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絡上非常流行的一段視頻:兩個日本小姑娘過馬路,走過去以後對停車讓自己的司機們鞠躬。這個小小的動作讓許多人唏噓不已。但在日本這種禮貌舉動是日常化的。
我們常常說日本的許多文化源自中國,但日本很好地傳承了我們的文化,我們卻漸漸在丟失。近些年日本的國民素質、禮儀、服務、秩序、精神等等各方面都讓人稱讚不已。
眾所周知,日本已經是亞洲最強盛的國家之一,在全球發達國家排名中也名列前茅。
科技水平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在專利方面,僅次於美國。
諾貝爾獎的日本獲得者人數也是亞洲第一。
超過1000年的企業有七家,超過100年歷史的老店鋪和企業超33000家
......
但彈丸之地的日本是怎麼在全球佔有一席之地的呢?其實這全是來自於日本非常值得學習的教育機制。日本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比起文化課業,更注重素質教育,尤其是品德教育,接下來請跟小編一起盤盤日本教育中那些特色招牌......
Simple Style
學知識先學品德
教育的好壞關乎著民族的興衰。160年前,日本就已經100%普及小學教育了。但直到小學四年級前,日本公立學校都只有隨堂測驗。他們認為在小學四年級前該學習的不是知識,而是讓孩子學會和他人交流、尊重彼此,學習分享及同理心,建立良好的禮儀,並善待動物和自然。除此外,學會意志力、自我控制力及正義感也非常重要。
Sle
全員參與 感恩教育
提到日本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食育」。孩子們剛剛會說話,父母和育兒師就會開始有意識的灌輸關於食物來源、製作、營養價值、應該怎樣吃和吃多少的知識。
從小要養成習慣在吃飯前講一句「いただく」(いただきます的原型,被翻譯為「我開動了」,但這只是動作不是精髓)。教導孩子們養成「感謝自然的恩惠,尊重自然和生命」的精神,讓他們更加尊重勞動成果。
上學後,學校則會更進一步的把食育的教育傳遞給孩子們,孩子們需要自己承擔運送和分發工作的。
午餐時,值日生列隊去食堂取餐,要跟廚房的工作人員鞠躬道謝「謝謝給我們烹製美味的食物。」然後才合作把餐食搬回教室。分發食物時要嚴格遵守秩序、保持安靜。分發完畢後,值日生會跟大家報告,還剩下多少食物,然後再跟同學們介紹食物的來源。在老師說可以開動之後,孩子們會再一次感謝辛苦做飯的廚師和值日的同學,然後開始享用。吃飯過程中,禁止浪費,這在分發食物時,就已注意每個人的分量。吃過飯後們,孩子第一步就是把牛奶盒展開。值日生會把牛奶盒子洗乾淨,然後拿到教室陽臺晾乾,第二天再送到垃圾分類地點,方便國家進行垃圾回收再利用。使用過的餐具,孩子們會統一放到餐車裡,然後由值日生送回到廚房。過後,所有孩子一起做衛生。
日本學校相信,孩子們能通過這樣做,更富有團隊精神,並且更加明白勞動的價值。
Simple 教育Style
自主教育
日本的小學,家長基本是不接送小學生的,孩子們都是組團上學的。高年級的負責在社區附近轉一圈接送低年級小學生一起上學或者放學,無形中培養了高年級學生的責任感。
如果大人接送孩子,場景也是蠻有趣的。路上的大人全都空著手,孩子卻背著大包小包。日本家長不會覺得孩子小需要幫忙,而是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即使是日本皇太子的小公主去上學,那也沒什麼區別。
連早晨上學要不要帶雨傘,家長都不直接告訴孩子,而是要他注意收聽氣象預報,節假日外出旅遊,每個人都將自己的東西裝進自己的包裡。而且,連雨傘的都有嚴格的規矩。
開傘的時候傘尖朝下,收傘的時候反之,這樣才不會誤傷旁人;傘不要扛在肩膀上,要直舉,充分展現精神面貌;斜傘禮讓或者把傘舉高,男士禮讓女士;乘車之前先儘量將水甩幹;進入商城會免費提供傘套將雨傘套住,或者放在門前專門存放雨傘的地方。
日本的家長,一直給孩子強調「不可以給別人添麻煩」。這個的「別人」,不僅僅是家人,親戚,朋友或者鄰裡方面,也體現在對「陌生人」的公眾方面。比如,在車廂商場醫院甚至公廁等公眾場合,孩子稍大聲說話,父母就會制止孩子,告訴他們這樣會影響到周圍的人,同時向周圍的人說「對不起」。日本人不僅把「不要給別人添麻煩」看作是一種行為規範,而且也看作是一種道德修養。
Simple Style
體質與意志教育
對體育的重視也是日本人培養孩子的重點,家長們會鼓勵並全力支持孩子們找到自己喜愛的運動。即使培養出一個花樣滑冰運動員或高爾夫選手要花費幾百萬人民幣,只有是真正喜歡的東西才能堅持下去。這也是為什麼一個日本的普通大學生能獲得奧運獎牌。體育不只能鍛鍊身體,其實更能鍛鍊一個孩子吃苦耐勞和不懈堅持的精神。
重視教育孩子吃苦耐勞,日本人有意識地讓孩子們從小就去經歷磨難和挫折,以此鍛鍊他們生理和心理的承受能力,最常見的是大冬天堅持給孩子穿短褲、洗冷水澡。日本幼兒園都有「遠足「鍛鍊課,即保育員帶孩子不坐車而步行往返三四公裡以外的公園遊玩;小學高年級和中學每年都舉辦「田園學校」「海島學校」「森林學校」;讓孩子了解戶外生活的同時,經風雨見世面。
日本學校的教育經歷多次改革,才取得了現在的成功。日本非常注重個性化教育和民族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培養了日本人堅韌的品質,尤其在素質教育方面的成就舉世聞名。
