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俄羅斯海軍高官「準備重啟在2002年關閉的
金蘭灣海軍
基地」的言論,
越南外交部發言人10月12日表示,不會對外出租金蘭灣用作軍港。其實,今年8月美軍「華盛頓」號航母訪問越南、兩國軍事關係迅速升溫之際,外界也有針對「金蘭灣會否成為美軍航母的落腳地」的猜測。
那麼,金蘭灣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它究竟潛藏著多大的軍事價值,以致在歷史上受到多個大國垂涎?今天,在國際關係複雜的南海,其他國家勢力進駐這樣的軍事基地,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不可多得的天然良港
金蘭灣是世界最佳天然深水港之一,在越語中意為「淡水泊」。位於越南東南海岸慶和省境內,北緯12度線上,是東南亞地區最大和最便利的深水港口之一。
整個金蘭灣被高約400米的山嶺環繞,制高點極易布防,可以部署防空飛彈和各種口徑的高射炮群。由此可以控制馬六甲海峽和新加坡海峽,還可以對印度洋北部地區、波斯灣、東海和南海進行電子監控。另外,金蘭灣內擁有大量適合飲用的淡水,對於軍隊駐紮非常便利。
金蘭灣港灣深入內陸達17公裡,寬6公裡,水域面積100多平方公裡。灣內平均水深16至25米,最深處達32米。由於水深灣闊,港內可停泊包括航空母艦在內的上百艘萬噸級大型軍艦。內港分軍港和商港兩個區域。
其中軍港位於東岸金蘭鎮,港區水深14米,主要碼頭6座,造船廠可維修大型艦船和建造小型艦隻,還有油庫、彈藥庫和軍需倉庫等保障設施,電子偵察和通訊系統也較為完善。外港又稱平巴灣,平均水深10至22米。港區有鐵路和公路相連,在金蘭鎮以北8公裡處還有一個軍用機場。
大國競逐的軍事基地
由於金蘭灣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歷史上眾多軍事強國曾以此為海軍基地,包括沙俄的第二太平洋艦隊、法國殖民者的遠東艦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日本聯合艦隊以及越戰時的美國海軍。
最早是法國殖民者19世紀開始開發金蘭灣的軍事用途。沙俄對金蘭灣的關注則始於19世紀末期。為和日本競爭在東南亞的海上優勢,沙俄海軍開始在東南亞地區尋找合適的港口。沙俄情報部門先後考察了香港、金蘭灣、新加坡和科倫坡等地。日俄戰爭期間,沙俄太平洋艦隊的船隻曾在金蘭灣短暫停留,進行燃煤補給。一戰期間,沙俄艦艇再次將金蘭灣作為物資補給點。二戰期間,金蘭灣被日本佔領。
20世紀60年代初,美軍曾對金蘭灣進行空中和實地勘測,決定將此地作為海空軍據點。之後開始在金蘭灣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了可供B-52轟炸機起降的跑道。美國總統林登·詹森曾兩次前往視察。1972年年初,美軍轉至西貢駐紮,結束了在金蘭灣駐紮的歷史。此後金蘭灣成為南越空軍的基地。1975年4月,北越佔領金蘭灣。4年後,河內將金蘭灣無償租借給蘇聯,租期25年。
冷戰時期,蘇聯太平洋艦隊以金蘭灣為橋頭堡,可以將力量投射到中國南海和印度洋,既可以對付當時美國設在菲律賓、韓國及日本的基地群,還可以從南方對中國形成牽制。兵力高峰時,在金蘭灣駐有數十艘軍艦、上百架戰機,駐軍與軍屬多達萬人,號稱蘇聯最大的海外基地。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它在東南亞的戰略利益,但經濟崩潰的莫斯科無力負擔維持海外基地的昂貴費用。駐留後期,金蘭灣基地實際上已人去樓空,設施大部分老化或毀壞,機場跑道已無法保證飛機安全起降。2001年俄羅斯決定不再續租,第二年,俄軍分批撤離金蘭灣,此地隨即被越南政府收回。自此,金蘭灣結束了從19世紀開始的外國軍隊駐紮史,基地由越軍接管至今。
金蘭灣:扼住南海的咽喉
然而,基於金蘭灣重要的戰略地位,平靜註定不可能持續太久。特別是在歐巴馬政府上臺後,美國多次高調宣示「重返東南亞」,關於美軍有意進駐金蘭灣的傳言不時出現。
就金蘭灣的位置而言,它比新加坡樟宜、日本橫須賀、韓國釜山、關島阿普拉等基地,都更靠近南海「熱點區域」。瑞典斯德哥爾摩和平研究所曾發表報告稱,美國若租下金蘭灣,就等於扼住了南海的咽喉;金蘭灣對南海任何島礁的控制力,都高於中國現有的海軍基地。
文章進一步分析說,站在美國的立場上,其首先要爭取越南同意開放港口,以供美軍艦艇靠岸休整。2005年5月,五角大樓計劃對全球軍事基地進行大調整。具體到東南亞,美國通常以協議方式取得港口使用權,除新加坡外,其他東協國家都以這種模式進行,這樣做有利於降低發生政治糾紛的機率。
但對越南來說,金蘭灣倒不見得非出租不可。隨著越南實行革新開放,其軍事戰略調整為「陸守海進」,提出「依靠海上防禦,來緩和陸地縱深較淺」的國防思想。在這種背景下,確保對金蘭灣的掌控,對越南國家安全的意義日益凸顯。「外國駐軍」議題在今天的越南也十分敏感。不過,雖說河內作出金蘭灣「不予外人」的姿態,但在國際關係研究者眼中,金蘭灣仍有可能是「待價而沽」。金蘭灣完全有理由成為越南政府在大國間周旋的一張王牌。 (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