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陳潤
來源|潤商財經
ID | runshangcaijing
中國汽車行業有兩大「福星」,都是21世紀初崛起的民企「造車狂人」。
王傳福的近況最近有點尷尬難堪。2020年5月初,巴菲特戴比亞迪口罩「帶貨」的新聞在網絡刷屏。餘熱未消,一盆冷水就當頭淋到腳。
5月14日,美國否決比亞迪N95口罩的監管申請,導致損失10億美金,相當於比亞迪大半個月的收入。王傳福本以為能藉助疫情另闢蹊徑,逆勢增長,結果卻被人玩了一把「仙人跳」,深陷泥潭。
李書福無疑是近年來最炙手可熱的中國商界領袖,甚至一度超越任正非成為國際化旗幟、民營企業標杆。
同樣面對疫情危機,吉利並沒有慌亂,反而專心致志攻主業,就在2020年2月中旬,沃爾沃宣布放棄獨立IPO,計劃與吉利合併重組之後在香港及斯德哥爾摩上市。
不知不覺間,吉利併購沃爾沃已過去整整十年。
那是一樁盪氣迴腸的世紀大併購。今天我不想再重複李書福如何英明神武拿下沃爾沃的故事,只想講一講舞臺之外、鏡頭之後驚心動魄的傳奇,還有那一群全世界最聰明的腦袋如何解決錯綜複雜的併購難題。
這個故事的主角不是王傳福,也不是李書福,而是全球最神秘的金融家族——羅斯柴爾德。
01
羅斯柴爾德家族與中國的淵源可以追溯到1896年李鴻章訪英和近代礦產開發。改革開放之後,羅斯柴爾德家族第一時間與中國建立聯繫,1979年,英國國家煤炭公司和北方工程公司計劃在北京和江蘇投標建造兩座發電廠,羅斯柴爾德成為這兩項計劃的財務顧問。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鐵路系統的調查繪製工作也有羅斯柴爾德家族參與。
進入21世紀以後,羅斯柴爾德家族加快了進軍中國市場的步伐。2009年4月,羅斯柴爾德家族第六代掌門大衛·羅斯柴爾德到訪中國,媒體猜測此行與沃爾沃委託羅斯柴爾德在中國尋找買家有關,但大衛不置可否,他說此行只為了給中國區員工加油鼓勁。
後來的事實證明,媒體很靠譜,大衛很狡猾。
低調、穩健不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獨有的文化,其實,歐美發達市場的「老錢」金融巨頭都秉承這兩個關鍵詞。面對高速成長的中國市場,羅斯柴爾德必須更加激進,俞麗萍認為:「羅斯柴爾德在繼承家族專一謹慎風格的同時,也不斷適應中國市場快速增長的變化。」
羅斯柴爾德大中華區總裁俞麗萍2003年加入羅斯柴爾德銀行,主要負責上市諮詢業務,2005年成為羅斯柴爾德家族銀行中國代表處負責人。
俞麗萍具有20多年金融行業經驗,曾作為財務顧問參與中國工業行業最大收購案——中國化工對倍耐力輪胎73億歐元(約合550億元人民幣)的全面要約收購。此外,華潤啤酒、物美集團、中信環保、建銀投資、清華紫光等海外併購項目都有她的鼎力相助。
按照俞麗萍的構想,中國企業剛開始重視投行作為財務顧問在企業併購中的作用,因此,一定要把顧問諮詢的產品做起來,這需要幾個具有創造性、有影響力的案例。
就在此時,俞麗萍遇到了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她回憶說:「中國資本的國際化不是單靠買點資源型產業就行了。我覺得工業的轉移會馬上開始,這點我和李書福想法一樣,他也看到了汽車行業在西方是夕陽產業,擁有對中國非常有用的技術和品牌的企業,肯定會轉移到中國這種新興市場來。」
2007年,羅斯柴爾德作為多個國家政府諮詢顧問重新整合汽車產業,在全球汽車行業都積累了廣泛資源,並形成影響力。
在這個大背景下,羅斯柴爾德大中華區團隊初次接觸到李書福,並向他推薦了包括沃爾沃、薩博在內的多個優質併購項目。沒想到李書福斬釘截鐵的回答:「我的想法很清楚,只買沃爾沃。」
俞麗萍對這一幕印象深刻,「我覺得李書福孩子氣中帶著執著和堅毅,看他說話聲音很慢、很柔和,但其實是個性子很急的人,」她說,「海外併購過程複雜而艱巨,要想取得最終的勝利,統帥的決心當是首要條件」。
這次會面之後,李書福飛往倫敦,考察篩選財務顧問人選。他在一家全球頂級銀行的拜訪過程中受到貴賓級禮遇,對方CEO親自接待,並設晚宴款待。此後,李書福前往羅斯柴爾德倫敦總部,雙方只做了簡短溝通就結束會面。
