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銜時,上將、中將、少將中都有鬧爭銜的,為何大將中卻沒有?

2020-12-21 靜者為王的江湖

1955年的授銜,無疑是當年最大的事情,那麼就先從元帥說起,據說元帥中也有爭銜的。

在元帥裡「爭銜」的是賀龍元帥。據《賀龍全傳》載,賀龍在一次講話中曾如此說:不瞞同志們說,軍委已內定我為一名元帥了。我知道,這元帥銜是黨和毛主席給我的榮譽和勉勵,也是無數戰友和先烈流血犧牲的結果……

既然早就是元帥了,賀龍還爭什麼?其實賀龍所謂的爭銜,僅僅是表示對排在林帥後面不滿。而對其他前面的元帥,卻沒有任何非議。這也難怪,賀龍元帥一生豪爽仗義,是所有將帥中,最有江湖豪氣的。無論是公開說自己事先內定了,還是為對排在林彪後面不滿,都可謂是英雄本色,堂堂正正,決不暗地裡「使招」。

大將裡沒有爭銜的,只有讓銜的,因為有「粟裕震大將」。粟裕理應是元帥,如今卻是大將,所以大將中,非但沒爭銜的,反而讓銜的最多,比如粟裕、許光達、徐海東等。

在上將之中,爭銜最出名的,是劉亞樓上將。因為在四野中,曾有「林、羅、劉、譚」之美稱。如今,林、羅為帥,譚政為大將,自己是上將,這估計放誰頭上也不舒服。為劉亞樓出面的是林彪元帥,給主席寫了封信,意思是大將裡應增加井岡山下來的人。但可惜未能如願。

中將裡爭銜的代表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王近山和王必成。王近山被鄧小平痛批一通後,老實了下來。王必成是請譚震林出面,結果譚震林被主席狠批,為此王必成特意還去找譚震林道歉,事情才算過去。

最傳奇的爭銜人物的少將鍾偉。素有中國巴頓將軍之稱的他,曾公開說「少將勳章是帶到狗尾巴上去了」。後來主席知道這事了,林彪也知道這事了,林彪氣的把鍾偉吼去,這通批。主席卻沒有批評,顯然清楚鍾偉是「冤枉」的,被評低了。所以一直把鍾偉當成中將,甚至上將使用,比如點名讓鍾偉擔任北京軍區參謀長,可謂是最典型的「低銜高配」。

但比起以上這些將帥來,最「冤」的當屬楊宗勝。他因為「包庇」一位曾經幫助建立抗日根據地有功的開明紳士,犯了錯誤,由副兵團級降為準軍級。授銜時評的是中將,上報是少將,批下來的卻成了大校。楊宗勝是老紅軍,如今卻站在一群後輩晚生群裡,顯然是得臉上掛不住,於是找了老上級王震,調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當了副參謀長了,這樣就可以不穿那套大校軍服了。

無論怎樣,這些位開國將帥,哪怕爭軍銜,也都是表現出各自的真性情,在小編眼裡,依然不失英雄氣!

