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利沃夫到基什尼奧夫,蘇聯全面反攻,德軍一步步走向全面崩潰

2021-01-10 漠鷹茶館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了與前蘇聯定下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大舉進攻前蘇聯,正式開啟了蘇聯與德國之間的戰爭。

蘇德之戰分為東線和西線,其區分是以德國來分界的。在柏林以東的戰線就是東線戰場,主要是用以對蘇聯,而柏林以西的西線主要是對抗英美盟軍的軍隊。

東線戰場是二戰時期最殘酷的戰場,戰後根據蘇聯的《偉大的衛國戰爭》的記載,德軍先後在東線投入了1300萬的軍隊,陣亡人數大約在400萬左右。

相比較同時期的東西線戰場,德軍在東線投入的兵力遠遠大於西線戰場,東西線的兵力之比達到了恐怖的9:1,由此可見德國對東線戰場的重視程度,和對拿下蘇聯的強大決心。

《東線:大崩潰》,是東線系列戰爭書籍中的一本,為國內著名的二戰軍事專家朱世巍先生的作品,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從1944年7月初,到1944年9月間,蘇聯對德國發動的反擊攻勢,將烏克蘭與羅馬尼亞的德軍絞殺,德軍在東線戰場上陷入全面崩潰的態勢。

朱世巍先生的書非常嚴謹,在寫作過程中參考了大量的資料,力爭將二戰時期東線戰爭的全貌展現在讀者面前。關於蘇德雙方軍力的對比,雙方裝甲力量的對比,以及雙方內部政局變化對戰爭的影響等都描寫得極為詳盡。

最早的時候德軍在東線戰場所向披靡,而蘇軍節節敗退,讓德軍一度以為勝利就在眼前,誰知道形式千變萬化,從1943年7月到1944年9月,德軍經歷了從天上到地下的落差,在這整整一年的時間內,蘇聯戰場上的德軍不僅僅喪失了繼續攻擊蘇聯的能力,甚至在防禦戰中也吃盡了苦頭。雖然1944年春季的泥濘暫時阻止了蘇聯軍隊的反擊,但是當6月份來臨後,德軍發現形勢變得更加可怕,在短短的幾周之內,蘇聯的軍隊將希特勒最龐大的中央集團軍擊潰,並順勢將北烏克蘭集團軍群,南烏克蘭集團軍群擊敗。

德國人絕望地發現,漫長的東線戰場已經難以守衛,蘇聯開始勢不可擋地向德國本土進軍。

在蘇聯反擊德軍北烏克蘭戰區的時候,利沃夫之戰是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

利沃夫作為烏克蘭西部的主要城市,見證了二戰時期動蕩與殘酷。就像是《東西街》的作者菲利普·桑茲所說的:「 在1914年9月到1944年7月間,城市的控制權易手了8次。這座城市從奧地利治下轉到俄羅斯手中,接著又回到奧地利,後來短暫地歸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所有,然後轉由波蘭控制,再到蘇聯,再到德國,然後回到蘇聯,最後到今天的烏克蘭管轄下。利韋夫的街道是整個歐洲動蕩的20世紀的縮影,是割裂了不同文化的血腥衝突的焦點。」

《東線:大崩潰》中講述的利沃夫戰役是從德國到蘇聯的一次歸屬權變遷。為防止蘇聯的進攻,德軍在利沃夫一共修築了三道防線,防禦縱深達到40~50公裡,擔任防禦的德軍有40個師又2個旅,除後勤部隊外有60萬人的兵力,配備火炮迫擊炮6300門,坦克自行火炮900輛,飛機700架。

而在蘇聯方面,則有科涅夫元帥指揮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卡圖科夫上將的第3集團軍、第13集團軍、近衛坦克第1集團軍和巴拉諾夫中將指揮的騎兵機械化兵集群,共計軍隊120萬人,火炮13000門、坦克2200輛、飛機3000架。

