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馬未都的師父,被稱「京城第一玩家」,抗戰後曾追回萬件國寶

2021-01-10 人間六味志

玩,本意是以手玩弄,並不為獲得直接利益而是單純娛樂自身;在《周易》上,還有研究之意,比如「玩古知今」。就當下來說,靠「玩」被人津津樂道的,一者是德雲社的班主于謙,他直接就寫了本《玩兒》,除了抽菸、喝酒、燙頭,還有一些「玩兒」比天都大;再者就是觀復博物館的創辦人馬未都,從帶王朔入門的編輯到中國古代器物的收藏家。而其中,馬未都從玩到研究、把玩變成一種文化的引路人,則是有著「京城第一玩家」之稱的王世襄。馬未都表示,自己一半的學問幾乎是受到了老爺子的影響。

于謙
馬未都

王世襄1914年生於北京,他的高祖曾被記載入《清史稿》中、祖父曾任內閣中書、父親曾做過軍機大臣張之洞的秘書,世代書香。

但是,王世襄的童年,除了家裡規定的學習,全都用來玩了。養蛐蛐,帶著小夥伴去郊外抓野生的;養鴿子,整天追著跑;為養狗,專門請教狗的訓練方法;還學武術,八卦、太極,十八般武藝。

大量的時間花在了「玩」上,王世襄即使轉醫學為國文,也只考到了燕京大學,這與其祖上動輒考個狀元之類的,確實「墮落」不少。

大學期間的王世襄依舊玩性不改,雖然不知道他具體玩了什麼,但他被學校選派到哈佛大學留學的機會卻是被校長親自攔下,他覺得王世襄這個人是未知數(就好像現在的土豪一樣),出去可能會有辱國風。

1939年,時局動蕩,再加上母親去世,王世襄終於有所醒悟,開始專心學業,如本校研究生院學習,並將碩士論文硬是寫成了70萬字的皇皇巨著《中國畫論研究》。

抗日戰爭勝利後,經梁思成和當時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推薦,王世襄被派清查戰亂損失文物。

王世襄多方宴請並向古玩商打聽,得知多數文物被德國人楊寧史買去。王世襄經多次暗訪,竟發現了楊寧史買去的青銅器的目錄文件,追回青銅器240件。

而最為艱難的,是要從日本人手中追回一批善本書,包括《後漢書》《禮記》《永樂大典》等,這事關中華文脈,如果這些東西被拿走,那以後得跑到日本研究中國文化。王世襄遍查美國在日所設文物機構尋找資料,查出損失文物的名稱、製作年代、形狀、尺寸等等。經不懈努力,終於把107箱善本書追回。

再加上期間追回的6批文物,王世襄總共追回的「國寶」數以萬計。

除此之外,王世襄所為人稱道的,是他對明式家具的研究。在當時來看,大多數收藏家、文博專家認為竹木漆器類文物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的問世,掀起了這股熱潮,甚至有人到農村去收各式家具。王世襄幾乎是以一己之力,推動了明式家具的研究與收藏。

王世襄說自己:「從小學到大學,始終是玩物喪志。」誰知,80歲時,他還將兒時玩物重拾,

注釋寫作《蟋蟀譜集成》《北京鴿哨》《說葫蘆》《獾狗篇》等。能把所玩變成著述,對此,啟功先生說:「一本本,一頁頁,一行行,一字字,無一不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註腳。」

