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女神」白鰭豚疑似現身

2021-03-05 合肥百事通便民服務
「長江女神」白鰭豚疑似現身 被宣布「功能性滅絕」近10年

白鰭豚在2500萬年以前就生活在長江,被稱為「活化石」。然而長期以來,由於人類活動增加及活動不當,白鰭豚大量銳減。2007年,白鰭豚被宣布功能性滅絕。9年後,有人在長江蕪湖段再次看見了白鱀豚的蹤跡。

蘇惟楚 · 2016/10/06 20:56字體:宋

世界上唯一一頭人工飼養的白鰭豚「淇淇」

在被宣布「功能性滅絕」後的第九年,有人在長江蕪湖段或再次看見了白鰭豚的蹤跡。

據安徽衛視稱,10月4日,一支由民間愛好者的考察隊在長江安徽蕪湖黑沙洲附近的水域看到了疑似白鰭豚。考察隊將發現通報給了位於武漢的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所已經派出科研人員已前往調查。

白鰭豚在2500萬年以前就生活在長江,被稱為「活化石」。白鰭豚是同人一樣用肺呼吸的淡水哺乳類動物,其通體雪白,視聽器官退化,聲吶系統非常靈敏。然而長期以來,由於人類活動增加及活動不當,曾有「長江女神」美譽的白鰭豚大量銳減。2006年,七國科學家在長江進行了40多天大規模搜尋後,未發現一頭白鰭豚。次年8月,英國《皇家協會生物學快報》期刊據此發表報告,正式公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

功能性滅絕是指某一物種因其生存環境被破壞,數量非常稀少,以致在自然狀態下基本喪失了維持繁殖的能力,甚至喪失了維持生存的能力。根據國際慣例,50年內沒有在野外觀測到任何個體,標誌著一個物種滅絕。

其後,曾多次有目擊者聲稱看到白鰭豚,然而這些目擊記錄都沒有得到確證。

儘管宣布了「功能性滅絕」,研究學者和志願者卻一直都未放棄尋找白鰭豚的蹤跡。按照國際慣例,確定一個物種滅絕必須連續考察整個分布區,在該物種一個生命周期內未發現存在才算滅絕。白鰭豚一般可活30年,確認滅絕必須30年內連續對其生存狀況進行考察。

據鳳凰網報導,今年9月30日至10月7日,2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志願者集結安徽,在最有可能發現「長江女神」的江段分兩路尋找白鰭豚。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向考察隊提供了培訓指導,並無償出借一套被動聲吶搜尋設備供考察使用。

安徽衛視報導稱,10月4日上午,考察隊在進入黑沙洲洲頭輔航道一千米時,開在前面、靠東岸行駛的2號船上的考察隊員首先發現左前方兩三百米處有一頭長著尖嘴、全身灰白色的動物躍出水面。報導稱,這頭疑似白鰭豚在漁船左側又第二、第三次出水,每次出水間隔距離有二三百米 。最後,它從二號船的左前方向上遊逆流而上,瞬間消失在長江的水流中。

據報導,考察隊放下了聲吶探測儀,希望能夠記錄白鰭豚發出的回聲定位信號。但可惜,當時沒人用相機記錄下這一瞬間的有效影像。考察隊將情況上報給了中科院武漢水生所,水生所派出專業人員加入到民間考察中。據稱,下一步,科研人員將對聲吶探測儀的數據進行分析。此外,考察隊在船頭安裝了記錄儀,他們將對錄下的音視頻做仔細研讀。

作為長江特有的淡水鯨類動物之一,在歷史上,白鰭豚的數量曾經相當多,史書曾稱「江中常見之」。50年前,人們還曾在長江看到白鰭豚成群結隊出沒。然而,隨著近幾十年人類活動的增加及不當活動,白鰭豚數量銳減。20世紀70年代,我國正式開始對白鰭豚進行系統的調查研究,據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長王丁介紹,當時長江白鰭豚的數量僅剩400多頭。其後,1997年至1999年水生所和農業部組織專家對白鰭豚進行了大規模的搜索和考察活動,都發現過白鰭豚。2006年七國科學家再次組織大規模搜索行動,也未果。

王丁曾在《光明日報》撰文表示,人類活動對白鰭豚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四方面:一是航運侵佔了其生活空間;二是汙染帶來的直接或間接傷害,包括餌料魚類資源減少,免疫、生殖系統受到危害等;三是水工建設的影響;四是漁業活動。過度的漁業捕撈導致其食物資源減少,非法漁業作業方式更會造成直接傷害。

