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三代熱索橋見證時代變遷

2020-12-19 中國西藏網

  吉隆,在藏語中意為「舒適村」「歡樂村」。 吉隆鎮位於日喀則市西南部,南與尼泊爾接壤,處在喜馬拉雅山中段南麓,吉隆藏布下遊河谷。吉隆口岸是傳統的中尼邊境貿易口岸,也是歷史上與尼泊爾最大的陸路通商口岸之一,素有「迎親道」「商道」「官道」「戰道」「傳法道」之稱,有著悠久的對外貿易歷史。

  1961年12月,國務院決定在吉隆設立海關,批准口岸開放;1972年,國務院批准吉隆口岸為國家二級通商口岸;1978年,吉隆口岸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一類陸路通商口岸;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由於口岸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等諸多因素,口岸功能基本停滯;2014年12月1日,吉隆雙邊性口岸正式恢復通關;隨著國家「一帶一路」的實施,2017年4月,吉隆口岸擴大開放為國際性口岸;2018年1月,被國務院批准增設為藥材進口邊境口岸。

  1.「後花園」裝下半部吉隆史

  從吉隆縣城所在地、海拔約4200米的宗嘎鎮一路南行,黑色柏油路順著河谷蜿蜒而下。車行至吉隆鎮,短短70公裡,海拔落差達到1400餘米。沿途歷經高山草甸、乾熱河谷、亞熱帶叢林,一路風光旖旎、景象萬千,高聳入雲的山頂上終年不化的積雪融作條條瀑布,如同潔白的哈達,順著山脊跌落進滾滾的吉隆藏布。這裡,被譽為「珠穆朗瑪後花園」。

  河谷一路延伸到山另一邊的尼泊爾,貫穿整條喜馬拉雅山脈,古人將這條天然通道稱為「天賜之路」,而後世則將這條通道稱為「蕃尼古道」。

  歷史上,這裡就是中國西藏與尼泊爾交往和通商的要道。相傳在1300多年前和公元8世紀中,「蕃尼古道」是赤尊公主遠嫁松贊幹布,印度佛學家寧瑪派祖師白瑪窮乃由印度入藏的途經之路。

  赤尊公主入藏,帶來了大量的工匠、僧侶,這條通道逐漸成為佛教傳播和中尼文化交流的要道。

  「蕃尼古道」不僅有「迎親道」「商道」「官道」之稱,同時也是一條「戰道」。歷史上,這裡曾經發生過兩次廓爾喀士兵入侵西藏的戰爭,清政府曾派遣大將統帥由多民族戰士組成的反擊部隊,從這裡把侵略者趕回老家。電影《駐藏大臣》重現歷史事件:六世班禪的異母兄弟沙瑪爾巴,勾結廓爾喀劫奪扎什倫布寺的珍寶,乾隆皇帝派福康安、和琳二人率藏、漢、滿、蒙等各民族軍隊赴藏,聯合抗擊廓爾喀侵略者,決戰熱索橋,進入廓爾喀。

  「吉隆溝兩側山峰陡峭險峻,山谷中濤聲隆隆、雲霧升騰,路邊古樹參天、藤蘿纏繞,不僅有美麗的自然景觀,同時還擁有豐富的人文景點。」陪同採訪的吉隆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多吉歐珠告訴記者,吉隆縣正大力開發這些景點,讓來往遊客既能領略到吉隆壯美的自然風光,又能感受到這裡深厚的文化底蘊。

  2.小山溝裡的幸福生活

  吉隆口岸曾經是中國西藏對尼泊爾最大的貿易口岸之一。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由於口岸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等諸多因素,口岸功能基本停滯,居住在吉隆鎮上的邊民,守著口岸這一獨特的地位優勢,卻沒能過上全面小康的好日子。

  56歲的吉隆鎮吉隆村村民白瑪,1980年便在鎮上開起了邊貿商店。在與記者閒聊中,老人家顯得非常健談,對於改革開放初期的那段艱難歲月記憶猶新,他告訴記者,「那時候家庭負擔重,家裡5個小孩,說是開了個邊貿商店,但邊貿生意名存實亡,一沒有尼泊爾邊民過來,二沒有國內外遊客,其實也就給當地老百姓賣點小百貨,掙點零花錢補貼家用,日子過得極其拮据。」

