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世紀蔓延歐洲的「黑死病」,緣何成為「文藝復興」的導火線?

2020-12-12 鴻鵠迎罡

文·段宏剛

歐洲歷史有四個時代,分別是史前時代、古典時代、中世紀、近現代。

公元前8世紀以前漫長的蠻荒時代,被稱作歐洲史前時代。此時的歐洲處在原始社會時期。

古典時代從公元前8世紀古希臘人定居愛琴海為開端,到5世紀中後期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滅亡為止,前後延續1500多年。此時的西方,處在奴隸制社會階段。

中世紀從西羅馬滅亡為開端,到14世紀文藝復興開始為終結,前後延續將近1000年。此時,西方處在封建社會時期。

近代以14世紀為起點,是隨著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宗教改革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發生,作為開始的標誌,從此後,西方告別封建社會,步入資本主義社會。

位居歐洲地中海東北部的愛琴海一帶,被譽為西方文明的發祥地,這裡氣候溫暖溼潤,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擁有湛藍純淨的海水,蜿蜒曲折的海岸線,星羅棋布的海島,自然天成的港灣,宛如一個風景如畫的水域伊甸園。

古希臘地圖

公元前800年左右,古希臘人發現這塊風水寶地後,即刻在這裡安居下來,投入崇高熱情,開始建國立邦,興家立業,促使一座座富麗堂皇的城市拔地而起,同時,他們推崇尊師重教的理念,發揚開拓進取的精神,大力發展經濟貿易和科學文化,建立了以城邦聯盟制為主體的古希臘(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由此創造了輝煌燦爛的西方古典文明。

跟古希臘人並行的古羅馬人,先後建立羅馬王政時代(公元前753年——公元前509年),羅馬共和國時代(公元前509年——公元前 27年)、羅馬帝國時代(公元前27——476年——1453年)三個政權。

其中,羅馬帝國時代又分為西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476年)和東羅馬帝國(476年——1453年,又名拜佔庭帝國,跟中世紀時間跨度吻合)。

由於古希臘文明體系非常先進,很快漂洋過海,得到了古羅馬人的認同,古羅馬人把古希臘文明忠實地傳承下來,在前期繼續發揚光大。

然而,從公元5世紀後期開始,也就是西方歷史步入東羅馬時代,一切都變了。

在476年9月某天,驍勇善戰的日耳曼人攻陷羅馬城,廢除了末代君主羅慕路斯二世,西羅馬帝國隨即滅亡。

由此,西方古典時代徹底結束,進入到漫長的中世紀。

西羅馬帝國滅亡

中世紀被史學家看作是西方歷史上不堪回首的痛點,因為「神權思想」在此時發展到頂峰,神權思想推崇「君權神授」的宗旨,認為一切眾生的權利包括國王或皇帝的權利,都是神明賦予的,眾生要對神明無條件服從。教皇被認為是神明的代言人,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甚至連國王的加冕都要看教皇的臉色,國家長期處在神權與王權的二元統治制度之下。

代表世俗權力的王權,一直被神權壓制著,為了爭奪最高統治權,雙方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一直貫穿於整個中世紀。直到中世紀末期,王權才翻身做主。

教皇利用教會控制人們的思想,對不合乎《聖經》的一切東西進行嚴厲打壓,科學思想被嚴格封鎖起來,導致整個社會缺乏應有的創造活力,各行各業的發展停滯不前,甚至呈現出倒退的跡象。因此,中世紀有一個貶義色彩濃厚的別稱——黑暗時代

在這漫長的1000年中,天災人禍頻繁發生,導致人口數量不斷減少,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上到國家,下到老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中。

人禍源於中世紀的戰爭相當頻繁。

概括起來,戰爭的主要種類有宗教戰爭,國家戰爭,民族戰爭。

宗教戰爭以「歐洲十字軍」九次東徵最具有代表性。為了擴張領土和掠奪財富,信仰上帝的歐洲人跟信仰真主的西亞人,從11世紀末期到13世紀末期,進行了長達兩百多年的宗教戰爭,雙方死傷人數不計其數,許多城池和村莊在戰火中被毀於一旦,變成不毛之地。