相關焦點

  • 長江新螺段白鰭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專家來臨湘市調研
    嶽陽日報全媒體訊4月21日下午,長江新螺段白鰭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主任郭立鶴一行來臨湘市,就《長江新螺段白鰭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調區調規》徵求意見。臨湘市委書記謝勝、副市長夏逢響及相關單位負責人參加座談會。
  • 一起走近你不知道的滅絕生物6——中國白鰭豚
    白鰭豚亦稱:白鰭鯨、白鰭、白鰭、白夾、青鰭、江馬、中華江豚、揚子江豚及長江河豚等,是中國特有的淡水鯨類,僅產於長江中下遊。在20世紀80年代由於種種原因,白鰭豚種群數量銳減,2002年估計已不足50頭,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
  • 白鰭豚
    白鰭豚(學名:Lipotesvexillifer)亦稱:白鰭鯨、白鰭、白旗、白夾、青鰭、江馬、中華江豚、揚子江豚及長江河豚等,是中國特有的淡水鯨類,僅產於長江中下遊。在20世紀80年代由於種種原因,白鰭豚種群數量銳減,2002年估計已不足50頭,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白鰭豚自成一科,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也是世界上12種最瀕危的動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協會生物信箋》期刊內發表報告,正式公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白鰭豚是中國特產的一種小型 鯨,身體呈 紡錘形,全身皮膚裸露無毛,有恆定體溫,總是在36℃左右 。
  • 江豚是否會像白鰭豚一樣,從長江流域中消失呢?
    危機四伏的生存狀態長江幹流是淡水江豚最理想的棲息地,白鰭豚和無翅江豚是其中的「旗艦」物種。然而,隨著人類活動的擴大,長江江豚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自2006年4月以來,科學家再也沒有發現白鰭豚。這種稀有物種可能已經從地球上消失了。
  • 白鰭豚舊聞兩篇
    淇淇走後,人們再也沒有見到活體白鰭豚。現在,所有關於白鰭豚的描述都只剩冷冰冰的文字和遙遠的傳說,它距今已有2200萬年,是長江中唯有的兩種鯨類淡水哺乳動物之一。相傳它能預報天氣,是人類的朋友。每當船員們看到白鰭豚成雙成對出沒在長江上,頻頻跳出水面,活躍異常時,他們就知道,驚濤駭浪就會來臨。公開的說法,上世紀八十年代,長江中白鰭豚數量不到400頭。
  • 繼白鰭豚後,又一號稱「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特有物種滅絕
    長江所正式宣布,「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滅絕。這是繼白鱀豚(極危,CR,可能已滅絕)和長江鰣魚被研究人員宣布功能性滅絕之後的又一壞消息。白鰭豚中國古代白鱘被稱之為鮪。春季溯江產卵。主產於中國長江自宜賓至長江口的幹支流中,錢塘江和黃河下遊也有發現。
  • 安徽淡水豚自然保護區發現白鰭豚自然群體
    新華網合肥六月五日電 位於安徽省銅陵市的淡水豚自然保護區近日發現了白鰭豚自然群體。  今年五月二十九日上午,保護區工作人員接到附近漁民報告,發現有白鰭豚出沒,隨即進行了跟蹤,拍攝了大量錄像片和照片。  據介紹,此次共發現白鰭豚五頭次,估計是兩個自然群體,大的個體重約一百公斤,小的約有四十至四十五公斤。
  • 漁夫架設霸王罾捕魚 白鰭豚保護區現毀滅性捕撈
    河上架起的霸王罾  楚天都市報訊(記者汪亮亮通訊員張小軍伍淑軍)長江白鰭豚保護區內,有人布天羅地網進行毀滅性捕撈。  嫌疑人辯稱,雖說2年來是在保護區捕撈,但從沒捕到一隻白鰭豚。  保護區裡的天羅地網  長江嘉魚陸水河水域,屬長江新螺段白鰭豚自然保護區,全年禁漁。  今年7月初,長航武漢警方嘉魚派出所巡邏,發現竟有人在此架設霸王罾捕魚。  霸王罾又稱攔河罾,是一張長60米、寬60米的巨網,橫跨陸水河兩岸。
  • 白鰭豚:見時是活的,如今竟滅絕
    白鰭豚館工作人員為「淇淇」做心電圖檢測。新華社記者郝同前攝那是在2001年的7月,我們「尋找地球故事」講師團在武漢巡講,那天從武漢動物園考察出來,徐大鵬老師(新冠疫情之初夫妻雙亡)帶我們趕往位於武昌的白鱀豚館。我們的老朋友、豚類研究專家張先鋒博士,帶我們探望了慕名已久的「淇淇」——世界上唯一一隻人工飼養的白鱀豚。
  • 白鰭豚可能成為第一個被人類"消滅"的鯨類動物
    白鰭豚「失蹤」   這是前不久一次由中、美、日、英、德、瑞等6國專家組成的長江淡水豚國際考察活動。在往返3336公裡、經歷了38天的大規模高精度搜尋後,專家們向媒體宣布了令人沮喪的考察結果:長江中未發現一頭白鰭豚。   這個結果一經專家說出,記者們感到了強烈的惋惜和震撼。
