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六十四章,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2020-12-12 智慧源於多思多想

這世間有道,萬物依循「道」的變化生存,若是依循事物本質間的規律,好好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將能產生不可思議的變化,讓自己更加清楚的認知這個世界,讓自己能夠更好地明白自己的人生道路,從而不留遺憾的活著一生。

我們在這「有相」的物質世界裡生活著,所接受的信息,所掌握的規律,所明白的「道理」都是由一雙「無形的手」操縱著的,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所有的一切都是被安排好的。確實是被「安排」好的,因為一切人們能意識到的事物都在「道」的運作下生存發展,當我們能夠明白「道」的規律,並不留餘力認真踏實的完成,那麼這個「有相」物質世界裡的所有事情都不足以困住自己。

我們如何能夠明白那個「道」呢?實際上「道」就在我們心裡,始終都在,最開始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我們便是與道一體的,只是後天受到環境以及諸多教育的影響,讓我們原本的那顆「道」心漸漸消失不見了。我們被物質欲望影響,被人內心裡的七情六慾影響,對周邊發生的種種事情感到困惑,問題煩惱不斷,因此人們就說我們活在痛苦當中。這實際上是無稽之談,只是我們自身被迷霧困惑不能明白自己的心罷了。

在過去的間裡有很多智慧的人出現,他們在一些機緣巧合下感知了「道」,於是他們便謙虛地去研究這些事情,想要從根本上明白這些問題的「關鍵」,從何把「道」解釋清楚,讓每個人都能夠明白「道」,並把「道」運用到現實生活中,讓人生變得更具有價值。

戰國時期的老子,他就是這樣一位智慧人物,拋開後人對他賦予的那些神話色彩,他在歷史上確實是一位理解「道」,掌握「道」的人。他的思維方式超出了常人很多,能夠見微知著,所用的不是我們的「肉眼」去觀察這個世界,而是用「道眼」去闡述這個時間,周邊的一切事情都能夠明明白白的理解清楚,就是有這樣的能力。

老子當時「得道」了,很多人慕名而來向老子「問道」,老子根據每個人的悟性以及所從事的工作,受到的教育,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人們闡述了「道」是什麼,怎樣才能「得道」。《道德經》總共八十一章,人為分了很多,實際上每一章都在講一個東西,就是「道」。因為「道」存在於萬事萬物之中,每一件事情都是道,我們看到最大的事情是道,最小的事物也是道。邏輯通順的文章是道,狗屁不通的文章也是道。

當我們能夠明白這些概念的時候,還需要在執著於這些表面的文字了嗎?就比如這一章,老子再一次從正反兩個角度分析對待周邊事物的態度。其中有幾句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我們經常聽到,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這看似是一些勉勵人的話,本質上是對「道」進行的運用。「道」從最不起眼的地方開始,因為是自然產生的,所以哪裡都可以產生。因為我們人有了分別心,所以看待周邊事情時,總被華麗的事物吸引了眼球,而然那些未能被人注意的地方反而是最能給我們幫助的地方,當我們能夠明白這些道理的時候,就安心的做好自己當前要做的事情,把時間合理的運用起來,那麼周邊一切事情不用多費什麼心力都能夠自然而然地搞清楚弄明白,這就是自然的方法。