中世紀地圖

在中世紀,歐洲大部分國家採取王國制度,由於歐洲民族眾多,幾乎每個民族都建立了以本民族為主體的王國。面積約為1000平方公裡的歐洲大陸,分布著大大小小許多王國,由於狼多肉少,每個王國之間,為了搶佔資源,爭奪利益,經常大打出手。

著名的「英法百年戰爭」,堪稱國家戰爭的代表。大不列顛王國與法蘭西王國之間為了爭奪一畝二分地,不惜耗費116年用武力解決問題,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長戰爭的記錄。

民族戰爭主要體現在一個王國內,不同民族之間的爭鬥,以英格蘭人和蘇格蘭人之間的恩怨情仇最有代表性。

不論是哪種形式的戰爭,都是人禍所致,給歐洲帶來的災難和傷害是不言而喻的。

比起人禍,天災所帶來的傷害,有過之而不及,它不但剝奪人的生命,更會摧毀人的精神、意志和人性。

中世紀的歐洲,先後經歷了兩次大規模的天災,都跟鼠疫有關,第一次是發生在6世紀的「查士丁尼瘟疫」,第二次則是流行於14世紀的「黑死病」,又名「歐洲中世紀大瘟疫」。

史書記載,這兩次瘟疫總共奪走6000多萬人的生命,尤以第二次更為嚴重,對歐洲各國的打擊是致命的,歐洲各國艱苦創業、自力更生幾百年後,才基本上恢復元氣。

十字軍東徵

第一次瘟疫發生在540年——590年,此時,因為拜佔庭帝國皇帝名叫查士丁尼一世(527年——565年),就以皇帝名字來命名這次瘟疫。

畢竟,第一次瘟疫發生的年代過於久遠,距今超過1500多年,史書上留下的資料很少,只記載了零星片段。這次瘟疫大約起源於非洲尼羅河中遊(今衣索比亞)一帶,然後沿著尼羅河傳播到埃及亞歷山大港,再由埃及港口漂洋過海,傳到南歐,最後席捲整個歐洲。

當時帝國面積為360萬平方公裡,人口超過4000萬,疫情延續半個世紀之久,保守估計,在這次瘟疫中,歐洲至少損失了一半人口,對拜佔庭帝國造成了致命影響。

史書上記載了一個小插曲。在查士丁尼一世去世不久,帝國軍隊要出徵時,通常能召集到一支人數在2.5——3萬人的隊伍。但到了7世紀初期,瘟疫徹底結束時,由於人口損失過多,已經很難組織起一支超過1萬人的軍隊,拜佔庭帝國只好收回向外擴張的野心。

14世紀發生的「黑死病」,則留下了較多文字記錄,來看看它究竟有多麼可怕?對歐洲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黑死病」由「鼠疫桿菌」引起,關於它的起源,歐洲學界一致認為,是從西亞的加法城傳入歐洲的。把「黑死病」看作是歐洲歷史上,乃至人類歷史上最為慘重的天災,並不為過。

上帝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首先瘋狂的是義大利。

中世紀的城市街道

1347年9月,秋高氣爽,美麗的義大利南部港口城市墨西拿的碼頭,吞吐著南來北往的船隻,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然而,誰也沒有想到,致命的鼠疫桿菌被悄悄帶進這裡。

緊接著,鼠疫悄無聲息地沿著水路入侵到義大利北部港口城市熱那亞,繼而攻破著名水城威尼斯,以及法國東南部著名港口城市馬賽。

到1348年3月,瘟疫以強大的攻勢迅速搶佔了義大利中部文化名城、商業中心佛羅倫斯。因為這裡經濟繁榮,人口稠密,歐洲不同國籍和民族的人,在這裡多有活動,瘟疫似乎找到了用武之地,肆意蔓延起來。

