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之戰期間,諸葛亮在何處活捉孟獲?原來是雲南的這座城市

2021-01-20 燦爛海灘

本期的三國戰爭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八十八至八十九回,發生在」四擒孟獲」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諸葛亮和孟獲。故事梗概如下:

諸葛亮「三擒孟獲」後,孟獲依然不服,提出要再與諸葛亮大戰一場,如果被擒,才死心塌地投降。諸葛亮下令武士為孟獲鬆綁,將他及其他被俘的各洞酋長釋放。孟獲臨走之前,趙雲和魏延先後出言警告孟獲。孟獲不敢出聲,諾諾而去。

孟獲回到銀坑洞後,派人帶著金珠寶貝前往八番九十三甸及蠻方部落,又借到了數十萬兵力,準備向諸葛亮發動反擊。諸葛亮得到這一消息後,在呂凱的提醒下,大軍主力立即渡過西洱河,在兩岸設立營寨。

沒過多久,孟獲親自率領一萬刀牌獠丁在營寨前搦戰。諸葛亮下令閉門不戰,並在營寨高處查探敵情。數日後,諸葛亮發現敵軍多有懈怠,於是召來趙雲、魏延、王平、馬忠等將領面授機宜。

又過了一天,當孟獲再度來到蜀軍營寨前搦戰時,發現蜀軍營寨已空無一人,營寨內卻遺留下數百輛糧草車仗。孟獲認為是東吳或曹魏發動進攻,令諸葛亮不得不撤兵。於是,孟獲命令部眾佔領營寨,並在西洱河南岸紮營。但孟獲萬萬沒有想到,就在自己軍隊前移時,後方兵力空虛。諸葛亮趁機秘密調動大軍進入叛軍後方,對孟獲形成夾擊之勢。

果然,蜀軍完成對叛軍的包圍後,立即發動總攻。叛軍傷亡慘重,四散奔逃,孟獲也被馬岱率部追擊。當孟獲逃至山口時,諸葛亮突然出現。孟獲掉入陷馬坑,被魏延生擒。至此,諸葛亮第四次活捉了孟獲。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經提到過,「七擒孟獲」在歷史上是真是假,目前尚無定論,但有一點卻是可以肯定的,那便是孟獲的的確確是被諸葛亮生擒活捉過。那麼,諸葛亮活捉孟獲的地點在哪兒呢?小說在這一回中給出了一個地點:西洱河。這究竟是文學的虛構還是歷史的真實呢?要考證這個問題,首先就要看看西洱河的真假。

首先要肯定的一點是,西洱河不僅在歷史上真的存在,而且名稱一直沿用至今。西洱河位於如今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首府大理市。該河全長二十三公裡,是瀾滄江的支流。如果諸葛亮真的在此生擒孟獲,也就意味著諸葛亮南徵期間到過大理。

那麼,史料中有沒有諸葛亮在南徵期間到過大理的記載呢?單單從西晉史學家陳壽的《三國志》來看,找不出蛛絲馬跡。《漢晉春秋》中也只是簡單地提到:「(諸葛亮)遂至滇池。」

不過,在西晉時期的文獻當中,也有一些較為明確的記載。例如西晉大詩人左思就曾在《蜀都賦》中提到:「蜀諸葛亮之平南也,戰於是水之南。水有三島曰金梭、赤文、玉幾。」這裡提到的三島,便在如今的洱海。而洱海的位置就在大理一帶,屬於瀾滄江水系,且在西洱河的上遊。

在隨後的一千多年間,不少文獻資料中均出現了諸葛亮南徵時期到過西洱河並活捉孟獲的記載。這裡舉幾個例子。《趙州志》引《通鑑》載:「蜀漢建興三年,諸葛武侯南徵,師次白巖。」《雲南備徵志》引《蠻書》載:「蜀忠武侯諸葛亮伐南蠻,五月渡瀘在弄棟城北。」《記古滇說集》載:「諸葛武侯徵永昌,回兵白巖。」這些記載中提到的白巖、弄棟城等地,都在如今的大理境內。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文獻也提到諸葛亮曾經來到大理並在此活捉了孟獲。

