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最早的草書真跡,此作流落日本1000多年,在書壇引發強烈轟動

2021-01-09 書法網

公元742年,在大唐的長安城中來了一位年輕人,此人豪氣幹雲,縱酒高歌,懷揣著兩首詩四處拜訪詩壇高手,一位老者看到他寫的詩之後,評價道:此乃太白金星下凡矣。

這位年輕人就是李白,這位老者便是名聞天下的「詩狂」賀知章。

在整個中國文化史上,但凡能夠留下名號的,其命運幾乎都是坎坷不順的,李白一生為官,浮浮沉沉,杜甫亦是屢遭貶謫,蘇東坡一生更是幾度經歷生死,所以才有這可歌可泣的作品傳世。

賀知章《孝經》草書長卷

而賀知章一生極為平坦,他是一個天才,少年讀書環境優渥,後來又考上了狀元,在長安城中春風得意。

而這恰恰造就了他舉世無雙的書法!

書法的成就跟詩歌不同,書法需要特定的環境,特殊的際遇以及特殊的心境下才能生發出高明的作品。

賀知章的書法之名是被詩歌所掩蓋的,他的書法之名與張旭齊名,兩人都是草書界的泰鬥級書家,皆能名噪一時。後世之人不知賀知章草書之名,乃是因為其流傳下來的作品極少,因此名氣不如張旭大!

賀知章《孝經》草書長卷

賀知章的草書在當時有「天下四絕」之稱,一絕是秘書省的落星石、薛稷畫的鶴、郎餘令繪的鳳。

李白極為推崇賀知章的草書,他曾經寫詩讚道:

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

這段話直接將賀知章比作了王羲之。當代的大詩人盧象還有一首詩,將賀知章比作了王獻之:

賀知章《孝經》草書長卷

「青門抗行謝客兒,健筆違羈王獻之。長安素娟書欲偏,工人愛惜常保持。

這樣的讚譽,縱觀整個書法史也不多見!更有後人在《述書賦》評價他的草書:

「落筆精絕」,「與造化相爭,非人工即到」。

這樣的描述堪稱神品的範疇了。

賀知章存世的書法僅有一件《孝經》,這件作品可謂是唐代最早的草書作品了。此作如今藏於日本,應該在唐代的日本遣唐使帶到了日本,已在日本藏了1000多年。這件草書《孝經》堪稱唐代草書史上的極品。

賀知章《孝經》草書長卷

此作一直藏於日本,在2016年的時候,上海舉辦了一次「中日書法珍品展」,此作才回歸中國!在中國展出之後,引發了書壇的強烈轟動

這件草書《孝經》最為獨到的地方是他草書的「內功」,從外在氣格上表現出來的是直承晉人的技法,唐代草書普遍有這種特點,從李白到杜甫在到杜牧,從張旭到懷素,再到高閒等人。唐代人的草書與遠遠高於宋人的原因就是這種直接晉人的意境,他們獨特的用筆方法,沒能被宋人以後所繼承,這也是草書從唐代之後沒落的一個原因!

賀知章《孝經》草書長卷

賀知章的《孝經》在用筆上沒有過多的提按,而是通過不斷的使轉技巧做出的方圓、粗細、疏密、欹正等等矛盾關係,而宋人以後固然在外形上也能做出如此狀態,但在內在氣格上卻遠遠不同!

有人說賀知章的這件草書《孝經》:

賀知章《孝經》草書長卷

內力騰躍而雄逸,「縱筆如飛,奔而不竭」

這是一個身處優渥環境中,以極大的才情所達到的一種時代高度!賀知章的草書達到了唐代草書的頂峰,堪與張旭齊名!這件草書《孝經》便是明證!

如今,我們將這件賀知章的《孝經》按照原作大小進行1:1複製,還原出了跟原作毫無差別的作品,字字清晰!

欲購此賀知章《孝經》草書長卷,請點擊下面惠購:

