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銜時,這三個人對軍銜不滿鬧得最兇,後來怎麼樣了?

2020-12-21 小春說歷史

1955年授銜時,這三個人對軍銜不滿鬧得最兇,後來怎麼樣了?

脾氣和本事

古往今來,人本事大往往脾氣也大,他們是能人和怪人的混合物。雖然令人不快,但關鍵時刻還得靠他解決問題,只要不過分,只能讓他三分,忍他五分。

西漢名臣汲黯,漢武帝評價他近乎古代的「社稷之臣」,是個本事大、脾氣也大的人。凡是他瞧不起的人,與他說話時就假裝耳背。三公九卿有過錯,他當面指斥人家是小人。甚至皇帝也敢頂撞,一點不留面子。漢武帝召見文學儒者,「我想怎麼怎麼樣」,口沫翻飛,正講到興頭上,汲黯冷不丁插了一句,「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差點沒把劉徹氣暈過去。

但是他好學、任俠、有氣節、有操守,大家雖然不喜歡他的傲慢和狂放,卻十分敬重他。

漢武帝對對臣下很倨傲,功勳卓著的大將軍衛青來見,他居然一邊蹲廁所一邊向衛青發布指示。但要是聽說汲黯來見他,必然端整衣冠,一臉肅然。

當時淮陽這個地方亂,漢武帝準備派他到那裡做官,他不願意去,就說我身體常年不好,不能堅持正常工作。皇帝就很溫和地勸他,朝廷就是想借先生的威名臥而治之。

由此可見,人自重然後人方重之。只要有大節,人就是猖狂一點,也不會壞大事。

在我軍的歷史上也有幾位脾氣很大,但是本事更大的將領。

王必成

王必成副司令員在戰爭年代號稱「王老虎」,特別能打仗,所率領的六縱自然是一支能打、敢打、會打的虎軍,歷經華東戰場數次大戰。

蘇中戰役,王必成殲滅了李默庵的王牌,從此打消我軍對國軍美械部隊的顧慮;萊蕪戰役中的吐絲口戰鬥中斬獲兩萬多,六縱殲敵數在我軍參戰各部隊中名列第一;孟良崮戰役中,六縱長途快速奔襲垛莊,使七十四師無路可逃,最後關頭,王必成使出殺手鐧,六縱成功登頂,摧毀七十四師總部,擊斃張靈甫,為我軍殲滅國民黨五大主力開了先河;豫東戰役中,六縱攻克了龍王店,活捉了區壽年,為殲滅區兵團立了大功;在淮海戰役中,王必成的六縱是碾莊圍殲黃伯濤的主力之一,為淮海戰役的勝利做出貢獻;

55年授銜時,王必成對自己被評為中將有一點意見,因為華野時,他和葉飛都是粟裕的得力幹將,葉飛評為了上將。

其實,對於王必成的授銜,軍委是經過慎重考慮的,評定的原因也很清楚。

抗戰初期,王、葉確實是平級,都是新四軍的旅長,可抗戰後期,葉升為副師長,成了王的上級。評銜時,葉是正兵團級,王是副兵團級。

正兵團級多數評為上將,副兵團級多數評為中將。

王必成胸懷坦蕩,光明磊落,事情解釋清楚後他就豁然開朗了,還為此事道了歉,正式授銜時,高興穿上新發的軍裝,佩戴軍銜和工作人員合影,心中沒有任何芥蒂。

王近山

情況相同的還有王近山,也是副兵團級,授予中將軍銜。

王近山勇猛過人,在同輩的表現中相當突出,他的老上級評價他說:「王近山想打仗想成了瘋子,打仗時像個瘋子一樣,沒命地向前衝。」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眾多將領中,驍勇善戰者比比皆是,但真正敢在戰場上「瘋」起來的卻屈指可數。「瘋」是膽略,也是一種境界。