一下子,佛羅倫斯許多人被感染,整座城市陷入了巨大災難。很快,「黑死病」以佛羅倫斯為中心,用一個月時間佔領了義大利全境。整個義大利徹底瘋狂了。

之所以被稱作「黑死病」,是因為根據患者的病症特點來命名的。

佛羅倫斯醫生博卡奇奧這樣描述受感染者的症狀:最初,感染者腹股溝或腋下的淋巴出現腫塊,然後皮膚因為敗血症,會出現青黑色的斑塊。只要被感染,幾乎所有患者會在3天內死去。

同時,患者還會出現發熱、渾身燥熱的狀況。許多患者忍受不了燥熱,往往會跳進冰冷的河水裡降溫,仍然無濟於事。

「黑死病」在折磨佛羅倫斯和義大利的同時,並沒有放過歐洲大陸的其它地方。

中世紀街道

法國是第二個受害的國家,黑死病以馬賽為據點,迅速橫掃了整個法蘭西。

在來年,黑死病從法國相繼越過英吉利海峽和萊茵河,侵佔了英國和德國。

之後,黑死病攻勢如潮,北歐、東歐相繼淪陷。至此,從佛羅倫斯到馬賽和巴黎,從巴黎到倫敦和愛丁堡,從愛丁堡到法蘭克福和漢堡,從漢堡到斯德哥爾摩再到聖彼得堡,到1352年左右,整個歐洲大陸全部籠罩在黑死病的陰影下,人們被折磨得近乎瘋狂了。

14世紀的佛羅倫斯,是歐洲名副其實的文化中心和經濟中心,但上帝並沒有憐憫這座城市,讓它承受了有史以來最嚴厲的折磨,成為受災最嚴重的地方。把此時的佛羅倫斯說成是人間地獄,恰如其分。

1347年之前,整個歐洲大陸約有1億人口,佛羅倫斯大約有20萬人,到1350年,僅僅3年時間,佛羅倫斯只剩下不到2萬人口,90%的人命喪黑死病。到1353年瘟疫首次結束時,佛羅倫斯幾乎變成為空城,很難看到人影。

實際上,在之後的15——18世紀,「黑死病」在歐洲還爆發了幾次,受害者變成了法國、英國、奧地利、俄羅斯等國家,直到18世紀末期,隨著醫學不斷進步,人們才徹底把「黑死病」徵服。

作為中世紀「黑死病」的親歷者和倖存者,義大利文藝復興先驅、偉大詩人和作家薄伽丘在其短篇小說集《十日談》裡,描述了許多關於這次瘟疫的故事。

但丁在創作《神曲》

面對佛羅倫斯的慘狀,薄伽丘如此寫道:行人在街上走著走著突然倒地而亡;待在家裡的人孤獨地死去,在屍臭被人聞到前,無人知曉他的存在;每天、每小時大批屍體被運到城外;奶牛在城裡的大街上亂逛,卻見不到人的蹤影……

面對黑死病的症狀,薄伽丘這樣描述:染病的男女,最初在鼠蹊部位或胳肢窩下生成一個腫瘤,到後來大,雞蛋那樣大小。一般人管這瘤叫「疫瘤」,不消多少時候,這死兆般的「疫瘤」就由那兩個部分蔓延到人體各部分。這以後,病徵又變了,病人的臂部、腿部,以至身體的其他各部分都出現了黑斑或是紫斑,有時候是稀稀疏疏的幾大塊,有時候又細又密,跟初期的毒瘤一樣,是死亡的預兆。

看到一個個病人無可救藥地倒下,薄伽丘說:任你怎樣請醫服藥,這病總是沒救的。也許這根本是一種不治之症,也許是由於醫師學識淺薄,找不出真正的病源,凡是得了這種病、僥倖治癒的人,真是極少極少,大多數病人都在出現「疫瘤」的三天以內就送了命;而且多半都沒有什麼發燒或是其他的症狀。

