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三年時間,他從旅長到兵團司令,1955年授銜位列十大大將之首

2020-12-16 可愛的小萱萱58

戰時,將軍往往成長得更快,這是和平年代將軍所無法比擬的。現在我們要談的是一個將軍,在抗戰勝利以後有一段時間,他還只是一個旅長而已。然而,他後來的成長很快,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裡,就當上了兵團司令。比這更令人費解的是,在1955年我軍實行軍銜制度時,他還位列十大大將之首,位居第十。講到這裡,也許大家都知道,這位將軍就是許光達大將軍。

湖南長沙人許光達,生於1908年11月,1925年9月加入該組織,不久被該組織派往黃埔軍校炮兵五大隊學習。畢業於黃埔軍校後,許光達在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炮兵營擔任排長,參與北伐戰爭。革命失敗後,許光達被派往九江去參加起義,在他到達南昌的時候,起義部隊已經撤離,後來江西寧都終於趕上了起義部隊。一九二七年十月初,許光達在三河壩戰役中受炮彈傷,再次與軍隊失去聯繫。

恢復後,許光達先後在湖南長沙、河北清河等地從事地下工作。一九二九年五月,許光達在安徽蕪湖找到了組織,並被派到上海的軍事訓練班學習,畢業後,他到洪湖地區進行軍事鬥爭。其間,許光達參與紅六軍的組建工作,先後任紅二軍團第17師師長、紅三軍第8師第22團團長、紅三軍第8師師長、第25團團長。一九三二年一月,許光達指揮軍隊參加應城戰役,當時他身受重傷。由於當時醫療條件不好,體內子彈無法取出,組織為了許光達的生命安全,迅速將其送往前蘇聯治療。

在紅軍長徵勝利到達陝北後,許光達幾次要求回國,但遭到國際代表王明的拒絕。在全面抗戰爆發後,許光達在王稼祥等人的安排下返回家鄉,任原抗日軍政大學訓練部部長、教育長、第三分校校長,為培養抗日軍政幹部和開展軍事理論研究做出了貢獻。此後,許光達任八路軍第120師獨立第2旅旅長兼晉綏軍區第2分區司令員,指揮部隊不斷鞏固和發展晉綏抗日根據地。

抗日戰爭勝利後,隨晉綏野戰軍的建立,由許光達率領的獨立第二旅被編入野戰軍序列。隨後,隨著晉綏野戰軍的撤銷,1946年11月,獨立第2旅與兄弟團合編為晉綏軍區第三縱隊,許光達任司令員。一九四八年八月,許光達率晉綏軍區第三縱隊西渡黃河進入陝北,改隸西北野戰軍,改為西北野戰軍第三縱隊,許光達繼續擔任該縱隊的司令員。一九四九年二月,西北野戰軍第三縱隊改稱第一野戰軍第三縱隊,許光達任副軍長。

此後不久,在1949年6月,第三軍與兄弟部隊合併,成立第一野戰軍第二兵團,許光達任兵團司令員。從旅長許光達到縱隊司令員,再從縱隊司令員到軍長,緊跟著從軍長到兵團司令員,成長得很快,前後不到三年。全解放戰爭期間,許光達指揮部隊參加了一系列戰役,如榆林、沙家店、延清、宜川、澄郃、荔北、陝中、扶眉、隴東、蘭州等,立下汗馬功勞,為西北地區的解放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建國後,為統一領導全軍裝甲兵建設,我軍成立裝甲兵領導機關,任命許光達為裝甲兵首任司令員。這一時期,許光達在裝甲兵建設和發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功不可沒。我軍裝甲兵在抗美援朝時期,有力地支援了步兵的頑強防禦,出色地完成了作戰任務,取得了豐富的經驗。一九五二年,我們部隊評定幹部時,許光達被定為正兵團級。

直到1955年,我軍才在等級制度的基礎上,開始實行軍銜制度。那時,正兵團級將領按軍階對應關係,對應軍銜為上將。但該機構綜合考慮到許光達作為八路軍第120師和西北野戰軍的代表人物,以及建設和發展裝甲部隊的需要,決定授予許光達大將軍銜。在得知許光達將被授予大將軍銜後,他又高調地提出要將其降職。然而,該組織並未同意,最後仍然授予許光達大將軍銜,在十位大將中排名第十。

這十個大將中,雖然他們的軍銜是相同的,但從他們的軍銜來看,有八個都是軍委委員級,只有兩個是正兵級,許光達是正兵級的大將,還有一個是王樹聲。所以,許光達被封為大將,是不是很合適?這一年的老領導人賀老總曾說過:許光達有革命的經驗,有些經驗,有些經驗,有些經驗,還有一些經驗,都是應該授予的。向許光達將軍致敬!

