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下當時年代的溝瓦和筒瓦
巴蜀之地,必看平原寶地成都,卻鮮有人知曉川南還有一處好地方,稱作「小成都」。位於宜賓市屏山縣西北處的中都鎮,東與樂山市沐川縣相鄰,北與樂山市馬邊縣相連,海拔 400—1500米,相傳其歷史可上溯到古蜀國魚鳧時代。
日前,西南民族大學教授賈銀忠,四川省小小說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林仁清,涼山州博物館研究員安吉賢等,來自成都、昆明、西昌、宜賓、雷波、馬邊等地的專家學者和古蜀魚鳧後裔夷、悅、夏三姓代表,再次來到中都,重訪歷代古蹟,探討中都文化。
永賴同功
一種傳說一種正史
「中都有千年的『夷都文化』、『莊園文化』,還有『三國文化』。」當地文化人介紹,中都鎮在春秋時即屬古蜀王魚鳧子孫封地,名「沐道」,唐宋時名為「夷都」。更有著名的「九莊十八壩」、楞嚴寺、五穀廟、丹霞洞、「永賴同功」石刻等名勝古蹟,深得各界關注。
從中都場鎮驅車而上至洪溪巖附近,此地正是傳說中諸葛亮三箭退夷之地。相傳,諸葛亮曾在今中都河一帶與孟獲和南人交戰,南人只剩下13人,均被諸葛亮逮著。諸葛亮認為,孟獲和他的人馬大勢已去,算不得啥,就放那13人回去。但條件是要孟獲等人讓出三箭之地。南人答應了。諸葛亮預先叫人打了三支鐵箭,分別插在石崗、洪溪巖、大紅巖上,當著孟獲的人,朝西部屏山方向射了一支箭。箭射出去後,就派人找。誰知第一箭竟射到數十裡外的書樓鎮境內的石崗巖上……南人說話算話,孟獲率部隊退進了大紅巖的深山,就是從如今的屏山進入了涼山。三箭退夷,諸葛亮大發感慨,在洪溪巖上揮筆寫下「永賴同功」四個大字,並於字旁插箭三支為誓,自此夷漢間相安無事。據傳,諸葛亮放走的那13個人,也就是現在彝族的13個家支。
傳說如此,專家另有解釋,「永賴同功」四個大字實為明代安邊同知汪京所寫。明朝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派四品官員汪京在此擔任同知,因系列惠民措施,深得百姓愛戴,於是鐫刻「汪公路」三字。據說,汪京認為不是他一人功勞,無奈之下,在洪溪對面紅砂巖上用糯米漿調石灰寫下「永賴同功」四字。
龍虎洞
文化匯聚
上溯到古蜀國魚鳧時代
與「永賴同功」相隔不遠處有一個洞穴,其上方清晰可見「龍虎洞」幾個大字。當地老者介紹,「龍虎洞」曾經是諸葛亮「屯兵」的地方,《四川通志》載:「馬邊廳東八十裡有龍虎洞、觀音堂,相傳武侯藏兵處」。古時從屏山、中都通往馬邊的官道(汪公路)即從洞下的河邊經過。
西南民族大學教授賈銀忠曾帶領課題組考證認為,龍虎洞崖墓遺址是魚鳧王族在西漢或秦時期的古墓。人像巖畫在崖墓旁有一幅風化嚴重的「人像巖畫」,這幅人像巖畫只刻了頭像,中都的魚鳧王族後裔一直傳說那裡有他們的祖先魚鳧先祖的像和魚鷹的畫,課題組在距崖墓有一段距離的地方也找到了巖畫,而且在墓側上方還刻有兩個目前還沒有破解的文字。
「中都鎮有雙河景點、天堡寨景點、黃桷神樹景點等很多古蹟。」今年81歲的鄭國恩老先生是雲南省體委退休幹部,也是屏山縣中都鎮人,說起當地名勝古蹟和歷史傳說,他出有一書《夷都傳奇》進行分析,「中都文化神秘又有趣,她有上千年的美麗故事和傳說值得人們銘記和研討。」
傳承經典
高起點深度打造中都文化
西南民族大學教授賈銀忠也曾著書《發現三星堆王族後裔》,研究古蜀國魚鳧王后裔今昔調查研究。他表示,作為富含歷史文化之地,傳承發揚中都文化要提煉核心競爭力,進行梳理、篩選,可將中都文化故事打造成小說或影視劇本,傳承發揚下去。
「中都文化潛力巨大,精心打造如詩如畫。」樂山市馬邊縣文聯名譽主席張三才表示,中都文化打造起點要高,將現的「永賴同功」、龍虎洞、古皇城遺址、大王廟等旅遊景點統籌規劃,形成系列觀景長廊。還可以將中都油菜花海在深度上提升,修建觀景點,例如以綠色的小麥麥苗與金黃色的油菜花形成「中都萬畝油菜花海歡迎你」等字樣,提升吸引力。中都河兩岸九莊十八壩可擴大範圍,集中打造。單獨將九莊十八壩分別描述,挖掘內涵。
中都鎮黨委書記曾憲章介紹,中都因文化傳承而輝煌,因勤勞務實而發展。本次研討會為科學探尋中都文化資源向文化旅遊資產轉變的新路徑搭建了一個溝通橋梁,對推動文化中都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華西城市讀本記者 鄧燁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