薄伽丘多次重申,患上「黑死病」的人十分可怕,如同死亡的象徵,健康人只要一跟病人接觸,哪怕只是觸摸了病人觸摸過的東西,或者走近病人跟病人說幾句話,都會立馬被感染,那情形如同乾柴遇到烈火,人根本無法控制。

整座城市完全失控。活著的人,每天看到一幕幕悲慘景象,精神上遭受了極大創傷,於是,大部分人認為佛羅倫斯是被撒旦詛咒的城市,紛紛踏上逃亡之路。

薄伽丘

然而,他們根本無法逃脫「黑死病」的襲擊,要麼,在逃亡路上死掉了,要麼,死在了異國他鄉,反倒給異國他鄉帶去了瘟疫和災難。

一些心理強大的人,認為自己早晚都會死,就索性拿出自己積蓄瘋狂花錢,夜以繼日地飲酒作樂,在紙醉金迷中,同樣沒能逃脫厄運。

上帝對人類殘酷到了極點!在一幕幕慘狀前,薄伽丘多次這樣吶喊,但無濟於事。

從1347年到1353年這短短6年間,歐洲整整有4000多萬人命喪「黑死病」之下,總人口數量折損一半。黑死病如同冷酷無情的死神,把魔爪伸向了各個階層,不論是君主諸侯,還是販夫走卒、布衣平民,一半人沒能逃脫這次大災難。

比起死亡,「黑死病」對人性的扭曲更為厲害,讓人性之惡赤裸裸地暴露無遺。

一個家庭裡,因為「黑死病」的威脅,會完全喪失親情,不論是父親、母親,還是兄弟姐妹,只要其中有一人患病,家人立馬會把他拋棄,讓其自生自滅。

只有一些神父或牧師,本著生命平等的原則,冒死去照顧病人,到後來,他們也會被感染,英勇犧牲。

一些貴族患病後,生怕自己一命嗚呼,但苦於找不到僕人來照顧,只好慷慨解囊,開出好幾倍的工錢來僱人。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那些長期生活在底層的窮苦人家,為了可觀的工錢,只好拿生命去換錢,不幸的人,到最後依然會人財兩空,只不過給死亡數量增加了一個數字而已。

彼特拉克

浩劫面前,法紀和聖規完全失去了應有的威嚴。失去約束後,一些人幹起了渾水摸魚、趁火打劫的勾當,他們隨意闖入民宅,進行打砸搶,導致社會秩序更加混亂。

在「黑死病」肆虐之時,是整個歐洲處在最低谷之日。

生命被殘酷地剝奪,人性被無情地扭曲,社會秩序被瘋狂地破壞。如何進行自我救贖,讓整個社會的運轉回到正軌上來,避免歐洲遭受滅頂之災,成為1353年以後,「黑死病」首次結束時,擺在歐洲人面前必須解決的問題。

經過「黑死病」的打擊後,歐洲人痛定思痛,凝聚力得到空前增長。再不站起來,整個歐洲就倒下了。在關乎歐洲大陸生死存亡的關頭,「黑死病」無疑成為「文藝復興」發展壯大下去的導火線。

人們冷靜下來後,似乎從但丁的《神曲》裡看到了曙光,堅定了開展「文藝復興」的信念。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實際上,在「黑死病」壓迫歐洲人之前,歐洲人被中世紀的「神權思想」壓迫得已經受夠了,先知先覺的人,早已厭惡了「神權思想」的虛偽嘴臉。是時候尋找突破口來反彈了。

中世紀擲矛兵

適逢14世紀初期,佛羅倫斯城邦在商貿業和手工業的沐浴下,經濟迅速發展起來,催生了一批有思想、有文化、有經濟基礎的新興資產階級,他們希望衝破教會「神權思想」的束縛,高高舉起「人文主義精神」,肯定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而非神的附庸,把體現個人的價值和尊嚴,勇於在現實生活中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看作是人生的動力。

