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諸葛亮南徵之役探微

2020-12-12 精靈王子帶你遊

南徵之役是諸葛亮軍事政治生涯中最成功最完美的一筆,歷來為研究三國史、西南少數民族史及歷史人物諸葛亮者所稱道,但時至今日有關南徵之役的一些基本問題仍有進一步探討的餘地。本文試就南徵之役的戰略重點、南徵之役所達最遠地、南徵之役的善後措施及其成效,談點一孔之見,若有不當之處,誠乞方家賜正。

一、南徵之役的戰略重點是打擊漢族大姓耆帥及地方官吏反叛勢力

通常認為,諸葛亮南徵是實踐當年他與劉備對策中的戰略構想「南撫夷越」,也就是說諸葛亮南徵的戰略重點是打擊南方四郡少數族的叛亂。其實不然,諸葛亮南徵的戰略重點是打擊南方四郡漢族大姓耆帥和地方官吏中的反叛勢力。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反、正兩個方面來看:

首先,從叛亂一方來看。

南方四郡漢族大姓耆帥和地方官吏叛亂勢力是將矛頭直接對準蜀漢中央和地方政權的,政治意圖明顯;且裡通外國,與孫吳中央和毗鄰地方政權相勾連。對蜀漢政權的危害極大。漢族大姓耆帥叛亂勢力的代表人物雍闓公然否定蜀漢政權的合法性,「時雍闓等聞先主薨於永安,驕黠滋甚。都護李嚴與闓書六紙,解喻利害。

闓但籤一紙,曰:『蓋聞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遠人惶惑,不知所歸也。』」「闓又降於吳」,在國外尋找政治靠山。不僅殺害益州郡(郡治駐味縣在今雲南曲靖)太守正昂,甚至把蜀漢中央政府派往益州郡的新任太守張裔送給吳國。

「吳主孫權追用闓為永昌太守,遣故劉璋子闡為益州刺史,處交、益州際。」地方官吏反叛勢力的代表朱褒,以郡丞身份自署牂牁(郡治且蘭在今貴州黃平南)太守,肆無忌憚地殺害蜀漢中央派駐牂牁巡察的官員,舉郡反叛。「益州從事常房行部,聞褒將有異志,收其主簿案問,殺之。褒怒,攻殺房,誣以謀反。

諸葛亮誅房諸子,徙其四弟于越雋(郡治邛都在今四川西昌),欲以安之,褒猶不復改,遂以郡叛應雍闓。」少數族酋長叛亂勢力的代表越雋夷王高定則僅僅乘劉備崩逝之機,「攻殺郡將焦璜,舉郡稱王以叛」,據境自守而已。既未與其它郡縣協同扇亂,更未同外國聯絡,而且當雍闓與其勾連時,高定部曲還「殺雍闓及士庶」,可見沒有什麼政治野心,對蜀漢的威脅較漢族大姓耆帥和地方官吏叛亂勢力要小得多。

其次,從徵討一方看。

第一,諸葛亮南徵兵鋒所向直指漢族大姓耆帥和地方官吏反叛勢力。參與南徵的三路大軍,東路由門下督馬忠率領趨牂牁,平朱褒,向益州;中路庲降都督(駐益州郡)李恢從駐地平夷,兵指益州,進擊雍闓;西路由諸葛亮親率,先平越雋夷王高定,然後南下與馬忠、李恢會師益州。

儘管諸葛亮所統主力首先解決的是越雋夷王高定,但不能以此斷定消滅夷王高定是戰略重點。因為越雋是西路軍南下道路所必經,解決高定只是捎帶而為之,最多算是初試鋒芒。從整體部署來看,此次南徵的戰略重點是三路大軍會師的益州郡。

第二,什麼是諸葛亮南徵的戰略重點?諸葛亮自己最清楚。他在後來北伐前夕的上疏,即《出師表》中,將南徵之役表述為「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可見「五月渡瀘」之後的戰事才是戰略打擊的重點。而擊殺越雋夷王高定是在「五月渡瀘」之前完成的。「五月渡瀘」以後,諸葛亮所率主力「進徵益州」,與馬忠、李恢合攻益州這個南方四郡叛亂的策源地和漢族大姓耆帥叛亂勢力的老巢,「生虜孟獲」。