玩即學,學亦玩,在「玩」上搞出名堂,這就是王世襄的境界。

相關焦點

  • 他是真正的富二代,一輩子最喜歡玩,成了「京城第一玩家」
    我們常常說玩物喪志,而今天我們卻要介紹一位「京城第一玩家」,他玩的東西種類繁多,比如養鴿子、鬥蟋蟀、馴鷹等,但他都把這些「雕蟲小技」給玩出了「大雅之堂」,玩出了一門「世紀絕學」。在燕京大學讀書時,他臂上架著大鷹、懷裡揣著蟈蟈,同學們認為他的行為太荒唐了,老師屢屢將他趕出教室,王世襄這個被人們視為玩物喪志的壞孩子我行我素,依然「不務正業」。
  • 中國追回流失日本國寶史記
    是目前為止,中國唯一一組保存完整的青銅組器;包括鼎、簋、壺、甗、霝、盨等六大類共八件,每件器物上均鑄有曾伯子孫頌揚先祖之德銘文,共330字;而且保存完好,製作精美;是西周晚期青銅器精品。比著名的曾侯乙還要早數百年!
  • 100件國寶 100個故事 馬未都新作《國寶100》出版
    9月3日,觀復博物館創辦人馬未都歷經兩年研究創作的重磅新書《國寶100》在線上隆重首發。書中,馬未都以100件國寶、100個故事,講述中國歷史的魅力。《國寶100》不光講述了每件文物的前世今生,還講述了馬未都在收藏圈、文物老饕們之間打聽到的各種趣聞,著實豐富了這本書的內容。
  • 中國追回流失日本國寶史記
    是目前為止,中國唯一一組保存完整的青銅組器;包括鼎、簋、壺、甗、霝、盨等六大類共八件,每件器物上均鑄有曾伯子孫頌揚先祖之德銘文,共330字;而且保存完好,製作精美;是西周晚期青銅器精品。比著名的曾侯乙還要早數百年!
  • 馬未都新作《國寶100》:講述100件國寶的100個故事
    中新網北京9月4日電 (記者 高凱)觀復博物館創辦人、著名收藏家馬未都歷經兩年研究創作的新書《國寶100》3日晚在線上首發。以馬未都精挑細選的100件中華文明瑰寶為主線,以100件國寶,100個故事,講述中國歷史的魅力。
  • 100件國寶,100個傳奇故事!馬未都出新書,講述國寶那些事兒
    9月3日,觀復博物館創辦人馬未都歷經兩年研究創作的重磅新書《國寶100》在線上首發。 該書以馬未都精挑細選的100件中華文明瑰寶為主線,以100件國寶,100個故事,講述中國歷史的魅力。其中不光講述了每件文物的前世今生,還講述了馬未都在收藏圈、文物老饕們之間打聽到的各種趣聞。
  • 100件國寶 100個故事 馬未都新作《國寶100》出版
    9月3日,觀復博物館創辦人馬未都歷經兩年研究創作的重磅新書《國寶100》在線上隆重首發。書中,馬未都以100件國寶、100個故事,講述中國歷史的魅力。《國寶100》不光講述了每件文物的前世今生,還講述了馬未都在收藏圈、文物老饕們之間打聽到的各種趣聞,著實豐富了這本書的內容。
  • 馬未都出新作《國寶100》:清楚國寶根源,才知道我們來自何處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師文靜9月3日,觀復博物館創辦人馬未都歷經兩年研究創作的重磅新書《國寶100》在線上首發。此書,以馬未都精挑細選的100件中華文明瑰寶為主線,以100件國寶,100個故事,講述中國歷史的魅力。
  • 被故宮開除的「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玩出最高級的人生
    青銅器的收回極大鼓舞了王世襄,他告別了妻子踏上東渡日本的輪船,此行的唯一目的就是追索被掠國寶。追回國寶的工作並不順利,經過幾個月的努力最終王世襄克服重重困難,終於把存放在東京中央圖書館的107箱善本書及2000多件珍貴文物運回國內。
  • 馬未都新書《國寶100》首發,講國寶是換種方式看歷史
    此書以馬未都精挑細選的100件中華文明瑰寶為主線,以100件國寶,100個故事,講述中國歷史的魅力。其中不僅講述了每件文物的前世今生,還講述了馬未都在收藏圈、文物老饕們之中打聽到的各種趣聞。出版社供圖馬未都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講國寶故事,其實就是在講述歷史,通過國寶來講述歷史,是了解歷史的一種特殊方式。
  • 馬未都新作《國寶100》線上首發
    2020年9月3日,觀復博物館創辦人馬未都歷經兩年創作的新書《國寶100》在線上首發。書中以馬未都精挑細選的100件中華文明瑰寶為主線,以100件國寶,100個故事,講述中國歷史的魅力。其中不僅講述了每件文物的前世今生,還講述了馬未都在收藏圈、文物老饕們之間打聽到的各種趣聞,著實豐富了這本書的內容。在抖音直播之前,馬未都接受了記者微信採訪。馬未都說,自己講述國寶,並不是作為文獻資料而寫作,而是將自己與國寶的故事寫了進去,這是與別人講國寶的不同之處。
  • 馬未都的老師是誰?他到底有多牛?
