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模塊
可查閱「美食的歷史」專題的所有文章。
文/桓大司馬
原始人都吃些啥?中國的原始人有沒有特別的美食?原始人過不過年,過年吃什麼?欲知這些問題的答案,請看大司馬詳細分解。
老祖宗從猿類進化到人類,這條路曠日持久而磕磕絆絆,可不好走。猿類與人類的明顯分離,從發現最早的石器開始,以前認定的最早的石器是260萬年前東非的奧杜威石器,但近年在東非發現了300萬年前的石器,人猿分家又提前了。
在兩三百萬年前,東非的南方古猿分裂出了阿法南猿和粗壯南猿。其中粗壯南猿頭頂有矢狀嵴,能夠輔助咀嚼肌固定,具有強大的咀嚼能力,能吃的植物很多,不愁餓;但人類的老祖宗阿法南猿就慘了,咀嚼能力不行,很多植物吃不了,植物之外還得打點野食來充飢。
他們打的野食是什麼呢?就是腐肉。
早日人類的地位
遙想兩百萬多年前,這些阿法南猿看到獅子豹子等食肉動物捕獵的時候,就暗搓搓的躲在一邊,等獅子豹子吃完了,打完嗝了,休息好了,走遠了以後,再躡手躡腳的從藏身處走出來,左看看右看看,看見確實沒有危險了,就開始掏出石塊,來刮骨頭上還剩下的一星半點的碎肉,再用石塊把骨頭砸斷,吮吸其中的骨髓。
說來辛酸,堂堂的萬物之靈,當年只能食腐,這地位跟鬣狗、禿鷲差不多,連狗都不如。狗除了跟主人一起被關在密閉空間裡,主人死了沒吃的會吃主人之外,其他的場合一般都不吃腐肉的,阿法南猿卻只能靠腐肉來補充食物的不足。
不過,也正因為阿法南猿咀嚼力不行,反而因禍得福,一方面通過食肉(雖然是很低端的食腐)攝入蛋白質,其智力獲得迅速發展,把表兄弟們遠遠地甩在了後面;另一方面為了刮肉、砸開骨頭,他們要使用石塊做工具,久而久之對石塊進行改造,令其更方便使用,催生了最初的石器。
最終,從他們中間演化出了智商再創新高、能打造複雜石器的新種類,人類終於破繭而出了。
奧杜威手斧相比於黑猩猩隨意砸出來的石塊
在方便握持和用力方面
已經有了很高的技術含量
人類誕生之後,很長時間裡仍然以食腐為主。但是,隨著腦容量的增加,人類的社交能力也逐漸增強,能夠組成更大的群體,有時候也能合作獵取到動物。
而且,人類時不時能吃到自然火災中燒焦的動植物,這比生吃好吃太多了,人類對怎樣獲得火種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最終在四五十萬年前學會了人工取火,世界各地出現了廣泛的火塘遺蹟。
從這時開始,人類終於有了烹飪的概念。
最初的烹飪手段不外乎兩種,一是把動植物扔到火裡燒,二是架在火上烤,無論是哪種,因為火苗直接接觸食物,會產生大量致癌物質,都是極不健康的烹飪方式。
但是,熟食可以促進對營養的吸收,人類的腦容量持續增大,改進工具,增強社交,對大自然的支配力越來越高,隨著100多萬年前出現的阿舍利手斧、10多萬年前出現的穆斯特石器、四五萬年前出現的細石器,人類的狩獵採集工具不斷強化,人類社會的各方面都在進展中,當然也包括烹飪手段。
原始社會好
燒烤之後,新出現的烹飪方式是烙和煮。烙是在火上放一塊扁平的石板,把食物放在石板上間接加熱;煮則在陶器出現之前就有了,做法是在地上挖個坑放水,然後把燒得滾燙的石塊不斷地扔進去,讓水保持沸騰,把水中的食物煮熟,煮食應該主要針對的是不方便烤的顆粒狀穀物。
