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鰭豚可能成為第一個被人類"消滅"的鯨類動物

2020-12-15 東方網
  地球造就一個物種至少要200萬年,而人類破壞一個物種也許只要幾十年甚至幾年。

  白鰭豚「失蹤」

  這是前不久一次由中、美、日、英、德、瑞等6國專家組成的長江淡水豚國際考察活動。在往返3336公裡、經歷了38天的大規模高精度搜尋後,專家們向媒體宣布了令人沮喪的考察結果:長江中未發現一頭白鰭豚。

  這個結果一經專家說出,記者們感到了強烈的惋惜和震撼。這表明,比大熊貓更為稀少的白鰭豚種群狀況已經極度瀕危,它可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被人類「消滅」的鯨類動物。

  「白鰭豚的消失不僅僅是一個物種的消失,也標誌著生物進化樹上一個科的消失,意味著長江部分生態環境結構和功能的喪失。如果白鰭豚不能在長江生存,恐怕終有一天,長江也不能支撐同是哺乳動物的人類的生存。」面對這個結果,一同參加考察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副主任、鯨類保護生物學學科組組長王丁博士痛心疾首。

  白鰭豚怎麼了﹖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齣悲劇﹖

  「無疑,生存環境的持續惡化是造成白暨豚迅速瀕危的直接原因。」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研究員施煒綱緊鎖眉頭,憂心忡忡,「如果狀況繼續惡化,長江裡的所有生命物種將面臨滅頂之災,40年後長江裡不復再有魚類。」

  長江是我國淡水漁業的搖籃,魚類基因的寶庫和經濟魚類的原種基地,在我國淡水漁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據不完全統計,長江流域現有水生生物1100多種,其中魚類370多種、底棲動物220多種和其他上百種水生植物。長江流域是我國眾多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物的重要棲息繁衍場所,擁有白鰭豚、中華鱘、白鱘、江豚、大鯢、胭脂魚等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在生態進化、軍事仿生、考古研究等方面具有特殊的科學參考價值。

  然而,目前白鰭豚種群迅速瀕危的現實卻印證著長江生命系統逐漸衰退的過程,它們在長江中的日漸瀕危也預示著被稱為「母親河」的長江正漸漸失去生命的氣息。

  鰣魚、刀魚、魚回魚被稱為「長江三鮮」。

  據統計,1968年至1977年的10年間,長江鰣魚年平均產量為49.2萬公斤。從1984年開始,鰣魚產量開始急劇下降,1986年僅為1.2萬公斤。如今,鰣魚已經基本絕跡。記者在安徽省安慶、銅陵等地採訪時,當地漁民告訴記者,他們現在根本捕不到鰣魚了,現年70多歲的蕪湖漁民陳大爺說:「30年前,我們一網下去能捕一二百斤鰣魚,現在我已七八年沒有見到這種魚了。」傳說中,去年江陰有人捕到一條長江鰣魚,賣了1萬多元。

  湯樹寬是江蘇省張家港市金港鎮的一位老漁民,也是長江流域數萬名世代靠捕魚為生者之一。他回憶道,在20年前的刀魚漁汛期,他曾經一天就捕到了40多斤刀魚。但今年3月,他在江面上連續作業6天全都白忙活了。目前在張家港城裡,雖然刀魚的收購價是每千克2500元,但也常年處在無貨可供狀態,只有在一些五星級酒店的餐桌上才會偶爾出現刀魚。

  去年的監測數據顯示,作為長江主要經濟魚類青、草、鰱、鱅四大「家魚」的種苗產量,已由最高年份的300億尾下降到2億尾。

  新近由中國科學院、長江水利委員會、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聯合發布的《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2007》,是迄今最權威、數據最齊全的長江「體檢」報告。報告顯示:「長江生態系統在不斷退化,物種減少、保護工作緊迫而艱巨。國寶白鰭豚難覓蹤跡,長江鰣魚不見多年,中華鱘、白鱘數量急劇減少。長江流域天然捕撈產量從1954年42.7萬噸下降到90年代的10萬噸左右。」

  南京師範大學教授、農業部瀕危水生野生動植物種科學委員會委員周開亞教授對此深表無奈:「地球造就一個物種至少要200萬年,而人類破壞一個物種也許只要幾十年甚至幾年。」