善德是惠及全人類的文化,對全球每個種族、每個家庭、每位父母、每個孩子而言,都是完善自我和人生不可或缺的品質。家長在督促、引導、培育孩子踐行善德文化的同時,也在和孩子一起成長、一起完善和提升自我。
為此,中華善德網在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的指導下,在全球6至15歲的華人少年中盛大招募「善德小使者」。活動旨在為全球華人少年搭建一個「激勵使命擔當、培養社會責任、樹立遠大理想、展示自我風採」的平臺,引領少年們在日常生活中認知、踐行和傳播善德文化,讓他們通過一個個善心善舉,進一步完善自我、完善人生。
首期活動以《每日一善》為主題,參與形式多樣,少年們即可將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和踐行的善心善行,以文字、書畫、工藝品、視頻等形式進行記錄和演繹。也可以攜帶自己創作、表演的和善德有關的書法、繪畫、朗誦、圖片、短文、舞蹈、歌曲、視頻等作品參與活動。
凡參與者,作品入選後根據作品的優異程度,可獲得
1、「中華善德網——善德小使者」榮譽稱號;
2、作品可在由30多個各類出口組成的中華善德網融媒體矩陣中刊發;
3、可以與中華善德網善德大使張國立、烏蘭圖雅和「全國道德模範」、「感動中國人物」一起做善德文化的傳播者和踐行者,並有機會向全國道德模範學習和交流善德文化;
4、小使者裡的優秀少年,可參加「善德小記者」選拔,被選中後可參與中華善德網部分內容的傳播和信息收集;
5、小使者裡的優秀少年,有機會出席《每日一善》年度盛典(該盛典基本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
6、小使者裡的佼佼者,可隨團前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參訪,在國際舞臺上,演繹和交流善德文化。
願全球每個家庭、每位父母
每個孩子
在豐厚的善德文化滋養下
通過一個個善心善舉
成為更好的自己
擁有更美好的人生
指導單位: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
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1984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是國家對外文化交流與傳播的重要窗口。彭真、 耿飆、賀敬之、遲浩田等領導同志先後擔任中心主席。
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擁有豐富的國內外公共資源,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和影響力,先後與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要進行了友好往來,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立長期合作關係,與各國文化、教育、經濟、科學、體育機構和文藝團體進行了多種形式的交流與合作。多年來,舉辦了「中美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中法文化年」「中德文化年」「亞洲文化年」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聯合國「熱愛地球、擁抱明天、多樣文明」論壇、2007—2016聯合國「和諧之聲」文藝演出,「水墨聚焦」走進美國、德國、法國等國際藝術展等大型國際文化活動,成功舉辦了「紐約中國電影節」「澳門國際電影節」、「壹帶壹路」國際時尚周等活動,並組建北京崑崙紅星冰球俱樂部,成功實現了中俄兩國的冰球外交,為2022年冬奧會的順利舉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主辦單位:中華善德網
中華善德網隸屬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是全球首個以「善德精神」為核心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促進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新媒體傳播平臺,2016年12月10日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正式上線,現已建成由33個各類出口組成的中華善德網融媒體矩陣,覆蓋了99%的移動網際網路信息終端。
中華善德網自成立以來,秉承「善行四海,德澤五洲」的宗旨,立足於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復興,專注以善德精神為核心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演繹與國際傳播;發力原創內容生產與文化IP傳播,先後啟動了《善德TIME》高端人物訪談錄、善益助APP公益互助平臺、「傳承好家風·中華小孝星」、「善德企業中國行」等項目,成功舉辦了「一帶一路」國際模特大賽、「中法文化論壇」,聯合主辦了「全球外交官中國文化之夜」,參與主辦「全球華語金曲獎」,首設最高獎「善德風尚獎」等。
聯合主辦:中關村環球時尚創意產業聯盟
部分圖片來源:攝圖網 新視野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