在烤方面也出現了進步,有了用泥將動物裹住烤熟後,砸開泥塊,吃裡面的熟肉的方式,近似於今天叫花雞的做法。不過當時能叫花的動物可炫酷了,人主要吃叫花猛獁象、叫花劍齒虎、叫花灰犀牛,叫花雞那是排不上號的。
跟原始人叫花的動物相比
叫花雞簡直弱爆了
以上新興的烹飪方法,都具有減少有害物質、保持食物營養的優勢。
隨著打制石器更新為磨製石器、陶器的出現、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人類走向定居,進入新石器時代。因為有了陶器,在陶器中盛水煮食成為主要的烹飪手段,與燒烤的重要性並駕齊驅了,在燒烤之外,喝粥、吃煮肉成了新的時尚。
以上講述的是全世界通行的烹飪方式,而在新石器時代的中國,產生了一種舉世無雙的高精尖烹飪技術——蒸。
最開始的蒸法,是在煮食用的陶鼎裡面盛水燒熱,在鼎上面放一個底部有篦子作為氣孔的甑,將食物放在甑裡面,隔水蒸熟。後來索性把鼎跟甑合在一起燒制,就出現了專門用來蒸食的甗(yǎn),跟煮食用的鼎功能完全區分開來。
甗的形制
甗內部的篦子和氣孔
蒸菜,相比於煮食,營養基本上留在食物裡面,味道也更鮮美。而且多了一種烹飪方法之後,可以跟之前的烹飪方法組合使用。比如先把米扔到水裡煮,煮到半熟再撈出來,裝在簞子裡,放到甗裡蒸,這樣組合烹飪出來的米飯顆粒分明,甘甜適口,比單純的煮飯好吃得多,稱之為餴(fēn),用黃米、小米蒸的飯則稱之為饎(chì)。
從目前出土的陶器、青銅器來看,鼎、鬲等煮食器的數量遠遠大於甑、甗等蒸食器的數量,這是因為蒸食比煮食費火,而且蒸食不像煮食那樣可以灌個水飽,是實打實的一分材料一分菜,所以蒸菜在當時妥妥的是高檔食品,連酋長和貴族都不能頓頓吃,普通氏族成員更是難以品嘗了。
新石器時代,中國在肉食方面以豬、雞為主。家豬雖然最早出現在中東,但是通過對各地家豬與野豬的基因對比,最新的研究認為世界各地的豬很可能是各自獨立馴化的;家雞則最早出現在中國西南和中南半島北部。所以豬和雞是中國最早豢養的家畜,牛、羊的傳入則要靠後了。
在家畜以外,還有狩獵獲取的野味,但那些都要看運氣,不能保證時常吃到。
穀物方面,中國自行馴化的是稷(小米)、稻、菽(大豆),黍(黃米)和麥則是從中東傳入。
一方面物以稀為貴,另一方面黃米有粘性,麥子即便人們還不會把它磨成面也比較香,這二者的口感也比小米飯和豆飯要強,所以黍和麥的地位比稷和菽要高,黃米做的美食今天還有,比如陝西的黃米涼糕。
略帶上古遺韻的黃米涼糕
稻米因為產於中國南方,對北方來說也是稀罕物,口感也強於小米飯和豆飯,所以在北方的地位也比較高。
在重要的節慶裡面,薩滿巫師則會帶領大家嗑藥和喝酒,來讓自己進入致幻狀態,完成與天地和神靈的交流。嗑藥的種類世界各地各有不同,包括致幻蘑菇、菸草、死藤水、可可等很多種,天然致幻藥方面美洲的種類遠多於亞歐大陸,這也是印第安人長期無法脫離薩滿時代,進入理性時代的一個原因。
不過,即便有這些進步,當時的食物還是很難吃的。
首先,穀物去殼技術很差,一般是把穀物帶著殼弄熟了吃,所以原始人的牙齒磨損嚴重,直到商朝都是如此;其次,當時也沒什麼調味料,一般就是撒點鹽,可能也會採摘一些香草、香料植物扔進去,但缺乏培植這類植物的能力,有沒有只能碰運氣;然後當時各文化圈的交流程度也無法與後世相比,各地區的食物即便有點特色也難以跨區共享,總體上來說選擇性很少。
歡迎參加徵文大賽!獎金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