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裡之行始於足下,《道德經》書讀千遍,不如到鹿邑看一看

2020-12-12 綠字營

01.雖說道不遠人,我們卻不知道「道」距離你我還有多遠

大道至簡,距離道最近的人,是周朝藏室史、來自鹿邑的老聃,史稱老子。

經過老子的五千言的詮釋,使得資質一般的我們,也可以藉助於《道德經》這本書架起的橋,得以對道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基本的認識,某些悟性強的人甚至還可以觸摸到道的身姿。

我隱隱覺得,學習道德經,單是靠悟性高還是不行的,那些相信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的人,可能更適合讀四書。

畢竟在中國這樣一個注重學以致用的實用主義國度裡,除了一些要靠教國學、教讀經混飯吃的書生,大多數人早已經不再相信單一的靠讀書就能至聖成賢的話語了。

02.雖說大道至簡,有些人卻不知道「道」在於行的淺顯道理

道德經描述的道,究竟說了些什麼呢?

無數人都想要知道這個答案,那些走到了橋邊,站到了橋上的人,心裡大多痒痒的,還會想要到橋那頭看個究竟,於是,無數人都會帶著朝聖般的情懷前往鹿邑,來到老子故裡。

大道至簡,早已經融化在中國人的骨子裡,比如在國人的生活習慣裡面,但凡要做點事的時候,總要標榜一下自己的地位或者想要將要達到的地位,倘若沒有清晰的標識,也沒有既定的使命宗旨,那也要標榜出自家的特點,特色或者品質,或者價值,或者工藝,是天下獨此一份——如果不是獨此一份,那至少也是我為正宗——其要表達的核心意思就是——在這個方面或領域,老子天下第一。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譬如正宗##燴麵,正宗##燒雞,正宗##火燒,正宗##小米。這種做法,在商品社會時代有個說法,叫做廣告語。把文化和品牌融匯在廣告語裡,是一種本事,比如彩雲之南,天下四川,好客山東,老家河南。

省一級的行政機構早已經意識到,宣傳的重要性,早已經意識到,經營一個省域既要靠大型項目做支撐,也要靠人民群眾奮發圖強持續接力,一張藍圖畫到底,一代接著一代幹,才能有所作為,徹底改變。所以大都比較從容,追求徐徐所圖,久久為功。

在這方面,縣市一級公共機構大多尚未涉及,他們對於運用資源方面總是顯得強差人意,不是找不到中心抓不住重點重點,就是口子太多顧此失彼,日日在流動資金上發愁,難於優勢資源上傾注心力。

在中原各地,這種情況更為普遍,粗略考量,無外乎是三個原因局限了地方上的想像力,一是因為作為傳統農業耕作區域是內向型經濟模式,容易受到局部著力的千年慣性遮蔽;二是因為上級賦予的工作重點是配合全國一盤棋,缺少從縣域經濟實際出發的主導性努力;三是因為長期學習西方發展模式,更看重外力幹涉,忽視內生動力。

比如周口這個名字。乍一聽「周口」這個名字,很難聯想到它竟然是一個地級市。就算是在周口文化人自己的考證中,這個名字也不過是出自一個周姓人家擺渡口而已。

但我並不這麼認為,或者說我並不想這麼快認慫,我一直認為周口與北京山頂洞的周口店人在冥冥中大有聯繫。如若不然,這個地方怎麼能夠成長出老子和陳摶這樣的俊傑呢?

03.文旅融合之旅的看點和賣點,老子的道是什麼?鹿邑的鹿在哪裡?

實際上周口是伏羲故都,老子故裡,有「華夏先驅、九州聖跡」的美譽,被中華全國伏羲文化研究會譽為「中華文化發祥的重地」。

即便擁有這樣優越的文化資源,卻很難為周口生態經濟貢獻多少價值。甚至周口和南陽分屬全省人口外流的前兩名,中華文化發祥重地人口外流,這不是一件普通的經濟現象,簡單的社會現象,這不是一件可有可無,可以忽略,可以無視的發展問題,這是本民族,本民族文化的濫觴,是驗證延續了中華五千年的中華文化的成色的問題,是關乎優秀傳統文化能否在新時代的土壤裡紮根發芽的大事,是關乎中國文化,中國自信,中國價值到底在國人心中的分量幾何的問題。

相對於從宋國遷移到曲阜的社會活動家孔子而言,鹿邑的老子,是一個典型的哲人,他的哲學思想對我們或許會有更加深遠的影響。

那麼,如果尋找文旅融合之旅的看點和賣點,我們就要弄明白兩個問題:一是老子的道是什麼?二是鹿邑的鹿在哪裡?