沒想到,李書福卻因此選擇與羅斯柴爾德合作,他認為,只有實力不凡才能表現出傲慢的態度。
02
李書福之所以非沃爾沃不買,這關乎他深藏了5年的雄心與野望。2002年,李書福在一次內部會上首次表達收購沃爾沃的想法,不過當時吉利初出茅廬,沒有人把他的豪言壯語當真。
2007年初,穆拉利出任福特CEO,提出「One Ford」(一個「福特」)戰略,決定出售旗下包括沃爾沃在內的多個品牌。當年9月,李書福通過公關公司向福特寄送一封掛號信,表達了收購沃爾沃的意願,卻石沉大海。
2008年1月,通過公關公司牽線搭橋,李書福終於在美國底特律車展期間見到時任福特汽車CFO道恩·雷克萊爾。
李書福花了30分鐘向雷克萊爾闡釋收購計劃,對方一再強調「沃爾沃有150億美元的年銷售額」,言外之意是吉利根本不具備收購沃爾沃的實力,最後只是禮節性地答覆「回去研究一下」。
從美國鎩羽而歸,李書福下定決心,正式邀請羅斯柴爾德集團參與沃爾沃收購事務,並主動約見俞麗萍。
當羅斯柴爾德集團倫敦總部聽聞俞麗萍準備接手吉利項目時,全是反對質疑之聲:「為什麼要支持一隻小老鼠去吞一頭大象?要知道,沃爾沃的估值為40億美元,而吉利上市公司的市值還不到5億美元。」
俞麗萍說:「像我們這樣200多年歷史的歐洲公司,怎麼會把良好聲譽押在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中國民營汽車公司上呢?其實我們最後決定的過程,也是非常痛苦的,要經過內部審批。當時金融危機還沒有開始,西方還有其他汽車公司想買沃爾沃。」
在吉利提出邀請之後,一家歐洲汽車公司也希望羅斯柴爾德協助競購沃爾沃。按照羅斯柴爾德集團規定,只能代表一家企業參與競標,俞麗萍需要說服總部放棄這家銷售規模是吉利10倍的歐洲車企。
俞麗萍為此多次向大衛建議:「吉利收購沃爾沃項目一旦成功,將起到巨大的樣板效應,可鞏固羅斯柴爾德集團在全球汽車業的地位。」
2008年6月,在一次羅斯柴爾德全球性合伙人會議上,俞麗萍發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講,她將中國等新興市場對於羅斯柴爾德的重要意義與吉利併購沃爾沃項目當成一件事來說,會場頓時情緒高漲,圍繞這件事情的討論非常熱烈。最終,「吉利收購沃爾沃」提議在內部立項通過。
一個陣容豪華的併購團隊隨後組建:除俞麗萍之外,其他三人分別是曾在沃爾沃集團擔任執行董事長的培爾·吉林哈默、沃爾沃前CEO漢斯–奧洛夫·奧爾森以及高盛集團前合伙人梅瑞克·考克斯。
2008年11月26日,羅斯柴爾德顧問團隊開啟以了解吉利集團為目的的中國行,並在此後的收購工作中負責疏通政府關係、進行智慧財產權談判、與沃爾沃員工、工會和供應商溝通以及對沃爾沃資產進行精確評估等工作,發揮了無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2009年1月,李書福再次參加底特律車展,不過身邊多了一位女士——俞麗萍。李書福告訴福特CEO艾倫·穆拉利:「我準備得很充分,顧問團隊都請好了。」
在歐美發達市場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大型併購項目只有引入知名投行才證明是「認真的」。穆拉利認為李書福在按照遊戲規則行事,當場表示,一旦出售沃爾沃,將第一時間通知吉利。
03
回國之後,李書福積極與政府溝通。當時長安、北汽、奇瑞等多家國內車企都宣布收購沃爾沃計劃,2009年3月,吉利獲得發改委的支持函,這意味著國內同行將不再參與競爭。
4月,福特首次開放資料庫,羅斯柴爾德併購團隊開始閱讀6473份文件,通過十多次專家會議,2次現場考察,3次管理層陳述,了解沃爾沃的真實狀況。針對福特起草的2000多頁合同,他們進行了1.5萬處的修改標註。
誰曾料到,夏天即將到來時,情況急轉直下。2009年5月,瑞典有些官員公開在報紙發表文章反對中國企業收購沃爾沃,理由是在企業文化和管理理念上存在巨大差異。
到了7月,一家名為皇冠的美國公司和一家瑞典財團突然參與競標,報價躥升至28億美元,這兩家財團的負責人分別在福特和沃爾沃擔任過高管。
吉利如臨大敵,羅斯柴爾德併購團隊冷靜分析,雖然對方報價更高,但福特希望通過這次全球矚目的併購交易塑造負責任的形象,價格並非決定性條件,他們更在乎沃爾沃品牌的長期健康發展,這兩家財團無法確保讓沃爾沃起死回生。另外,此時全球金融危機濃霧瀰漫,短期內籌措28億美元並非易事。