  誰是「殺手」

  「長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成立21年來,我們首任分管局長管了10年,結果鰣魚絕跡了,第二任管了9年,結果中華絨螯蟹斷根了,在我卸任之時,長江裡還會有多少生命物種從地球上消失?」中國漁政203輪的會議室裡,農業部東海區漁政分局副局長馬毅扼腕長嘆:「這些年,眼見著長江裡原本數量龐大的四大『家魚』成了珍稀魚類,而原來的珍稀魚類成了瀕危物種,太令人揪心。」

  4月中旬的一天,203輪巡航在安慶——銅陵段的江面上,漁政執法人員正在對「長江春禁」進行執法檢查。

  「長江春禁」已實施了5年,近年來向長江及主要湖泊投放的各種水生動物原種苗種累計已達4億尾,為什麼還遏制不住長江生命物種的急劇衰退呢?

  「『禁漁』和『增殖放流』僅僅是治標,單靠這,就能還給魚類一個『快樂天堂』嗎?」馬毅指著舷窗外一艘艘滿載黃沙的駁船,「看看吧,他們挖走的都是魚類生兒育女、休養生息的溫床啊!誰來治本呢?」

  在江西鄱陽湖區,每個縣市都有採沙場。在這裡,一噸河沙的成本不過四五元錢,可一運到上海、江蘇等地立馬可以賣到七八十元。有一個縣2005年拍賣採沙權竟然進帳1.2億元。一個外地採沙老闆在一個村子承包了一半的採沙場,一年就獲利1200萬元,賺了個盆滿缽溢。

  現在長江採沙實行限採制度,但偷採、亂挖現象仍然非常嚴重。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長江中下遊大型採沙船有1000多艘,而小型採沙船更是不計其數,僅安徽省境內就有1000多艘。有關人士估計,長江中下遊現有採沙船的年採沙能力已達數十億噸。

  挖沙對水域生態環境帶來的災難是毀滅性的。它使天然的魚類棲息場所發生變化,直接影響魚類的產卵、索餌、育肥,嚴重破壞魚類的棲息環境和底棲生物的生存場所。一條功率幾千瓦的「吸沙王」採沙船,每次作業可在水底吸出一個60米寬的大坑,功率更大的可將水下深30米、直徑100米範圍內的沙石吸個精光。湖底的底泥和草場被大量吸走、清除,使魚類生活、產卵環境受到極大破壞。考察途中的王丁博士在鄱陽湖看到了讓人觸目驚心的挖沙場景:「面積不大的湖區,集中了上千艘數千噸位的挖沙船,曾經碧波萬頃的鄱陽湖被攪成了一鍋粥,湖水甚至比江水還要渾,在入江口形成一條明顯的湖水和江水的分界線。來自美國海洋與大氣管理局的著名鯨類專家Barbara Taylor博士說,這是她一生見到的最為嚴重的人為生態災難」

  水工建設增多,是長江生命物種生態退化的另一個原因。

  隨行的施煒綱教授打開筆記本電腦介紹說,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往往會使大部分天然河流的水文條件和食物條件不復存在,對魚類的棲息環境破壞極大。不幸的是,長江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正處於高速發展期和無序開發期。目前長江流域已經建成的較大型水電設施有149個,正在建設的有30餘個,規劃之中的有179個,總計達到338個,涉及到流域的幹流及所有的支流。「我可以預言,這些水利水電工程的全部建成之日,也就是長江生命物種的滅絕之時。」

  汙染,是長江生命物種在劫難逃的又一個致命「殺手」。目前長江流域工業和生活廢汙水年排放量為300億噸,全流域的汙染源達3萬多個,在394個主要排汙口中,有一半以上沒達到國家標準。90%未經處理的工業汙水、農藥、化肥、生活汙水直接排入江中。過量的排放遠遠突破了長江的自淨能力,在長江形成了長達650公裡的岸邊汙染帶,這導致地表水和地下水汙染加劇,水質下降。很多支流部分水質指標難以達到漁業水質標準Ⅲ類或Ⅲ類以上標準。與此同時,頻頻發生的汙染事故,使得原本已經很脆弱的生命物種生境「雪上添霜」。2000—2004年,僅湖北省就先後發生江、河、湖汙染事故687起、汙染面積達到21400公頃、魚類死亡6530噸,由此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7500多萬元。施煒綱補充道,「其實,汙染事故造成的生物鏈斷裂引起的生態損失是根本無法用效益數字估量的。」