相關焦點

  • 他從旅長到兵團司令,用了不到三年時間,1955年授銜成為第十大將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位將領,在抗戰勝利之後的一段時間內,他還僅僅是一位旅長。不過,他後來的成長卻非常快,不到三年的時間,就當上了兵團司令員。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在1955年我軍實行軍銜制度的時候,他還躋身十位大將之列,名列第十位。說到這裡,或許大家就知道了,這位將領就是許光達大將。
  • 1955年授銜,廣西籍將軍十六位,這個縣就有五位
    東蘭縣地處雲貴高原南部邊緣,紅水河中遊,是民國時期土地運動開展較早的區域之一,著名的農民運動領袖、「百色起義」領導人之一的韋拔群就為東蘭人,其長期於東蘭組織農民運動,到土地革命時期東蘭為右江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東蘭縣五位開國將軍也均參加了「百色起義」,東蘭縣因此又有「將軍之鄉」之稱。
  • 1955年授銜時,國防部副部長中軍銜最低的是誰?他是賀老總的外甥
    解放戰爭中,他擔任第1軍政治委員,率部進軍大西北。1955年授銜時,廖漢生擔任國防部副部長,被授予中將軍銜。張經武率部不怕艱險,多次出色地完成任務,受到黨中央的認可,也為他之後的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礎。1955年授銜時,張經武擔任共和國主席辦公廳主任,被授予中將軍銜。
  • 1955年授銜時,這三個人對軍銜不滿鬧得最兇,後來怎麼樣了?
    1955年授銜時,這三個人對軍銜不滿鬧得最兇,後來怎麼樣了?脾氣和本事古往今來,人本事大往往脾氣也大,他們是能人和怪人的混合物。雖然令人不快,但關鍵時刻還得靠他解決問題,只要不過分,只能讓他三分,忍他五分。
  • 四野兵團司令員,一位大將兩位上將,而他卻是百萬大軍統帥
    如遼瀋戰役,平津戰役,衡寶戰役,以及我軍第一個渡海作戰,並且取得勝利的海南島戰役等著名戰鬥,都是第四野戰軍全體將士完成的,為加快解放戰爭勝利的步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從東北的長白山一直打到天涯海角。 第四野戰軍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以及成就,和林總的指揮,以及第四野戰軍四位兵團司令員帶兵有方都有很大的關係。
  • 陳毅所在三野的傳奇十大虎將授銜時一位大將五位上將四位中將
    大將之首—大將粟裕1955年實行軍銜制度,全軍第一位被授予軍銜的不是朱德元帥,因為最先開始授予的是將官軍銜,所以作為第一大將的粟裕是第一位被授予軍銜的,粟裕將軍早年入黨,隨後參加南昌起義,後來進入井岡山,參加歷次反「會剿」和全部五次反「圍剿」戰爭。
  • 1955年授銜時,最年輕的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和少將分別是誰?
    中國在歷經了漫長的苦難之後,終於屹立於世界之林,一頭沉睡的巨獅終於在東方崛起。然而,那些曾經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的將士們,也被國家授予相應的軍銜,在開國十大元帥中,最年輕的元帥就是林總,他年少成名,24歲時就已經是軍團長了,他戰功赫赫,尤其是在抗戰時,他堪稱戰神,授銜時年僅48歲,是元帥中最年輕的一位。
  • 有人說,黃克誠天生後腦勺長「反骨」,授銜時他為何排名陳賡之前
    十大將軍授銜有何標準和安排 1955年授銜時,十位大將的評比主要考慮並非是戰功、資歷和職位,影響大將評選的因素很多。有不少的開國上將論戰功、資歷、職位也許還超過十位大將中的一些人。
  • 385旅首任旅長,比許光達更有可能授大將,卻死於一場意外
    1937年,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紅軍主力部隊被編成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成立總指揮部,下設三師六旅,即115師、120師和129師,分別由原紅軍部隊一、二、四方面軍編成,總指揮、副總指揮、師長、副師長、政治委員都很快確定了人選,但在旅長人選上出現了很大變動。
  • 戰神粟裕:開國第一大將,為何沒有位列十大元帥?
    1955年解放軍進行授銜儀式的時候,偉人感嘆:「論功勞,論才能,論品德,粟裕足以領元帥銜,整個解放戰爭中,誰人不知道華東的粟裕啊?」可就是這樣一個戰功卓越,用兵如神的當世軍神,為何沒能評得上元帥呢?原來,粟裕將軍沒能評為十大元帥的真實原因,並不是傳聞中的謙虛,而是根據我軍的評級條件,粟裕將軍是資格不夠。
