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節,壽縣堰口鎮許寺民族中心村一排排移民遷建樓房掛滿溫暖陽光,村民們正圍攏在村口買魚,大伙兒個個臉上堆滿歡笑。「今年,我們許寺村移民遷建經受住了淮河洪水的考驗,全村沒有一戶受淹,老百姓留得住,有穩定收入,住的安心舒心」。負責全鎮移民遷建工作的堰口鎮人大主席江武昌言語之中帶著自豪。
許寺民族村地處淮河行蓄洪區瓦埠湖畔,易澇易旱。自全省開展推進少數民族「共同發展」提升行動聯合攻堅以來,在省財政廳、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等單位的幫扶下,許寺村迎來了大發展、大脫貧、大改造的春風,堰口鎮結合許寺村的實際,緊緊圍繞脫貧攻堅,大力實施整村搬遷,讓全村220戶740人一舉擺脫淮河洪水的威脅,少數民族群眾安居樂業,和全縣人民一道邁上小康路。貧困戶徐耀俠家有四口人,因經常受淹,連孩子上學都負擔不起,成了低保戶。搬到政府抬大頭建造的新樓房,一家別提多高興。「淹不掉了,老公在外打工,我在家帶孩子上學,還有低保,苦日子總算熬到頭了」。
把群眾從低洼地搬出來時,當初許多群眾都有牴觸情緒和顧慮,離開祖祖輩輩定居村莊太遠,靠什麼生活是最大憂慮。堰口鎮未雨綢繆,在移民遷建居民點周邊布局產業,建設了養牛場、豆製品廠、蘑菇大棚、養殖場,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一方面帶動群眾就地就業,實現穩得住,有收入,另一方面,用集體經濟收入幫扶貧困戶,讓全體村民都能致富。村民陶應芹在村豆製品上班,每月都有不低於2800元的工資,她的丈夫馬子云在養牛場打零工,收入也不少。「我們兩口都是工人啦,收入不低,達到小康了」。
「兩個4000萬,上級對我們許寺民族村幫助非常大,你看,道路就不用講了,衛生室,敬老院,文化廣場,健身廣場,我們晚上都要跳廣場舞」。許寺村黨支部書記黃曉伍介紹說,現在群眾牢騷少了,我們村兩委工作也更好開展了。
「可以說,有三個明顯變化,人居條件大幅改善,村集體經濟收入大幅翻翻,關鍵是群眾精神面貌明顯改觀,群眾變得自信了,愛美了,你看,家家戶戶整整潔潔,窗明几淨」。堰口鎮人大主席江武昌說:「我們堰口鎮還有大光移民遷建工程在加緊施工,主體工程在春節前可以完工,建成後,可以讓所有行蓄洪區群眾都能搬得出來,穩得住,有收入,奔小康」。
來源:壽縣政府網 王永好 趙廣軍 陳茂強
拼車、順風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