  除此之外,過度捕撈造成長江水生生物資源嚴重衰退也是造成長江漁業資源衰退的重要原因。

  長江流域分布著各類漁船2萬多艘,專業捕撈漁民5萬多人,另有兼業捕撈漁民20多萬人,捕撈強度大大超過了長江水生生物資源的承受能力,直接造成水生生物資源日益衰退,而屢禁不絕的電毒炸魚等非法作業又進一步加劇衰退的趨勢。

  拯救長江

  為了遏制長江水域生態日漸惡化和漁業資源不斷衰退的嚴峻形勢,早在1987年,國家農業部建立了長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長漁委由沿江各省(市)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有關科研院所等為委員單位。但這種政出多門、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造成一個完整的長江生態系統被「分」、「割」管治,同時由於利益驅動,促使地方保護、各自為政、相互掣肘的現象比比皆是,因此實際上很難全面履行其保護管理職能。

  「必須下決心理順管理體制,通過設置專門的管理機構,加強統一管理和宏觀調控,從長江流域的高度對長江資源和環境通盤進行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執法。」馬毅認為。

  從國際上看,近年來世界流域管理出現了一些共同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流域實施以流域為基本單元的水管理。歐盟在2000年通過《歐盟水框架指令》,在其29個成員國與周邊國家實施流域綜合管理;南非於1998年通過《水法》,實施以流域管理為基礎的水資源管理;紐西蘭甚至按照流域邊界對地方行政區邊界進行了調整,促進地方政府的流域管理工作;美國則根據流域法律成立了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通過聯邦政府與州政府的協議建立了德拉瓦河流域委員會。

  事實上,《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2007》也提出了建立長江流域綜合管理委員會的建議。建議認為,長江流域管理委員會應直屬國務院領導,委員應包含中央有關部委、流域內各地方政府領導,主要利益相關企業以及專家學者和民間組織等,將長江流域資源、生態與環境保護納入流域綜合管理的目標。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政水資源局局長劉振勝認為,只有由中央來牽頭,沿江各省市參加,才能儘快扭轉目前長江管理中存在的條塊分割、各自為政、多頭管理以及互不協調的局面。

  有專家呼籲,儘快加強長江生命物種保護的法規和制度建設,提高全社會保護生態環境、保護資源的意識。政府相關部門應依據《漁業法》和《水汙染防治法》等法律,制訂並實施《長江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管理條例》、《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使長江漁業管理有統一的法規規範,初步形成以行業管理法律法規為主導,地方法規和專門部門規章、規定配套協調一致的法律法規體系,強化國家對地方的主導地位,實現統一協調的管理步調,以規範長江生態環境監測、江水汙染事故調查處理、工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等工作。