  • 八路軍三師六旅的首任正副旅長最終都被授予了什麼軍銜,最低是上將
    後來履歷戰功不斷升遷,成為大名鼎鼎的少共國際師的師長,八路軍成立之後任115師343旅的旅長,後來林彪去蘇聯養病他任115師代師長,建國後陳光以「私建武裝」的罪名被批示撤銷陳光職務,予以關押。陳光被解職並押解到武漢關押,被關押後,由於陳光對自己的錯誤認識不足,甚至對抗,導致他被長期關押,後精神失常,1954年6月7日,陳光在武漢自焚身亡。
  • 1955年授銜時,他是四川省委書記,為何仍被授予上將軍銜?
    紅25軍,是參加長徵幾支紅軍隊伍中實力最弱小的一支,這支不到三千人的隊伍,卻創造出紅軍長徵史中很多奇蹟,在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後,紅25軍還支援給他們5000銀元,建國後這支幾千人的隊伍,卻走出一位大將徐海東將軍,和兩位上將,韓先楚和劉震將軍,其實還有一位將領按資歷應授上將銜,可惜55年已離開部隊,沒有參與授銜,此人就是曾任紅25
  • 聞名中外的八路軍三八六旅,旅長後成副總長,副旅長後成軍區司令!
    旅長陳賡,是黃埔一期的優秀學員,大革命時期,最初在特科工作,到了末期才擔任紅軍師長,如果沒有被調任師長,這可能會影響1955年的授銜,因為授予大將軍銜的標準,有一條是要在紅軍時期擔任師級及以上的職務
  • 一野五位兵團司令,兩位戰功厲害,一位資歷厲害,但只有他是大將
    司令是彭老總,這個部隊一共有五個兵團司。,第一兵團司令員王震,第二兵團司令員許光達,第18兵團司令員周士第,第19兵團司令員楊得志,以及第22兵團司令員陶峙嶽。這五位兵團司令中,其中有四個人是上將,只有許光達是大將軍銜。
  • 1955年授銜時,上將、中將、少將中都有鬧爭銜的,為何大將中卻沒有?
    1955年的授銜,無疑是當年最大的事情,那麼就先從元帥說起,據說元帥中也有爭銜的。在元帥裡「爭銜」的是賀龍元帥。據《賀龍全傳》載,賀龍在一次講話中曾如此說:不瞞同志們說,軍委已內定我為一名元帥了。大將裡沒有爭銜的,只有讓銜的,因為有「粟裕震大將」。粟裕理應是元帥,如今卻是大將,所以大將中,非但沒爭銜的,反而讓銜的最多,比如粟裕、許光達、徐海東等。在上將之中,爭銜最出名的,是劉亞樓上將。因為在四野中,曾有「林、羅、劉、譚」之美稱。如今,林、羅為帥,譚政為大將,自己是上將,這估計放誰頭上也不舒服。
  • 解放軍首次授銜,四位將軍不滿,他們是誰,又為何接受結果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了隆重盛大的授銜儀式,除了10大元帥和10大將外,還有55人授予上將軍銜,175人授中將軍銜,798人授少將軍銜。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皆大歡喜,有四位將軍就不滿,感覺自己授的銜太低了,為此,在授軍銜前,他們要麼吵鬧,要麼請老上司給自己說情,那麼,他們是誰,到最後為何接受了結果。這四位將領分別是許世友、王必成、王近山和鍾偉。
  • 1955年,我軍一司令被授開國少將,為何能享受到中將和上將的待遇
    建國後被授銜少將的1300多位開國將軍中,有一人非常特殊,他的軍銜只是少將,但享受的待遇、職務,卻都能達到開國中將,甚至上將的標準,他是誰,為何能低銜高配享受這樣的待遇呢?開國少將鍾偉,19歲參軍入黨,從一個拎著油漆桶貼標語的小小宣傳員做起,短短三年時間就坐到了團部政委的位子上,又先後參加了5次反圍剿和2萬5千裡的長徵,至我軍順利北上,返回延安後,他已經積功升職為師政治主任,後用隨軍參與領導了東、西徵和抗日戰爭,歷任政治主任、團長、支隊司令,率部在敵後開展遊擊武裝鬥爭,為我軍在河南、湖北地區創建抗日根據地,立下了汗馬功勞。
  • 抗日神劇裡的「燕雙鷹」,如果到了1955年授銜,會是什麼軍銜?
    1955年9月7日,在中南海懷仁堂拉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首次大授銜的序幕,從元帥到將軍,從將軍到士兵,授予軍銜,佩戴勳章,軍銜等級為六等十九級。當年軍官軍銜的評定主要有五要素:任職、素質、能力、資歷和軍功,既不是純粹的「論資排輩」,也不是簡單的「論功行賞」,值得一提的是,當年的授銜幾乎都有壓低。
  • 1955年授銜時有3人對軍銜不滿鬧得最兇,最後獲得什麼軍銜?
    不過由於這次授銜的人數太過龐大,也不是人人都像粟裕將軍那樣不受功名利祿的桎梏,因此在授銜名單出來以後,很多將軍都對自己的軍銜表示不滿,認為其軍銜太低。而在這些折騰的將軍中,有三人鬧的最兇,他們分別是王必成,王近山和鍾偉將軍。那麼,1955年授銜時這三人對軍銜不滿鬧的最兇,最後都獲得了什麼軍銜?首先就是王必成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