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唐詩,總繞不開兩個名字,那就是李白和杜甫,一者「詩仙」,一者「詩聖」。就像韓愈曾在詩中讚譽的「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可以說「李杜」二位就是唐代詩壇的泰山北鬥。
李白一生縱橫恣意,充滿飄忽不定的仙氣,或許這也是他被稱為「詩仙」的原因。而杜甫一生可謂顛沛流離,雖有滿腹才學,雖有一展抱負之志,但終究潦倒一生,所以這樣的人生經歷讓杜甫的詩更是多了幾分辛辣和「愁苦」。
而筆者本期要介紹的這首詩正是杜甫的一首諷刺詩,全詩洋洋灑灑178字,看似通篇都寫美女,但細細品讀才能體會到「詩聖」的大膽諷刺,讀至末句真可謂讓人解氣,詩聖果然大膽!下面就來和筆者一起走進這首來自「詩聖」的《麗人行》。
《麗人行》 唐-杜甫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翠微盍葉垂鬢唇。 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 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 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 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 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 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遝實要津。 後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 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 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這首《麗人行》是一首長詩,看標題其實給人的第一感覺是這應該是一首詠嘆麗人出行的詩歌,但是這樣的標題其中的內容卻滿滿的都是諷刺,讓人有一種強烈的反差。
詩起首兩句是交代這首詩中描繪的景象發生的時間和場景,正值春日,長安的水邊有很多麗人來踏春。而從「態濃意遠淑且真」到「珠壓腰衱穩稱身」是對期間女子的妝容、服飾、配飾等的描繪,各種鮮豔富麗,其實這也是側面說明這些踏春女子的身份不一般,倘若是普通人家的女子,又哪有這般奢華。
而接下來兩句「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則是對這些麗人當中的三位夫人身份的交代,原來都是皇親國戚,這也讓上文描寫的奢華有了著落點。再從「紫駝之峰出翠釜」到「青鳥飛去銜紅巾」則是對於宴會上山珍海味的刻畫,看似滿滿的皇家氣派,但是夫人們面對那些山珍海味連筷子都不願意動一下,馳馬飛奔本應是塵土飛揚,
但是在這些宦官一路飛馳卻沒有灰塵,可見為了這場宴席就連道路都是纖塵不染,而這只是為了將宮中的山珍海味送到宴席這裡,滿堂賓客也都是達官顯貴,有人來也是直接到近前下馬,下馬到宴會處都是鋪著繡毯。這所有的所有,不可謂不滿滿的皇家氣派,不可謂不排場十足,當然也不可謂不奢侈無度讓人厭惡!
最後兩句「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則是將楊國忠的驕橫暴露無遺,在這樣的場景千萬別靠近,否則丞相會發怒罵人。
杜甫創作這首詩的時候正是安史之亂前夕,其實當時的大唐便已然開始腐朽,自從武則天以來,當時的外戚擅權已然是愈演愈烈。很多有才之士不被賞識重用,那些皇親國戚卻是個個身居要職,而且多是仗勢胡作非為。
詩人在詩中看似是描繪皇家氣派生活,但細細讀之卻是對這樣的時局的強烈諷刺,這樣的表達方式不可謂不高明!《唐詩歸》中評價這首詩「本是諷刺,而詩中直敘富麗,若深羨不容口者,妙,妙!如此富麗,一片清明之氣行其中,標出以見富麗之不足為詩累。」而蘇軾也是對此文愛不釋手,他說道:「老杜似司馬遷」。對於「詩聖」的這首諷刺詩歌,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