相關焦點

  • 白鰭豚舊聞兩篇
    淇淇走後,人們再也沒有見到活體白鰭豚。現在,所有關於白鰭豚的描述都只剩冷冰冰的文字和遙遠的傳說,它距今已有2200萬年,是長江中唯有的兩種鯨類淡水哺乳動物之一。相傳它能預報天氣,是人類的朋友。每當船員們看到白鰭豚成雙成對出沒在長江上,頻頻跳出水面,活躍異常時,他們就知道,驚濤駭浪就會來臨。公開的說法,上世紀八十年代,長江中白鰭豚數量不到400頭。
  • 白鰭豚
    白鰭豚(學名:Lipotesvexillifer)亦稱:白鰭鯨、白鰭、白旗、白夾、青鰭、江馬、中華江豚、揚子江豚及長江河豚等,是中國特有的淡水鯨類,僅產於長江中下遊。在20世紀80年代由於種種原因,白鰭豚種群數量銳減,2002年估計已不足50頭,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白鰭豚自成一科,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也是世界上12種最瀕危的動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協會生物信箋》期刊內發表報告,正式公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白鰭豚是中國特產的一種小型 鯨,身體呈 紡錘形,全身皮膚裸露無毛,有恆定體溫,總是在36℃左右 。
  • 別讓人類成為地球上的最後一種動物
    瀕危動物指由於動物分布區、棲息地的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化學汙染、氣候變化和人類隨意捕殺等原因導致瀕臨滅絕的動物類群。我國的十大瀕危動物除了我們可愛的國寶熊貓外,我國十大瀕危動物還包括:金絲猴、白鰭豚、華南虎、朱䴉、褐馬雞、揚子鱷、黑頸鶴、藏羚羊、麋鹿。
  • 安徽淡水豚自然保護區發現白鰭豚自然群體
    新華網合肥六月五日電 位於安徽省銅陵市的淡水豚自然保護區近日發現了白鰭豚自然群體。  今年五月二十九日上午,保護區工作人員接到附近漁民報告,發現有白鰭豚出沒,隨即進行了跟蹤,拍攝了大量錄像片和照片。  據介紹,此次共發現白鰭豚五頭次,估計是兩個自然群體,大的個體重約一百公斤,小的約有四十至四十五公斤。
  • 白鰭豚:見時是活的,如今竟滅絕
    白鰭豚館工作人員為「淇淇」做心電圖檢測。新華社記者郝同前攝那是在2001年的7月,我們「尋找地球故事」講師團在武漢巡講,那天從武漢動物園考察出來,徐大鵬老師(新冠疫情之初夫妻雙亡)帶我們趕往位於武昌的白鱀豚館。我們的老朋友、豚類研究專家張先鋒博士,帶我們探望了慕名已久的「淇淇」——世界上唯一一隻人工飼養的白鱀豚。
  • 觀豚旅遊能否拯救豚類物種
    白鰭豚和長江江豚是我國特有的鯨類動物,僅生活於長江中、下遊幹流及大型通江湖泊中。白鰭豚、白海豚、中華鱘等被劃入國家一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江豚和海龜等為國家二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受到法律保護,然而許多二級動物的瀕危速度大大超過法律修訂的速度。
  • 「長江女神」白鰭豚疑似現身
    「長江女神」白鰭豚疑似現身 被宣布「功能性滅絕」近10年白鰭豚在2500萬年以前就生活在長江,被稱為「活化石」。然而長期以來,由於人類活動增加及活動不當,白鰭豚大量銳減。2007年,白鰭豚被宣布功能性滅絕。9年後,有人在長江蕪湖段再次看見了白鱀豚的蹤跡。
  • 中華白海豚帶崽春遊,同為水中大熊貓,它和白鰭豚有什麼不同?
    為什麼說罕見,當地從事保護工作的研究人員表示,野生白海豚本身就很難拍到,和幼崽一起出現就更少了,它們屬於瀕危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稱為海上大熊貓。你還別說,保護動物裡的"熊貓"都已經可以湊齊海陸空三軍了。比如鳥中大熊貓有中華秋沙鴨、黑鸛、震旦鴉雀,水裡的大熊貓也很多,除了中華白海豚,還有白鰭豚和江豚等。
  • 全城熱益動物科普:「水中熊貓」白鰭豚,530萬年前的活化石