孟獲是在雍闓被越雋夷王高定擊殺後,「收闓餘眾以拒亮」,成為漢族大姓耆帥叛亂勢力代表的。司馬光《資治通鑑》在述及南徵之役的結果時說:「益州、永昌(郡治不韋在雲南保山)、牂牁、越雋四郡皆平。」益州是放在最前邊的,越雋卻放在最後。顯然,司馬光也認為諸葛亮南徵的戰略重點在平定益州漢族大姓耆帥叛亂勢力。

從反、正兩個方面來看南徵之役的戰略重點為打擊漢族大姓耆帥及地方官吏反叛勢力,是不容懷疑的。

二、南徵軍所達最遠地為今伊洛瓦底江中遊地區

關於南徵軍所達最遠地,歷來說法不一。1.今雲南彌勒、開遠之間南盤江南流東著大彎道地區。《三國志蜀書李恢傳》在:「於是恢出擊,大破之,追奔逐北,南至槃江,與接牂牁,與亮聲勢相連。」繆鉞《三國志選注》釋「盤江」曰:「即《水經注葉榆水》所說的盤江。

盤江源出律高縣,律高縣在今雲南省瀘西、彌勒兩縣境。楊守敬說:『酈氏之所為盤江者,今無其水,據其所敘,似今彌勒瀑布河倒流入葉榆者。』」結合今天的地理狀況看,南徵軍李恢一路所達最遠地當在今雲南彌勒、開遠之間南盤江南流東折之大彎道地區。2.今雲南昆明滇池東南岸。《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注引《漢晉春秋》載:南徵軍諸葛亮一路七擒孟獲,「遂至滇池」。

《資治通鑑》也取是說。胡三省注曰:「滇池縣屬益州郡。池周回二百餘裡,水源深廣,而末更淺狹,有似倒流,故曰滇池。」考今之地理,滇池縣當在晉雲南昆明滇池東南岸。3.今雲南大理。唐樊綽《雲南志》載:「孟獲據佛光寨,去大理百五十裡,守關隘。諸葛武侯南徵,不得入,乃由漾滭而北,破佛光,駐軍大理。盡覽形勝,以定規劃。」此說南徵軍諸葛亮一路曾達到洱海南大理城。

4.今雲南保山。這是南徵軍諸葛亮一路所達最遠地的又一種說法。《雲南通志》載:「諸葛亮經會川,歷三絳、弄楝、葉榆,西抵永昌(今滇西保山縣一帶),遂生擒獲。」今人對南徵軍所達最遠地也不乏關注者。除採認《漢晉春秋》、《資治通鑑》最原始最穩妥觀點者,如王仲犖先生《魏晉南北朝史》曰:「三裡大軍在滇池會合」外。有學者從「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入手探討,結合滇緬邊境地區有「八莫」一名,以及緬甸語稱本國為「不毛」(音),提出南徵軍諸葛亮一路實際達到了今滇緬邊境緬甸一側的「八莫」地區。該地區當時屬永昌郡。

南徵軍所達最遠地為「八莫」一說,雖僅為一種推測,但也不是找不到史料支撐。明王士性《廣志繹》卷五《西南諸省》有多處涉及諸葛亮南徵的文字。作者曾在這一區域為官,又十分愛好考察史地,所言都有比較確實的根據。是書稱:「諸葛孔明南徵至江頭城。」

「緬人於壬辰歲以貢物入,餘時在瀾滄。蓋先是張憲使文耀遣黎邦桂入緬探事,黎說之而來。據邦桂對餘云:『莽酋應龍在五層高樓上,柱皆金髹,呼邦桂與席地坐,謂渠未嘗侵中國,乃其部下為盜也。渠亦是漢地,乃諸葛孔明所到,有碑立江頭城。』」清人張澍編《諸葛亮集》,搜羅歷代文獻所載諸葛武侯遺蹟甚全,但未及《廣志繹》是其疏漏。考明代江頭城地望,在今緬甸境伊洛瓦底江中遊瑞麗江匯入口之傑沙。

