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怎麼開盞?使用建盞需要注意什麼?

2020-12-16 拾藝文玩

對於建盞,許多盞友都有不少的疑問,像一些盞友們在收到心愛的建盞時,都很好奇應該怎樣開盞,在使用的過程中又需要注意什麼。

建盞開盞的正確姿勢

在剛收到建盞的時候,可以用武夷巖茶或別的橙色茶湯去煮建盞,時間在三到五分鐘即可,不需要長時間泡煮!

使用建盞注意事項

●建盞也愛乾淨,要經常清潔建盞。

●如果想養建盞的七彩光,千萬不要急於求成,有盞友會直接將熬好的濃濃的茶湯去泡建盞,這種做法小編是不建議的,還是慢慢養比較好~

●千萬不要用細砂布砂紙拋光布等擦拭建盞,這樣很容易損壞您的建盞表面。

●收藏建盞更是要格外小心了,將其放置在安全的地方,不然一不小心將您的建盞磕了一個大口子!

●用完建盞喝茶後,最好再將其用開水燙一下,然後用清水衝乾淨放置在通風處即可。

●一個建盞最好只泡一類茶,這樣泡出來的茶味道更純。

小心呵護您手中的建盞,願我們都能享受養盞的過程!

相關焦點

  • 建盞開盞正確方法是什麼?新盞煮一煮更好?如何妥善護養建盞?
    喜歡建盞的朋友,若是得到一隻心儀的盞,往往在第一時間就愛不釋手,仔細把玩。但有些盞友在入手建盞之後,卻是第一時間表達了自己的疑惑:建盞如何去處理才能正常使用?需不需要煮盞?需不需要要開盞?又該怎麼開盞呢?
  • 茶具知識|建盞如何開盞養盞?
    紫砂壺開壺的步驟較為多,講究比較多,建盞的「開盞」並沒有像它那樣複雜,而是比較簡單的。建盞是土與火的藝術,所以在燒制的過程與出窯後都有灰塵藏於縫隙內的可能,所以新購買的建盞,不論是普通建盞還是名家精品盞,在正式使用之前,都需要將建盞進行清洗,也就是「開盞」,具體做法如下:1、燒一壺水,選用的水需是礦泉水或桶裝水。
  • 建盞怎麼開盞?新盞和老盞開盞時有什麼區別?
    對於建盞,許多盞友都有不少的疑問,像一些盞友們在收到心愛的建盞時,都很好奇應該怎樣開盞,新盞和老盞開盞時有什麼區別?新盞類似於紫砂壺,開盞方法:先用清水煮盞30分鐘,除去建盞的灰和土味,然後用茶水煮沸,小火沸騰慢燉,1~2小時即可。
  • 建盞收藏需要什麼技巧?玩盞之時有哪些事項要注意?
    接觸建盞時間長了。很多人都知道,玩盞不僅要對建盞情況瞭然於胸,更要懂得玩盞之時,要注意的一些事項。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不要幻想著一天就能成為建盞收藏家。玩盞,不是說你有錢就可以收到極品建盞,更多的是要看緣分。
  • 建盞一般多少錢?盞友平常最多的問題都是什麼?要如何選擇建盞?
    事實上,僅從圖片來看, 有盞是很難判斷好壞得到,還有不少根本就認不出來這到底是不是建盞,特別是哪些顏色非常鮮豔的盞。新手玩盞,被一些花裡胡哨,造型怪異的盞所迷惑,其實很正常,但正常歸正常,這終歸是一個誤區。真正的建盞,不一定僅僅好看,它更要耐看。
  • 建盞保養有哪些小技巧?新買的建盞如何開盞,又怎麼才能養七彩光
    不過不少盞友在入手心儀的建盞後,卻不明白如何把盞養好,如何讓建盞發揮更多的應有的價值。還有盞友疑問,建盞怎麼開盞,怎麼保養,怎樣清洗?因此本文主要就談一談建盞的養護問題。所謂建盞開盞,事實上本來沒有這個東西的,可能是玩紫砂壺的朋友開始玩建盞了,「開壺」這個名詞就變成了「開盞」。
