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晉陝峽谷第一村」,人才輩出,2舉人4進士6知縣53秀才

2020-12-18 旅圖客

發源於青藏高原的母親河黃河,在流經了幾千公裡後,來到了黃土高原,衝出了一條巨大的峽谷,一邊是山西省,一邊是陝西省,這就是晉陝大峽谷。

晉陝大峽谷,古村落星羅棋布,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位於佳縣境內的木頭峪村。

木頭峪在過去也叫浮圖峪、浮圖寨,它坐落在晉陝大峽谷黃河灘上,距離黃河古渡口不遠。這裡風景優美,棗樹遍地,在歷史的長河中,人才輩出,被譽為「晉陝峽谷第一村」。

歷史上,木頭峪是重要的軍事要塞,在宋朝的時候,就修築了古寨和古堡(浮圖寨名字的由來)。1946年,八路軍120師部隊被服廠在這裡駐紮,現在還有紡織廠舊址,是一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木頭峪的明清古建築很有特色,以至全國各地的攝影師、畫家都來探訪。木頭峪古村落,可以說是一個石頭砌成的世界(黃河峽谷,石材豐富,就地取材),石窯古宅、石頭門洞、石板鋪街,南北通透,東西相連,布局整齊,穿梭其中,為古人的智慧所折服。

木頭峪歷來有著尊師重教的傳統,村內興辦私塾學堂,為各行各業培養出了大量的人才。苗氏家族是醫學世家,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為佳縣人民所稱頌。曹氏戲班唱念做打,走南闖北演出,在晉陝蒙赫赫有名。據史料記載,僅清朝木頭峪就走出了2位舉人、4位進士、6名知縣、53名秀才,人數之多,實為罕見。

木頭峪適合慢節奏生活,你可以住在這裡,仔細品味這裡的一磚一雕,一楹聯一牌匾,一學堂一戲樓。徜徉期間,時間仿佛凝固,靜靜地思考,慢慢地轉悠,讓身體和靈魂得到片刻放鬆。