從譚其驤先生《中國歷史地圖冊》第三冊之標示看,江頭城地望在永昌郡西南邊界之外。但據《廣志繹》所言推之,當時此地也應屬永昌郡西南邊境先鋒哀牢地轄區。說諸葛亮南徵軍曾達這裡,從南徵的大局上看也不是不可能。《通鑑》載:三路大軍南徵「擊破諸縣」,「益州、永昌、牂牁、越雋四郡皆平。」

儘管作為統帥的諸葛亮不必親臨每一郡每一縣,但南徵軍各路所部肯定會分別達到每郡每縣,不然就不會稱作「擊破諸縣」、「四郡皆平」。在進至永昌郡哀牢縣的一支南徵軍向南推進至西南邊境後來叫江頭城的地方也是合乎情理的。

三、南徵之役的善後措施及其成效

南徵之役取得決定性勝利後,諸葛亮以傑出政治家的睿智採取了一系列高明的善後措施,收到了顯著成效。以往論者對南徵善後措施及其成效的某些內容已給預了一定關注,作了較為詳細的論述,但還有一些內容尚未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或探討不夠深刻,或認識不夠全面。

其一,調整行政區劃,加強郡縣政權建設,提高掌控能力。建安十九年(214)劉備入據成都後,很重視穩定南部諸郡的政局,設置庲降都督,專責統馭南方諸郡,派得力人選任都督及各郡太守,以加強對南方諸郡的統治。但南方諸郡境域遼闊,交通阻塞,夷漢雜居,易動難安。

劉備崩逝後,南方諸郡所出現的漢夷兩種勢力的動亂,引發諸葛亮的深刻思考,要鞏固蜀漢政權對南方諸郡的統治,有必要對原來的行政區劃作調整。調整行政區劃分兩層:第一層增加郡一級行政區劃數量,縮小每一郡的管轄範圍。即「改益州郡為建寧郡,分建寧、永昌為雲南郡(郡治弄棟在今雲南姚安),分建寧、牂牁為興古郡(郡治宛溫在今雲南丘北、硯山之間)。」

由原先的四郡增為六郡,與原來相比增置了雲南郡和興古郡,方便了郡一級政權對轄區屬縣的控制。對此已有論者言及。第二層新拓制了一些縣份。對此言者尚少。據錢儀吉《三國會要》考證,南徵之役後新置縣份涉及建寧郡新置有存馬、新定、修雲;牂牁郡新置有廣談;永昌郡新置有永壽、雍鄉、南涪。

共新置七縣。這些縣級政權的建立,自然強化了對這些原本處於邊遠蠻荒地方的管理。討論諸葛亮南徵之役後對南方諸郡行政區劃的調整,忽視新縣份的設置是不夠全面的。

在調整行政區劃的同時,諸葛亮對南徵之役中降服歸順的漢族大姓耆帥及少數族酋長加以任用,吸納入郡縣政權。這就是《蜀書諸葛亮傳》裴注引《漢晉春秋》所載:「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一般認為《漢晉春秋》所言「渠率」是專指少數族酋長。事實上這裡所言「渠率」除少數族酋長外,還應包括南方諸郡有影響的漢族大姓領袖以及夷化漢人和漢化夷人頭目在內。

與少數族長期雜處的漢族大姓,特別是夷化漢人和漢化夷人與少數族關係密切,任用他們的頭領為郡縣吏,既有利於安撫漢族大姓族眾,又有利於羈縻少數族部落。這應是諸葛亮所任用「渠率」的主體。對於漢族大姓領袖的任用,是有明確記載的。《華陽國志》稱:

「亮收其俊傑建寧爨習、朱提孟琰及獲為官屬。習官至領軍,琰輔漢將軍,獲御史中丞。」當然一些有影響的少數族部落酋長也在任用之列。只有這樣兼顧了漢族大姓、夷化漢人和漢化夷人領袖人物以及少數族部落酋長的任用,才能稱得上「綱紀粗定,夷漢粗安」。若單指少數族部落酋長的話,怎能叫「夷漢粗安」呢?