  • 假建盞的特點都有什麼?怎麼區分建盞和仿製建盞?宋韻建盞解析
    建窯建盞,屬於釉瓷,被譽為瓷壇黑珍珠,很多人都為之喜愛。但喜歡歸喜歡,好多人還是不懂得怎麼辨別真偽建盞。因此,咱們就從三個方面,來談一談怎麼區分建盞和仿製建盞。仿盞則是不夠嚴格,足腹部交接不夠清晰,足牆上下寬窄不均勻,足根表面不平,足根底面往往呈現旋坯線條痕跡,會給人一種比較草率的感覺。正宗建盞比較規整,仿盞與之相比,形體偏矮的趨多,口徑高度相同的情況下不如建盞豐滿,略顯瘦削。
  • 建盞怎麼養七彩 方法不對 上萬的盞都是白搭
    建盞就是在濃厚的鬥茶氛圍下的產物,不僅符合當時實用的需求並且帶有獨特的美學魅力,建盞的窯變幻彩是自然的饋贈。但是還有一種是喜歡用建盞喝茶的盞友們更青睞的建盞在日常使用中的茶變萬象,感受養盞過程中的一期一變。但是不懂得養盞的話,上萬的好盞也會如明珠蒙塵,最後「泯然眾人矣」。
  • 建盞是什麼?有什麼特點?十個建盞小知識,讓你秒懂建盞
    什麼是建盞?以實用性來說,建盞因鬥茶而生,現作為飲茶器具滿足日常品茗所需。以觀賞性而言,建盞釉面粗看漆黑、平淡無奇,細賞內裡萬千芳華斂於其中。猶如黑珍珠高貴典雅,魅力四射但不過於張揚,蘊藏著無限的能量,給人以神秘之感。如果你還不知這一時席捲萬戶的品茶神器到底是什麼的話,就跟著小編來全面認識下這顆「黑瓷」中的大溪地—建盞。
  • 假建盞都有什麼特點?真假建盞一定要認清,扒開假建盞的外衣
    聽說建盞喝茶有諸多益處,很多盞友就開始踏上尋盞之路。但真真假假,挑選起來真的很讓人頭痛。建造假史,也可以說是讓盞友們深受其害,更讓很多喜歡建盞卻還沒入手的新玩家們望而生畏,今天咱們就來帶大家扒開那些假建盞的外衣,知道假建盞都有什麼特點,認清到底什麼是真假建盞。假建盞有啥特點?咱們先說一說假建盞,業界早有定論,無鐵胎非建盞!
  • 建盞喝茶的好處是什麼?建盞到底能夠帶給我們什麼?
    可能不少朋友都有過這樣一個疑問,建盞到底能夠帶來什麼?花費那麼貴的價錢去買一隻建盞,是不是值得?其實,對於不了解建盞的朋友來說,肯定是不值得,但若是喜歡建盞,那去收一隻心儀的建盞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即便那隻建盞非常昂貴。
  • 如何鑑別兔毫建盞?兔毫盞該怎麼養,和其他建盞有啥區別?
    兔毫建盞有哪些顏色? 兔毫盞黑釉均勻的細筋,取決於像兔子毛髮的形狀,只要細長柔韌的,故命名為兔毫盞。條紋兔毛長,是直的,立體感強,斑紋邊界標誌應清晰。兔毫釉經典主要有銀毫,青毫,金毫,紅毫等的顏色。 銀兔盞:胎骨似鐵。
  • 建盞喝茶的好處有什麼?怎麼選擇茶盞?挑選之時需注意哪些?
    有人疑惑:不就是喝茶嘛,為什麼非要選擇建盞,其他杯子也可以啊?其實選擇一隻好的茶盞,足以影響到品茶時得到感覺。用不同質地、顏色、形狀、大小、高低、薄厚的茶盞來進行品茶,茶湯的香氣和味道,可能就會呈現出一種不同的氣質,很多時候甚至會差距大到,令人感到驚訝。
  • 為什麼人至中年要養盞 建盞到底有啥好處
    人生在世,不僅要"修身",更要"養性",人們在養盞的過程往往能夠更好的"養性",養盞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耐心、心平氣和,如果一個人心浮氣躁,做事毛手毛腳是絕對養不好盞的。試想一下,在快節奏的生活環境中偶爾用建盞品上一杯茶,就仿若在無盡的繁忙中為自己開拓了一片淨土,心態也就會自然而然的跟著養盞平和下來,豈不是和陶淵明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有異曲同工之妙?