相關焦點

  • 木頭峪:晉陝峽谷第一村
    讓專家學者給予其「陝晉峽谷第一村」如此高的評價?近日,記者走進佳縣木頭峪,揭開了這座古老村鎮的神秘面紗。一進木頭峪村,一座質樸的村鎮便印入眼帘。目睹一座座不失古意的居民大院,仿佛穿行於古老的歷史當中。雖然有的院落年久失修,已面目全非,但仍能隱約看出曾經輝煌的印記,這些景象是否能喚起你的鄉愁記憶呢?
  • 秀才、舉人、進士對應現代教育中的什麼學歷?狀元相當於院士
    科舉號稱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參加科舉的人員中有秀才、舉人、進士等稱號。那麼,這些稱號有什麼來歷,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呢?舉人原意是指被舉薦的人,因為科舉考試之前實行薦舉制度,各地人才因為孝廉或者其他才能被舉薦做官。明清時代的科舉考試中,秀才經過各省舉行的鄉試,中舉後被稱為舉人。中了舉人就意味著一隻腳已經踏入仕途,即使在全國級的會試中落榜,也有作學官、當知縣的機會。
  • 古時的秀才、舉人、進士、狀元,相當於現代的什麼職務?
    在古代成為秀才,就現已是國家認可的統治階級的一員了。具有免稅免徭役,見官不跪,過堂免刑等特權。每次查核的最高一級廩膳生員,還能夠享用國家補助,為當地上的童生作保。秀才就相當於現在的985院校碩士,人數不少,許多村都能有1-2個。大約和現在的底層一線公務員相當,等第不入流,考不上舉人、進士的話,能夠當私塾先生混個溫飽,官職沒有,而且永遠無法晉升。
  •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榜眼、探花,這幾位區別是什麼?
    由高及地排名依次是 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貢士>舉人>秀才 。中國科舉制度,大致可以分為6級。依次是縣試、府試、院試、鄉試 、會試、殿試。成為了秀才並不等於就獲得了鄉試的資格,根據明朝史書記載,秀才在參加鄉試之前先要通過本省學政巡迴舉行的科考,成績優良的才能選送參加鄉試。舉人:鄉試中舉的人,稱之為舉人。鄉試是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試本地人,一般在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明清時代,正常情況下,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又叫鄉闈。
  •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 您不感到熟悉而陌生嗎?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這些詞語您肯定耳熟,我們周圍有不少鄉村和小地方,有用這些詞語來命名的,但我們知其然未必知其所以然。院試在省城考試,由省學政主持,通過者即為生員,又稱秀才,俗稱相公。有了秀才的「功名」後,在地方上會受到一定的尊重,也會享有一些特權。例如,免除差役、徭役,可以免交本人的公糧,見知縣時不用下跪,知縣也不能隨意對其用刑,遇公事可以稟見知縣,等等。明清時期,鄉試、會試、殿試才是正式的科舉考試。
  • 秀才、舉人、進士,到底哪一個才是鐵飯碗?
    對於一個生活在明清時期的讀書人來說,他們可以通過童生試成為秀才,通過鄉試成為舉人,通過會試、殿試,成為進士。三種難度不同的選拔級別,理論上確實可以讓朝廷選拔到最聰明、最有能力的官員。為了鼓勵更多人參加科舉,朝廷也給這些讀書人相應的待遇。而對於這些讀書人來說,最好的待遇,基本莫過於獲得官職。
  • 進士、舉人、秀才分別對應現在的什麼學歷?我這樣劃分對不對?
    它們分別為:進士、貢士、舉人、生員(秀才)以上順序由高到低排列。後來範進被錄了個第一,這就是俗稱的生員,即秀才了,也俗稱相公。但是這個秀才沒有什麼含金量,譬如《武林外傳》中的秀才一輩子都卡在這裡了。所以我把這個秀才對應在我們的高中學歷上,屬於那種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位置。
  • 明清時期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的什麼學歷
    因為秀才是由每個省選出,所以就有人認為,秀才大概相當於現在的普通本科生,也有人認為是重點本科生。還有種觀點認為,清朝後期每年約錄取2萬名秀才,而全國約有40-50萬秀才。每年錄取的秀才約佔人口的1/15000。目前,我國每年錄取博士7.5萬人約佔人口的1/20000。因此,有人認為,秀才相當於現在的博士。
  • 古代秀才,舉人,進士,狀元,對應當今是什麼身份?
    取得秀才身份後,算是國家正式承認的知識分子了,尚未有做官資格,但免交人丁稅、免傜役,可到府、州、縣學學習,為鄉試做準備,也可開講授徒辦私塾成為教育工作者,比如魯迅筆下三味書屋中的壽鏡吾老先生,在考取秀才後,不想走讀書做官路,選擇了塾師為終身職業。秀才還可以到官府充當幕僚,即我們平常所說的吏。官吏官吏,官是官,吏是吏,有品才能稱官,無品稱為吏。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
    縱觀古代學子成名之路,無非就是學子成為秀才,進而成為舉人,最後成為進士。講到這裡,大家一定非常好奇,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放到今天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學歷?至於古代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還要追溯到科舉制度的起源和發展。