其二,創新機制,協和夷漢關係。諸葛亮通過南中之役,對南方諸郡的社會矛盾有了深刻而全面的把握。既抓住了漢夷反叛勢力相通的一面,重拳打擊漢夷反叛勢力。又發現了夷漢之間的隔閡和矛盾,漢族大姓佔據城邑、平川,擁有巨量財富,而少數族居處險惡,勇猛彪悍,對漢族大姓的富足時有覬覦,深入思考了如何利用夷漢矛盾,創新管理機制,協和漢夷關係,從而達到穩固統治的目的。

《華陽國志》載,諸葛亮平定南方諸郡漢夷叛亂後,「以夷多剛狠,不賓大姓富豪,乃勸(大姓富豪)令出金帛,聘策惡夷為家部曲,得多者奕世襲官。於是夷人貪貨物,以漸服於漢。」如此通過勸導漢族大姓拿金帛財物聘用強悍夷人為私家部曲的辦法,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夷漢的利益矛盾。同時蜀漢政府對拿出金帛財物數額大,聘用強悍夷人多的漢族大姓給予官職,並準予世襲,以資鼓勵。通過這樣的連環利益關係調整,創新了使夷人服從於漢人的新機制,達到了協和夷漢關係的目的。

其三,作圖譜,啟發、引導、規範夷人融入文明社會。蜀漢時代的西南各少數族基本上仍處於原始部落社會階段。儘管部落內部,部落與部落之間,都有其習以為常的自身結構和運行秩序,但從觀念到行為與蜀漢國家的政治秩序和社會文明存在著相當的距離和厚厚的隔膜。

語言不同,文字不通,更加劇了這種距離和隔膜。這種距離和隔膜正是各少數族與蜀漢地方政權矛盾、摩擦,甚至公開反叛行為產生的根源。為了從深層次上解決南方諸郡少數族部落同蜀漢地方政權間的矛盾,諸葛亮通過對少數族社會狀況的考察研究,抓住夷人「論議好譬喻物」的習俗,以作圖譜的形式在少數族部落秩序與蜀漢政治秩序間架起一道橋梁,用來縮小二者的距離,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隔膜。

《華陽國志》卷四《南中志》載:「諸葛亮乃為夷作圖譜:先畫天地、日月、君長、城府;次畫神龍,龍生夷及牛馬羊;後畫部主、吏,乘馬幡蓋,巡行安卹;又畫牽牛負酒、齎金寶詣之之象,以賜夷,夷甚重之,許致生口直。又與瑞錦、鐵卷。」作圖譜這種方法因夷之俗,故其內容易為夷人理解、接受。

圖譜形象地把少數族部落納入到天地授命的蜀漢政治架構之中,明確二者之間的關係,啟發引導將自身的少數族部落社會與蜀漢政權接軌,使部落社會秩序自覺地服從於蜀漢國家政治秩序,從而規範少數族的社會行為。此舉收到了單純軍事平定所無法收到的效果,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頒發給夷人的瑞錦、鐵卷,「今皆存每刺尉至,齎以呈詣,動安如之。」

向來論者對《三國志蜀書馬良傳》裴注引《襄陽記》所敘「終亮之世,南方不敢復反」這一南徵之役及其善後工作的成效多有質疑,列舉史籍所載南徵之役後到諸葛亮病逝南方諸郡少數族反叛的若干材料,來證明南徵之役及其善後工作的成效有限。誠然,諸葛亮南徵之役及其善後措施沒有也不可能一勞永逸地徹底化解南方諸郡的社會矛盾,解決南方諸郡的社會問題,但我們沒有理由惑疑南徵之役及其善後措施之卓有成效。只要認真審視一下歷史記載,便會發現:

第一,南徵之役後至諸葛亮病逝,甚至其後,南方諸郡沒有再發生漢族大姓耆帥和郡縣官吏反叛事件。這說明南徵之役戰略重點要解決的漢族大姓耆帥和郡縣官吏反叛問題,獲得了相當成功。從這個層面上講,《襄陽記》所言「終諸葛亮之世,南方不敢復反」當為不虛。

第二,南徵之役後至諸葛亮病逝,南方諸郡所發生的少數族叛亂事件都是局部的純粹少數族叛亂事件,規模較小,影響不大,更沒有發生與漢族大姓一時並起相互煽惑的大動蕩。蜀漢政權僅憑南方諸郡守將手中的武裝力量就很快將之平息。

這說明南徵之役對南方諸郡少數族酋長叛亂勢力的震懾是有力的,所採取的善後措施確實起到了和協南方諸郡夷漢關係的作用。大多數少數族部落與蜀漢地方政權的關係是平和的,甚至說是融洽的。南方諸郡的執政能力確實得到了加強。

總結

諸葛亮南徵的戰略重點不在打擊少數族酋長叛亂勢力,而在平定南方諸郡漢族大姓耆帥和地方官吏叛亂;南徵軍所達最遠地不是滇池,而是今天伊洛瓦底江中遊地區;南徵及其善後措施收到了顯著成效。此後南方諸郡沒有再發生漢族大姓耆帥和地方官吏的反叛,少數族叛亂的次數和規模也十分有限。