交戰的結果也是殘酷的,蘇軍擊潰德軍23個師,全殲15個師。這場利沃夫戰役也被稱為十次史達林突擊的第六次突擊。

在《東線:大崩潰》中重點介紹的另外一場戰役是史達林第七次突擊,也就是基什尼奧夫-雅西戰役,從1944年8月20日一直延續到9月份。

希特勒對羅馬尼亞一向極為重視,

書中寫道:「希特勒曾對駐羅空軍指揮官說過:「我們把一切都賭上了。如果我們失去這個油田,就打不贏這場戰爭了!」」

正因為在羅馬尼亞有驅動德國裝甲車輛不可缺少的油田,德國對羅納尼亞地區和巴爾幹地區是一定要嚴防死守的。

德軍在該區域一共布置了50個師、90萬人,火炮迫擊炮7600門,坦克自行火炮400餘輛,810架飛機,組成強大的「南烏克蘭集團軍群」。

可是他們守得住嗎?答案是顯然的。

蘇聯一共投入125萬人,火炮16000門、坦克1870輛、飛機2200架,僅僅在八天的時間內就殲滅德軍的20個師,擊斃俘虜德軍一共25.6萬人,德軍的全面覆滅只是時間問題。

朱世巍先生在《東線:大崩潰》中還寫了兩個特別章,分別是1943年夏至1944年夏走向崩潰的東線德軍,和1943-1944年蘇聯與德國的戰時經濟,從各個不同的維度對這場戰鬥進行分析,許多觀點很新穎,也非常有趣,不同的讀者能夠從中得到不同的啟發。