  • 古代「秀才、舉人、進士」,放到現在是什麼水平?秀才比考大學難
    說起古代的秀才、進士、舉人等稱謂,我們不得不先來說一下古代的科舉制度,古代戰國時期,中國還沒有得到統一,各國是有各自的語言和文字的,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才實現了文字的統一,但是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的文化差異比較明顯,文字、語言、風俗都各不相同,如果任由各種語言習慣各自發展,就無法形成文字真正的統一
  • 江西一千年古村,出過34名進士、78名舉人,被譽為「千年第一村」
    江西一千年古村,出過34名進士、78名舉人,被譽為「千年第一村」,近年來,旅行也逐漸融入人們的生活,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自然風情、歷史人文景觀,隨著旅遊業的發展,人們可以去不同的地方,感受不同的人文風情, 現在一些有特色的村莊被開發成旅遊勝地, 今天,小編將介紹支撐千年文明的古村。
  • 古代秀才、舉人、貢士、進士考中難度有多大,分別能當什麼官?
    我們習慣於把那些考的好的,學的好的學生說成小秀才,也有很多人說,我要是在古代如何如何,我們今天就來好好說道說道那些秀才,舉人等等我們熟悉又陌生的身份考中難度有多大。 孔乙己花了一輩子連個秀才都沒撈到,範進中舉和中秀才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這些不是沒有原因的。
  • 在古代,進士、舉人以及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放在現代,相當於什麼學歷呢?有人說童生相當於高中畢業;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你覺得呢? 古代之所以如此重視教育,一部分原因是為朝廷選拔有力人才,另一方面是因為讀書確實可以為自己謀一條不錯的生路,類似於我們現在常說的「書中自有黃金屋」。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狀元擺到當今社會是什麼地位?不簡單!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狀元擺到當今社會是什麼地位?不簡單! 由於現代的通訊技術極度發達,導致你我普通人能夠接觸到很多我們這個階層一輩子都接觸不到的東西。我們得以窺見頂層人物生活中的一斑,這讓現代人尤其知識分子的眼界普遍提高到了與自身地位不適應的層次。看待古代的問題,要用古人的眼光。
  •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榜眼、探花是什麼關係呢?
    通過縣級別的考試(每年一次)稱秀才,這時候就是有功名在身,可以不用參軍,上公堂不用下跪。通過了地方上省級別的考試——鄉試(每3年一次)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含金量如何?在如今都對應什麼級別人物
    科舉中經常會提到秀才、舉人、進士,狀元很多人並不太清楚這其中到底有什麼關係。古代考試也分場次等級的,就像如今我們中學有中學的考試評選,高中有高中的評選,在古代主要分四個等級。第一個等級叫院試,考試通過你就是秀才,但是前提是你必須通過縣試和府試(通過這兩個考試,你的身份是童生,童生跟年齡沒有關係,秀才只是一個身份,並不是一個官職,表明你現在是一個有文化的人了)那麼秀才相當於,今天我們一個什麼水平呢?
  • 歷史中,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榜眼、探花!各指什麼?
    縣州級考試稱為童試,童試分為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通過童試的學子統稱為生員,也就是秀才,之後進入府、州、縣學進行學習。生員分為三等,廩生、增生、附生。官府提供膳食的叫廩生,定員以外增加的叫增生,廩生、增生之外再增加的附在最末的叫附生,優劣大家一看就明白了。童試也是海選,科舉的正式選拔要從鄉試開始。鄉試是由各省舉辦的地方考試,三年一次。
  • 從秀才到進士:一個讀書人的科舉之路
    通常都要歷經童生、秀才、舉人、進士四個階段,才能最終修成正果。要想知道古時讀書人的科舉之路,那麼首先就要了解什麼是童生、秀才、舉人、進士,以及讀書人是怎麼考取這些功名的。童生,是研習科舉的讀書人在未考取生員(秀才)資格之前的名稱。未中秀才之前,不管年齡大小,縱然考到七老八十,都被叫作童生。而童生也是需要考試的,叫作童子試,亦稱童生試、童試、小考。
  • 古代科舉考試 秀才、舉人、進士,地位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官員
    我國古代,考中秀才就已經有特權了,可以免稅免除徭役,過堂免刑等特權,級別和一線公務員相當,但是沒有品級,如果考舉人不中的話,可以選擇當個私塾先生混個溫飽,相比於普通百姓已經非常令人羨慕了!能夠考上舉人就算敲開了官場的門了,舉人不僅能夠享受國家的津貼,還能免除地稅一二百畝,十幾戶人家不用服徭役,如果進入仕途,能力還可以的話,最後能混個知府噹噹,不入仕途的話也是個大財主。範進中舉前後的反差,就可知道舉人是非常厲害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