除了以上文獻記載之外,還有幾件文物可以證明諸葛亮在南徵期間的確到過大理。上世紀五十年代,大理鳳儀紅山石佛寺內有一塊碑文提到:「石佛之首於諸葛亮南徵時毀於兵燹。」另外,在大理團山公園曾經有一塊石碑。上面的碑文有三行字。左邊是 「光緒丙午孟春」,中間是「諸葛武侯擒孟獲處」,右邊是「趙州牧武昌熊辰暢主」這些文獻資料及實物都表明,在歷史上的南中之戰期間,諸葛亮不僅率部到過大理,還在此生擒了孟獲。

參考書籍:《三國志》、《漢晉春秋》、《趙州志》、《記古滇說集》、《三國演義》

相關焦點

  • 雲南省資訊|諸葛亮七擒孟獲,孟獲的地盤究是現在的哪裡?
    雲南省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諸葛亮七擒孟獲,孟獲的地盤究是現在的哪裡?按照現在的方位來說,當時孟獲所處的南夷應該是今天的雲南地區,因為雲南地區靠近蜀川地區,所以應該是在這裡的。孟獲的地盤包括越雋、益州、永昌和牂牁四郡。
  • 歷史上的孟獲,是漢人而非蠻王,那真正挑起南中之亂的人是誰?
    孟獲不斷敗北的過程,同時也是他的各路蠻族盟友不斷被消滅的過程,於是「南中之亂」遂平。 三國時代的南中地區,指的是 今天的雲南、貴州以及四川西南部地區 ,因為處於巴蜀之南,所以命名為「南中」、 有一個成語叫 「夜郎之大」 ,說的是一個封閉而又不自量力的夜郎國,見識猶如井底之蛙
  • 中華民族史記:曹操徵三郡烏桓,諸葛亮助蜀定南中
    在北方草原上繁衍生息四百多年的烏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代替烏桓走上歷史舞臺的是同源的鮮卑。在雲南大理市下關,有一道天然石樑,人稱天生橋,橋旁立著一塊石碑,上題:「漢諸葛武侯七擒孟獲處」。七擒七縱孟獲是蜀漢丞相諸葛亮平定南中時發生的事情,作為歷史佳話流傳至今。蜀漢的南中,漢代稱為西南夷,主要包括今雲南、貴州西部和四川西南部,居住著叟、昆明、僰、濮、僚等眾多少數民族。
  • 雲南密碼(七)諸葛亮七擒孟獲 驚馬槽突現陰兵 雲南最靈異探險地
    雲南昆明朝南走,除了有天下聞名的路南石林,還有陸良的彩色沙林,各佔盡天下美色,為彩雲之南添景。但是在1800多年前,這裡卻是古戰場,蜀漢丞相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戰役中和木鹿大王大戰的地方。正史中不見記載的木鹿大王,在雲南民間卻流傳了1800多年,《三國演義》中說木鹿大王是南蠻八納洞主,深通法術,能呼風喚雨,身邊跟隨著虎豹豺狼、毒蛇惡蠍。手下有三萬神兵,非常英勇。自己騎巨象出徵,擊退了蜀漢軍。但是,被諸葛亮用裝有燃燒之物的巨獸噴火嚇跑巨象,落象踐踏而亡。
  • 《三國志14》南蠻地圖介紹 諸葛亮七擒孟獲險峻之地
    今日,《三國志14》製作人越後谷再次帶來了遊戲地圖信息的介紹,此次公開的是諸葛亮七擒孟獲的南蠻之地,一起了解下。大家可以看到圖片右上的大都市為雲南。此外雖然沒有擠進畫面,其實位於圖片更下方的畫框之外還有建寧在。《三國志14》南蠻看顏色就知道與眾不同——沒錯,提到南蠻就想到毒沼澤。此地軍隊能通過的路也非常狹窄,無法指揮大軍一舉進攻。而且雲南的前面也是塊險峻的山地,很難找到迂迴之路。
  • 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案例:欲擒故縱在實際生活中的兩種使用場景
