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鰭豚在2500萬年以前就生活在長江,被稱為「活化石」。然而長期以來,由於人類活動增加及活動不當,白鰭豚大量銳減。2007年,白鰭豚被宣布功能性滅絕。9年後,有人在長江蕪湖段再次看見了白鱀豚的蹤跡。
蘇惟楚 · 2016/10/06 20:56字體:宋
世界上唯一一頭人工飼養的白鰭豚「淇淇」
在被宣布「功能性滅絕」後的第九年,有人在長江蕪湖段或再次看見了白鰭豚的蹤跡。
據安徽衛視稱,10月4日,一支由民間愛好者的考察隊在長江安徽蕪湖黑沙洲附近的水域看到了疑似白鰭豚。考察隊將發現通報給了位於武漢的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所已經派出科研人員已前往調查。
白鰭豚在2500萬年以前就生活在長江,被稱為「活化石」。白鰭豚是同人一樣用肺呼吸的淡水哺乳類動物,其通體雪白,視聽器官退化,聲吶系統非常靈敏。然而長期以來,由於人類活動增加及活動不當,曾有「長江女神」美譽的白鰭豚大量銳減。2006年,七國科學家在長江進行了40多天大規模搜尋後,未發現一頭白鰭豚。次年8月,英國《皇家協會生物學快報》期刊據此發表報告,正式公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
功能性滅絕是指某一物種因其生存環境被破壞,數量非常稀少,以致在自然狀態下基本喪失了維持繁殖的能力,甚至喪失了維持生存的能力。根據國際慣例,50年內沒有在野外觀測到任何個體,標誌著一個物種滅絕。
其後,曾多次有目擊者聲稱看到白鰭豚,然而這些目擊記錄都沒有得到確證。
儘管宣布了「功能性滅絕」,研究學者和志願者卻一直都未放棄尋找白鰭豚的蹤跡。按照國際慣例,確定一個物種滅絕必須連續考察整個分布區,在該物種一個生命周期內未發現存在才算滅絕。白鰭豚一般可活30年,確認滅絕必須30年內連續對其生存狀況進行考察。
據鳳凰網報導,今年9月30日至10月7日,2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志願者集結安徽,在最有可能發現「長江女神」的江段分兩路尋找白鰭豚。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向考察隊提供了培訓指導,並無償出借一套被動聲吶搜尋設備供考察使用。
安徽衛視報導稱,10月4日上午,考察隊在進入黑沙洲洲頭輔航道一千米時,開在前面、靠東岸行駛的2號船上的考察隊員首先發現左前方兩三百米處有一頭長著尖嘴、全身灰白色的動物躍出水面。報導稱,這頭疑似白鰭豚在漁船左側又第二、第三次出水,每次出水間隔距離有二三百米 。最後,它從二號船的左前方向上遊逆流而上,瞬間消失在長江的水流中。
據報導,考察隊放下了聲吶探測儀,希望能夠記錄白鰭豚發出的回聲定位信號。但可惜,當時沒人用相機記錄下這一瞬間的有效影像。考察隊將情況上報給了中科院武漢水生所,水生所派出專業人員加入到民間考察中。據稱,下一步,科研人員將對聲吶探測儀的數據進行分析。此外,考察隊在船頭安裝了記錄儀,他們將對錄下的音視頻做仔細研讀。
作為長江特有的淡水鯨類動物之一,在歷史上,白鰭豚的數量曾經相當多,史書曾稱「江中常見之」。50年前,人們還曾在長江看到白鰭豚成群結隊出沒。然而,隨著近幾十年人類活動的增加及不當活動,白鰭豚數量銳減。20世紀70年代,我國正式開始對白鰭豚進行系統的調查研究,據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長王丁介紹,當時長江白鰭豚的數量僅剩400多頭。其後,1997年至1999年水生所和農業部組織專家對白鰭豚進行了大規模的搜索和考察活動,都發現過白鰭豚。2006年七國科學家再次組織大規模搜索行動,也未果。
王丁曾在《光明日報》撰文表示,人類活動對白鰭豚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四方面:一是航運侵佔了其生活空間;二是汙染帶來的直接或間接傷害,包括餌料魚類資源減少,免疫、生殖系統受到危害等;三是水工建設的影響;四是漁業活動。過度的漁業捕撈導致其食物資源減少,非法漁業作業方式更會造成直接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