賀知章《孝經》草書長卷

相關焦點

  • 米芾唯一的大字真跡,流落日本100多年,被馬未都3000多萬買回!
    魏晉時期的書法與唐代的書法,也是每一個書法人所必須探索的路徑!但是如今流傳下來的晉唐書法作品,僅為小字作品,大字作品極為罕見,很多人為了寫大字,便將「二王」的字直接放大來寫,結果字勢全無。到了唐代也極少有大字,顏真卿上追漢魏,以篆籀筆法書寫行草書,學顏真卿的筆法是可以直接將字來放大寫的,這一點我們以後會細談。直到宋代,由於宣紙與毛筆的發展,才漸漸有了大字,而在宋代,大字墨跡流傳下來最多且筆法極為精湛的要屬米芾了。米芾是宋朝流傳下來墨跡最多,且功力最深,也最為接近晉唐氣脈的一個人,所以後世之人學習米芾也最容易出成就!
  • 趙子昂49歲寫的一幅楷書,這字功力不凡,真跡如今藏於日本!
    直到元朝趙子昂的出現,他扛起了元代「復古」的大旗,在書法的取法上以右軍為根,在行、草書上,趙子昂最初學高宗皇帝,而後聽了鮮于樞的建議從右軍入手,書風為之一變。趙孟楷書《三門記》晉人學習學書法以草書和八分書為基礎,而到了唐代以後才逐步確立了楷書為主導的學書範式。
  • 一部草書界的「無上法典」,練好這1000多字,你的書法將有大成!
    趙子昂草書《臨十七帖》草書是隸書系統當中最先形成的一種書體,從隸書到章草,從章草到小草,再到狂草,經歷了魏晉與唐代的發展,達到了一個全盛的局面。在中國的草書史中,有一部「無上法典」,這本帖堪稱草書界的「九陽真經」,後世的草書大家,沒有一個人不是從這部經典當中汲取營養然後卓然成家的。這本帖總計1000餘字,倘若學習草書,將這1000多字練好,你的草書將能有大成!這部經典就是王羲之的《十七帖》。
  • 宋徽宗寫的一幅草書,據估計能值10個億,因太過珍貴被限制出境!
    宋徽宗生平的書法作品屈指可數,最為著名的乃是他在22歲的時候寫得楷書「瘦金體千字文」,另外一件便是他在40歲時候所寫的著名的《草書千字文》。《千字文》在中國書法史上頗負盛名,這是一篇用1000個不同的常用漢字寫成的文章,每一個字都是常用字,這1000個字包羅甚廣,幾乎涵蓋了中華文化當中的所有類目,包括了諸子百家、天文曆法、為人處世等諸多方面。
  • 顏真卿72歲楷書真跡,曾被日本人搶走,如今世上只有這一件了!
    顏真卿楷書《自書告身帖》《祭侄文稿》如今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不久前在此作在日本展出過一次,引發了書法界的觀摩熱潮。其實即便沒有此作,顏真卿在楷書上的成就,也不輸於任何一位書法家。在唐代以後的書法界,以顏真卿楷書入門之人不可勝計,顏真卿是楷書四大家之一,也被有的人列為了「楷書四大家」之首,與歐陽詢、柳公權、趙子昂齊名。顏真卿的楷書作品極多,這也是他影響力較大的一個原因!
  • 中國草書的「神級水平」,看不懂的人,都說這是「鬼畫符」!
    比如說,一件作品,被練習書法的人奉為圭臬,而一個外行人卻對這幅字嗤之以鼻,他從來不會想,為什麼這些練習書法多年的人,對其苦苦臨摹,而不是懷疑自己的學識修養不夠,而生活中這些人大有人在。懷素草書長卷《自敘帖》草書作為一個獨立的書法體系,沒有練習過的人是看不懂的,哪怕一個常年練習行書、楷書的人不認識草書也屬於正常,因為你沒學過,所以不懂嘛。
  • 空海《風信帖》:此作有王羲之風範、大唐法度,深刻影響日本書法
    ,日本佛教真言宗創始人。他編撰的《篆隸萬象名義》,則是日本第一部漢文辭典,對唐朝文化在日本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另一部重要著作《文鏡秘府論》,不僅促進了日本對唐朝文化的理解和吸收,而且是了解漢唐中國文學史的重要資料。其實空海不僅在文化、佛學上造詣深厚,更是一位難得的大書法家,其書法盡顯魏晉、大唐神韻,頗有王羲之風範。
  • 北京的一位草書大師,曾閉門練字20年,800年來罕逢敵手!
    在當代書壇也是如此,北方多碑學大家,南方帖學高手也很多。在北京有這樣的一位書法狂人,他有一縷長髯,世人稱他為「髯公」,其為人慷慨俠義,結交四方名士,有著極高的聲望,他曾經閉門練字20年,成了一代書法大師,尤其在草書上的造詣,更是罕逢對手,他的一幅字被譽為書法界的珍寶,被美國珍藏之後,成為了美國的國寶!
  • 書法史上一部「草書神帖」,專家:練好這943個字,書法能有大成