然而,此時期教會的權勢依然很大,若直接挑戰教會的權威,無疑等於以卵擊石。於是,資產階級們打著復興歐洲古典文化,再創一個媲美古希臘文化盛世的旗號,以「文藝復興」之名,向虛偽的教會宣戰了。

佛羅倫斯偉大詩人但丁(1265年——1321年)無疑是先知先覺者裡邊的急先鋒,是他在1300年創作完《神曲》,向教會和「神權思想」打響了第一槍。

緊接著,佛羅倫斯大詩人彼特拉克(1304年——1374年)用大量十四行詩和抒情詩打響了第二槍,大文豪薄伽丘(1313年——1375年)用《十日談》打響了第三槍。

三大作家的作品,通過強烈譴責教會的統治,堅決反對中世紀的「蒙昧主義」,表達追求真理的思想,給人們注入了一針強心劑,迅速點燃了文藝復興的熊熊火焰,導致文藝復興的浪潮在義大利越來越勢不可擋。

之後,通過一名名繪畫巨匠的薪火相傳,文藝復興在15世紀終於走向高峰。在文藝復興走向高峰之際,預示著長達1000年的中世紀的「黑暗時代」在歐洲徹底結束了,從此,歐洲走上了近代文明。

相關焦點

  • 讓2500萬歐洲人死於非命的黑死病,如何催生了文藝復興
    答案是三個字:黑死病。從1347年開始,一場黑死病瘟疫在歐洲蔓延,造成大量人員死亡。由於死人太多,英國和法國徵募不到足夠的士兵,不得不宣布暫時停戰。直到黑死病瘟疫在歐洲消失,雙方才拿起武器,重新開戰。連戰爭都要為黑死病繞行,可見黑死病的威力。
  • 人類與疫病的漫長拉鋸戰從未停止——歐洲世紀災難「黑死病」
    直到19世紀的時候,亞洲發生了淋巴腺鼠災,患者的症狀與當時的「黑死病」症狀基本一致,這就使得很多人推測甚至堅信,在歐洲歷史上留下黑暗時期的「黑死病」就是鼠災這座曾經極度繁華的城市,成為了一座人間地獄。因為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的發生,使得歐洲的很多國家和地區都處在一種非常恐慌的狀態,一時間人們非常不安,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的反響。可是偏偏禍不單行,因為「黑死病」的擴散,所誘發的其他災難一點一點的顯示出來,這種病毒使歐洲喪失了很多的勞動力,同時也帶來了饑荒的災難。
  • 黑死病如何改變歐洲社會
    1562年,歐洲畫家老彼得·勃魯蓋爾描繪黑死病的作品《死亡的勝利》。黑死病如何改變歐洲社會文/黃嚴忠進入14世紀,歐洲社會邁入中世紀後期的門檻。以但丁的作品和喬託的繪畫為標誌,文藝復興的最早痕跡在義大利出現。死亡籠罩下的恐懼處在大變革前夜的歐洲沒有人意識到,一場瘟疫正在沿著歐亞大草原的商路從東往西悄悄逼近。接近14世紀中葉,鼠疫在其自然疫原地中亞導致齧齒動物(如黑鼠)大批死亡,迫使寄生的攜帶鼠疫桿菌的跳蚤尋找新的宿主。
  • 14世紀中期的「黑死病」:一支促進歐洲歷史發展的「催化劑」
    前言:公元14世紀中期,一場人類歷史上極為罕見的瘟疫「黑死病」在悄無聲息之間肆意席捲了整個歐洲。關於這場瘟疫,有不少學者至今仍認為它給當時人類所帶來的危害程度甚至不亞於一次大規模的現代核戰爭。儘管如此,但凡事有其弊必有其利,當人們沉浸在這場「人為」的天災給人類所帶來的巨額損失而感到悲慟的時候,有部分學者卻考慮到了它給當時的歐洲歷史發展所帶來的積極作用,如:這場「大病」讓當時人們的目光由虛擬的來世投向現世,從而間接加速了歐洲「文藝復興」的發展等等。
  • 歐洲中世紀大瘟疫——黑死病的功與過
