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在藏語中意為「舒適村」「歡樂村」。 吉隆鎮位於日喀則市西南部,南與尼泊爾接壤,處在喜馬拉雅山中段南麓,吉隆藏布下遊河谷。吉隆口岸是傳統的中尼邊境貿易口岸,也是歷史上與尼泊爾最大的陸路通商口岸之一,素有「迎親道」「商道」「官道」「戰道」「傳法道」之稱,有著悠久的對外貿易歷史。
1961年12月,國務院決定在吉隆設立海關,批准口岸開放;1972年,國務院批准吉隆口岸為國家二級通商口岸;1978年,吉隆口岸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一類陸路通商口岸;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由於口岸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等諸多因素,口岸功能基本停滯;2014年12月1日,吉隆雙邊性口岸正式恢復通關;隨著國家「一帶一路」的實施,2017年4月,吉隆口岸擴大開放為國際性口岸;2018年1月,被國務院批准增設為藥材進口邊境口岸。
1.「後花園」裝下半部吉隆史
從吉隆縣城所在地、海拔約4200米的宗嘎鎮一路南行,黑色柏油路順著河谷蜿蜒而下。車行至吉隆鎮,短短70公裡,海拔落差達到1400餘米。沿途歷經高山草甸、乾熱河谷、亞熱帶叢林,一路風光旖旎、景象萬千,高聳入雲的山頂上終年不化的積雪融作條條瀑布,如同潔白的哈達,順著山脊跌落進滾滾的吉隆藏布。這裡,被譽為「珠穆朗瑪後花園」。
河谷一路延伸到山另一邊的尼泊爾,貫穿整條喜馬拉雅山脈,古人將這條天然通道稱為「天賜之路」,而後世則將這條通道稱為「蕃尼古道」。
歷史上,這裡就是中國西藏與尼泊爾交往和通商的要道。相傳在1300多年前和公元8世紀中,「蕃尼古道」是赤尊公主遠嫁松贊幹布,印度佛學家寧瑪派祖師白瑪窮乃由印度入藏的途經之路。
赤尊公主入藏,帶來了大量的工匠、僧侶,這條通道逐漸成為佛教傳播和中尼文化交流的要道。
「蕃尼古道」不僅有「迎親道」「商道」「官道」之稱,同時也是一條「戰道」。歷史上,這裡曾經發生過兩次廓爾喀士兵入侵西藏的戰爭,清政府曾派遣大將統帥由多民族戰士組成的反擊部隊,從這裡把侵略者趕回老家。電影《駐藏大臣》重現歷史事件:六世班禪的異母兄弟沙瑪爾巴,勾結廓爾喀劫奪扎什倫布寺的珍寶,乾隆皇帝派福康安、和琳二人率藏、漢、滿、蒙等各民族軍隊赴藏,聯合抗擊廓爾喀侵略者,決戰熱索橋,進入廓爾喀。
「吉隆溝兩側山峰陡峭險峻,山谷中濤聲隆隆、雲霧升騰,路邊古樹參天、藤蘿纏繞,不僅有美麗的自然景觀,同時還擁有豐富的人文景點。」陪同採訪的吉隆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多吉歐珠告訴記者,吉隆縣正大力開發這些景點,讓來往遊客既能領略到吉隆壯美的自然風光,又能感受到這裡深厚的文化底蘊。
2.小山溝裡的幸福生活
吉隆口岸曾經是中國西藏對尼泊爾最大的貿易口岸之一。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由於口岸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等諸多因素,口岸功能基本停滯,居住在吉隆鎮上的邊民,守著口岸這一獨特的地位優勢,卻沒能過上全面小康的好日子。
56歲的吉隆鎮吉隆村村民白瑪,1980年便在鎮上開起了邊貿商店。在與記者閒聊中,老人家顯得非常健談,對於改革開放初期的那段艱難歲月記憶猶新,他告訴記者,「那時候家庭負擔重,家裡5個小孩,說是開了個邊貿商店,但邊貿生意名存實亡,一沒有尼泊爾邊民過來,二沒有國內外遊客,其實也就給當地老百姓賣點小百貨,掙點零花錢補貼家用,日子過得極其拮据。」
後來,隨著改革開放力度逐漸加大,吉隆口岸加快建設步伐,一步步成為西藏的邊貿重鎮。
