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相剋」吃死人?央視闢謠:都是騙人的
當前,流傳著很多關於食物相剋的說法:西瓜和羊肉同時吃會死,還有雞肉和菊花、楊梅和鴨肉、海鮮和維生素C,這些都是相剋的,吃了致命。這些種種食物相剋理論令人觸目驚心,你是不是深信不疑?
近日,央視闢謠食物相剋說法引發了網絡上的熱議,讓我們更為科學的認識到了食物相剋論。總而言之,拋開計量談毒性就是危言聳聽,快把央視闢謠食物相剋說法分享給你的父母吧。
央視闢謠食物相剋說法
近日,央視闢謠食物相剋說法,在營養學和食品安全理論中,並沒有食物相剋說法,拋開劑量談毒性,只能是危言聳聽。所謂食物相剋,指的是每一道食材都有自己特有的功效,但有時不合適的食材在搭配一起吃的時候,功效就有可能變成病因。
食物相剋沒有科學依據
其實針對食物相剋的傳言,中國的科學家很早就開始了闢謠,有據可查的闢謠至今已有80年,實驗先驅是我國著名生物化學家、營養學家鄭集。
1935年秋,在南京,民間傳說香蕉和芋艿混吃導致食物相剋而中毒。鄭集決定通過試驗來驗證食物相剋導致流行疾病的說法。他搜集了民間傳說中的184對相剋食物,並從中選擇人們日常生活中同食機會較多的香蕉與芋艿、花生與黃瓜、大蔥與蜂蜜、牛肉與板慄等14組食物,讓動物和人進行試吃,在食後的24小時內,所有被試動物及人的表情、行為、體溫及糞便顏色與次數等都正常。由此,南京流傳的因食用相剋食物香蕉和芋艿而中毒的論調不攻自破。
為真正驗證食物相剋到底有沒有依據,中國營養學會也與蘭州大學、哈爾濱醫科大進行了試驗。蘭州大學的試食試驗選擇蘭州地區志願健康人60名,分別試食5對典型的「相剋食物」。結果顯示,人群試食7天後均未出現任何不良反應及臨床症狀,受試者的精神狀態、飲食、睡眠、大小便等均未見異常,均未出現腹脹、腹痛、腹瀉、嘔吐、噁心等症狀。哈爾濱醫科大學的人體試食試驗,同樣證實了食物相剋沒有科學依據。
作為雜食動物的人類,吃的品種越多、越雜,飲食才越安全。現代營養學也一直提倡均衡飲食,各類食物都應該適當攝取。誠然,一些食物裡會含有少許毒素,但是人並沒有那麼脆弱。而且,服用量不大的話無需擔心。
中醫的「食物相反」「食物禁忌」≠ 食物相剋
有人認為食物相剋的理論是從中醫來的,其實中醫也覺得很冤枉。實際上早有中醫大家對此闢謠,從漢唐到明清的六十多本中醫文獻都沒有關於「食物相剋」的記載。
中醫的「食物相反」「食物禁忌」並非「食物相剋」,中醫學一般認為,吃了食物不舒服或者生病,主要還是跟個體有關。
中醫當中所有食物的都分為寒、熱、溫、涼、平,食品的這種性疊加作用於人體,會發生一些副反應,中醫把這個現象成為「相反」。「食物相反」從東漢張仲景著述的《金匱要略》(禽獸魚蟲禁忌並治第二十四;果實菜谷禁忌並治第二十五)中已經可以看到對於各種食物禁忌的記載,發展於元忽思慧所撰《飲膳正要》(卷一講各類食物禁忌),完善於明清時期。
比如螃蟹與柿子「相剋」說,從中醫看來,螃蟹是寒性的,柿子也是寒性的,兩個寒性的東西放在一起,正好趕上你的機體是虛寒體的人,就雪上加霜,導致腹瀉等不適症狀。所以中國人吃螃蟹要吃薑汁,姜是溫性的,幫助抵消螃蟹帶來的虛寒。南瓜與羊肉,都是溫性的,如果你本身就是熱性的體質,吃了這個就屬於火上澆油了。這就是食物的「相反」,它不是食物本身相剋,而與人的體質等個體因素相關。
中醫文獻還講到食物禁忌,這主要是例如不能食用不潔的食物,個體差異導致不同的機體反應,以及一些與疾病相關的禁忌,例如得了熱病,如果還要吃羊肉、榴槤這類性溫的食物,對疾病的治療可能產生反作用。還有吃的時間也得講究,例如餓了很久再猛吃一頓柿子,對胃會產生很大的傷害。此外還有吃的分量要考慮脾胃的承受能力、妊娠時候的飲食禁忌、病後飲食禁忌等等。
六大「食物相剋」謠言破解
1、螃蟹與柿子
傳言:螃蟹和柿子同食會上吐下瀉?
