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爭年代,軍事將領成長往往比較快,這是和平年代的將領不能比的。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位將領,在抗戰勝利之後的一段時間內,他還僅僅是一位旅長。不過,他後來的成長卻非常快,不到三年的時間,就當上了兵團司令員。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在1955年我軍實行軍銜制度的時候,他還躋身十位大將之列,名列第十位。說到這裡,或許大家就知道了,這位將領就是許光達大將。
許光達是湖南長沙人,出生於1908年11月,1925年9月加入組織,不久被組織派遣到黃埔軍校第五期炮兵科學習。從黃埔軍校畢業之後,許光達曾在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炮兵營擔任排長,參加了北伐戰爭。大革命失敗之後,許光達奉命由九江趕赴南昌參加起義,當他到達南昌之時,起義部隊已經撤離,後來到江西寧都終於趕上了起義部隊。1927年10月初,許光達在三河壩戰鬥中被炮彈炸傷,又一次與部隊失去聯繫。
傷勢痊癒之後,許光達先後在湖南長沙、河北清河從事地下工作。1929年5月,許光達在安徽蕪湖找到組織,隨後被派到位於上海的軍事訓練班學習,畢業之後到洪湖地區開展軍事鬥爭。在這一時期,許光達參與組建了紅六軍,歷任紅二軍團第17師師長、紅三軍第8師第22團團長、紅三軍第8師師長、第25團團長。1932年1月,許光達指揮部隊參加了應城戰鬥,他在戰鬥中身負重傷。因為當時的醫療條件很差,身體內的子彈無法取出,所以為了許光達的生命安全,組織很快將他送到前蘇聯治療。
紅軍長徵勝利到達陝北之後,許光達多次要求回國,但均被國際代表王明拒絕。全面抗戰爆發之後,許光達在王稼祥等人的安排之下回到國內,最初擔任抗日軍政大學訓練部長、教育長、第3分校校長等職務,為培養抗日軍政幹部,開展軍事理論研究作出了貢獻。後來,許光達被派到八路軍第120師工作,出任獨立第2旅旅長兼晉綏軍區第2分區司令員,他指揮部隊不斷鞏固和擴大了晉綏抗日根據地。
抗戰勝利之後,隨著晉綏野戰軍的成立,許光達率領的獨立第2旅被編入野戰軍序列。後來,隨著晉綏野戰軍的撤銷,在1946年11月,獨立第2旅與兄弟部隊一起,合編為晉綏軍區第三縱隊,許光達出任縱隊司令員。1948年8月,許光達率領晉綏軍區第三縱隊西渡黃河進入陝北,改隸西北野戰軍,部隊番號也就變為了西北野戰軍第三縱隊,許光達繼續擔任縱隊司令員。1949年2月,西北野戰軍第三縱隊改編為第一野戰軍第三軍,許光達又出任軍長一職。
不久之後,在1949年6月,第三軍與兄弟部隊合編為第一野戰軍第二兵團,許光達被任命為第二兵團司令員。可以說,許光達從旅長當上縱隊司令員,又從縱隊司令員當上軍長,緊接著從軍長當上兵團司令員,成長的非常快,前後還不到三年時間。在整個解放戰爭時期,許光達指揮部隊先後參加了榆林、沙家店、延清、宜川、澄郃、荔北、陝中、扶眉、隴東、蘭州等系列大戰,立下了非常多的戰功,為西北地區解放事業做出了很大貢獻。
新中國成立之後,為統一領導全軍裝甲兵部隊的建設,我軍組建了裝甲兵領導機關,許光達被任命為裝甲兵首任司令員。在此期間,許光達為裝甲兵的建設和發展做了大量工作,勞苦功高。在抗美援朝時期,我軍裝甲兵部隊有力地支援了步兵的堅守防禦,出色地完成了作戰任務,同時也取得了豐富的經驗。在1952年,我軍評定軍隊幹部級別的時候,許光達被評為了正兵團級。
後來到了1955年,我軍在評定軍隊級別的基礎之上,開始實行軍銜制度。當時,按照軍隊級別和軍銜的對應關係,正兵團級將領對應的軍銜是上將。不過,組織經過綜合考量,既考慮到許光達作為八路軍第120師、西北野戰軍的代表人物,又考慮到裝甲兵建設發展的需要,決定授予許光達大將軍銜。當許光達得知自己將要被授予大將軍銜之後,他高風亮節地主動提出降低自己的軍銜。不過,組織並沒有同意,最終仍授予許光達大將軍銜,名列十位大將的第十位。
在十位大將之中,雖然他們的軍銜都一樣,不過從他們的軍隊級別來看,有八位大將都是軍委委員級,只有兩位大將是正兵團級,許光達就是兩位正兵團級大將之一,另外一位是王樹聲。那麼,許光達被授予大將軍銜,合適不合適呢?許光達當年的老領導賀老總曾經說過:許光達有大革命的經驗,有的經驗,有的經驗,有的經驗,還有的經驗,應授予。讓我們向許光達將軍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