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中有句話叫「初生牛犢不怕虎」,這話在文壇一樣適用。當年唐代詩人張繼寫了一首《楓橋夜泊》,不但讓自己一詩成名,還捧紅了幾大景點,如今仍年年入選課本。此詩問世後,唐代沒有詩人敢模仿,甚至連楓橋和寒山寺寫的人也少了。直到宋朝一位名叫孫覿的小文人模仿了一首《楓橋三絕》,沒想到竟也讓自己紅了一把,而這首詩也流傳了800多年。
本期要和大家說這首詩,和孫覿《楓橋三絕》一樣,也是一首小人物挑戰高手之作。當年54歲的杜甫遊覽過武侯祠後寫了一首名為《武侯廟》的五言絕句,為的是悼念諸葛亮。全詩如下:
《武侯廟》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猶聞辭後主,不復臥南陽。
對於這首詩,後世的評價是很高的,別看它寫得很平淡,但卻是言簡意豐的典範。詩的前兩句寫武侯祠之景,諸葛亮的畫象已經不知去了哪裡,祠內只剩下空山和肆意生長的草木。後兩句轉而抒情,用10個字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站在武侯祠詩人似乎聽到他向後主辭別伐魏的聲音,可是最後卻落得個病死營中的下場,再也回不到南陽了。
這首詩最大的妙處在於虛實相結,寫景和抒情完美的融合,令人叫絕,成為了一首千古名作。此詩之後,雖還有不少詠懷諸葛亮的詩作,但名家們都不敢學杜甫從武侯廟這個角度來寫。直到明朝有位無名氏在讀完杜甫此詩後,在牆上寫了一首同名詩,全詩短短幾句不輸詩聖,流傳至今。讓我們來看一看:
《武侯廟》劍江春水綠沄沄,五丈原頭曰又曛。舊業未能歸後主,大星先已落前軍。南陽祠宇空秋草,西蜀關山隔暮雲。正統不慚傳萬古,莫將成敗論三分。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與杜甫詩不但同名,而且寫的大意也差不多,雖不及杜甫詩簡練,但無論意境上還是氣勢上都是不輸給詩聖的。因為詩題寫在牆壁上,並沒有署名,在很多年裡曾被認為是明代大文豪楊慎所作,後經學者們多方考究才確定不可能是楊慎所寫。
詩的首聯出現了兩個地點,劍江位於諸葛亮北伐要經過四川劍閣縣,而五丈原在陝西岐山縣,是他魂歸之處。詩人以這兩個特殊的地點,濃縮了諸葛亮的一生。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寫劍江詩人用的是「綠沄沄」的豪情之語,寫五丈原時詩人用的是「曰又曛」的悲壯之景,與人物的命運完美融合,形象而又貼切。
次聯和頸聯的4句,與杜甫詩意差不多,寫的是諸葛亮命損軍前,武侯祠如今只有秋草枯黃,西蜀關山被暮雲籠罩。因為篇幅更長,這4句敘事寫景的內容也更為豐富,秋草、暮雲等哀景寫得頗有韻味。
尾聯詩人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孔明雖敗但卻名傳千古,後人在論及三國諸人時不能僅以成敗論英雄。這一聯體現了詩人對諸葛亮的的推崇,不但詞嚴義正,而且也是頗有氣勢的。比起杜甫的「不復臥南陽」的傷感,這首詩的感情也更為強烈。
縱觀無名氏這首詩,雖然寫得不如杜甫詩那般精煉和雋永,但卻也是頗有味道的,情韻聲律,無一不合。清代文人沈德潛對這首詩的評價是:「古來武侯廟詩,以此章為最」,這首詩大家覺得怎麼樣,能與杜甫詩相提並論嗎?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