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來賓市象州縣水晶鄉迷塘村村民曾小芳在自家果地採摘柑橘。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杜 銘攝
「歌裡都唱,誰不說俺家鄉好!那麼,為啥要易地扶貧搬遷,不搬行不行?」廣西來賓市興賓區遷江鎮雷山村駐村工作隊隊長塗子含告訴記者,老雷山村位於石漠化山區,人均耕地不足0.3畝,水、電、道路、信號「四不通」;過去,該村人均年收入只有960元,全村127戶都是低保戶,村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
正是因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以當地的地質環境和自然資源,想要擺脫貧窮落後的面貌、實現可持續發展幾無可能。「所以,不搬不行!」塗子含說。這一點,成為當地脫貧攻堅工作形成的共識。
要改善當地群眾生活、最大限度釋放易地扶貧搬遷的政策紅利,「搬得出」只不過是第一步,接下來更要讓當地群眾「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因此,解決群眾產業、就業、學業、物業4個方面的難題,成為當地駐村工作隊的工作重點。
在產業方面,當地發揮黨員在脫貧攻堅中的致富帶頭人作用,鼓勵黨員盤承忠、盤承起兩兄弟利用大石山區這一獨特的地理條件,發展山羊養殖,探索「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截至目前,盤氏兄弟養羊存欄頭數超過300隻,成為遠近聞名的黨員致富帶頭人。
同時,2017年以來,雷山新村的集體經濟收入持續增加,除門面收益、基站收益、光伏發電項目外,2019年又新增了大棚蔬菜用地土地租金和項目分紅兩筆收入,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50萬元。以該村一個三口之家為例,每年可獲村集體經濟分紅1500元。
在就業方面,駐村工作隊連續多年邀請專業人士,為村民免費提供汽修、電工、電焊、月嫂等技能培訓,共有28人領到了相關上崗資格證。同時,先後向銀海鋁業、盛漢皇朝陶瓷廠、遷江糖廠、奧爾雲公司等單位成功介紹32人實現就業。
在學業方面,該村易地扶貧搬遷遵循了「三靠近」的安置原則,即靠近鄉鎮中心區、靠近工業園區、靠近交通幹道。搬遷後的雷山新村位於遷華工業園歸僑安置區旁,距遷江鎮政府所在地6公裡,其配套的遷華小學和醫院直線距離不超過500米,村民可以就近就學、就醫。
在物業方面,雷山新村實現了生活用電、用水全通,道路全硬化,電視電話信號全覆蓋,整村環境整潔、治安良好、鄰裡和睦,並建有三層村委綜合辦公樓、燈光球場、鄉村舞臺、健身場所、公共廁所等附屬設施。村民們說:「如今村裡的環境大變樣,老百姓越過越舒坦了。」
截至目前,雷山村實現整村搬遷7年有餘,當地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10月份建檔立卡時的16.55%下降至2019年底的0.45%。2019年,該村人均年收入突破1.2萬元,是2012年的12.5倍。
此外,來賓市還湧現出不少脫貧攻堅典型人物,象州縣水晶鄉迷塘村村民曾小芳就是從建檔立卡貧困戶轉變為致富帶頭人的代表。2012年,曾小芳開始接觸砂糖橘種植產業,她在政府相關部門幫扶下爭取到貼息貸款,修路解決了水果運輸難題,又註冊了「蜜滿紅」商標,成立專業合作社,組建水晶農村電商扶貧中心,幫助貧困戶把優質水果銷售出去。
據了解,2016年以來,象州縣累計向貧困戶發放產業扶貧小額信貸33092.66萬元,涉及5163戶。如今,不僅「象州砂糖橘」已成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曾小芳所在的村子也實現了整村脫貧的目標,目前她的合作社吸納社員150多人。「要想脫貧,絕對不能等、靠、要,要靠自己的雙手拼搏奮鬥。」曾小芳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杜 銘)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