  後來,隨著改革開放力度逐漸加大,吉隆口岸加快建設步伐,一步步成為西藏的邊貿重鎮。

  白瑪30歲的女兒旦增前些年繼承父業,接手了父親手中的邊貿商店。記者走進旦增的邊貿商店,本地產的木碗、藏香、銀器、蟲草,尼泊爾的香水、餅乾、佛像、瑪瑙、寶石,中原地區的絲綢、陶瓷、布匹等各種商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採訪中,不時有國內外遊客前來購買,不到半小時她便賣出了5000元的木碗、香水、瑪瑙等物品。

  「現在來吉隆的遊客越來越多,就與2015年尼泊爾『4⋅25』地震前相比,這裡的人流量至少增長了一倍,生意越來越好做。」旦增告訴記者,僅去年一年她的邊貿商店就賺了至少60萬元,看準了商機的旦增今年又在鎮上新開了一家藏餐吧,生意也非常紅火,估計一年下來也能掙個20萬元左右。

  漫步在乾淨整潔的街道上,記者隨意走進一家尼泊爾工藝品店。來自吉隆村的店主尼瑪倉決介紹說,工藝品店已經開了有15個年頭了,店裡的商品大部分都是從尼泊爾進的,生意一年比一年好。看著進進出出一波又一波的客人,不用問,收入肯定十分可觀。

  「現在吉隆村的老百姓,幾乎家家都和邊貿有關係,要麼開邊貿商店、工藝品店,要麼開賓館酒店,要麼開餐廳茶樓,真正實現了戶戶有門道、人人有事做、天天有收入。」多吉歐珠表示,如此好的發展態勢,讓大家更有信心,到2020年一定能與全國人民一道步入全面小康。

  3.三代熱索橋見證千年口岸歷史變遷

  位於中國西藏和尼泊爾邊境的吉隆口岸上,從廢棄的木質橋到狹窄的鐵索橋,再到寬闊的石板橋,不同年代的三座熱索橋並排而立,成為這個千年口岸雙邊貿易的歷史見證。

  在橋的一端,寬闊整潔的柏油路一路延伸向祖國的大好河山,橋頭一棟5層的聯檢大樓巍然聳立,樓頂正面懸掛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國徽下方的金色漢、藏文字「中華人民共和國吉隆口岸」熠熠生輝。聯檢大樓附近上百輛尼泊爾貨車整齊排列在道路一側,正等待著依次驗放,象徵著今日吉隆口岸的繁榮發展。

  「曾經的吉隆口岸並不活躍,進出口岸的物資只能靠人力在狹窄的熱索橋上背進背出。」熱索村村民達娃對記者說。

  西藏和平解放後,吉隆作為商業口岸的潛力得到了國務院的高度重視。為了便於開展邊境貿易,1961年12月,國務院決定在吉隆設立海關,批准口岸開放;1972年,國務院批准吉隆口岸為國家二級通商口岸;1978年,吉隆口岸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一類陸路通商口岸,中尼兩國政府籤約商定,邊民可在雙方境內30公裡範圍內出入,開展自由貿易。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力度的不斷加大,尤其是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提出「把西藏打造成為我國面向南亞開放的重要通道」,吉隆口岸建設步伐加快。2014年12月1日,吉隆雙邊性口岸正式恢復通關,隨著國家「一帶一路」的實施,2017年4月吉隆口岸擴大開放為國際性口岸,2018年1月被國務院批准增設為藥材進口邊境口岸。

  「2017年,經吉隆口岸出入境人員達11.9萬人次,出入境交通工具2.68萬次;進出口貨物總量11.74萬噸,貨值28.35億元。」隨行的日喀則市委常委、吉隆縣委書記帕珠表示,目前總投資2.8億元的吉隆鎮排水、供水等市政基礎設施項目已基本完成,口岸市政基礎條件不斷完善,貨物查驗場項目正式運營,保稅物流中心即將動工建設,幫興產業園區年內也將初具規模,總投資8000餘萬元的口岸二線聯檢區已開工建設,吉隆邊合區總體功能布局雛形初現。下一步,口岸邊貿額必將迎來急劇增長,吉隆正迎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美好前景。

