秦王一點皮膚,秦王是必死無疑的。
樊於期的頭顱
荊軻臨行前帶走的最後一樣東西就是樊於期的頭顱。武器有了,誠意也夠了,荊軻幹嘛還要拿著一顆人頭獻給秦王呢?這個原因與樊於期的身份有關。
樊於期本是秦國的將領,秦王派樊於期去攻打趙國,結果樊於期戰敗了。他擔心受到秦王的責罰,就直接從秦國逃了出來。
秦王派人捉拿叛將樊於期,並將他的畫像貼在各處,如果有人捉到樊於期,就能夠得到金錢和封地的賞賜。樊於期是從秦國叛變逃出來的,沒有人敢收留樊於期,因為他們不敢與樊於期作對。
但是燕國的太子丹卻力排眾議,收留了樊於期。如果讓秦王知道太子丹收留了自己的叛將,那秦王一定不願意相信燕國。
荊軻拿樊於期的頭給秦王,一方面也是為了討秦王歡心,另一方面也是通過樊於期來表示燕國太子丹的誠意。
只是太子丹根本不忍心取樊於期的性命。反而樊於期聽說了了荊軻刺秦的計劃,便主動將自己的頭顱交了出來。
荊軻是否劍術不精?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刺殺秦王,難度何其高。荊軻走得這麼悲壯,也是做好了一去不回的準備。
但只要荊軻成功刺殺秦王,荊軻的使命也就算完成了。儘管荊軻已經做了充足的準備,荊軻刺秦還是失敗了,這是為什麼呢?
荊軻為了接近秦王,將匕首藏在了地圖裡,圖窮而匕首現。荊軻拿著匕首抓住了秦王的衣袖就要刺殺秦王。秦王反應敏銳,將衣袖掙斷了。
秦王的侍衛都守候在門外,殿內的隨從都沒有配備武器。秦王只能自己拿起劍來防衛荊軻。由於劍鞘太緊了,秦王的劍一時沒抽出來。
荊軻拿著匕首與赤手空拳的秦王纏鬥了一會,終究也沒能傷到秦王分毫。等到秦王抽出劍來,砍傷荊軻的左腿,荊軻的刺殺任務就徹底失敗了。
有人說荊軻刺秦失敗的原因可能是劍術不精。其實荊軻是當時數一數二的劍客,如果他真的劍術不好,太子丹也不會找荊軻來刺殺秦王了。
荊軻拿著匕首與赤手空拳的秦王搏鬥,但是荊軻並沒有佔到半分優勢。秦王的侍從很多,宮殿外的侍從不能夠及時趕過來,宮殿內還是有一些侍從在保護秦王。
荊軻在圖窮匕首現的那一刻沒能刺中秦王,他就已經失去了先機。秦王知道荊軻要行刺自己,就繞著大殿柱子跑以抵擋攻擊。
荊軻拿著短兵器追逐秦王,又有隨從們的阻礙,自然也就傷不到秦王分毫了。秦王有長劍,匕首對長劍,誰勝誰敗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