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理論中,將溼氣稱為溼邪,是很多種疾病的致病根源。而且溼氣結合性很強,遇春夏的熱會變成溼熱,遇到秋冬的寒,會變成溼寒,所以老話常說「千寒易除,一溼難去」。
什麼叫溼氣
溼氣不是水,也不是汽水,而是像鼻涕一樣黏黏的東西,通常是存在骨縫關節處。溼氣排不出,睡再久也睡不夠,老是覺得困,覺得累!大家別以為溼氣是小事,如果溼氣入侵體內,在各個臟腑組織中「安營紮寨」,會成為多種疾病的源頭。
溼氣重的人,通常有3種表現
1.舌苔厚
「舌為心之苗」,健康的舌頭表面應為紅色,看上去很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輕薄且非常乾淨。如果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溼潤,則要小心體內有了溼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發膩,則要小心體內有了溼熱。
2.大便不成形
正常的大便,通常是黃金色的固柱體、香蕉形的,很通暢。
體內溼氣過重,通常會導致糞便水氣過重造成粘連。因此如果大便不成形,長期便溏,大便完了之後,總會有一些粘在馬桶上很難衝,要小心體內溼氣過重。
3.晨起睏乏
早晨起床時,總是覺得身上有種東西在包著,懶得動彈,感覺還是睏乏,要小心體內溼氣過重,中醫講「溼重如裹」,這種被包裹著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溼氣的感受,好像穿著一件洗過沒幹的襯衫似得那麼彆扭。
溼氣有兩大來源
一是外部:氣候潮溼,久居溼地,涉水淋雨,溼邪可以外侵襲人體。
二是內部:體內臟腑功能不調,也可導致溼邪內生。
其中,又以飲食不當導致的脾胃功能失常最為常見。
這2種「溼氣菜」,溼氣重的人,最好少吃
這兩種菜就是以辣著稱的—湘菜和川菜
雖說辣椒有祛溼的作用,但是吃多了,反而會加重體內溼氣,這是因為吃太多辛辣食物,會生內熱,而熱邪常和溼邪易結合成溼熱,一起「狼狽為奸」,成為致病的根源。
推薦「3方」,祛溼氣
1.吃桑枝黑豆胡椒根
桑枝祛風除溼,黑豆補腎益陰,胡椒利溼消腫,三物相配,可幫助祛溼健體。
推薦桑枝黑豆胡椒根,取桑枝30克、黑豆50克、胡椒根50克、豬瘦肉350克,食鹽適量,材料洗淨,鍋內加入適量清水煮沸,放入上述材料,小火煮1小時,調味即可。
2.茯苓雙豆祛溼湯
茯苓利水滲溼、寧心健脾;赤小豆排毒消炎、促消化;扁豆消暑化溼,三物相配,可幫助祛溼健體。
材料:茯苓30克、赤小豆30克、炒扁豆20克、陳皮5克、生薑2片、瘦肉300克
製作方法:將茯苓、陳皮洗淨、生薑切片備用,赤小豆、扁豆用清水洗淨,浸泡數小時,瘦肉洗淨切大塊,將所有原料放入大燉盅內,加適量清水,加蓋後隔水燉2小時,即可調味食用。
3.常拍揉「3窩」
腋窩
在腋窩處有極泉穴,是心經的重要穴位。
方法:沒有時間次數限制,可以經常按揉來疏導心經鬱火。
肘窩
肘窩外側的曲池穴是人體關鍵「排汙口」,經常拍揉,可促進身體排毒。
方法:每天早晚可用拇指指腹輕輕按揉肘窩,每次1-3分鐘即可,有助促進身體排毒。
膕窩
拍打膕窩中心的委中穴,同樣也能達到促進身體排毒的作用。
方法:每周或隔周在肘窩、膕窩處連續拍打5-10分鐘,會出現青、紅、紫、黑等不同顏色的毒物反應物。
圖片全部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