    武侯祠,是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中國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武侯祠大街231號,原來是為了紀念諸葛亮的專祠,後來被合併為君臣合祀寺廟,有孔明廟、丞相祠等稱號。諸葛亮是中國古代三國時期蜀漢的丞相,同時也是當時接觸到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 「孟獲」其人
    ——陸良彩色沙林,是為國家4A級旅遊區,該區佔地25平方公裡,是雲南旅遊線路上的重要景區,距石林40公裡,昆明130公裡,有優越的區位優勢和十分便捷的交通條件。這是一片形成於3億4千萬年以前,屬世界級罕見的自然奇觀。
  • 諸葛亮傳奇的一生
    關羽拆開一看,原來軍師在信中告訴他:「用乾麵粉,滲少水,和硬塊,鍋炕之,食為饋,餉將士,穩軍心。」這是一種省水食品的製作方法。關羽心中暗暗佩服,想不到諸葛亮不僅善於用兵,甚至連做餅的方法也知道,真是奇人啊!於是,關羽便按諸葛亮所言,製作饋餅。這饋餅大如盾牌,厚似酒樽,食起來脆香爽口,做起來簡單方便。將士們終於靠著它度過了道道難關,堅守了博望城。
  • 18.諸葛亮南徵之役探微
    南徵之役是諸葛亮軍事政治生涯中最成功最完美的一筆,歷來為研究三國史、西南少數民族史及歷史人物諸葛亮者所稱道,但時至今日有關南徵之役的一些基本問題仍有進一步探討的餘地。本文試就南徵之役的戰略重點、南徵之役所達最遠地、南徵之役的善後措施及其成效,談點一孔之見,若有不當之處,誠乞方家賜正。
  • 弱勢的蜀漢,把諸葛亮逼成了神
    08七擒孟獲在《三國演義》第87-91回,諸葛亮平定南中。蜀漢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採用參軍馬謖「攻心為上」之計。於是,當地酋長孟獲悲催了,被捉住七次,放了七次。孟獲第七次被擒後,方心服口服,不再與蜀漢為敵,南中遂平。其實,小說中「七擒孟獲」水分極大。且看,《三國志·諸葛亮傳》:三年春,亮率眾南徵,其秋悉平。
  • 諸葛亮率軍出徵南中,平定蜀漢後方政權
    劉禪即位後,新主登基不久,人心渙散,益州豪強和夷帥孟獲殺死益州太守,首先發動叛亂。胖澗太守朱褒也舉眾響應,除永昌郡外,其他三郡皆掀起叛亂。諸葛亮因蜀漢新遭大喪,士氣低落,兼剛敗於吳國,兵力不足,只好對南中的少數民族實行安撫政策。一方面致力於休養生息,發展生產,來聚集實力,一方面又和東吳結好,切斷了他們對南中叛亂勢力的支持。
  • 諸葛亮收服南中,深得南中民心,為何蜀漢滅亡時,不見南中來救援
    那麼,在劉禪選擇投降的時刻,諸葛亮收服的南中的蠻族軍隊,為什麼不來救援呢?一、諸葛亮收服孟獲與善後措施。在夷陵之戰後,由於戰役的失敗,蜀軍主力損失慘重。這樣,劉備政權對地方的控制力隨之減弱,各種叛亂也隨之而來。這中間也有東吳的推波助瀾,他們給那些叛亂頭目封官晉爵,許諾種種好處。
  • 何處是南中?詳解橫斷山脈與雲貴高原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篇> [第65節]作者:溫駿軒長篇連載,每周更新益州6——何處是「南中」熟讀三國的人一定不會對「南中」這個概念感到陌生。所謂「南中」包括現在的雲南省、貴州省以及四川省西南部,地理上是指四川盆地以南的那片高地。早在秦朝時,就已嘗試對這片土地進行徵服。只是這個強大帝國存續的時間實在太短,無論是南越還是南中很快又都陷入獨立狀態。一直到漢武帝時期,中央之國才又重新在這些板塊建立統治,並在其上設置了4個郡。