    歡迎點擊上方藍字關注馬未都現在收藏界是大名鼎鼎,無人不知。可是馬未都從小的志向並不是搞收藏,他的理想是成為一個作家。八十年代初,已經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過小說(今夜月兒圓),屬於是一個文藝小青年。改變馬未都人生走向的人,就是王世襄。說起王世襄可能年輕人大多數不知道,但是老先生在國內外收藏界,包括整個北京城,王世襄的地位和大名那都是響噹噹,硬邦邦的人物,被業界公認的京城第一玩家。一般的玩家在一個領域玩精已經不易,可王世襄是真正雜家 ,好玩的都玩,幾乎無所不包,而且玩出了品味,玩出了高雅,玩出了精通至極和創新文化。
  • 馬未都解讀國寶奧秘 「觀復嘟嘟」姊妹篇「國寶100」即將開播
    由觀復博物館創始人、著名學者 「馬爺」馬未都主講的《國寶100》,將於8月27日登陸優酷。節目將歷史故事與文物影像相結合,探索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剖析文物的精工細造,解讀國寶背後的故事。這些文物到底承載了什麼樣的歷史,經歷了何種故事,與現在又有怎樣的聯繫?馬未都將帶領你一起梳理文物之謎和文化之謎。
  • 京城第一玩家馬未都的收藏心態!你我應當學之
    今天咱們不說某種文玩,而是說一位收藏界的名人,京城第一收藏家馬未都先生,還有馬未都選擇告誡喜愛收藏的玩家們,對待收藏應該有的兩種心態,我們都應該學習馬老先生給我們的教誨。首先,咱們先說一說馬老先生吧,馬未都先生的身份很多,不僅僅只有我們熟知的收藏家的身份,馬老先生既是作家,文化學者
  • 聽名家說國寶,串聯上下古今,馬未都攜《國寶100》做客徐匯
    國寶文物是歷史留下的物證。每一件寶貝背後都有知識,有說道,有傳奇,聽行家講國寶,不僅開眼界,長見識,還能串聯起上下古今、文學地理,就像一本百科全書,把一部活歷史呈現在你面前。8月29日下午,由徐匯區圖書館和虹梅街道圖書館主辦,長江文藝出版社和鍾書閣共同承辦的「馬未都說國寶暨作者見面會」在虹梅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舉行,觀復博物館創辦人、收藏家馬未都攜一套四卷本的重量級新作《國寶100》做客徐匯,與讀者分享國寶故事。從天下第一桌紫檀三彎腿畫桌,到最小的一件寶貝皇后之璽,最薄的寶貝馬王堆出土的素紗禪衣,最晚的寶貝翡翠扳指。
  • 抗戰被日軍劫掠文物360萬件,因一大國「幫忙」只追回2000件
    古代中國的生產總值佔到了世界的三分之二,綜合國力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鄭和下西洋天朝上國看哪裡都是蠻夷之地,四處賞賜金銀珍寶。國家富裕帶來的就是文化的大發展,流傳下許許多多有價值的寶貝。但隨著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的文物開始大量流失,1860年火燒圓明園數十萬計的珍藏藝術品被搶走,清朝滅亡並沒有阻斷文物的繼續流失。
  • 澳門賭王收藏的無價之寶,京城第一收藏家馬未都也表示羨慕,奢華
    李白曾在《行路難》中這樣描寫過有錢人:"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現在來看或許會覺得有點誇張,其實不然,現實中有錢人的生活確實如此奢華。不但在衣食住行方面,他們的收藏品無論是數量還是價值也是我們無法想像的。何鴻燊被稱為"澳門賭王",擁有五百多億資產。
  • 馬未都新作《國寶100》:講述100件國寶的100個故事
    以馬未都精挑細選的100件中華文明瑰寶為主線,以100件國寶,100個故事,講述中國歷史的魅力。馬未都新作《國寶100》長江文藝出版社供圖據介紹,《國寶100》中的100件國寶分布在世界各地,每件國寶都極具代表性,類別涉及青銅、陶瓷、玉器、漆器、家具、法書、碑帖、繪畫等多個門類,時間從幾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一直到清晚期
  • 「師父與師傅」有何區別?老梁的解釋,不及馬未都一針見血
    相比之下,老梁與馬未都二位文化學者,他們嗯解釋還是值得借鑑的。在小編看來,素有「鐵嘴」之稱的老梁,在這一問題的解釋上,反倒不及馬未都一針見血。老梁表示,通常所說的師父,指的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父教授的是生存的能耐,對自己一生而言都是有著深刻的影響。師傅,則相對來說用的比較寬泛。比如對陌生人都能稱之為師傅,就感情色彩而言,沒有師父那麼上升到親情的份上。
  • 馬未都新作《國寶100》:講述100件國寶的100個故事
    中新網北京9月4日電 (記者 高凱)觀復博物館創辦人、著名收藏家馬未都歷經兩年研究創作的新書《國寶100》3日晚在線上首發。以馬未都精挑細選的100件中華文明瑰寶為主線,以100件國寶,100個故事,講述中國歷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