相關焦點

  •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讀懂《道德經》,真是少走了太多彎路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讀懂《道德經》,真是少走了太多彎路《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 【Proverb】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出處: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謂走一千裡路,是從邁第一步開始的。比喻事情是從頭做起,逐步進行的。語出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白居易《溫堯卿等授官賜緋充滄景江陵判官制》:「夫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苟自強不息,亦何遠而不屆哉?」
  • 道德經,看透萬物的發展規律;立於不敗之地
    各位兄臺,大家好,我們接著學習道德經,今天我們來看,第六十四章,下為原著,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 道德經:為無為,事無事,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道德經》 第六十三章,老子認為,要有作為就必須「無為」(即順應自然,不強作妄為),要做成大事就必須不生事端,不惹是非,要生活有興味,就必須保持淡泊寧靜。他還提醒人們,做事情要把困難估計得充分一些。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大意】「無為」才能有作為,做事不要生是非。莫嫌淡泊無味道,淡泊之中才有收穫。「大」事總由「小」事生,「多」總由「少」積累成。處理事情要從容易之處先入手。要想做大事者,要從細微小事先做起。天下難事多起於易,天下大事則起於細。聖人正是因為不自大,所以才能做成大事。輕易承諾的,且沒有做到的,信用就容易喪失掉。
  • 古詩《道德經》中,大道無形,上善若水,老子之道,玄之又玄
    《道德經》是春秋戰國時期老子所著作的,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古代當時的很重要的道德哲理的來源。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原文的上篇《德經》、下篇《道經》。
  • 《道德經》學習完後的感想
    找點時間,安下心來,這一輪的道德經學習,我的這個歷程,學到了什麼,不足的地方有哪些呢?我是怎麼學習道德經的藉助網絡平臺,一個道德經微信群,每天一章,周日複習。每天的微信群發布,道德經的每章,並發布此章的解釋,研讀。
  • 九層之臺起於壘土 指揮安可揮斥方遒
    九層之臺起於壘土 指揮安可揮斥方遒 新賽季伴隨著眾多人的期待已經進入倒計時,而我們也將用全新的陣容全新的面貌迎接新賽季的比賽。S16賽季結束後,安可回歸併隨隊徵戰!伴隨著我們自身品牌的升級轉型,以及新一輪轉會期的結束,在S17賽季安可扛起了隊伍指揮的大旗,在隊內將以全新的身份繼續徵戰。
  • 《道德經》中的智慧:越是大道,越是簡單;看似無用,實則有大用
    《道德經》是老子所著,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因此,老子的話在世界範圍內都有著廣泛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無數歷史名人、各界精英,都對《道德經》推崇備至,老子更是被譽為"東方三大聖人"之首。
  • 老子教你做人,道德經中10個成語,做到了為人一定不差
    功成弗居是老子《道德經》教給我們如何做一個領導人,當做出成績而不貪功倨傲的為人哲學。2、《道德經》:知者不言出自《老子·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8、《道德經》:千裡之行,始於足下道德經:合抱之樹,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所有的成功都不是靠動嘴皮子得到的那麼簡單,都需要腳踏實地從現在做起。
  • 道德經之治國篇(貳拾)
    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 什麼是「上善若水」,帶你了解一點《道德經》
    《道德經》原名《老子》又稱《五千言》,漢代的河上公著有《老子章句》,把《老子》整理為上篇《道經》37章,下篇《德經》44章,之後才有了《道德經》這個名字。關於老子的史籍記載很少,在西漢的司馬遷編寫《史記》時就已經不能搜集到詳細的資料了。相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諡號為聃,春秋時期的楚國人,曾在周朝擔任過管理圖書和文獻資料的官職。
  • 《道德經》30句,道盡人生智慧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 千裡之行 始於足下——記廣信區第九小學語文基礎大賽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九層之臺,起於累土。一個好的開始,對未來的學習極其的重要。為加強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打好語文學習的基礎,特此本校開展了語文基礎知識大賽。藉助拼音,學生就能認識生字,加快識字的步伐。
  •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堅持的重要性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 探秘老子《道德經》5:總有一句真言,讓你頓悟人生或熱淚盈眶!
    當你沒看《道德經》之時,以為他不過是一本滿口仁義道德的古書,而當你細細揣摩,你會突然間驚醒,原來那本流傳幾千年的本本,早已非常兇悍的闖入過你的內心,你的思維你的性格你的行動,有多少地方是按此進行的?他憑什麼不知不覺地佔據了你的世界這麼多,這麼久,而你完全不知情,完全蒙在鼓裡!年少不懂《道德經》,讀懂已是白頭人。看看這神奇的《道德經》到底說了什麼?
  • 讀《道德經》後,我從跑步中領悟,找到持之以恆的3個訣竅
    《道德經》老子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堅持的力量,都是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循序漸進。道理人人都懂,可很多人仍然無法堅持。讀《道德經》後,我從跑步中領悟,找到持之以恆的3個訣竅,分享給大家。
  •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道德經》書讀千遍,不如到鹿邑看一看
    經過老子的五千言的詮釋,使得資質一般的我們,也可以藉助於《道德經》這本書架起的橋,得以對道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基本的認識,某些悟性強的人甚至還可以觸摸到道的身姿。我隱隱覺得,學習道德經,單是靠悟性高還是不行的,那些相信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的人,可能更適合讀四書。
  • 52個成語,洞見《道德經》的智慧!
    這短短的五千言,便是對後世影響巨大的《道德經》。以下52個成語均出自《道德經》,或許能夠帶我們,管窺老子思想的魅力!【出自】:第五十九章:「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42、以德報怨【解釋】:指用道德公正的眼光看待與別人的仇恨。
  • 五十二個成語,洞見《道德經》的智慧
    老子乃著道德五千言授之,遂去,不知所終。 這短短的五千言,便是對後世影響巨大的《道德經》。此書深奧難懂,歷來眾說紛紜。以下五十二個成語均出自《道德經》,或許能夠帶我們,管窺老子思想的魅力! 一、玄之又玄 【解釋】:形容非常奧妙,不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