  • 全城熱益動物科普:「水中熊貓」白鰭豚,530萬年前的活化石
    「水中熊貓」白鰭豚,530萬年前的活化石白鰭豚是中國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被譽為「水中大熊貓」。白鰭豚也是古老的孑遺生物,化石證據表明530萬年前的上新世時期就已在長江出現。中國對白暨豚的認識和記述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最早的記載是秦漢時期的辭書《爾雅》,那時候名字叫做「鱀」,古老的人類曾經錯誤地把白暨豚歸為魚類。
  • 中華白海豚帶崽春遊,同為水中大熊貓,它和白鰭豚有什麼不同?
    比如鳥中大熊貓有中華秋沙鴨、黑鸛、震旦鴉雀,水裡的大熊貓也很多,除了中華白海豚,還有白鰭豚和江豚等。白鰭豚則生活在淡水流域,比如長江和它的支流。而白鰭豚的身體一生都是青灰色的,只有肚子是白色的。,可達30釐米,除了嘴巴長度不同,它倆嘴巴到額頭的曲線變化也不一樣,白海豚有個明顯的轉角,白鰭豚則比較平滑。
  • 《女神降臨》藏驚喜彩蛋!端午、白經現身樂壞粉絲
    《女神降臨》藏驚喜彩蛋!端午、白經現身樂壞粉絲話題韓劇「女神降臨」除了男女主角車銀優、文佳煐、黃仁燁外型出眾,也靠神秘彩蛋吸睛,導演找來先前合作過「偶然發現的一天」的金惠奫、李宰旭,重現經典角色「端午」和「白經」,在劇中放送曖昧畫面,讓觀眾開心樂壞。
  • 白鰭豚、臺灣雲豹,既然已經滅絕了,為什麼還會重新出現呢?
    例如中國水中大熊貓白鰭豚,2002年7月14日,隨著最後一頭白鰭豚淇淇的去世,人們也基本認定它已經滅絕,但是2018年4月,中科院拍攝到疑似白鰭豚動物。為什麼這些我們已經判定為滅絕的動物經常會重新出現呢?在討論這個問題前,我們必須要清楚這些物種最初是如何被宣布滅絕的。
  • 中國長江白鱘宣布滅絕
    圖為論文中展示的白鱘歷史多年來,長江白鱘始終未在漁民和科學家們的苦苦搜尋中現身。據此前報導,2003年大年初一,中國水產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科學家最後一次救助一條長江白鱘、放生並跟蹤。但隨後,船觸礁,被放生白鱘的電波信號也消失。沒人能想到這可能是人們最後一次發現長江白鱘。失去這一條魚,也失去了整個物種。IUCN專家稱,目前沒有包括影像學等在內的任何證據證明白鱘還存在。
  • 中華鱘,下一個白鰭豚?
    但建水電工程後,水庫就像一個吸熱容器,現在到11月中下旬才能達到20℃,造成中華鱘生理節律與環境節律錯位,產卵期一再延後,且2003年以後,產卵次數由每年兩次減為一次。 他的團隊推斷,野生中華鱘在2013年未產卵,可能是三峽上方的溪洛渡、向家壩兩座水電站近年陸續下閘蓄水影響了水溫,加上2013年長江流域氣溫整體偏高,致使繁殖期中華鱘無法產卵。
  • 長江白鱘滅絕、白鱀豚、鰣魚功能性滅絕: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
    長江是我國的第一大江河,它不但滋潤了沿岸18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也是許多生物的樂園。今年年初,長江白鱘已經滅絕的消息,震撼了廣大網友。人類最後一次發現長江白鱘是在2003年,隨後就再也沒有發現過,研究人員推斷,在2010年前後,長江白鱘就已經滅絕了。
  • 非法捕撈團夥在白鰭豚保護水域下網,漁獲物含保護動物胭脂魚
    新京報快訊(記者 李玉坤)長江非法捕撈團夥在白鰭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水域使用「攔河網」、「迷魂陣」等禁用漁具非法捕撈,有團夥現場被查漁獲物2.5噸,包括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胭脂魚。
  • 長江拍到疑似白鱀豚 農業農村部:湖北等六省市加強豚類保護
    原標題:農業農村部下發通知:湖北等六省市要加強長江豚類保護長江安徽段拍攝到高度疑似白鱀豚 農業農村部近日下發通知湖北等六省市要加強長江豚類保護圖為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標本楚天都市報記者劉中燦攝圖為長江安徽段拍攝到高度疑似白鱀豚攝影:焦少文被宣布「功能性滅絕」11年之後,「長江女神」白鱀豚真的重現江湖嗎?
  • 漁民上岸 江豚「回家」 從「微笑精靈」看長江生態興衰
    漁民上岸 江豚「回家」長江江豚,是長江特有的古老而珍稀的物種。因為性情溫和,嘴部弧線天然上揚呈微笑狀,而被稱為長江的「微笑精靈」;它不僅是長江中現存唯一的水生哺乳動物,也是全球唯一的淡水江豚。有關它的記載,經常會伴隨著長江中已經滅絕的白鰭豚和白鱘,許多在江邊土生土長的人們,都親歷過它們的存在和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