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旅長到兵團司令,用了不到三年時間,1955年授銜成為第十大將

2020-12-16 騰訊網

在戰爭年代,軍事將領成長往往比較快,這是和平年代的將領不能比的。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位將領,在抗戰勝利之後的一段時間內,他還僅僅是一位旅長。不過,他後來的成長卻非常快,不到三年的時間,就當上了兵團司令員。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在1955年我軍實行軍銜制度的時候,他還躋身十位大將之列,名列第十位。說到這裡,或許大家就知道了,這位將領就是許光達大將。

許光達是湖南長沙人,出生於1908年11月,1925年9月加入組織,不久被組織派遣到黃埔軍校第五期炮兵科學習。從黃埔軍校畢業之後,許光達曾在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炮兵營擔任排長,參加了北伐戰爭。大革命失敗之後,許光達奉命由九江趕赴南昌參加起義,當他到達南昌之時,起義部隊已經撤離,後來到江西寧都終於趕上了起義部隊。1927年10月初,許光達在三河壩戰鬥中被炮彈炸傷,又一次與部隊失去聯繫。

傷勢痊癒之後,許光達先後在湖南長沙、河北清河從事地下工作。1929年5月,許光達在安徽蕪湖找到組織,隨後被派到位於上海的軍事訓練班學習,畢業之後到洪湖地區開展軍事鬥爭。在這一時期,許光達參與組建了紅六軍,歷任紅二軍團第17師師長、紅三軍第8師第22團團長、紅三軍第8師師長、第25團團長。1932年1月,許光達指揮部隊參加了應城戰鬥,他在戰鬥中身負重傷。因為當時的醫療條件很差,身體內的子彈無法取出,所以為了許光達的生命安全,組織很快將他送到前蘇聯治療。

紅軍長徵勝利到達陝北之後,許光達多次要求回國,但均被國際代表王明拒絕。全面抗戰爆發之後,許光達在王稼祥等人的安排之下回到國內,最初擔任抗日軍政大學訓練部長、教育長、第3分校校長等職務,為培養抗日軍政幹部,開展軍事理論研究作出了貢獻。後來,許光達被派到八路軍第120師工作,出任獨立第2旅旅長兼晉綏軍區第2分區司令員,他指揮部隊不斷鞏固和擴大了晉綏抗日根據地。

抗戰勝利之後,隨著晉綏野戰軍的成立,許光達率領的獨立第2旅被編入野戰軍序列。後來,隨著晉綏野戰軍的撤銷,在1946年11月,獨立第2旅與兄弟部隊一起,合編為晉綏軍區第三縱隊,許光達出任縱隊司令員。1948年8月,許光達率領晉綏軍區第三縱隊西渡黃河進入陝北,改隸西北野戰軍,部隊番號也就變為了西北野戰軍第三縱隊,許光達繼續擔任縱隊司令員。1949年2月,西北野戰軍第三縱隊改編為第一野戰軍第三軍,許光達又出任軍長一職。

不久之後,在1949年6月,第三軍與兄弟部隊合編為第一野戰軍第二兵團,許光達被任命為第二兵團司令員。可以說,許光達從旅長當上縱隊司令員,又從縱隊司令員當上軍長,緊接著從軍長當上兵團司令員,成長的非常快,前後還不到三年時間。在整個解放戰爭時期,許光達指揮部隊先後參加了榆林、沙家店、延清、宜川、澄郃、荔北、陝中、扶眉、隴東、蘭州等系列大戰,立下了非常多的戰功,為西北地區解放事業做出了很大貢獻。

新中國成立之後,為統一領導全軍裝甲兵部隊的建設,我軍組建了裝甲兵領導機關,許光達被任命為裝甲兵首任司令員。在此期間,許光達為裝甲兵的建設和發展做了大量工作,勞苦功高。在抗美援朝時期,我軍裝甲兵部隊有力地支援了步兵的堅守防禦,出色地完成了作戰任務,同時也取得了豐富的經驗。在1952年,我軍評定軍隊幹部級別的時候,許光達被評為了正兵團級。

後來到了1955年,我軍在評定軍隊級別的基礎之上,開始實行軍銜制度。當時,按照軍隊級別和軍銜的對應關係,正兵團級將領對應的軍銜是上將。不過,組織經過綜合考量,既考慮到許光達作為八路軍第120師、西北野戰軍的代表人物,又考慮到裝甲兵建設發展的需要,決定授予許光達大將軍銜。當許光達得知自己將要被授予大將軍銜之後,他高風亮節地主動提出降低自己的軍銜。不過,組織並沒有同意,最終仍授予許光達大將軍銜,名列十位大將的第十位。

在十位大將之中,雖然他們的軍銜都一樣,不過從他們的軍隊級別來看,有八位大將都是軍委委員級,只有兩位大將是正兵團級,許光達就是兩位正兵團級大將之一,另外一位是王樹聲。那麼,許光達被授予大將軍銜,合適不合適呢?許光達當年的老領導賀老總曾經說過:許光達有大革命的經驗,有的經驗,有的經驗,有的經驗,還有的經驗,應授予。讓我們向許光達將軍致敬!

