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茶餐廳:靚仔的意思是白飯
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匯點的國際大都市,一直是全世界公認的美食天堂。但說到底,起源於香港快餐食肆的茶餐廳,才是香港人的「大眾食堂」。作為最草根、最本土的飲食場所,茶餐廳流行多年後仍深為香港人鍾情。
香港的電視節目、電影、音樂錄像帶等,往往都有在茶餐廳內拍攝的情節,例子有動畫麥兜、梅豔芳和鄭秀文2002年合唱《單身女人》的音樂錄像帶,由此可見茶餐廳的普及程度。
香港茶餐廳的興起與社會的發展是同步的。據香港學者介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香港一些住宅區的附近有不少大排檔。戰後,香港受到西方飲食文化影響,但當時一來早期西餐廳為洋人所開,不招待華人,二來本地人也不願與殖民者同室而坐,且這類食肆收費昂貴,故輾轉出現華人開設的冰室。
冰室本來是以提供咖啡、奶茶等飲品為主,也出售三文治、多士等小食,但絕不賣飯。部分冰室還自設麵包工場,製造新鮮麵包、蛋撻等。後來,隨著香港經濟發展,冰室提供的食品種類增加,乃演變成為今日的茶餐廳,提供傳統中國小炒及各種歐美食物。
香港茶餐廳充滿著平民氣氛,它承載著本土文化,給人一種「街坊」的親切感。據業界人士透露,茶餐廳侍應替客人寫菜單時,通常會使用一些速記符號,以節省時間。例如他們會用「反」代替「白飯」,又或者用「0T」代替「檸檬茶」(「零」與「檸」音近)。這是因為過去擔任茶餐廳侍應的人,文化水平比較低;亦因為茶餐廳的步伐一般相當急促,侍應並沒有太多時間每一個字寫到單上交到廚房去。
在香港茶餐廳,還有一些經典暗語,不熟悉香港文化的人經常會鬧笑話。譬如,在茶餐廳裡聽到「靚仔、靚女」,千萬不要以為是在叫自己,因為夥計們實際是在叫「白飯和白粥」。在茶餐廳裡,「靚仔」其實代表白飯;而「靚女」則代表了白粥。另外,在茶餐廳裡,「下火」指的是皮蛋瘦肉粥,「06」指的是檸檬可樂,「206」是熱檸檬可樂,「306」則是檸檬可樂加姜。 作為香港獨有的飲食文化,茶餐廳亦自有其一套經營手法。與西餐廳不同,大部分茶餐廳在顧客坐好以後會先給客人每人一杯茶。這杯茶一般都是淡而無味,香港人通常都會將其用作清洗餐具之用。
由於茶餐廳方便快捷,與爭分奪秒的港人生活節奏十分合拍。時至今日,茶餐廳在香港飲食文化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大街小巷,無倫是繁華鼎盛的中環,還是僻靜的屋村裡,都必然有茶餐廳的存在。在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不少政府高官如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更曾公開表示愛好茶餐廳食品,作為支持香港本土文化、貼近普羅大眾生活的一種表示。而香港民政局局長何志平則只喜歡坐在廟街美都餐室的2號桌。
調查顯示,近五成港人受訪者稱茶餐廳是他們外出午膳時最常光顧的地方;而「十個最代表香港的設計」評選中,茶餐廳得票排名第一,成為港人眼中「最香港」的設計。排名第四位和第六位的菠蘿油(麵包)和鴛鴦(飲品),兩樣都是港式「茶餐廳指定食品」。十項「最代表香港」,竟有三項緊扣「茶餐廳」主題,由此可見,香港人多麼地喜歡茶餐廳。2007年4月,香港政黨民建聯要求政府申請把茶餐廳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隨香港回歸祖國,香港茶餐廳亦開始衝出羅湖橋,在內地遍地開花。現今珠三角,無論在大街小巷抑或大型商場內,港式茶餐廳到處可見。以上海為例,在短短數年間,茶餐廳由數間發展到數十間。
如今,港式茶餐廳文化已是中西薈萃、不分國界。「快、靚、正」之餘,食客更期望在茶餐廳吃得健康,不變的大抵是一杯一件所散發的香氣,和那幅在茶餐廳才看到的眾生相。
(責任編輯:車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