    從梁代的梁武帝時期一直到唐代,在書法界王羲之的地位是無可撼動的,以至於皇家都在不遺餘力地搜集王羲之法帖,到了唐太宗時期,皇家內府所藏王羲之法帖總計3000卷。於是一項浩大的書法工程開始了,由唐太宗提議,懷仁和尚主導,集合全天下頂尖的40餘位書壇名家,耗時25年,編成一部「神帖」,這便是著名的《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 王羲之唯一真跡《喪亂帖》,差點陪葬武則天,如今卻在日本博物館
    他曾師從衛夫人,在書法上博採眾長,推陳出新,擅長隸書、草書、行書、楷書,尤以行書著長。然而,儘管王羲之書法作品十分優雅飄逸遒美健秀,引得不少人前來收藏臨摹,但其實隨著政權更迭,王羲之很多的真跡早就在輾轉中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
  • 一位和尚的酒後書法,人稱「天下第一草書」,外行說這是「醜書」
    草書在魏晉時期乃是文人士大夫日常交流的主要書體,所以草書在晉人那裡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到唐代,獨特的文化環境和兼收並蓄的大唐特點,使得書法又迎來了一次新的生機,在極大的個性解放當中,草書出現了更為博大的一種發展。
  • 流落在日本的中國國寶級文物,疑為蘇軾真跡,拍出天價後回歸故土
    在眾多豪強之中,流往日本的文物數量更多,原本日本與中國就有很深的淵源,早在唐代時,日本就受到了很深的中國文化的影響,他們的一些禪宗、習俗,包括文字,都能明顯地看到中國的影響。也因此,日本對中國的文物就更加的垂涎了。在日本的中國文物中,比如這幅《五馬圖》,為北宋畫家李公麟的名作,這幅畫的地位十分顯赫,稱得上是國寶級別。
  • 日本書法家松崎慊堂《草書千字文》,難得一見
    這位日本書法家的《草書千字文》,有晉唐餘韻,松崎慊堂(1771~1844),日本肥後人,朱子學者。松崎慊堂出生農家,15歲往江戶,入昌平坂學堂,師從林述齋,後以博學和善於考證而聞名。曾任遠江掛川藩儒官,天保年間儒學家。
  • 懷素生平最好的一幅字,超越了「天下第一草書」,實在是妙不可言
    懷素生平有兩個「天下第一」,他40歲左右寫的大草《自敘帖》,被譽為「天下第一草書」,他晚年的時候寫的一件《小草千字文》,被譽為「天下第一小草」,因為價值連城,堪稱一字千金,所以此作也叫《千金帖》。此作沒有絲毫的狂怪之氣,從筆法上看,直接「二王」一脈,筆筆皆具晉人道統,在結字上來看,此作已經將變化蘊於平和當中,達到了一種「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的境界,從整體的氣質上來看,其揮灑自如,筆力挺健,極有風神!
  • 武則天時期的狀元郎,草書超過了張芝、索靖,李白將他比作王羲之
    書法理論家施宿這樣評價他的草書:「凡人家廳館好牆壁及屏障,忽忘機興發,落筆數行,如蟲篆飛走,雖古之張(芝)、索(靖)不如也。好事者供其箋翰,共傳寶之」。唐代的草書大家皆有這樣的特點,像張旭、懷素皆是如此,興之所至,任意揮毫,往往能出佳作,施宿認為他的草書連「草聖」張芝跟索靖所比不上。
  • 內蒙一位草書大師,一天能寫3萬字,被譽為:書法史上最勤奮的人
    康裡巎巎草書《張旭筆法卷》而古代的一些書法大師幾乎都是有著優質書法資源的人,晉人的書法家一般皆為高門大姓的子弟,往往有高人傳授,而唐代的大書法家多為高官厚位者,書法資源尤其豐富,歷代的書法大師幾乎皆為士大夫階層的人
  • 臺北故宮博物院把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借給日本,你怎麼看?
    顏真卿的《祭侄稿》是一件中國書法史上和文化史上的偉大作品,書法作品不但代表唐代書法風格的新氣象,書法的內容,也是忠於國家危難之際的血淚之作。所以,《祭侄稿》是中國民族之魂的書法國寶。按照兩岸文物法的規定,像《祭侄稿》這樣的紙質文物,拿出博物館到海外去展覽,存在嚴重的運輸後患和展覽過程中,受到損壞的後患,所以,是不適合把真跡拿到海外展覽的作品。
  • 一件唐代小楷在敦煌出土,字字絕美,乃是國家圖書館的鎮館之寶!
    書法跟宗教在歷史上是有極大的淵源的,尤其是在唐代,宗教文化極為昌盛,在一個印刷產業並不成熟的時代,手抄經書便成為了一種風行的職業。據說在唐代的「抄經生」有數萬人之多,這些人來源極為廣泛,有落榜的秀才,也有寺院的僧人,甚至還有一定當朝頂級的書法家,這些人經過嚴苛的選拔考試之後,才能「持證上崗」,成為「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