相關焦點

  • 不到三年時間,他從旅長到兵團司令,1955年授銜位列十大大將之首
    現在我們要談的是一個將軍,在抗戰勝利以後有一段時間,他還只是一個旅長而已。然而,他後來的成長很快,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裡,就當上了兵團司令。比這更令人費解的是,在1955年我軍實行軍銜制度時,他還位列十大大將之首,位居第十。講到這裡,也許大家都知道,這位將軍就是許光達大將軍。
  • 1955年授銜,廣西籍將軍十六位,這個縣就有五位
    、三野十兵團政治委員,1955年授銜上將。韋傑參加了「百色起義」、長徵等,抗戰爆發後任八路軍總部特務團團長,後曾任344旅688團團長、129師新編第一旅旅長等職,解放戰爭時期曾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六縱隊副司令員、六十一軍軍長等職,1955年授銜中將。
  • 1955年授銜時,這三個人對軍銜不滿鬧得最兇,後來怎麼樣了?
    1955年授銜時,這三個人對軍銜不滿鬧得最兇,後來怎麼樣了?脾氣和本事古往今來,人本事大往往脾氣也大,他們是能人和怪人的混合物。雖然令人不快,但關鍵時刻還得靠他解決問題,只要不過分,只能讓他三分,忍他五分。
  • 1955年授銜時,國防部副部長中軍銜最低的是誰?他是賀老總的外甥
    解放戰爭中,他擔任第1軍政治委員,率部進軍大西北。1955年授銜時,廖漢生擔任國防部副部長,被授予中將軍銜。廖漢生的父親廖蘭湘是湖南桑植有名的才子,他作戰勇敢,足智多謀,很早就追隨賀老總鬧革命,並且在賀老總領導的農民武裝隊伍做賀老總的副官。後來廖蘭湘因病逝世,賀老總對他的家人照顧有加,他的兒子廖漢生自然追隨於賀老總。賀老總對廖漢生也很喜愛,將他二姐的女兒肖銀銀介紹給廖漢生,於是廖漢生成為了賀老總的外甥。
  • 四野兵團司令員,一位大將兩位上將,而他卻是百萬大軍統帥
    四野兵團司令員,如同第四野戰軍四根柱子,撐起了整個野戰軍,讓它成為解放戰爭中戰績最佳的一個野戰軍。 林總 12兵團司令員肖勁光,他在解放戰爭時期一直擔任兵團司令員職務,在部隊還沒有改編之前,他就是東北野戰軍第一兵團司令兼任副司令員。
  • 129師五大主力團,四位團長被授中將,為何僅他一人授上將?
    但將王近山將軍算在裡面,129師最具代表性的五大主力團,在新中國成立後於1955年授銜時,卻出現了這麼一幕,僅僅只有一位初期擔任團長職務的將領被授予上將,此人便是陳錫聯。而連同王近山在內129師其他四位具有代表性意義的團長,都是中將軍銜,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 廖耀湘正式軍銜上校,卻已擔任兵團司令指揮15萬大軍,原因為何?
    昨天發了一篇關於廖耀湘擔任第9兵團司令時正式軍銜仍是騎兵上校的文章,本意是簡單地科普一下國軍當中正式軍銜與職務軍銜的區別,進而說明「國軍將官泛濫」其實只是職務軍銜泛濫,正式軍銜仍然管得比較緊。下面我先給出廖耀湘擔任第9兵團司令時正式軍銜仍是騎兵上校的證據:1947年8月15日,東北行轅主任熊式輝致電蔣介石,提到將於8月20日取消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各部改由行轅指揮,並編組成4個兵團,由孫渡、陳明仁、周福成、廖耀湘分任司令官。即廖耀湘擔任兵團司令的時間為1947年8月20日左右。
  • 八路軍三師六旅的首任正副旅長最終都被授予了什麼軍銜,最低是上將
    抗戰爆發之後,國共兩黨再次攜手一直抵抗外來侵略,於是在陝北的紅軍被改編為八路軍,按照當時的合作聲明八路軍下轄三師六旅,共三萬多人,正是這三萬多人最後發展成為百萬大軍,三個師的首任正副師長除了120師的蕭克是上將,其他的都是元帥,那麼三師六旅的首任正副旅長最終被授予了什麼軍銜呢 ?
  • 1955年,我軍一司令被授開國少將,為何能享受到中將和上將的待遇
    建國後被授銜少將的1300多位開國將軍中,有一人非常特殊,他的軍銜只是少將,但享受的待遇、職務,卻都能達到開國中將,甚至上將的標準,他是誰,為何能低銜高配享受這樣的待遇呢?開國少將鍾偉,19歲參軍入黨,從一個拎著油漆桶貼標語的小小宣傳員做起,短短三年時間就坐到了團部政委的位子上,又先後參加了5次反圍剿和2萬5千裡的長徵,至我軍順利北上,返回延安後,他已經積功升職為師政治主任,後用隨軍參與領導了東、西徵和抗日戰爭,歷任政治主任、團長、支隊司令,率部在敵後開展遊擊武裝鬥爭,為我軍在河南、湖北地區創建抗日根據地,立下了汗馬功勞。
