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出差到了一個廣西比較偏遠的小鎮,實在找不到合適的過夜住所,就在附近民居找一個阿伯問路,但是熱情的阿伯就叫我直接睡他家了,我拗不過,也就厚著臉皮呆了一夜。
我進門的時候剛好是晚餐時候,大伯自己煮了一些菜,正準備吃飯,恰巧碰到我上門,就拉著我一起吃。
期間大伯拿了兩支白酒,兩個小酒杯,就和我喝了起來。或許是口音的問題,我聽不太清大伯的話,但是大伯是真的熱情,給我倒了一杯又一杯的酒,杯杯滿溢出來,杯杯都是情誼,待客的熱情。
忽然的就想起了那句「茶倒七分,酒要滿斟」。大伯的確是每杯都給我倒得滿滿的,讓我感受到了他的熱情,也是在那一刻讓我喜歡上了那個偏僻的小鎮,或許這就是愛屋及烏吧。
酒滿斟我是真實體驗到了,也許是生活中經常喝茶吧,就沒注意到「茶倒七分」的真實性,不過想來不假吧,畢竟俗語總是有著它特定的含義。
說來這句話是有出處的:蘇東坡有次去三峽遊玩,王安石叫他在中峽取水回去泡茶,但是蘇東坡因為太專注於遊玩了,就忘記了,最後在下峽取了水回去。
王安石收到蘇東坡取回的水,很是高興,就叫蘇東坡一起試新茶,茶是皇帝賜下的蒙頂茶,極為少有。茶泡好,王安石給蘇東坡倒了一杯,七分滿。
蘇東坡見了,眉頭微皺,心裡頗有不滿,王安石就慢慢說道:長江的水來之不易,水是你自己取的,你也知道取水的困難,而這茶也是來自皇上御賜,極為少見,我給你斟茶七分,正是因為這水、這茶的珍貴啊。東坡聽到之後,心裡有點慚愧。
故事真實性已經不可考究,但是「茶倒七分」倒是流傳了下來。
其實茶倒七分是有一定道理的,茶水倒滿會燙手,而留下三分就會比較適宜,同時留下的三分就能裝住三分的茶香,品茶才有意義;而酒斟則是體現了主人的待客之誠意,盛意拳拳,斟滿的酒即便溢出來也只是手微涼,而不會像茶那樣燙手。
所以當人家給我們倒七分茶的時候,我們不要去指責他吝嗇,當主人給我們斟滿酒的時候,也不要責怪他過於浪費,因為這是主人家對我們誠摯的情誼。
茶與酒還有很多文化值得鑑賞,我們多了解一點就會多一分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