《東線:大崩潰》,一本關於二戰東線戰爭的書,很值得一讀。

相關焦點

  • 1944年盟軍即將全面勝利時,史達林是如何利用德軍打擊波蘭的?
    波蘭國家軍在1942年就組建完成了,直屬於流亡倫敦的波蘭米科拉伊奇克政府,這支敵後武裝到1944年已經發展到40萬人,眼看著德軍在前線潰不成軍,波蘭國家軍的活動逐漸洶湧起來。由於德軍北方、中央集團軍群被蘇聯打殘,波蘭國家軍奪取維爾紐斯的行動還算順利,但隨後蘇聯的對待波蘭國家軍的方式讓人驚掉下巴,蘇聯內務人民委員會逮捕了所有波蘭國家軍和臨時政府成員,國家軍領導者亞歷山大-克利扎諾夫斯基連同他手下的70名軍官,一起被送到蘇聯控制區關押起來,克利扎諾夫斯基死在戰後的監獄中。
  • 二戰蘇聯的組合拳,十次史達林突擊,殲滅德軍260萬人
    在如此有利形勢下,為把德軍全部趕出蘇聯領土,把戰爭推到境外,蘇軍最高統帥部制定了集中兵力連續實施大規模進攻的系列戰役計劃。武器裝備,蘇軍火炮超過德軍70%,飛機超過敵人170%。蘇軍擁有大量裝甲和機械化部隊,物資源源不絕,預備隊強大,活躍在敵佔區有近百萬遊擊戰士與主力軍相配合。到1944年初,蘇軍已有足夠力量施大規模進攻。 史達林自德黑蘭會議結束返回莫斯科之後,就著手實施戰略大反攻。
  • 如果沒有美國的援助和極寒天氣,蘇聯能戰勝德軍嗎?結果毫無懸念
    真正出現零下40度的嚴寒已經是12月5日以後,也就是說,嚴寒只是在蘇軍轉入反攻時才來臨的,而性命攸關的莫斯科保衛戰第一、第二階段卻是在並不太冷的氣候條件下進行的。德國人並沒有達成戰役目標,僅在11月16日到12月5日第二階段的作戰中,德軍在莫斯科遠郊就死傷155000餘人,損失坦克約800輛、火炮300門和飛機近1500架。
  • 79年前的今天,蘇聯紅軍拉開莫斯科保衛戰反攻階段的序幕
    恰恰在79年前的今天,即1941年12月5日,蘇聯紅軍在莫斯科附近發起了一場規模巨大的反攻。正是在這一天,蘇聯紅軍在從北起加裡寧到南至葉列茨的廣闊戰線上發起了猛烈的反攻,其結果是納粹德國及其僕從國的軍隊首次遭遇巨大失敗,以至於一潰千裡。這個節日還很年輕,是根據1995年3月13日通過的第32號聯邦法設立的,至今已有25年了。
  • 蘇軍解放羅馬尼亞:陣亡萬餘人殲滅20萬德軍
    這兩個方面軍能得到蘇聯空軍2200架各型飛機的支援。  通過偵察和戰情分析,蘇軍發現德軍在德涅斯特河平原地帶築壘防禦,突破難度較大,於是決定由烏克蘭第2方面軍擔當攻擊主力,從不適合機械化部隊活動的喀爾巴阡山區發動攻勢,同時烏克蘭第3方面軍沿德涅斯特河向西岸的羅馬尼亞腹地發起進攻,摧毀德軍防禦體系。之後,兩個方面軍在普魯特河會師,圍殲集結在雅西-基什尼奧夫地域的德軍和羅馬尼亞軍隊主力。
  • 美軍如不直接參戰,蘇聯和英國能否擊敗德國?切忌誇大美援的作用
    這也是希特勒在1941年年底之前,敢於留駐少量警備兵力於西歐,而將陸軍主力全部投放蘇德戰場的主要原因,所以1941年的蘇軍損失相當慘重,進而差一點點趨於崩潰。哪怕是到了1942年初,當英軍試探性在法國迪耶普實施小規模登陸時,也被德軍揍得稀裡譁啦,6000多名加拿大軍隊差點被全殲,這也成為了邱吉爾遲遲不願意開闢第二戰場的心理陰影,有點被打怕了。
  • 史達林格勒戰役,橫掃歐洲的德軍慘遭失敗,原因值得深思
    史達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場上的重要轉折點,影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走向。 時間到了9月中旬,有17萬德國部隊在坦克和大炮的掩護下攻入史達林格勒市。由於德方採取了步坦,火炮和空襲的合作方式,蘇軍指揮官要求前線部隊與德軍儘可能近距離地作戰,以減少德軍對空襲的支援。 在這場殘酷的戰鬥中,有一棟被毀的建築,成為蘇聯紅軍抵抗的象徵,那就是著名的巴甫洛夫大樓。當時,巴甫洛夫大樓在德軍的地圖上被稱為要塞。
  • 德軍在莫斯科凍死了那麼多士兵,為何堅持不去搶蘇聯人的衣服?
    說到上個世紀最重要的歷史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戰絕對是其中之一。二戰是法西斯主義軸心國發動侵略,世界人民奮起反抗的戰爭,其中在歐洲戰場,主要是納粹德國在侵略別國,而且在前期還沒有受到多少抵抗。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敗給蘇聯,並不是因為天氣
    史達林與希特勒籤訂互不侵犯條件,就是為了贏得時間,對蘇軍全面換裝。 1939年9月—1941年6月,蘇聯研製出了一批新型武器,如T-34和KB坦克,雅克,拉格和米格戰鬥機,伊爾-2強擊機和卡秋莎火箭炮等,但它們剛剛部分下發到部隊,官兵還不及掌握它們,戰爭就爆發了!