特別是王近山打下襄樊戰役後,主席還點名誇獎他,這個「瘋子」打仗有本事,「瘋」得有水平

王近山在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九師副團長、團長、旅長等職。解放戰爭時期擔任第二野戰軍縱隊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兵團副司令員,抗美援朝戰爭中擔任志願軍第三兵團副司令員,回國後任川東軍區代司令員、北京軍區副司令等職。

鍾偉

鍾偉也是一位極有個性而有「虎將」之稱的人物。

他是湖南平江人,1915年生,14歲入團,15歲參軍入黨,在紅三軍團和紅十五軍團先後任連指導員、團政委、師政治部主任。

鍾偉在戰場上是典型的「拼命三郎」,不管多硬的仗,攤到5師的頭上,定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所以東總稱讚鍾偉指揮的二縱5師是「最有朝氣」、「猛衝、猛打、猛追」的隊伍。

然而,鍾偉的個性也十分張揚好強,從不隨大流,他認準的方針別人很難改變。他雖時常堅持己見,有時甚至違抗指揮意圖,但大局觀好,又不惜命,因此仍受到賞識。

從當團長到旅長,師長,直到縱隊司令,軍長,鍾偉從沒有擔任過副職。他也是東北野戰軍中唯一由師長直接提拔為縱隊司令的幹部。

1955年,鍾偉被授予少將軍銜。

小結:

觀察當今社會,有本事的人也沒有了脾氣,漸漸地有本事的人越來越少了。這實在是悲哀。天才與瘋子往往只有一步之遙,要允許有本事的人有點脾氣。

相關焦點

  • 1955年授銜時有3人對軍銜不滿鬧得最兇,最後獲得什麼軍銜?
    我國直到1955年才開始實行軍銜制,並為那些在革命期間作出過巨大貢獻的功臣授予了相應的軍銜。不過由於這次授銜的人數太過龐大,也不是人人都像粟裕將軍那樣不受功名利祿的桎梏,因此在授銜名單出來以後,很多將軍都對自己的軍銜表示不滿,認為其軍銜太低。
  • 建國後1955年第一次授軍銜時,這三人最不滿鬧得最兇
    從1955年開始,我國開始在軍中正式實行軍銜制,對於那些對國家解放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各自授予相應的軍銜,不過因為授銜人數龐大,又不是每個人都如同粟裕一樣,那曾經授銜後對自己軍銜不滿意、鬧得最兇的人是誰呢?
  • 1955年授銜,這3人對軍銜不滿鬧得最厲害,最後都獲得什麼軍銜?
    戰爭期間,我們的革命組織誕生了很多熱血愛國的革命將領,他們在戰場上領兵作戰,趕走了侵略者,保住人民的利益,為國家的獨立和統一,作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1955年國加論功行賞,根據革命將領在戰爭時期的表現,分別授予軍銜,當時有三個人,因為種種原因對軍銜不滿鬧得最兇,最後他們都獲得了什麼樣的軍銜呢
  • 1955年授銜時,鬧得最兇的三個人是誰,最後分別獲得了什麼軍銜
    1955年,我軍開始實行軍銜制並為表彰在戰時功勳卓著的將領們授予相應的軍銜,然而在高達1614名授少將以上軍銜的領導幹部們來說,可謂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有的將帥覺得自己軍銜被評太高要求降銜,例如:羅榮桓元帥、賴傳珠上將、徐立清中將以及許光達大將等。
  • 1955年授銜時,國防部副部長中軍銜最低的是誰?他是賀老總的外甥
    那麼1955年授銜時,在中央軍委任職的開國中將都有誰?1人擔任國防部副部長,卻是國防部同級副部長中軍銜最低的。賀老總全家福其實拋開廖漢生自身的軍事素質不說,他和賀老總還有親戚關係。這一任務光榮而艱巨,不能有絲毫差錯。張經武率部不怕艱險,多次出色地完成任務,受到黨中央的認可,也為他之後的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礎。1955年授銜時,張經武擔任共和國主席辦公廳主任,被授予中將軍銜。
  • 抗日神劇裡的「燕雙鷹」,如果到了1955年授銜,會是什麼軍銜?
    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人對近代中國所發生的戰爭已經慢慢遺忘,除了有書籍資料的記載、相關紀念館的展覽外,現如今最多的便是影視劇的影響,銘記歷史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但現在許多影視劇太過於浮誇,把戰爭當成兒戲,「包子雷」、「手撕鬼子」、「立定起飛」等等之類的故事竟然出現在抗日戰爭中,這不僅沒有銘記歷史的作用,還會誤導廣大群眾
  • 大授銜時,3000多名老紅軍連校級軍銜都評不上,最後怎麼辦了?
    1955年9月份的時候,為了表彰那些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作出重要的將領們,我軍舉行了歷史上第一次大授銜。這次授銜的主要依據是資歷、職務和戰功,許多軍銜都是按照1952年定級時授予的。當時規定:上將需為正兵團級;中將需為副兵團級和準兵團級;正軍級、副軍級和準軍級可評為少將。
  • 1955年授銜時,他是四川省委書記,為何仍被授予上將軍銜?
    紅25軍,是參加長徵幾支紅軍隊伍中實力最弱小的一支,這支不到三千人的隊伍,卻創造出紅軍長徵史中很多奇蹟,在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後,紅25軍還支援給他們5000銀元,建國後這支幾千人的隊伍,卻走出一位大將徐海東將軍,和兩位上將,韓先楚和劉震將軍,其實還有一位將領按資歷應授上將銜,可惜55年已離開部隊,沒有參與授銜,此人就是曾任紅25
  • 授銜時,一野司令部八位高級將領,分別授予什麼軍銜
    抗日戰爭勝利後,陝甘寧軍區部隊和晉綏軍區部隊合組為陝甘寧晉綏野戰軍,後來,這支部隊的番號先後經歷過陝甘寧野戰集團軍、西北野戰兵團、西北野戰軍、第一野戰軍的變遷,橫掃胡宗南、馬繼援,解放大西北,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 1955年授銜時他是軍長級別,主動請求授中將,主席:必授上將
    新中國成立後,在1955年舉行的首次授銜儀式上,有一位將軍很是特別。因為此時,他只是軍長級別,卻被擬定授予上將軍銜。當他本人知道這件事後,就極力推脫授予上將。他說自己的資歷淺,貢獻少,授予上將軍銜,真的是受之有愧,他向上級請求授予自己中將即可。可偉人卻發話:「他必須是上將。」