破解:柿子中含有鞣酸,螃蟹富含蛋白質,兩種物質之間會產生相互影響。但在人體環境內是否產生反應並不確切。這種影響不會造成腹瀉、中毒或其他明顯不適。其他魚蝦、肉類、雞蛋等富含蛋白質食物類似螃蟹,都很容易腐敗變質、細菌繁殖並導致腹瀉或過敏症狀,但這與柿子無關。
2、啤酒與海鮮
傳言:啤酒與海鮮同食後會相互作用,導致痛風。
破解:這種搭配的缺點是嘌呤多,增加血液中尿酸(嘌呤的代謝產物)濃度。但主要原因並不是兩者發生了什麼反應,而是因為二者本身都是高嘌呤食物。另外,高嘌呤食物不止啤酒和海鮮,還有肉類、大豆等。這些食物不論怎樣搭配,都會對痛風患者或高尿酸血症患者不利,但對於血尿酸正常的健康人,並沒有額外的壞處。
3、蝦與維生素C
傳言:維生素C能將蝦中的五價砷還原為三價砷,三價砷就是劇毒砒霜,人吃後會中毒。
破解:蝦因受汙染在頭部殘留重金屬五價砷,而維生素C有一定的還原性,按化學性質,遇到還原劑,可能把五價砷還原為三價砷,但兩者需要一定的條件和劑量才會發生,不是說將它們同食就能產生劇毒。科學計算發現:一個人至少得一次性吃300斤蝦才會達到致死量,這要死了也是活活撐死的。
4、菠菜與豆腐
傳言:菠菜和豆腐同食會得腎結石?
破解:如果菠菜沒經沸水焯過,直接與豆腐炒在一起,的確可能增加草酸吸收。焯水時水要多一點,瀝水充分一些,才能充分地除去草酸。菠菜中的草酸會與血液中的鈣結合形成草酸鈣,可能引發結石。醫學調查證明,攝入較多的鈣(如富含鈣的豆製品)反而有利於預防腎臟和尿道的結石生成。「相剋」一說並不成立。
5、雞蛋與豆漿
傳言:豆漿中有胰蛋白酶抑制物,能抑制蛋白質的消化,降低營養價值,甚至形成不被消化的物質。
破解:兩者都是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一起食用沒任何問題。但要注意,食用生的、未徹底煮熟的豆漿可能產生不良反應。但只要豆子經過充分浸泡並將豆漿徹底煮熟,這些物質就可以放心食用,無須擔心。
6、黃瓜與西紅柿
傳言:黃瓜含有可破壞維生素C的酶,與富含維生素C的西紅柿相剋。
破解:維生素C存在於每一種蔬菜和水果中,不僅是番茄;維生素分解酶在食品中廣泛存在,也不僅僅是黃瓜。維生素C在加工中很容易損失,儲藏中也會含量下降。既然蔬菜水果都有維生素C,多吃一點就足以彌補損失,和「相剋」拉不上關係。
有人一起吃不舒服,原因可能是啥?
根據剛才的分析也能總結出,大概有這些原因:
1、食物處理不當或微生物汙染,存在安全性問題。
2、食物過敏。
3、吃的量太大。
4、吃的是溫度很低的食物,例如冰鎮過的等,導致腸胃受溫度刺激而引起不適。
5、自身胃腸功能確實比較弱,甚至有些胃腸疾病。
6、也可能吃了一肚子食物後,接著進行跑步、快走等活動,也會引起腹脹、腹痛等。而無論怎麼樣,原因大都都不能歸結為「兩者一起吃」的問題。
那麼食物相剋的問題到底存不存在呢?
食物相剋論早就被批判了多年了,現在營養主流觀點都沒有那些食物相剋之說,早在80年之前,中國老一代營養學家就做過諸如柿子和酒,大蔥與蜂蜜等食物搭配的試驗,證明對健康人而言,根本不存在所謂的食物相剋問題。
但是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有些營養素之間搭配合理可以更好的促進吸收(例如維生素D促進鈣,維生素C促進鐵吸收等),有些搭配不合理會一定程度妨礙營養素吸收(例如草酸、植酸妨礙鈣吸收)等。再就是有些食物吃了後的身體反應與個人體質有關係,例如胃腸功能脆弱的人吃螃蟹確實容易拉肚子。
所以不必因為那些食物相剋的謠言而讓膳食結構的平衡受到影響,在保證食物安全衛生的前提下,在適合自己的基礎上,保持食物多樣化更有利於健康。(綜合媒體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