    「水中熊貓」白鰭豚,530萬年前的活化石白鰭豚是中國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被譽為「水中大熊貓」。白鰭豚也是古老的孑遺生物,化石證據表明530萬年前的上新世時期就已在長江出現。中國對白暨豚的認識和記述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最早的記載是秦漢時期的辭書《爾雅》,那時候名字叫做「鱀」,古老的人類曾經錯誤地把白暨豚歸為魚類。
  • 人類在南極大肆捕殺磷蝦,為何會讓萬裡之外的73頭鯨成堆死亡?
    人類在南極大肆捕殺磷蝦,為何會讓萬裡之外的73頭鯨成堆死亡?眾所周知,在我們生存的這個星球上,有著各種各樣的動物。其中藍鯨是目前地球上最大的一種生物。一頭成年的藍鯨體重可達180噸。藍鯨目前也是全球的一級保護動物,不僅是藍鯨,所有的鯨類都是國家級保護動物,也是瀕危物種。
  • 世界上五種現代淡水鯨類,中國的或以滅絕
    一提到鯨,人們就會想起在海洋裡暢遊的龐然大物,其實,在淡水裡也有鯨類,而且,我們中國的長江裡也有,或者說曾經有。鯨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真獸亞綱,包含了大約98種生活在海洋、河流中的胎生哺乳動物。中國海域就有30餘種。
  • 一起走近你不知道的滅絕生物6——中國白鰭豚
    白鰭豚亦稱:白鰭鯨、白鰭、白鰭、白夾、青鰭、江馬、中華江豚、揚子江豚及長江河豚等,是中國特有的淡水鯨類,僅產於長江中下遊。在20世紀80年代由於種種原因,白鰭豚種群數量銳減,2002年估計已不足50頭,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
  • 五種滅絕機率大的動物,其中兩種為中國獨有,野外絕跡
    爪哇犀,爪哇犀是現存最稀有的犀牛之一,它如今主要生活在印尼爪哇島西部的烏戎庫隆國家公園中,由於它們的數量太少,野外研究缺乏,到目前為止,人類還不十分清楚爪哇犀牛的習性,早期數量眾多的爪哇犀因過度偷獵和棲息地破壞而瀕臨滅絕。
  • 鯨魚谷裡發現鯨類化石,竟長著四肢,生命起源將被刷新?
    可到了如今,儼然已經成為一片荒漠。那麼,怎樣證明鯨魚谷在幾千萬年前是一片海洋呢?因為科研人員在這個幹谷裡發現了許多屬於早期鯨類的化石,而這個發現也進一步驗證了鯨魚谷曾是海洋的猜想。除了早期的鯨類化石外,科研人員還發現了其它海洋古生物的化石,比如像鯊魚、海龜等等。
  • 第一個被人類徹底消滅的傳染病病毒有多可怕!
    當下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已成為舉國上下乃至全球人類關注的重點。今天,我們整理了一些世界抗疫史上的知識故事,希望在共克時艱的同時,也回顧當年科學家、醫學工作者們是如何在巨大的壓力之下,爭分奪秒地與病毒鬥爭。
  • 有袋類動物的演化史
    樹袋熊這種只吃樹葉的可愛動物終於也要走上白鰭豚、北白犀的後塵了。而這也為本就非常脆弱的有袋類生態環境敲響了警鐘。大洋洲是現金僅剩的兩片擁有有袋類的大陸之一,和人類一樣同為哺乳動物的它們究竟是怎樣的一群神奇生物呢?我們知道的有袋類除了袋鼠、樹袋熊、袋獾和袋鼬以外還有其他的有袋生物嗎?
  • 江豚是否會像白鰭豚一樣,從長江流域中消失呢?
    這可能是因為在天氣變化之前氣壓很低,所以必須增加呼吸頻率以獲得足夠的氧氣。在長江上工作的漁民稱這種行為為「頂風」。多彩的群體和家庭生活江豚善於集體遊泳,有利於保持距離和合作。巡邏時,個體的空間位置相對固定。年長的雌性或雄性動物是領頭羊,通常處於最低和最前的位置,而最小的動物通常處於最高和最後的位置。
  • 生活在江裡的它們,竟然屬於「鯨」?
    鯨魚是海洋裡的「大明星」,但你知道嗎,其實江裡也生活著「鯨」。今年的國慶中秋雙節期間,長江湖北宜昌流域的水面上出現了江豚集體嬉戲的一幕。江豚現身的新聞,圖片來源早安山東長江江豚終身生活在長江中,屬於廣義上的淡水豚類。淡水豚指代所有適應淡水環境的鯨,和暢遊海洋的藍鯨、海豚是宗親。
  • 這10種已經滅絕的動物可能被復活,你最希望是哪個?
    越來越多的動物徹底從地球上消失了今天掌門君就來為大家盤點一下下面這10種有可能被復活的已滅絕動物你最希望復活哪一個呢?到了20世紀80年代,人類所知曉的最後一隻斑驢死去,這個動物被確認徹底滅絕。如今 ,科學家們藉助DNA和選擇性育種培育出了一種看起來極為相似的動物。這麼做是為了恢復斑驢這一物種,但距離真正的復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