  • 1955年授銜時,他是四川省委書記,為何仍被授予上將軍銜?
    紅25軍,是參加長徵幾支紅軍隊伍中實力最弱小的一支,這支不到三千人的隊伍,卻創造出紅軍長徵史中很多奇蹟,在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後,紅25軍還支援給他們5000銀元,建國後這支幾千人的隊伍,卻走出一位大將徐海東將軍,和兩位上將,韓先楚和劉震將軍,其實還有一位將領按資歷應授上將銜,可惜55年已離開部隊,沒有參與授銜,此人就是曾任紅25
  • 1955年授銜時他是軍長級別,主動請求授中將,主席:必授上將
    所以在董其武6歲的時候,父母就送他去私塾讀書,希望用知識來改變兒子的命運。父母寄予的厚望,董其武也沒有辜負,他學習認真努力,成績優秀,後來他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縣裡的學校繼續讀書。也正是在縣城求學期間,董其武接觸到了先進的思想,深受其影響,便決定將來要為國家做貢獻。這時,剛好遇上了閻錫山創辦了「斌業學校」。
  • 1955年授銜時有3人對軍銜不滿鬧得最兇,最後獲得什麼軍銜?
    不過由於這次授銜的人數太過龐大,也不是人人都像粟裕將軍那樣不受功名利祿的桎梏,因此在授銜名單出來以後,很多將軍都對自己的軍銜表示不滿,認為其軍銜太低。而在這些折騰的將軍中,有三人鬧的最兇,他們分別是王必成,王近山和鍾偉將軍。那麼,1955年授銜時這三人對軍銜不滿鬧的最兇,最後都獲得了什麼軍銜?首先就是王必成將軍。
  • 抗戰勝利時,新四軍第四師有四個旅,旅長都是誰?
    1941年3月,八路軍第四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兼政治委員彭雪楓,轄第十旅、第十一旅、第十二旅、蕭縣獨立旅共四個旅。1944年9月,彭雪楓於夏邑戰鬥中犧牲後,張愛萍繼任師長兼政治委員,到抗日戰爭勝利時,第四師仍為四個旅,分別為第九旅、第十一旅、第十二旅、蕭縣獨立旅,旅長分別是誰?
  • 抗日神劇裡的「燕雙鷹」,如果到了1955年授銜,會是什麼軍銜?
    1955年9月7日,在中南海懷仁堂拉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首次大授銜的序幕,從元帥到將軍,從將軍到士兵,授予軍銜,佩戴勳章,軍銜等級為六等十九級。當年軍官軍銜的評定主要有五要素:任職、素質、能力、資歷和軍功,既不是純粹的「論資排輩」,也不是簡單的「論功行賞」,值得一提的是,當年的授銜幾乎都有壓低。
  • 有人說,黃克誠天生後腦勺長「反骨」,授銜時他為何排名陳賡之前
    十大將軍授銜有何標準和安排 1955年授銜時,十位大將的評比主要考慮並非是戰功、資歷和職位,影響大將評選的因素很多。有不少的開國上將論戰功、資歷、職位也許還超過十位大將中的一些人。
  • 這位開國中將三戰三捷,主席親自來指揮部:哪位是4旅的旅長呀?
    1947年,在蔣介石密令下,胡宗南部率20多萬大軍直撲延安,在我地下黨熊向暉的早先通知下,毛主席決定率領中央機關撤出延安,用一個延安,換取整個大中國的勝利,毛主席帶著中央機關等800餘人並沒有渡黃河,而是留在了陝北打遊擊,當時在陝北的解放軍,正是彭老總率領的西北野戰軍。
  • 1951年,陳賡入朝作戰,鄧華主動讓賢,為何後來未成志願軍司令?
    在抗美援朝戰爭打響的時候,鄧華還是15兵團的司令,但是之後就調任13兵團的司令,隨軍入朝作戰。同時他還是志願軍的副司令員,是彭老總的助手。鄧華將軍在抗日戰爭的時候,就是八路軍115師685團的政治處主任,參加過平型關戰役,之後帶領戰士們在後方戰場和日軍開展遊擊戰。在百團大戰的時候,鄧華親自率領戰士,攻佔敵軍的據點。
  • 聞名中外的八路軍三八六旅,旅長後成副總長,副旅長後成軍區司令!
    旅長陳賡,是黃埔一期的優秀學員,大革命時期,最初在特科工作,到了末期才擔任紅軍師長,如果沒有被調任師長,這可能會影響1955年的授銜,因為授予大將軍銜的標準,有一條是要在紅軍時期擔任師級及以上的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