參考文獻:《三國志》《華陽國志校補圖注》

相關焦點

  • 南中之戰期間,諸葛亮在何處活捉孟獲?原來是雲南的這座城市
    孟獲認為是東吳或曹魏發動進攻,令諸葛亮不得不撤兵。於是,孟獲命令部眾佔領營寨,並在西洱河南岸紮營。但孟獲萬萬沒有想到,就在自己軍隊前移時,後方兵力空虛。諸葛亮趁機秘密調動大軍進入叛軍後方,對孟獲形成夾擊之勢。果然,蜀軍完成對叛軍的包圍後,立即發動總攻。叛軍傷亡慘重,四散奔逃,孟獲也被馬岱率部追擊。當孟獲逃至山口時,諸葛亮突然出現。孟獲掉入陷馬坑,被魏延生擒。
  • 諸葛亮南下徵南蠻的「南蠻」指的是哪裡?
    《三國》當中有個性有特色的人物有很多,仁德的劉備、奸詐的曹操,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諸葛亮作為劉備的措施,也鞠躬盡瘁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三國裡,諸葛亮下徵南蠻的故事還是很引人一讀的。不過這時候就有人好奇了,三國時期的「南蠻」究竟是南到哪裡的「蠻」,具體指的是哪一塊區域?其實這裡的南蠻並不難理解。
  • 諸葛亮率軍出徵南中,平定蜀漢後方政權
    導讀:諸葛亮率軍出徵南中,平定蜀漢後方政權南中,是蜀國南部地區的益州郡、永昌郡、柯郡、越郡四郡的總稱。那裡是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對蜀國的離心力很大。劉備統治晚期吳、蜀聯盟破裂。孫權派人到南中策動暴亂。漢嘉太守黃元叛變,後被撲滅。
  • 諸葛亮南徵之謎:兀突骨和木鹿大王,他們真的有巨象兵團嗎?
    所以,上古時期大禹役象的傳說,並非毫無根據。商代野象在黃河下遊分布很多,甲骨文有許多關於象的記載,既有獵象,也有馴養野象,以象牙為原料的手工業很發達,舞蹈中出現了象舞。河南簡稱「豫」,豫是象形字,就是一人牽象,可見遠古時代大象與中原先民關係緊密。但隨著生產力水平提高,人類活動不斷增多,對自然開發力度加大,古代黃河下遊野象棲息地北界不斷南退。
  • 武廟十哲之諸葛亮
    《諸葛亮》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琅琊諸葛氏是世家大族,大概是為了逃避徐州戰亂且父親早逝,諸葛亮和叔父諸葛玄南遷荊州,其兄諸葛瑾則出仕東吳。諸葛亮在隆中隱居的十多年,卻沒有磨滅他的壯志。
  • 諸葛亮收服南中,深得南中民心,為何蜀漢滅亡時,不見南中來救援
    那麼,在劉禪選擇投降的時刻,諸葛亮收服的南中的蠻族軍隊,為什麼不來救援呢?一、諸葛亮收服孟獲與善後措施。在夷陵之戰後,由於戰役的失敗,蜀軍主力損失慘重。這樣,劉備政權對地方的控制力隨之減弱,各種叛亂也隨之而來。這中間也有東吳的推波助瀾,他們給那些叛亂頭目封官晉爵,許諾種種好處。
  • 史上為何往北打就叫北伐,往南打都叫南徵?
    人們印象裡面:在古代史上,一般由南方往北方打的,直接叫做北伐,而由北方往南邊打的就叫做南徵。那麼,為什麼由南往北打叫做北伐,由北往南打就叫做徵呢? 只有北伐才是最引人注目的,幾乎歷史上每一次北伐,都被寫進了史書裡面。
  • 雲南祭茶儀式:諸葛亮和普洱茶竟然「關係特別」!
    二千多年來對諸葛亮的讚譽之詞太多太多了,不想重複這方面的讚美之詞。但是這次在武侯祠裡,小編對諸葛亮的了解又比以前多了一層,因為在這裡我發現了諸葛亮與普洱茶的另外一種特別關係。雲南人是這樣記載諸葛亮與普洱茶的:在雲南茶農的心目中,茶是聖物,每年在採春茶的季節到來時,無論哈尼族、基諾族、壯族、佤族、彝族、納西族、景頗族都會不約而同地舉行祭茶儀式。
  • 長達三年的靖難之役,永樂的數年間,為何快速恢復了明朝國力?
    靖難之役是由燕王朱棣於公元1399年8月6日發起的一場戰爭,其使用「清君側、靖國難」為掩護爭奪建文帝朱允炆的帝位。靖難之役的發動給明初剛剛恢復的社會經濟又帶來極大的破壞,但是他在任期間卻又使其經濟快速恢復了穩定的發展。
  • 《三國志14》南蠻地圖介紹 諸葛亮七擒孟獲險峻之地
    今日,《三國志14》製作人越後谷再次帶來了遊戲地圖信息的介紹,此次公開的是諸葛亮七擒孟獲的南蠻之地,一起了解下。《三國志14》諸葛亮被毒沼澤環繞的中間的那塊是一個名為「滇池」的府,史稱諸葛亮曾南徵到達此地。順便一提南蠻首領孟獲,雖然長相非常「南蠻」,但之後官至御史中丞(位於刺史之上、監督刺史的官位),可見孟獲也定是一位能人。這次先說到這裡,讓我們下回再見!
  • 諸葛亮之戰,以少勝多之戰,歷史迷霧中的赤壁之戰
