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走近你不知道的滅絕生物6——中國白鰭豚

2020-12-24 自然地理噠磚家

白鰭豚亦稱:白鰭鯨、白鰭、白鰭、白夾、青鰭、江馬、中華江豚、揚子江豚及長江河豚等,是中國特有的淡水鯨類,僅產於長江中下遊。

在20世紀80年代由於種種原因,白鰭豚種群數量銳減,2002年估計已不足50頭,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白鰭豚是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也是世界上12種最瀕危的動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協會生物信箋》期刊內發表報告,正式公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

1980年,湖北省的幾位漁民發現了一頭誤入淺水區的白鰭豚,於是將它打撈上漁船,但是在打撈過程中,這隻白鰭豚受傷了,那漁民便通知了當地的水產部門。中科院的武漢水生研究所得知消息後,連夜地趕到了現場,並在次日早晨,花費了5小時50分鐘的時間,成功地用幹運方式把那頭受傷的白鱀豚移到了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內的池水中。經過精心養護,白鰭豚恢復了健康,並給它取名為「淇淇」。其含義為三,一則「淇」字代表著此豚的珍奇與稀奇;二則「淇」為三點水旁,適應給水生動物的起名使用;三則「淇」(qí)字與白鰭豚的「鰭」字音同。

白鰭豚被稱為「長江女神」,淇淇作為長江女神成為世界上唯一一隻人工飼養的白鰭豚。為了培育人工飼養的白鰭豚,中科院工作人員開始給淇淇尋找配偶,由於當年技術不夠先進,很長時間都沒有找到白鰭豚的蹤跡。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中科院工作人員最終找到了兩隻白鰭豚,並且它們是父女。中科院水生所的人員隨後給它們作了測定,並起了名字,雌的稱叫「珍珍」,雄的稱叫「連連」。但是很不幸,連連絕食死亡,僅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存活了76天。珍珍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存活了2.5年,但沒有懷孕,最後由於疾病去世。

1995年底,在湖北省長江石首流域捕捉到了一雌性白暨豚。專家們還沒有來得及把它運至白公館讓它與「淇淇」配對,還臨時放養於石首天鵝洲長江故道裡的雌豚,不幸在次年夏天的大洪水中觸網遇難。

1999年初,當地的民工在上海市長江口崇明島西部的海灘上發現了被擱淺的一頭體長2米多、體重100多公斤的雌豚。因為那些民工當時不知道這就是中國珍稀的「水中大熊貓」白暨豚,所以致使它身陷池塘長達七日。最終通知了有關部門。第十日,專家們趕到了現場,但因它已七日絕食而導致心力衰竭,用幹運的方法剛剛運抵至上海,便不治身亡。

水生學家們為淇淇尋找配偶捕到的三隻雌獸,均在能夠與淇淇在白公館交配前去世,這三次失敗,可以說是砸定了白暨豚人工繁殖工作的最終失敗。已經性成熟的淇淇單獨在白公館生存,尤為孤獨,據專家們說,它每逢4至6月的發情期,總是「躁動不安,常常用身體撞擊池壁。」

2002年7月14日早晨6點多鐘,中科院水生所的科研人員像以往一樣地去中科院水生所的白暨豚館巡視,看到淇淇在水池中遊動,沒有什麼異常。前一天的工作記錄上記載:晚上餵食,進食正常。8點鐘,當工作人員再次走進「白公館」時發現,淇淇躺在水下不動了。經過一番搶救後,未能救活,全世界唯一一頭人工飼養的白暨豚就這樣去世了。死時淇淇的年齡約為25歲,相當於人類70多歲的高齡。被人工飼養了22年半,淇淇是人類用近代水生科學手段第一頭被人工飼養的白暨豚,人工飼養環境下最為成功的一頭白暨豚,也是全世界最後一頭人工飼養下的白暨豚。

白鰭豚生長在長江,對長江的環境比較嚴格,由於近現代的汙染以及過度捕撈,讓白鰭豚的生存環境受到了極大的破壞,它們也受到了巨大的威脅,最終導致其基本滅絕,雖然現在還沒有明確的證據證明其已經滅絕,但人們已經找不到它的蹤跡,2002年宣布其功能性滅絕。