  我們相信,隨著南亞大通道的建設,未來,一個全新的吉隆口岸,一個全面發展的吉隆必將長久屹立在世界屋脊。(記者 李成業 陳林 陳振東 謝筱純)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祖孫三代機車駕照見證鐵路發展變遷
    可以說,祖孫三代機車駕照見證鐵路發展變遷,更見證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鐵路建設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祖孫三代火車司機、三本機車駕照見證了鐵路發展變遷,更見證了鐵路建設發展成果。爺爺姜福臨生於1934年。1952年參加工作,開的是解放型蒸汽機車。食物和水全部自帶,投煤拼的是體力和耐力。姜福臨在這個崗位上一幹就是42年,直到1994年光榮退休。
  • 三代「鋼鐵人」見證下的河北鋼鐵變遷
    (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三代「鋼鐵人」見證下的河北鋼鐵變遷中新社石家莊5月29日電 題:三代「鋼鐵人」見證下的河北鋼鐵變遷作者 房現玉「現在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51歲的「鋼二代」趙佔海這樣描述當前的鋼鐵產品與前些年的不同。1987年,趙佔海接替父親趙玉章,進了中國名列前茅鋼鐵企業河鋼集團的子公司衡水板業有限公司(簡稱河鋼衡板),先後在滲鋁、縱剪、供輔工序工作。如今,他的兒子趙策也在河鋼衡板的生產一線工作。
  • 三代同堂,回憶時代變遷!
    三代同堂,回憶時代變遷! 時 代 變 遷 三代同堂
  • 【改革開放我見證】西藏吉隆河畔的春天
    圖為吉隆珍稀樹種長葉松林(攝於1988年)  我有幸於1979年到西藏吉隆縣工作,十年間與吉隆的鄉鎮幹部、林管站職工和林區群眾朝夕相處,踏遍了吉隆溝的山山水水,見證了吉隆的跨越式發展曾經交通閉塞、生產落後、生活貧困的吉隆溝谷發生了歷史性變遷,開闢了新時代的新篇章。我為吉隆感到驕傲和自豪!為西藏感到驕傲和自豪!更為我們偉大祖國感到驕傲和自豪!
  • 我們心中的茶卡鹽湖——「鹽三代」見證茶卡變遷
    新華社西寧10月5日電(記者張子琪)徐光是西部礦業青海茶卡鹽湖文化旅遊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職工,也是茶卡鹽廠鹽工「第三代」。從20世紀50年代到今天,徐光一家三代人都在茶卡鹽湖工作奔忙,見證了茶卡鹽湖近70年的發展變遷。
  • 安徽合肥:自行車博物館內見證時代的發展變遷
    2020年9月22日,安徽合肥,合肥市蜀山南崗自行車博物館正式開放,這裡見證時代的發展變遷!自行車博物館位於合肥市蜀山區南崗鎮梁墩村,館內收藏自行車誕生以來各類自行車展品數百件,包括自行車主題的報紙、郵票、明信片、珍貴照片等,見證了時代的發展變遷。
  • 深圳寶安:107國道見證時代變遷
    它不僅見證了深圳經濟特區40年來的華麗轉身,更見證了這個時代的變遷。
  • 通訊:懷舊人力三輪車 見證澳門時代變遷
    中新社澳門4月2日電 題:通訊:懷舊人力三輪車 見證澳門時代變遷  中新社記者 龍土有  澳門交通事務局2日發出新聞稿稱,早前為本年度私人經營的三輪車進行檢驗,受檢的52輛三輪車全部合格。  人力三輪車是極富澳門懷舊特色的旅遊交通工具,交通事務局每年均會為三輪車進行年度檢驗,以保障三輪車在道路上行駛安全。
  • 收藏發燒友曬各種"計劃經濟"票證 見證時代變遷
    收藏發燒友曬各種"計劃經濟"票證 見證時代變遷2012年09月20日19:28來源:長江日報黃琪移動用戶發送HNZB到10658000,訂閱河南手機報。  承載幼時記憶 見證時代變遷  收藏發燒友曬各種「計劃經濟」票證   漢網網友「刀郎正宗收藏」:現在手機幾乎人手一個了,私家車也普及了,過江也ETC了,可是幾十年前我們的生活是怎樣的,您也許經歷過但不記得了。
  • 電影《上海王》洪門兩代人共鑄時代傳奇
    聚光燈下,她身著紅裙萬眾矚目,成為與三代上海王比肩的時代傳奇。心有歸依,一生所系。李夢飾演的小月桂,是餘男飾演的筱月桂的少女階段。這個來自浦東的大腳丫頭,奔跑在青樓的臺階上,她所追尋的正是改變她一生的洪門幫主常力雄。也正是常力雄,開啟了她與洪門、與洪門三代上海王的愛恨情仇。洪門師爺,見證興衰。