    你一定聽過很多關於諸葛亮草船借箭和太陽劉聯軍燃燒赤壁的故事,你的腦海中仍然有凱哥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宏偉,但你知道赤壁戰役期間孫劉聯軍和曹軍的真正軍事實力嗎。讓我們看看赤壁戰役中中孫劉聯軍和曹軍之間真正的軍事對比。
  • 聊一聊蜀漢與曹魏之間的「麴山之役」
    這些北伐當然是失敗居多,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姜維發動的一次失敗的北伐——「麴山之役」。 所以說「麴山之役」中的蜀漢軍隊最高應該只有一萬人左右。 《三國志·蜀書·姜維傳》:「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
  • 三國時期,諸葛亮南徵最遠打到了何處,是現今哪裡?
    關於諸葛亮率軍平定南中,究竟打到了哪裡,後世有很多種說法,最離譜的說法是已經打到了越南,以諸葛亮出徵不過三四個月的時間來判斷,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這就是一種文化現象,是古人對諸葛亮的崇拜。綜合現有資料,筆者認為,諸葛亮南徵最遠應該是達到了緬甸的野人山地區。
  • 探諸葛亮三箭退夷之地 聽川南「小成都」千古傳奇
    記錄下當時年代的溝瓦和筒瓦巴蜀之地,必看平原寶地成都,卻鮮有人知曉川南還有一處好地方,稱作「小成都」。從中都場鎮驅車而上至洪溪巖附近,此地正是傳說中諸葛亮三箭退夷之地。相傳,諸葛亮曾在今中都河一帶與孟獲和南人交戰,南人只剩下13人,均被諸葛亮逮著。諸葛亮認為,孟獲和他的人馬大勢已去,算不得啥,就放那13人回去。但條件是要孟獲等人讓出三箭之地。南人答應了。諸葛亮預先叫人打了三支鐵箭,分別插在石崗、洪溪巖、大紅巖上,當著孟獲的人,朝西部屏山方向射了一支箭。箭射出去後,就派人找。
  • 清官修《明史》對萬曆朝鮮之役的歷史書寫
    聚官私之紀載,核新舊之見聞。籤帙雖多,牴牾互見。惟舊臣王鴻緒之《史稿》,經名人三十載之用心。進在彤闈,頒來秘閣。首尾略具,事實頗詳。(17)  明確表示其《明史》是在王稿基礎上刪削而成的。殿本《明史》力主呈現官方意志,首先表現在本紀上。誠如劉知幾所言:「蓋紀之為體,猶《春秋》之經,系日月以成歲時,書君上以顯國統。」(18)《本紀》奠定了全書的基調。
  • 大小金川之役背景 大小金川之役結果
    關於這次戰役的相關內容在大小金川之役簡介中有著一些記載,那麼大小金川之役簡介中是如何介紹這次戰爭的呢?在戰爭剛開始的時候大小金川之役背景並不容樂觀,這也是引起戰爭的一大根源,那麼大小金川之役背景是怎樣的呢?大小金川之役背景可以從兩方面來說,首先當時那個地區實行的是土司制度,也就是說將大小金川的政權交給了這個地區的首領全權掌握,土司也就相當於這個地區的領主了。
  • 「行攝緬甸」沿著諸葛亮的足跡欣賞讓上帝嘆息世界著迷的蒲甘夕陽
    來到緬甸的第二天,就急忙趕往「手指之處必有浮屠」之稱的蒲甘,傳說這裡的夕陽讓上帝嘆息,讓世界著迷。蒲甘為緬甸的歷史古城、佛教文化遺址、著名的旅遊勝地。蒲甘位於緬甸國境中部,在曼德勒西南145公裡。流經緬甸中央的伊洛瓦底江的中遊,坐落在伊洛瓦底河中遊左岸,為緬族的中心地區。
  • 地緣詳解諸葛亮二出祁山
    按諸葛亮的說法「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蜀漢當下是只有一州之地,能與魏、吳兩國分庭抗禮,靠的是是劉備打拼數十年積攢下來的家業。如今天下三分已定,意味著人才大流動時代正式結束。如果就這樣偏安西南,用不了多久這些精兵猛將都老去的話,將再無機會匡扶漢室。
  • 曹魏的六位「徵蜀護軍」:一人投靠蜀漢,一人被姜維斬殺!
    在漢中之戰中,劉備不僅奪取了漢中之地,還斬殺了曹操麾下大將夏侯淵,這讓曹操更加重視劉備這一對手。在此基礎上,為了對付劉備,曹操特別設立了一個官職,也即本文所要說的「徵蜀護軍」。在曹魏歷史上,先後共有六位武將擔任「徵蜀護軍」或者「討蜀護軍」一職。
  • 如果諸葛亮攻打東吳,劉備守蜀中,夷陵之戰還會慘敗嗎?
    《三國志》之《蜀書 龐統法正傳》中有「先主既即尊號,將東徵孫權以復關羽之恥,群臣多諫,一不從。章武二年,大軍敗績,還住白帝。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從諸葛亮這句嘆息裡,我們可以看出,在一眾勸阻劉備的臣下裡,肯定是有諸葛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