  • 三國時期,諸葛亮南徵最遠打到了何處,是現今哪裡?
    後世出現的南中七郡,是在諸葛亮平定南中之後,為了更加有效的拉攏南中少數民族首領,進而更好地控制南中地區,在拆分四郡的基礎上重新設定的,即牂柯、越嶲、朱提、建寧、永昌、雲南、興古等七郡。至於再後來的南中八郡、南中十二郡都是晉朝之後的事情了。漢末黃巾之亂,益州也未能倖免,而且是重災區。
  • 源於諸葛丞相的「七擒孟獲」
    土司是元朝始置的一種世襲官職,然而最早卻是出自於諸葛亮平定南中時的「七擒孟獲」。土司是古代中國西南地區的特產,在其它地區根本就沒有這一官職,眾所周知,古代的緬甸北部也屬於中國,所以在緬甸北部的撣邦和克欽邦也有土司,並且他們的土司世襲制度一直沿襲至今。
  • 諸葛亮為什麼執意親徵南蠻?不是為了擒孟獲,而是為了對付這個人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臨終前託付大事於諸葛亮,命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同年,南中四郡豪強起兵,殺死當地官員,夥同少數民族頭領孟獲叛亂。兩年後,蜀漢經諸葛亮內外主持,總算是恢復了一些元氣,於是親徵南蠻。 這是一場小叛亂。
  • 劉備帶隊南徵四郡,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為何唯獨不帶馬超
    依稀記得在當時,有一位驍勇善戰被稱作彭羕的將軍,帶起自身軍隊造反蜀國之時,馬超這個時候,才出現了罕見的身影,好似其僅有的用處就是來防止羌兵的兵變了。小編以為,僅僅留這位虎將與關羽一起守護荊州是否有些不合理呢?當時蜀國正是特別特別需要人才的時候,而當時卻只讓其作為一名守護地方的小將。而且劉備當時去往南部徵戰的時候,也沒有帶他。
  • 探諸葛亮三箭退夷之地 聽川南「小成都」千古傳奇
    從中都場鎮驅車而上至洪溪巖附近,此地正是傳說中諸葛亮三箭退夷之地。相傳,諸葛亮曾在今中都河一帶與孟獲和南人交戰,南人只剩下13人,均被諸葛亮逮著。諸葛亮認為,孟獲和他的人馬大勢已去,算不得啥,就放那13人回去。但條件是要孟獲等人讓出三箭之地。南人答應了。諸葛亮預先叫人打了三支鐵箭,分別插在石崗、洪溪巖、大紅巖上,當著孟獲的人,朝西部屏山方向射了一支箭。箭射出去後,就派人找。
  • 原來「七擒孟獲」的成語出自這裡——孟獲城
    拖烏山下,美麗的彝族村莊裡,千百年來流傳著一個孟獲藏寶的古老傳說——公元225年,西南少數民族首領孟獲起兵反叛,蜀漢丞相諸葛亮發兵徵撫,採取攻心策略,在第七次生擒孟獲,七次放還,使之心悅誠服,歸順蜀漢。
  • 這十六人是南蠻的洞主,其中多人身懷絕技,一人還得到趙雲讚嘆
    話說劉備死後,蜀國新君初立不久,南方的雲南少數民族部落就發生叛亂,諸葛亮於是帶著趙雲、魏延等大將並親率大軍前去平亂,孟獲也帶著各洞精英與之對抗。這裡就來看看孟獲手下的那些大將、洞主,其中大多數人身懷絕技,還有一人引來趙雲的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