第一個問題很容易回答,甚至我們前邊已經給出了答案——千裡之行始於足下——這就是老子所要闡述的道。

第二個問題也不難,大家來旅遊,不能因為看到一大片仿古建築,就能在心領神會,就能體悟大道,就能滿意而歸。至少也要建一座以鹿為主題的千畝公園什麼的,每天限300人進入,做自然體驗,聆聽日落月生、和風細雨、四季鹿鳴。

我覺得,這才是我們對待遊客的虔誠,也才是我們對待文化的虔誠,這也是我們對優秀傳統文化、對老子這樣的人的該有的尊敬。

相關焦點

  •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讀懂《道德經》,真是少走了太多彎路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讀懂《道德經》,真是少走了太多彎路《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 【Proverb】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出處: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謂走一千裡路,是從邁第一步開始的。比喻事情是從頭做起,逐步進行的。語出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白居易《溫堯卿等授官賜緋充滄景江陵判官制》:「夫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苟自強不息,亦何遠而不屆哉?」
  • 《道德經》六十四章,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這世間有道,萬物依循「道」的變化生存,若是依循事物本質間的規律,好好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將能產生不可思議的變化,讓自己更加清楚的認知這個世界,讓自己能夠更好地明白自己的人生道路,從而不留遺憾的活著一生。
  • 《道德經》學習完後的感想
    找點時間,安下心來,這一輪的道德經學習,我的這個歷程,學到了什麼,不足的地方有哪些呢?我是怎麼學習道德經的藉助網絡平臺,一個道德經微信群,每天一章,周日複習。每天的微信群發布,道德經的每章,並發布此章的解釋,研讀。
  •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漫漫長路,不如就從此刻出發!早安
    每一個清晨,給自己一個微笑,告訴自己,人不僅活得要像鑽石一樣閃亮和堅強,活出自然,善良,不讓年華虛度,積極,向上,讓每一天朝氣蓬勃,充滿正能量,早安世界…總有起風的清晨,總有暖和的午後,總有絢爛的黃昏,總有流星的夜晚,所以不如保持順其自然的心境
  • 《道德經》中的智慧:越是大道,越是簡單;看似無用,實則有大用
    《道德經》全文共八十一章,隨便挑一章細細研讀,都會發現,短短幾句,卻蘊含著讓人終身受益的智慧。字裡行間無不訴說著經典,即使過去了幾千年,這些智慧到今天仍然受用,並值得所有人學習。我想,這也正是《道德經》的魅力所在。
  • 道德經,看透萬物的發展規律;立於不敗之地
    各位兄臺,大家好,我們接著學習道德經,今天我們來看,第六十四章,下為原著,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 讀《道德經》後,我從跑步中領悟,找到持之以恆的3個訣竅
    《道德經》老子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堅持的力量,都是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循序漸進。道理人人都懂,可很多人仍然無法堅持。讀《道德經》後,我從跑步中領悟,找到持之以恆的3個訣竅,分享給大家。
  • 倫敦地鐵站的這碗"心靈雞湯",竟出自中國的《道德經》!
    出自老子《道德經》中的這些話,竟是一碗又一碗高湯,讓無數來往倫敦地鐵的乘客駐足。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讓人想不到的是,中國的《道德經》是詹託斯最喜歡的一本書,中國哲學傳統道教讓他深有感悟。2018年伊始,出自《道德經》的「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再次出現在了歐維爾地鐵站的板子上。走一千裡路,是從邁第一步開始的。
  • 看古人如何把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今人與之相比簡直弱爆了
    有句網絡流行語叫「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比如說你想減肥了,你會說:「我要減肥,我要減肥,我要減肥。」因為減肥很重要,所以說了三遍。相比之下,古人在強調一些事情很重要的時候就比現在人顯得有智慧。今天,筆者為大家挑選10例,看看古人是如何把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的。1.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