相關焦點

  • 1955年授銜時,最年輕的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和少將分別是誰?
    新中國成立後,我軍為了表彰那些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的將領們,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授銜儀式,選出了10位開國元帥、10位大將、57位上將、177位中將和1360位少將。那麼,在這些開國將帥之中,最年輕的將領們都是誰?他們又有怎樣的精彩事跡呢?
  • 開國將帥中,最年輕的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各是誰
    大將許光達 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大大將之一。 上將肖華 參加過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長徵、解放戰爭。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那最年輕的上將就是肖華了,1955年授銜時才39歲。
  • 1955年大授銜,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第一名都是誰?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設和中央蘇區的建設,都離不開他。日本侵略時期,他最開始在前線指揮過。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主要任務是協助毛主席。做過紅軍總司令,擔任過解放軍總司令,讓他排在第一位沒有毛病。02大將排在第一位的是粟裕。
  • 1955年授銜時,國防部副部長中軍銜最低的是誰?他是賀老總的外甥
    那麼1955年授銜時,在中央軍委任職的開國中將都有誰?1人擔任國防部副部長,卻是國防部同級副部長中軍銜最低的。解放戰爭中,他擔任第1軍政治委員,率部進軍大西北。1955年授銜時,廖漢生擔任國防部副部長,被授予中將軍銜。
  • 1955年授銜名單
    他隨即大步走到窗下,雙手用力推開窗戶,用帶著濃濃湖南鄉音的語調低吟:「五百年前,大將徐達,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後,大將許光達,幾番讓銜,英名天下揚。」雖然在正式授銜時,許光達仍被授予了大將軍銜,但中央軍委在慎重考慮了他的意見後,將他的行政級別定為五級,他也因此成為當時唯一被定為行政五級的大將。 類似的讓銜、請求降銜、不爭銜的例子還有很多。
  • 1955年授銜時有3人對軍銜不滿鬧得最兇,最後獲得什麼軍銜?
    不過由於這次授銜的人數太過龐大,也不是人人都像粟裕將軍那樣不受功名利祿的桎梏,因此在授銜名單出來以後,很多將軍都對自己的軍銜表示不滿,認為其軍銜太低。而在這些折騰的將軍中,有三人鬧的最兇,他們分別是王必成,王近山和鍾偉將軍。那麼,1955年授銜時這三人對軍銜不滿鬧的最兇,最後都獲得了什麼軍銜?首先就是王必成將軍。
  • 開國將領中,擔任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第一人的將領是誰
    ,而更有千餘名將軍受到了榮譽勳章,此次儀式中主要是授予了10大元帥,10大大將,57名上將,177名中將,以及798名少將榮譽勳章。 1955年他本是十大元帥人選,可是他卻多次謙讓,無奈之下他被品味十大大將,位列大將第一人。 十大上將之首蕭克 蕭克是一位戰將。他參加過北伐戰爭和南昌起義,參與了創建井岡山根據地和保衛中央蘇區的鬥爭。
  • 授銜時,這八位將領都曾被提名為上將,為何最終未授上將
    莫文驊在授銜時是十三兵團政治委員,按級別的話也是上將軍銜,事實上一開始莫文驊確實是被提名為上將的,但莫文驊和陳漫遠的情況差不多,都是出身紅七軍系統,紅七軍當時已經有韋國清和李天佑兩位上將了,再加上莫文驊在廣西的剿匪工作中表現一般,最終得到了中將軍銜。作為解放戰爭時期的兵團政委,只授予中將,確實是低了點。
  • 1955年,我軍一司令被授開國少將,為何能享受到中將和上將的待遇
    建國後被授銜少將的1300多位開國將軍中,有一人非常特殊,他的軍銜只是少將,但享受的待遇、職務,卻都能達到開國中將,甚至上將的標準,他是誰,為何能低銜高配享受這樣的待遇呢?開國少將鍾偉,19歲參軍入黨,從一個拎著油漆桶貼標語的小小宣傳員做起,短短三年時間就坐到了團部政委的位子上,又先後參加了5次反圍剿和2萬5千裡的長徵,至我軍順利北上,返回延安後,他已經積功升職為師政治主任,後用隨軍參與領導了東、西徵和抗日戰爭,歷任政治主任、團長、支隊司令,率部在敵後開展遊擊武裝鬥爭,為我軍在河南、湖北地區創建抗日根據地,立下了汗馬功勞。
  • 1955年授銜,廣西籍將軍十六位,這個縣就有五位