    著名的「鳥嘴」面具,其實是中世紀醫師們的防護服大約在1347-1353年期間,黑死病在歐洲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爆發,幾乎可以說是席捲了整個歐洲大陸,總計奪走了約2500萬人的性命,佔當時整個歐洲總人口的歐洲大陸生靈塗炭據考,這場災難源於1347年蒙古軍攻打中亞將瘟疫傳到當地,之後由亞歐商人首先傳到了義大利,再從義大利蔓延到西歐,而後經北歐、波羅的海地區再到俄羅斯,最終於1353年左右結束了此次傳播
  • 回首14世紀歐洲黑死病教訓:人群為祈禱而聚集,不斷有人突然倒下
    14世紀歐洲鼠疫大流行的歷史,曾給人類文明提供了很多重要的教訓。這場「黑死病」不僅造成了巨大災難,也推動了人類對自身的反思,促進了歐洲文藝復興。但我們回顧歷史,卻發現很多相似的荒唐畫面,在千百年裡一再出現。這場鼠疫,最早是1334年在中國元朝的湖廣行省出現。
  • 瘟疫成為文藝復興催化劑,黑死病席捲歐洲後,人們的思想開始轉變
    天主教會權威地位動搖發生在公元14世紀中期的黑死病,在爆發之初迅速席捲了整個西歐大陸,但是這場疾病災難的爆發,卻頗具戲劇性。公元1346年,早在中國北方草原地帶崛起的蒙古人,開啟了他們轟轟烈烈的徵服運動。
  • 黑死病:歐洲疫情,猶太人為啥成為替罪羊?
    「方圓數英裡滿目荒涼,橫屍遍野……」義大利作家薄伽丘在《十日談》中,這樣描繪黑死病流行時的鄉村景象。城市同樣是慘狀,天天都有人沿街收屍,像小販叫賣一樣:收死屍了,收死屍了……每天死去的人都成百上千,因為死難者人數激增,一時沒有空餘的坑穴掩埋,屍體隨意丟擲。這就是14世紀時期義大利的西西里。
  • 威尼斯嘉年華的鳥嘴面具,源於歐洲人對黑死病的恐懼
    但很多人不知道,這款面具起源於歷史上最大的一場瘟疫,而最初佩戴這款面具的正是中世紀歐洲對抗黑死病的醫生。黑死病間接促進歐洲文明發展十四世紀四五十年代,對於歐洲來說,是一個極為悲慘的時期。從1347至1353年,席捲整個歐洲的被稱之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奪走了2500萬歐洲人的性命,佔當時歐洲總人口的1/3。
  • 黑死病是如何席捲中世紀歐洲的?最終又是怎麼結束的?
    在人類對抗傳染病的歷史上,從來沒有哪一場疾病的恐怖程度能與發生在十四世紀4、50年代的歐洲中世紀大瘟疫相比。在短短六年時間裡(1347年至1353年),這場空前的浩劫奪走了約2500萬歐洲人的生命,佔當時歐洲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 黑死病:歐洲文明時代到來的先聲
    但人類一直是個有韌性的物種,從250萬年前,古猿人投擲出的第一根木棍,再到15世紀,達文西用顏料畫下《蒙娜麗莎》的最後一筆,人類從未向災難妥協,從1353年黑死病結束,歐洲人是如何用僅僅20多年間就完成了「文藝復興」,讓資本主義萌芽散播於廢墟之上的,我們下面就來一探究竟。
  • 肆虐歐洲中世紀的黑死病,差點毀滅整個歐洲
    在黑死病 14世紀是眾所周知的。當歷史學家討論「鼠疫」時,他們通常是指由鼠疫耶爾森氏菌引起的鼠疫流行。OleJrgenBenedictow在他的著作《 1346-1353年的黑死病:完整的歷史》(Boydell出版社,2018年)中估計,歐洲人口中有50-60%死於黑死病,這一比例甚至比黑死病還要高。人們經常提到的「三分之一」的歐洲人死於這種疾病。
  • 可怕的無知:發生在14世紀30年代,奪走200多萬歐洲人生命的黑死病