羅斯柴爾德併購團隊和吉利一起向福特提出要求,絕不能因為出現新買家而拖延遞交標書的最後期限,否則就退出競標。
果然,福特如期開標,兩家財團因未能按時完成融資退出。2009年7月,吉利向福特遞交具有法律效力的標書獲得通過,李書福在內部會議上感慨:「我這次是把身家性命全押上了!」
2009年9月29日,吉利註冊北京吉利凱盛國際投資有限公司,這標誌著吉利收購沃爾沃項目啟動融資計劃。按照設想,吉利凱盛註冊資本41億元,由吉利全額出資,另外還將通過政府融資40億元。
羅斯柴爾德併購團隊設計了一個兩全其美的巧妙方案:既讓吉利在未來的股權結構中佔據有利地位,又不動用香港上市公司的錢(實現「吉利是吉利,沃爾沃是沃爾沃」),還得保持項目對投資人的吸引力。
羅斯柴爾德併購團隊分作兩個小組,一組找政府,一組找基金。然而,兩個小組的融資進展都不順利。
2009年12月底是吉利對外宣稱的與福特籤訂正式協議的日子,俞麗萍回憶:「我們當時找各種基金,包括有錢的個人投資者,但由於雙方經濟立場不同,都未談攏。」由于吉利拿不出融資結構,福特此後每兩周開一次電話會督促。
政府融資方面,2009年12月22日,北京吉利萬源國際投資有限公司在北京亦莊註冊,大慶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作為股東之一出資30億元,雖然緩解燃眉之急,但沒有徹底解決問題。
羅斯柴爾德併購團隊轉向上海市嘉定區,2010年2月3日,上海嘉爾沃公司成立,註冊資本1億元,嘉定開發區持股60%,嘉定國資持股40%,這是吉利併購沃爾沃的第二個融資平臺。2月9日,吉利與嘉爾沃籤約,按照協議,吉利收購沃爾沃後將中國總部放在嘉定,並設立沃爾沃國產工廠。上海市僅用兩周就履行完所有審批事項。
此時離吉利與福特籤訂最終協議的日期已非常接近,俞麗萍說:「福特也許會等我們到3月31日,但之後肯定不會再等,那是我們約定的最後期限,整個併購都是嚴格按照時間表走的。」
04
2010年春節,俞麗萍過得並不安穩,李書福幾乎每天都和她電話溝通項目。2月13日(除夕),李書福下午6點半打來電話,俞麗萍正準備吃年夜飯,結果一直討論到晚上8點半。
2月14日(大年初一),李書福早上8點打來電話,俞麗萍說:「我想這個人是不是瘋了,過年也要操心工作的事。」李書福想給福特CFO路易斯·布斯寫封信,表達收購遇到嚴重的融資問題,溝通如何解決難題。
2月24日,上海吉利兆圓國際投資有限公司成立,吉利萬源佔股87.65%,嘉爾沃佔12.35%。至此,吉利收購沃爾沃的融資結構終於確定下來。吉利、大慶國資、上海嘉爾沃分別出資41億元、30億元、10億元,股權比例分別為51%、37%和12%。此時離最後期限還有26天。
3月27日,臨近籤約前一天,吉利正式向中國商務部遞交《融資結構說明》,履行正式審批手續。
7月28日,商務部完成審批。6天之前,國家發改委已完成審批。在正式交割之前,這項併購通過了40多個國家的反壟斷調查,其中7月6日和7月15日分別通過歐盟和美國的反壟斷調查。此後,吉利一路坦途,再未遇到阻力。
2010年8月2日,吉利在倫敦舉行沃爾沃轎車併購項目的交割儀式,這項曠日持久的收購終於取得階段性勝利。沃爾沃報價40億美元的交易,最終被羅斯柴爾德併購團隊瘋狂砍價到18億美元成交。
羅斯柴爾德併購團隊終於可以長舒一口氣。一路走來,這樁錯綜複雜的併購案險象環生,人才儲備不夠、競爭對手攪局、融資出現困難、智慧財產權問題遇到障礙等難題接連出現,在最困難的2010年二三月份,李書福甚至陷入絕望.
他當時說:「如果可以重新選擇,我願意選更自由的職業:記者、律師、詩人、作家、畫家、歌唱家。」但是,羅斯柴爾德併購團隊最終都協助吉利化險為夷,圓滿成功,俞麗萍說:「好像一個溜溜球,每次都已經到最底部,快碰到地了,卻又起來了」。
通過這次併購,李書福讓全世界認識了吉利,也認識了中國汽車行業和製造業。羅斯柴爾德也因此一戰成名,他們的中國併購顧問排名從2009年第19位上升到第8位,汽車行業顧問的龍頭地位得以穩固。
時至今日,吉利併購沃爾沃已過去十年。以今天的成果來看,這場交易對各方來說依然是多贏的選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