  • 倫敦地鐵站公告板常引用《道德經》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據英國廣播公司(BBC)5日報導,2004年,站務負責人詹託斯以中國《道德經》中的名句,開創了橢圓站一項獨具特色的站務文化——「每日一思」。他每天引經據典,在站內一處公告板上工工整整地寫下名句格言,供過往乘客玩味。數年過去,這塊小小的展板傳播了無數條「正能量」,狄更斯的名篇、馬克·吐溫的詼諧,均曾在此得見一瞥。
  •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堅持的重要性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讀完了「天地不仁」、「聖人不仁」、「不為不言」,不免對人生產生幾分豪邁之心。
  • 道德經,讀不懂也要讀
    包括距離老子時代近一些的人,對《道德經》的傳播和解讀,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在流傳過程中,因為書寫、解讀上的疏忽、訛誤,勢必讓原文原意出現不可避免的各種錯誤。 兩千多年過去,《道德經》自然也就有了各種各樣大同小異的版本流傳下來。好在萬變不離其宗,老子的觀點和思想還是在這與原文原意稍有出入的5000言中近乎完美的表達出來。
  • 《道德經》:明白這3個成語,人生還有什麼看不破?
    老子的《道德經》是聖書,蘊含無窮的智慧。其對於天道、人道的深刻闡述,影響中華文明數千年,乃是中華文化的母體。可以說對於《道德經》有深刻的理解,對於人生就有深刻的理解。《道德經》之中有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成語,其實我們如果能真正理解其中一些成語所蘊含的深意,並落實於行為,就能夠以大智慧坦然面對人生的種種境界。1.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告訴我們,要達到目的地,須從起點開始,一步一步往前走。
  • 「大道至簡,上善若書」,《道德經》15句精髓,值得一生收藏品讀
    道德經:人生以不爭為本,「無事」才為福。《道德經》被奉為哲學鼻祖,在成書之時適逢春秋亂世,其書也是站在戰爭的角度闡述的智慧,而人生如戰場,所有的智慧本源則是相通的,在《道德經》中更是藏著人生處世的精髓。比如有這樣一句: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 老子教你做人,道德經中10個成語,做到了為人一定不差
    老子所做《道德經》是中華的傳統文化瑰寶,很多現代成語都出自《道德經》,比如大器晚成、功成弗居、虛懷若谷、大象無形等等。這些成語背後蘊含的為人處事的道理,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發。下面是老子《道德經》中的10句話,包含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10個成語,如果我們做到了,為人一定不會差。
  • 倫敦地鐵站裡的《道德經》你讀過嗎?
    據BBC報導,「每日思考」第一篇發的內容就是老子《道德經》的名言「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最開始的6個月,引用的句子基本都來自《道德經》。《道德經》是詹託斯的最愛,從中學時代就開始研究,道家哲學思想讓他深有感悟。於是,他決定為地鐵站每日行色匆匆的乘客們寫一句鼓舞人心的智慧名言。
  • 什麼是「上善若水」,帶你了解一點《道德經》
    《道德經》原名《老子》又稱《五千言》,漢代的河上公著有《老子章句》,把《老子》整理為上篇《道經》37章,下篇《德經》44章,之後才有了《道德經》這個名字。關於老子的史籍記載很少,在西漢的司馬遷編寫《史記》時就已經不能搜集到詳細的資料了。相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諡號為聃,春秋時期的楚國人,曾在周朝擔任過管理圖書和文獻資料的官職。
  • 英國倫敦地鐵站這句名言傳了14年,原來出自《道德經》
    即出自老子《道德經》中的這句——「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據英國廣播公司(BBC)5日報導,最早推出歐維爾地鐵站「每日金句」的,是59歲的客戶服務部經理安東尼·詹託斯(Anthony Gentles)。14年過去,詹託斯依然最愛老子的這句「千裡之行,始於足下」,他表示,「無論你一輩子做什麼,無論你境況如何,你都得踏出第一步。」
  •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還是自我安慰無奈之舉?我的2020年
    一個人的一生不可能把所有的地方都走完,不可能把所有的風景都看到,人們在旅行和看風景的過程中感悟也是不一樣的,所以作為一個自媒體創作人我選擇了旅遊領域。我想給大家分享我自己走過的路,我看到過的風景和我在旅行中獲得的感悟。每個人生活的環境不一樣,經歷不一樣,在旅行中的感悟也就不一樣,因為感悟有差異,所以才有分享的價值。這就是我為什麼選擇旅遊領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