    在14世紀30年代的歐洲,就曾經因為爆發了一場始料未及的黑死病,導致200多萬人的死亡的大災難。在那個科技不發達,醫療手段極其落後的時代。可想而知,歐洲人對這種從未見過可怕的瘟疫是多麼的恐懼與無奈。黑死病的大爆發,造成了歐洲人口大量死亡,土地荒蕪,經濟凋敝的嚴重後果。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歐洲人,喪生於黑死病的魔爪之下。
  • 黑死病橫行歐洲,病毒為何在中國蔓延不起來?多虧一人救命
    十四世紀中期的歐洲,在病毒的恐懼中掙扎,席捲了整個歐洲的鼠疫,也就是俗稱的"黑死病",在恐怖的氣氛中傳播。當時佔歐洲總人數的三分之一的人都死於黑死病,據統計大概有2500萬人,這是一個相當恐怖的數字,就算與號稱人類史上傷亡最慘烈的二戰相比,歐洲的死亡人數也比戰死的人數多得多。
  • 14世紀黑死病,全歐洲死2500萬,誕生了用4萬副人骨裝飾的教堂
    於是,所有人都覺得葬在這裡就等於葬在了耶路撒冷,就等於靈魂和上帝在一起了,就可以上天堂了啊……然後這裡就成為了當地最搶手的墓地。這一傳統一直持續到黑死病蔓延全歐洲的14世紀。14世紀的黑死病有多嚴重呢?
  • 黑死病,歐洲中世紀的大瘟疫背後,和苦命的小黑貓有什麼關係
    英國和德國在2010年合拍過一部電影《黑死病》,故事以1348年開始在歐洲蔓延的黑死病為背景,探討了歐洲中世紀的大瘟疫之下,關於信仰的問題。01黑死病爆發之前,歐洲都發生了什麼?首先,羅馬教皇國建立,基督文化佔據一切,燒死異教徒和女巫。
  • 中世紀歐洲黑死病中的聖戰士——鳥嘴醫生
    從13世紀開始,蒙古人就持續不斷地向西用兵,由於人數稀少,蒙古大軍在攻取城池之後往往不能抽出足夠的留守部隊來進行佔領。為了避免後方不穩,一種恐怖的屠城政策成為蒙古人最常使用的手段,而在積年累月的屠殺之後,從中亞到東歐的人口驟然下降,與之相伴的則是老鼠等嚙齒類動物的瘋狂滋生。
  • 橫行歐洲三百多年的黑死病是如何消失的?
    從1347年開始,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突然席捲了歐洲。在之後短短六年時間裡,可怕的瘟疫奪走了約2500萬歐洲人的生命,佔當時歐洲總人口的三分之一。由於感染瘟疫後死去的患者屍體呈現黑色,因此當時歐洲人稱這個瘟疫為黑死病,其實也就是我們現代醫學上所稱的鼠疫。
  • 人類如何戰勝了黑死病?
    第一次始於6世紀的「查士丁尼鼠疫」並持續到8世紀末。「查士丁尼鼠疫」被認為是與現代醫學所指的鼠疫具有相同症狀的最早的傳染病。起初,這場瘟疫起源於非洲,隨後,蔓延到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死亡人數高達2500萬。從其最初爆發到平息為止,近一億人死於此次鼠疫。
  • 「媒介延伸」到「社會變革」,古登堡印刷術是如何影響文藝復興的
    ,對文藝復興產生了巨大影響,成為了人類傳播史上重要的裡程碑。一、羅馬教廷十字軍東徵的慘敗,14世紀黑死病的蔓延以及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為古登堡印刷術的出現創造了有力的前提條件11世紀,是西方教皇權力的轉折點。在此之前,人們普遍信教,加之十字軍東徵的勝利為羅馬教廷樹立了權威,羅馬教廷的權力也因此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