  • 三野戰功不輸四野,授銜時為何比不過四野,竟是這個原因?
    三野戰功不輸四野,授銜時為何比不過四野,竟是這個原因嗎?但是在我黨裡,事事講究官兵平等,也沒有分「中央軍」和「雜牌軍」,只是在1955年授銜時,卻有些小小的差別,比如三野和四野的懸殊待遇!眾所周知,我軍有四大野戰軍,每一個都是非常厲害的!一野是公認的能吃苦,能打硬仗,在四大野戰軍當中,一野的人數也是最少的,不過知名的將領並不少,比如許光達,張宗遜、甘泗淇、王震等!
  • 五五授銜時授予啥軍銜
    粟裕在南昌起義部隊南下時原本是葉挺部的,因傷掉隊後,憑藉堅定的信念找到了朱老總的部隊,隨朱老總參加了贛南三整、湘南起義等一系列重要事件,並在紅軍隊伍中迅速崛起,成為紅七軍團參謀長。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粟裕的戰績都是極為出色的,車橋戰役、高郵戰役痛擊日寇,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痛擊國軍,無論外戰還是內戰,粟裕的戰功在全軍中都是名列前茅的。
  • 1955年授銜時,最年輕的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和少將分別是誰?
    然而,那些曾經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的將士們,也被國家授予相應的軍銜,在開國十大元帥中,最年輕的元帥就是林總,他年少成名,24歲時就已經是軍團長了,他戰功赫赫,尤其是在抗戰時,他堪稱戰神,授銜時年僅48歲,是元帥中最年輕的一位。
  • 新四軍七位首任師長,為何只有三人參與授銜?其他四人呢?
    說起新四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由南方八省紅軍遊擊隊改編而成,部隊剛成立時,下轄4個支隊和一個軍部特務營,共計一萬餘人。雖然人數不多,但新四軍仍然受到國民黨的排擠和打壓,後來還發生了慘烈的「皖南事變」,新四軍九千多人在北移過程中,遭到國軍重兵合圍伏擊。
  • 他們不僅軍銜相同,還同名同姓與同鄉,後來均病逝於長沙杜家園!
    在新中國開國將軍中,其中不乏有同名同姓的將軍,但比較罕見的就是不僅僅同名同姓還是同鄉以及同軍銜的將軍。這令很多人都感到不可思議,他們這兩個人就是方國南。1955年授銜儀式上方國南授予少將軍軍銜,1956年當時的廣西省黨委為了能夠把兩個方國南將軍清楚的分開,特別就把我們今天第一個方國南將軍名字改為方國安。後來55歲的方國南因為身體的原因選擇退休,一直居住在長沙杜家園退休幹部所中,1988年被授予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並且於2011年在湖南長沙病逝,終年99歲。
  • 授銜時,二野司令部八位高級將領,分別授予什麼軍銜
    後來,晉冀魯豫野戰軍改編為中原野戰軍,三大戰役後,進一步改編為第二野戰軍,浩浩蕩蕩渡過長江,風捲殘雲般席捲反動軍隊,一舉解放了大西南,建立了赫赫功勳。那麼,二野司令部八位高級將領都是誰?他們在授銜時的軍銜又是什麼呢?且聽本人一一道來。
  • 後來授予什麼軍銜
    而粟裕擔任華中軍區第一副副司令員,張愛萍為第二副司令員,那麼這二位副司令後來被授予什麼軍銜,司令員張鼎丞又有何成就呢?我們接著往下看。新中國成立後擔任過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為十大大將之首。
  • 授銜時,東野司令部十位高級將領,分別授予啥軍銜
    東北的人民軍隊的稱號經過了多次變遷,最早叫做東北人民自治軍,後來改為東北民主聯軍,再後來改為東北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入關後改為第四野戰軍。四野的高層相比較東野,人員變動較大,而從東北人民自治軍到東北野戰軍,高層變動相對較小,計有十位高級將領,長期擔任這支部隊的高層,負責指揮各大戰役,他們都是誰呢?授銜時分別是啥軍銜呢?且聽本人一一道來。
  • 1955年授銜時的那些特殊情況,既有大校軍長,也有少校班長!
    晉西北鐵三角對自己的軍銜都不滿意中國有句老話,叫「共患難易,同富貴難」,有一些人將授銜看作「論資排輩」,當成「論功行賞」,因此格外注意自己肩上的牌牌和別人肩上的牌牌。如在電視劇《亮劍》中,晉西北鐵三角都對自己的少將軍銜不滿意,還大鬧了學院,這都是當時個別情況的真實寫照。
  • 後授予什麼軍銜
    1955年授銜前夕,當毛主席看到授銜名單時,提筆寫道「皮有功,少晉中」,主要說的是皮定均有大功,軍銜當有少將晉升為中將,最後皮定均被授予中將軍銜。為何毛主席會作出如此批示呢?這就不得不說中原突圍。1946年皮定均擔任1縱1旅旅長,中原突圍時他率部橫跨鄂豫皖三省,歷經23次大小戰鬥,以3個團5000人的完整建制,勝利到達蘇皖解放區,創造了震驚中外的中原突圍的成功戰例!而他所率領的1縱1旅這支部隊被人們稱為「皮旅」,「皮旅」成為名震華夏的英雄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