  • 你一定要注意做這些「建盞」騙局 建盞真假要認清
    隨著建盞突然的"過度曝光",讓很多之前從未聽說過建盞的人感到迷茫,"建盞究竟是什麼?"成為了很多人的心聲,而在見過建盞的"廬山真面目"的人會大失所望且更加迷茫:為什麼這樣一個"黑不溜秋"造型單一的東西會受到那麼多人的喜歡,並且還如此昂貴,這真的不是騙局嗎?這真的不是炒作出來的嗎?這樣的疑問越來越多,久而久之便傳出了"建盞是騙局""建盞是炒出來"的謠言。
  • 建盞的胎有多少門道?要懂建盞,形與色缺一不可
    除了最為人熟知的傳統四大器型外,建盞的胎骨還有什麼門道嗎?且看本文慢慢道來。 蔡襄所說的「色紺黑坯微厚」,不少人只注意到「厚黑」之態,然而這個「厚」並不是一股腦地變得笨重,而是古代人經過無數次的實驗下不斷改進的符合人體工程學的「微厚」。
  • 建盞杯底的「瑕疵」是什麼?現代建盞和宋代建盞有啥區別?
    建窯建盞,專門指福建建窯燒制的瓷器茶盞,由於皇帝為代表的權貴對鬥茶的代表與推崇,被譽為「宋代第一茶器」。 一般來說,建盞闊口小足,胎體厚重,瓷胎質地粗糙,足底因不施釉而胎體外露。建盞採用水吉含鐵量高的紅褐色粘土,,露出的胎體呈灰黑色,一般稱為鐵胎。
  • 你的建盞養出的「七彩」是真的嗎?養盞到底有什麼講究?
    想必很多盞友都知道,建盞如果使用時間長了,不日常清潔的話,會形成一層茶葉汙垢,但有也會有不少盞友誤認為這是他們養出來的七彩寶光。建盞養成色彩確實美麗,想把建盞養出彩的想法,絕對沒錯。但是偽七彩可是日常使用清潔工作不到位,形成的問題,是沒有喝完或放得時間較長的茶水、或沒有得到及時清洗使用過的建盞暴露在空氣中,茶葉中的茶多酚與茶鏽發生化學反應形成的。若是只從健康角度考慮,建盞和其他茶盞沒什麼不同的,不清洗不衛生。因為長時間不清洗的建盞,是黴菌滋生的溫床。
  • 建盞是什麼?一隻油滴建盞,帶你重新來真正認識建盞
    建盞是什麼,相信大家應該看了好多這類的標題的文章,但是大部分可能覺得還是比較專業化不好理解或者與實際的建盞聯繫不起來等等,今天小編就以一隻油滴盞為例給大家介紹一下,有不懂或者不明白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在現代,相對於其他器型,比如撇口盞、斂口盞、敞口盞,束口盞更受歡迎,這個器型大家比較喜歡,其次,束口盞相對於其他器型也更好燒制一點點。接下來,我們來看下,這隻油滴盞的外部,看到這個底部,大多數的人是不是覺得是瑕疵呢?
  • 建盞為什麼那麼牛?給你八個愛上建盞的理由
    宋微宗趙佶在《大觀茶論》:「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 中有指明宋代點茶需要的烏黑色瓷器建盞。由此可定論建盞是宋代御用茶器。 7、 建盞喝茶有保健功效  因為建盞在胎釉中含有二氧化矽、三氧化二鋁、三氧化二鐵、氧化鈣等化學成分,所以建盞的高含鐵量在使用過程中能不斷的釋放二價鐵離子,又能吸附水中的氯離子,很容易被人體吸收,從而增加血紅蛋白的載體及紅細胞的功能執行。可預防貧血、高血壓,能調節人體中樞神經,達到舒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