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哥在上一篇文章《德軍如何對待蘇軍俘虜?四種人捉到後立即就地槍決》中提到,德軍殘忍對待蘇軍戰俘,使得至少178萬蘇軍俘虜慘死於戰俘營。
有讀者評論:「蘇軍也非善類,他們是抓到德國黨衛軍納粹黨員及傷員等等也是就地殺掉……」「二戰結束後蘇聯對德國也瘋狂的報復……」「蘇聯對待德國和日本的俘虜也一樣的殘酷……」
上面這些評論,都是對的。
既然德軍如此殘忍對待蘇聯戰俘,那麼,當戰爭形勢發生變化後,大批德軍成為蘇軍俘虜後,他們會在史達林手裡有好果子吃嗎?戰鬥民族就是這麼浪得虛名嗎?
在著名的史達林格勒戰役中,蘇聯紅軍消滅了75萬德軍,俘虜了9.1萬人。這些俘虜很快就被送到位於西伯利亞的戰俘營——戰爭結束後,他們只有5000人走出戰俘營,回到祖國。
一位幸運兒回憶了他在西伯利亞戰俘營的生活:「我們在蘇軍士兵的驅趕下用雙腿走往戰俘營,中途如果有人掉隊的話,蘇軍士兵會立即將他槍斃。到達戰俘營後,我們三天吃一次飯,每天都有許多人死去,從2月2日到3月初的這段時間裡,有五萬多名德國俘虜先後死於傷寒。……活下來的三萬六千人被蘇軍用火車運往西伯利亞去勞改,途中又有一半人死去,到達西伯利亞後,我們在零下六十度的天氣下被強迫勞動,死亡率很高,很快只剩下六千人……」
我們知道,在1941年10月,德軍集中了約100萬人的精銳部隊,向蘇聯莫斯科發起進攻。在蘇聯紅軍的頑強抵抗下,戰爭一直持續到1942年1月,德軍仍然沒有攻下莫斯科,還被蘇軍趕到距離莫斯科100乃至350公裡以外的地帶。
德國軍隊夢寐以求要進入莫斯科城逛大街的願望,在兩年後的1944年終於成為了現實。
1944年7月17日,57000名德國官兵,進入了莫斯科城,出現在大街上。他們組成了90個方隊,然而,除了走在前面的25名將校軍官外,其餘士兵都衣衫不整、精神頹喪,毫無勝利的喜悅。
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在這90個德軍方隊的兩邊,站著一排排荷槍實彈的蘇聯士兵。在黑壓壓的槍口下逛街,鬼才高興得起來呢。
除了荷槍實彈的蘇聯士兵,莫斯科大街上擠滿了圍觀的蘇聯民眾,他們人山人海,興高採烈地掃視著這些已經成為階下囚的德國官兵。當時的報導稱:「有人衝路過的德國俘虜吐唾沫,高聲叫罵,但也有人往俘虜隊伍裡投擲大麵包。」
然後,這57000名德國官兵全部被送到西伯利亞戰俘營。
不僅如此,隨著蘇聯軍隊在戰場上取得的節節勝利,越來越多的德國官兵成為蘇聯俘虜。一份官方數據顯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以及戰爭剛結束的那段時間,蘇聯共接收了238.8萬德國戰俘以及109.7萬歐洲其他國家的戰俘。
等待這些德國戰俘的,沒有別的,只能是那遙遠而寒冷的西伯利亞戰俘營。
蘇德戰爭爆發以來,德軍在蘇聯廣袤的國土作惡多端,欠帳太多。現在,到了他們還債的時候了。英國軍事歷史學家馬克思·阿瑟說:「在1945年,當時幾乎所有蘇聯人都認為該是納粹德國付出代價的時候了。莫斯科與華沙之間的一百多個戰場上,德國戰俘們在蘇聯士兵那裡幾乎得不到任何憐憫與仁慈。」
為什麼史達林要將德軍俘虜送往西伯利亞?
一個很大的現實考量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幾乎將所有能夠搜羅的勞動力送到戰線保家衛國,甚至包括婦女和青少年。這就導致在戰後,蘇聯出現了極度匱乏勞動力的現象。於是,史達林將這些德軍俘虜送到西伯利亞戰俘營充當苦力,來為蘇聯經濟發展提供必要的勞動力。
德軍在蘇聯製造了巨大的災難,讓蘇聯經濟陷於崩潰。讓德軍俘虜以充當苦力的形式彌補他們製造的孽障,似乎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蘇聯情況相當糟糕,許多民眾生活面臨困頓。可想而知,德國在戰俘營會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具體情況勇哥就不詳細描述了。總之,1999年,德國政府做過一項統計:德國落到蘇軍手中的戰俘有250萬人,其中,在戰俘營裡面因為各種原因死了138萬人。另一份數據顯示:有310萬德國士兵成為戰俘,進了蘇聯的戰俘監獄,在10年的時間裡,死了220萬。
隨著經濟的改善和國際政策的調整,蘇聯政府也會不定期遣返一部分德國俘虜。不過,直到1953年,還有大約2萬名戰俘滯留在蘇聯境內。當史達林逝世後,他的繼任者才將剩餘的德國戰俘送回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