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經》是聖書,蘊含無窮的智慧。其對於天道、人道的深刻闡述,影響中華文明數千年,乃是中華文化的母體。可以說對於《道德經》有深刻的理解,對於人生就有深刻的理解。
《道德經》之中有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成語,其實我們如果能真正理解其中一些成語所蘊含的深意,並落實於行為,就能夠以大智慧坦然面對人生的種種境界。
1.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告訴我們,要達到目的地,須從起點開始,一步一步往前走。是的,這是最為淺顯的道理:路是一步步走出來的。其實,最為深刻的道理,都是最為簡單的形式;越複雜越偏離本質,複雜的事物都屬於現象。現象再紛繁多變,終於要服從於本質。
然而正是這個看似簡單的道理,很多人無意中都忽略了它。他們費盡心思找捷徑,寄希望於空中樓閣,卻忘了踏實「走路」這個根本真理。偏離真理,最終必然到達不了目的。當我們看到一個人巨大的成功,絕不能只看他光耀的外表,他曾經在背後一步一步走出的血汗才是根本。
2.福禍相依
智者常說,得意時不忘形,難逆時不絕望,正是說明了福禍相依的道理。福禍相依是老子的主體思想之一,深刻的反映了事物變化的內在規律。沒有任何事物是一成不變的,沒有永恆的好運,也沒有永恆的厄運。福禍互為根,相互轉化,互依而生,其實這也正是陰陽互根互化的表現。
當瞭然這個道理,就不會被「命定論」所束縛,能夠跳出思維的桎梏,順應規律而變化。成功時以平常心對待,失敗時不氣餒,深刻洞察福禍的變化,就不會被福禍所牽制,始終處於向上發展的狀態。
3.大智若愚
所謂的大智,絕非碌碌於聞名利養的世俗小智,而是能夠讓自己的心靈獲得恆久快樂的法智。法智不彰,故而真正的大智之人,往往是看起來最平凡的一個,甚至有時候表現為世人眼中的「愚態」。
而自詡大智之人,被名聞利養所牽絆,無論外表如何光鮮亮麗,到底是世俗小智,不登大智之門。大智務於心靈,小智務於外相,心靈為本,外相為標。三千繁華盡,終於只餘一顆真心。
依於大智,靜觀福禍,務實而行,無所羈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