  • 奮鬥新時代」三代火車司機見證鐵路提速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三代火車司機見證鐵路提速薪火傳承,祖孫三代參觀蒸汽火車。回顧往昔,祖孫三代走過一臺已經「退休」的內燃機車。5月13日,一家三代人身穿不同時代的鐵路制服,張幹臣帶著兒子和孫子參觀了一輛已經「退休」的蒸汽火車,張超帶著爺爺參觀了現代化的動車。半個多世紀,祖孫三代,共同見證了中國鐵路的快速發展,他們是中國鐵路發展的參與者,更是受益者。
  • 三代鐵路人見證新老「京張線」
    三代鐵路人見證新老「京張線」 2020-09-26 11:48:57 作者:劉歡 責任編輯:劉歡   中新社石家莊9月26日電 題:三代鐵路人見證新老
  • 長城腳下的百年車站:青龍橋火車站見證時代變遷
    (原標題:長城腳下的百年車站:青龍橋火車站見證時代變遷) 京張鐵路由
  • 福清南嶺鎮石頭屋村落, 見證著時代的變遷
    眾多風格迥異的石頭老屋的存在,見證了文祚村當年的輝煌。記者看到,這裡的居家房屋,全是石頭砌就,圍牆用料是石頭,鋪路基石是石頭,就連圍個小菜園,用的都是就地取材的石頭。在這滿目石頭的世界中,有一條村落中最具特色的石板路,更是引起我們的興趣。一時間,影友們忙得不亦樂乎。
  • 回望吉隆 滄桑巨變
    離別吉隆30年了,卻一直牽掛著吉隆的一切,那裡的山山水水都令我魂牽夢繞。今天,我重回吉隆,沿途見到在吉隆工作過的老朋友——日喀則市應急管理局黨組書記董昆紅、原吉隆縣副縣長格桑、原定結縣人大副主任普布次仁和原吉隆縣副縣長拉巴等同志,向我介紹了吉隆跨越式大發展的情況。我聽到、看到這裡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一個快速發展的邊境新型城市呈現在眼前,令我十分驚嘆!我為西藏點讚!我為祖國感到驕傲和自豪!
  • 小小火車票的變遷,見證了鐵路的發展
    第二代火車票是軟紙火車票,從1996年開始出現在大家的生活中。軟紙火車票上的信息就更為全面,有了發到城市,車次,時間,票價以及條形碼。在早期的軟紙票上還會顯示「含軟票費1元」。在當時沒有實名驗證的情況下,一人可以購買多張車票,這時便讓「黃牛」有了可乘之機,許多外出務工人員和學生黨辛苦排隊輪到自己卻出現售磬的局面,真是讓人恨的牙痒痒。
  • 雲南曲靖麒麟區柳樹街,柳枝千錘百鍊,見證時代變遷
    曲靖市麒麟區有一條柳樹街,特別的美麗好看,兩邊的房子大多都是七八十年代修建的,後來在外牆刷了層顏色,因此交輝呼應,經過多次修繕的路快蓋過兩旁房窗,在這裡你可以體會什麼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站在街頭一眼望去十分的愜意,思緒感慨萬千,翻天覆地的歷史變遷,不念過去,只願將來,每個人都有每個的思考
  • 重慶大渡口:廠房、藤蔓、鐵軌、小火車,見證時代變遷
    爬滿藤蔓的工廠,見證了這座城市的時代變遷。 攝影:潘雪梅「分道揚鑣」的軌道,順著歷史的長河漸行漸遠。 攝影:潘雪梅紅色小火車格外引人注目,這節火車也是大渡口唯一還在崗的企業自備機車。
  • 走過125年的臺灣鐵路:承載時代記憶 見證寶島變遷
    從最初的28.6公裡,到如今1000公裡的環島鐵路網,臺鐵見證了臺灣這百餘年來不同尋常的歷史,承載了一代又一代臺灣民眾的記憶。而如今,面臨連年虧損和激烈市場競爭帶來的困境,臺鐵這個「百年老店」在「慶生」之時更在思考如何延長生命線,續寫傳奇。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我們共同見證邢臺的交通變化!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我們共同見證邢臺的交通變化! 邢臺事點點報,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70年砥礪奮進,我們的國家和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為展示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偉大曆程和成就,讓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特推出點點說新聞熱烈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特別專題報導《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