    廣西歷史悠久,在土地革命時期就爆發了著名的「百色起義」,有廣西籍開國將軍十八位,其中1955年授銜的有十六位,分別為韋國清上將、李天佑上將、韋傑中將、莫文驊中將、覃健中將、冼恆漢中將、韋祖珍少將、覃士冕少將、吳西少將、盧紹武少將、歐致富少將、黃新友少將、黃惠良少將、黃一平少將、姜茂生少將及覃國翰少將,而張英少將、朱鶴雲少將分別於1961年、1964年晉升。
  • 1955年大授銜,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第一名都是誰?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設和中央蘇區的建設,都離不開他。日本侵略時期,他最開始在前線指揮過。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主要任務是協助毛主席。做過紅軍總司令,擔任過解放軍總司令,讓他排在第一位沒有毛病。02大將排在第一位的是粟裕。
  • 1955年的授銜中,大將、上將、中將、少將第一名分別都是誰?
    ——卡爾·貝克 在1955年的授銜中,朱德元帥名列十大元帥第一位。朱老總出身於滇軍系統,在滇軍中做過旅長、昆明警備司令員等職務,在滇軍中參加過護國戰爭、護法戰爭、蒙自剿匪等滇系軍閥的一系列戰事。後來,為了追尋革命理想,朱老總離開滇軍,併入了黨,在組織的安排下。先後前往德國、蘇聯留學深造,歸國後在南昌擔任公安局長,並訓練出了軍官教育團,成為南昌起義的領導人之一。
  • 1955年授銜為何國軍「投共」將領無緣大將軍銜
    核心提示:當時陶峙嶽、陳明仁、董其武、廖運周等人都有軍職,必須授銜。而比他們地位更高的國民黨軍將領如何安排?當時曾有動議授傅作義大將軍銜,但比傅作義地位更高的程潛、龍雲、衛立煌等人這時候都在人大國防委員會裡。
  • 1955年授銜名單(將帥)及統計
    建國後55年沒有參加授銜,88年獲得一級紅星勳章的首長 共有耿飈、伍修權、孔原、舒同、周文龍、賀彪和王彬七人1.耿飈 1946年在北京軍調部時曾任少將交通處長2.伍修全 1945年赴東北時曾獲少將軍銜3.孔原 1945年赴東北時曾獲八路軍少將參議軍銜4.舒同 曾任新四軍政治部主任
  • 1955年大授銜,東野的政治部主任是大將,為何平級的參謀長是上將
    作為軍中有名的筆桿子,他的戰役總結報告也是寫得非常好,連毛主席都誇讚他。02解放戰爭時期,他在東野擔任過政治部主任,後來東野改編成四野,他還是擔任政治部主任一職。毫不誇張地說,他是我軍政工幹部的代表。1955年授銜儀式上,他被授予大將軍銜。
  • 開國四大首將,第一大將、上將、中將、少將,他們都是誰?
    在這一年,總共有1614位將軍獲得了相應的軍銜。這不僅僅是一份銜級,這更是一份認同,一份本就該屬於他們的榮耀。這樣的榮耀共分為五個檔次,從高到低分別是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開國以來,十大元帥被很多人所熟知,所以今天咱們來講講第一大將、第一上將、第一中將、第一少將。
  • 1955年授銜時他是軍長級別,主動請求授中將,主席:必授上將
    新中國成立後,在1955年舉行的首次授銜儀式上,有一位將軍很是特別。因為此時,他只是軍長級別,卻被擬定授予上將軍銜。當他本人知道這件事後,就極力推脫授予上將。他說自己的資歷淺,貢獻少,授予上將軍銜,真的是受之有愧,他向上級請求授予自己中將即可。可偉人卻發話:「他必須是上將。」
  • 1955年授銜時,我軍一位副部長沒有軍功,為何會被授予上將軍銜?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授銜時,計授10名元帥,10名大將,57位上將,175名中將,802名少將。其中,57位上將之列,有一位趙爾陸將軍,他從長徵之後開始,就基本上沒有立過軍功,卻在1955年授銜的時候,被授予上將,這是什麼原因?
  • 開國將帥:主動要求辭元帥、辭大將、辭上將的有哪些高級將領
    1955年授銜,我軍評出了開國十大元帥、十大將軍、55位上將(後增補到57位),中將175名,少將800名。授予元帥和大將軍銜的名單經過反覆權衡,多次調整,授予其他將級軍銜的名單也經過了多次斟酌。但是,其中有些將領對於自己的軍銜是不滿意的,比如許世友上將、王必成中將,王近山中將等人。
  • 共和國首次將帥授銜始末:高風讓銜比比皆是
    毛澤東給羅榮桓授銜授勳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1955年9月27日下午5時,中南海懷仁堂舉行了授予大元帥軍銜典禮,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實行軍銜制。與他們同一批授銜的,還有10名大將、55名上將、175名中將和800餘名少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