白瑪30歲的女兒旦增前些年繼承父業,接手了父親手中的邊貿商店。記者走進旦增的邊貿商店,本地產的木碗、藏香、銀器、蟲草,尼泊爾的香水、餅乾、佛像、瑪瑙、寶石,中原地區的絲綢、陶瓷、布匹等各種商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採訪中,不時有國內外遊客前來購買,不到半小時她便賣出了5000元的木碗、香水、瑪瑙等物品。
「現在來吉隆的遊客越來越多,就與2015年尼泊爾『4⋅25』地震前相比,這裡的人流量至少增長了一倍,生意越來越好做。」旦增告訴記者,僅去年一年她的邊貿商店就賺了至少60萬元,看準了商機的旦增今年又在鎮上新開了一家藏餐吧,生意也非常紅火,估計一年下來也能掙個20萬元左右。
漫步在乾淨整潔的街道上,記者隨意走進一家尼泊爾工藝品店。來自吉隆村的店主尼瑪倉決介紹說,工藝品店已經開了有15個年頭了,店裡的商品大部分都是從尼泊爾進的,生意一年比一年好。看著進進出出一波又一波的客人,不用問,收入肯定十分可觀。
「現在吉隆村的老百姓,幾乎家家都和邊貿有關係,要麼開邊貿商店、工藝品店,要麼開賓館酒店,要麼開餐廳茶樓,真正實現了戶戶有門道、人人有事做、天天有收入。」多吉歐珠表示,如此好的發展態勢,讓大家更有信心,到2020年一定能與全國人民一道步入全面小康。
3.三代熱索橋見證千年口岸歷史變遷
位於中國西藏和尼泊爾邊境的吉隆口岸上,從廢棄的木質橋到狹窄的鐵索橋,再到寬闊的石板橋,不同年代的三座熱索橋並排而立,成為這個千年口岸雙邊貿易的歷史見證。
在橋的一端,寬闊整潔的柏油路一路延伸向祖國的大好河山,橋頭一棟5層的聯檢大樓巍然聳立,樓頂正面懸掛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國徽下方的金色漢、藏文字「中華人民共和國吉隆口岸」熠熠生輝。聯檢大樓附近上百輛尼泊爾貨車整齊排列在道路一側,正等待著依次驗放,象徵著今日吉隆口岸的繁榮發展。
「曾經的吉隆口岸並不活躍,進出口岸的物資只能靠人力在狹窄的熱索橋上背進背出。」熱索村村民達娃對記者說。
西藏和平解放後,吉隆作為商業口岸的潛力得到了國務院的高度重視。為了便於開展邊境貿易,1961年12月,國務院決定在吉隆設立海關,批准口岸開放;1972年,國務院批准吉隆口岸為國家二級通商口岸;1978年,吉隆口岸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一類陸路通商口岸,中尼兩國政府籤約商定,邊民可在雙方境內30公裡範圍內出入,開展自由貿易。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力度的不斷加大,尤其是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提出「把西藏打造成為我國面向南亞開放的重要通道」,吉隆口岸建設步伐加快。2014年12月1日,吉隆雙邊性口岸正式恢復通關,隨著國家「一帶一路」的實施,2017年4月吉隆口岸擴大開放為國際性口岸,2018年1月被國務院批准增設為藥材進口邊境口岸。
「2017年,經吉隆口岸出入境人員達11.9萬人次,出入境交通工具2.68萬次;進出口貨物總量11.74萬噸,貨值28.35億元。」隨行的日喀則市委常委、吉隆縣委書記帕珠表示,目前總投資2.8億元的吉隆鎮排水、供水等市政基礎設施項目已基本完成,口岸市政基礎條件不斷完善,貨物查驗場項目正式運營,保稅物流中心即將動工建設,幫興產業園區年內也將初具規模,總投資8000餘萬元的口岸二線聯檢區已開工建設,吉隆邊合區總體功能布局雛形初現。下一步,口岸邊貿額必將迎來急劇增長,吉隆正迎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美好前景。
我們相信,隨著南亞大通道的建設,未來,一個全新的吉隆口岸,一個全面發展的吉隆必將長久屹立在世界屋脊。(記者 李成業 陳林 陳振東 謝筱純)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