  • 如果在蘇德戰爭中,德軍佔領了莫斯科,蘇聯還能贏得戰爭勝利嗎?
    就是軍事擴張已到極限,前線的後勤保障,從後方補給上來的主要是彈藥,人員都已經無法補充,被服的補給更是遙遙無期,還好有從蘇聯繳獲的油料能夠供給部隊。南線史達林格勒會戰的失敗,德軍就是輸在後勤在哪個方向被徹底拖垮,這種情況下,德國即使最後再硬撐一口氣,南邊攻下史達林格勒,北面攻下莫斯科,那也同樣會被拖得精疲力盡,接下來要考慮的就是穩定戰線,休整部隊,而不是繼續東進,這與德國軍隊的戰鬥力無關,而是和後勤保障有關。蘇聯一方面烏拉爾地區的工業基礎仍在,一方面美國也還有足夠的產能扶持,所以反攻還是會如期到來!
  • 莫斯科戰役的寒冬,對德軍和蘇軍分別有什麼影響?誰被影響更大?
    而實際情況是,氣溫在短時降低到了零下四十度之下,而在莫斯科以北地區甚至降低到了零下五十度到零下六十度之間。這就造成了德軍在之前的一切努力,全部白費了。 原因在於,德軍很不幸趕上了最後一次小冰河時期的降溫,這次降溫對於德軍幾乎是災難性的。(上一個趕上小冰河時期降溫的是拿破崙,六十萬大軍灰飛煙滅。
  • 前期勢如破竹的德軍為何會在此...
    當初,一些德軍的高層如 曼施坦因 等,都深刻的認識到了裝甲兵部隊運用的重要性,因而才有了在二戰中所向披靡的 「閃電戰」 , 德國在1940年以閃電戰攻佔了丹麥,挪威等國,很快法國也被德軍攻陷
  • 戰後蘇聯如何對待德軍俘虜?統統送往西伯利亞做苦工
    勇哥在上一篇文章《德軍如何對待蘇軍俘虜?四種人捉到後立即就地槍決》中提到,德軍殘忍對待蘇軍戰俘,使得至少178萬蘇軍俘虜慘死於戰俘營。有讀者評論:「蘇軍也非善類,他們是抓到德國黨衛軍納粹黨員及傷員等等也是就地殺掉……」「二戰結束後蘇聯對德國也瘋狂的報復……」「蘇聯對待德國和日本的俘虜也一樣的殘酷……」上面這些評論,都是對的。
  • 蘇聯名人進入德軍防空洞,一番講話後,德軍決心兩線作戰
    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時,德國經濟崩潰,一戰中戰敗的他們還得償還戰爭賠款,民眾生活苦不堪言。納粹黨蹦趁機出來興風作浪,口頭承諾「讓德國每一戶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與麵包」,籠絡民眾的同時激烈的抨擊歷屆德國政府,尤其是嚴厲指責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選擇兩線作戰是非常愚蠢的行為。靠著這些,他們開始逐漸掌握德國命運。
  • 二戰德軍實力最強是哪個時期?藍色行動開始,竟有29個師趴在法國
    而史達林則非常憤怒,西南戰場上蘇軍已有多處地段出現崩潰的局勢,所以他迭電美英參謀長會議,要求火速開闢第二戰場,同時援助更多的軍事物資。美英蘇吵成一團的狀態,以及德軍仍然有餘力在西線部署一個野戰「集團軍群」(29個師差不多了)的情況,都標誌著這三個月正是德國在二戰中的巔峰時期,即1942年夏季的6月到8月間。
  • 德軍士兵在莫斯科凍死一大批,他們為什麼不搶蘇聯人的衣服穿?
    佔領西歐之後,德國沒有成功攻佔英國,所以這時希特勒就將下一個目標瞄準了蘇聯,不過最後德國和拿破崙一樣在西伯利亞的嚴寒下遭遇滑鐵盧,德國士兵僅僅在莫斯科就凍死了大批,那麼為何在那麼嚴寒的情況下德軍不搶蘇聯人的衣服穿呢?
  • 蘇德大戰,德軍在莫斯科凍死了幾十萬,為何不搶蘇軍的衣服?
    一九四一年,德軍入侵蘇聯,向蘇聯發動了全面進攻,蘇德戰爭全面爆發。戰爭初期,德國的裝甲部隊在蘇聯的國土上猶如踏入無人之境,無時無刻都在蠶食著蘇聯的國土。蘇聯的軍隊雖然予以頑抗,但無法抵擋德軍閃電戰,數百萬平方公裡的國土被侵佔。
  • 二戰蘇德戰場,為抵禦納粹德軍,蘇聯1.8億人口死傷6000萬
    1939年,蘇聯只有180個師,正規軍不足300萬人,當時蘇聯雖然明面上和德國的關係很好,但是史達林知道德國的野心,於是開始加緊擴軍,到1941年開戰之前,蘇聯就已經有了500個師的編制,總兵力達到了600萬人。
  • 它才是二戰蘇聯最大的盟友,援助大量飛機坦克,反攻德國功不可沒
    二戰之中蘇聯所處的東線戰場堪稱世界最大戰場,蘇聯獨自面對超過400萬精銳德軍的進攻,遭受了巨大的損失,蘇聯的主要軍隊初期遭遇了毀滅性打擊,僅僅基輔會戰就一次性被圍殲超過60萬人,整個西南方面軍幾乎被全殲。但是蘇聯並非孤立無援,實際上蘇聯還是有不少盟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