相關焦點

  • 白鰭豚:見時是活的,如今竟滅絕
    四位漁民並不知道他們製造了一個轟動世界的新聞,更不知道淇淇的捕獲地城陵磯,正是66年前美國博物學家霍伊採集到全世界第一件白鱀豚模式標本的產地(就像北京南海子是麋鹿這一物種的模式種產地,1865年被科學發現於此)。圖為我2018年在鄱陽湖拍攝到的瀕危物種:長江江豚。
  • 白鰭豚舊聞兩篇
    1995年6月20日,《湖北日報》報導了在南京召開的「白鰭豚群體和環境生存力分析」國際研討會,當時會上有一種說法,白鰭豚將在25年內滅絕。現在看起來,喪鐘敲響卻已是樂觀。一語成讖,孤獨的「淇淇」斷絕了人類最後的一絲念想。
  • 白鰭豚
    白鰭豚(學名:Lipotesvexillifer)亦稱:白鰭鯨、白鰭、白旗、白夾、青鰭、江馬、中華江豚、揚子江豚及長江河豚等,是中國特有的淡水鯨類,僅產於長江中下遊。在20世紀80年代由於種種原因,白鰭豚種群數量銳減,2002年估計已不足50頭,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白鰭豚自成一科,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也是世界上12種最瀕危的動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協會生物信箋》期刊內發表報告,正式公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白鰭豚是中國特產的一種小型 鯨,身體呈 紡錘形,全身皮膚裸露無毛,有恆定體溫,總是在36℃左右 。
  • 白鰭豚、臺灣雲豹,既然已經滅絕了,為什麼還會重新出現呢?
    例如中國水中大熊貓白鰭豚,2002年7月14日,隨著最後一頭白鰭豚淇淇的去世,人們也基本認定它已經滅絕,但是2018年4月,中科院拍攝到疑似白鰭豚動物。為什麼這些我們已經判定為滅絕的動物經常會重新出現呢?在討論這個問題前,我們必須要清楚這些物種最初是如何被宣布滅絕的。
  • 「長江女神」白鰭豚疑似現身
    「長江女神」白鰭豚疑似現身 被宣布「功能性滅絕」近10年白鰭豚在2500萬年以前就生活在長江,被稱為「活化石」。然而長期以來,由於人類活動增加及活動不當,白鰭豚大量銳減。2007年,白鰭豚被宣布功能性滅絕。9年後,有人在長江蕪湖段再次看見了白鱀豚的蹤跡。
  • 長江裡從古至今,滅絕了多少水生物
    長江從古至今,滅絕了多少水生物?相反經濟魚類,如鯉、鯽、青魚、草魚、鰱、鱅等滅絕可不是那麼容易。目前來看,長江有6種珍稀瀕危水生生物,包括白鰭豚、白鱘、中華鱘、達氏鱘、江豚和胭脂魚。2007年8月8日出版的《皇家協會生物信箋》期刊內發表報告,稱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的白鰭豚,已在地球上生存了兩千多萬年,宣告絕種。可是11 年之後,2018年4月一名環保隊員意外又拍攝到了白鰭豚活動的痕跡,說明它沒有滅絕,是瀕危物種。
  • 長江生物滅絕的輓歌不斷響起:完整性指數到達最差「無魚」等級
    我的視頻中特意插入了其中的3分鐘,真心希望每一位讀者都能認真看一下,相信你也會觸動心弦。劉老說「我對不起它,我讓它孤獨了一輩子」,「白鰭豚在長江裡,是沒有敵人的,它的敵人是誰,是人」。作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已存在一億五千萬年,是中生代白堊紀殘存下來的極少數古代魚類之一,也是中國特有的物種。有「中國淡水魚之王」之稱的白鱘,如今卻幾乎已經滅絕。「我們從未遇見,聽聞已是永別。」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它,或許連它的不告而別也不得而知。
  • 繼白鰭豚後,又一號稱「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特有物種滅絕
    長江所正式宣布,「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滅絕。這是繼白鱀豚(極危,CR,可能已滅絕)和長江鰣魚被研究人員宣布功能性滅絕之後的又一壞消息。傳說可長到萬斤、曾經的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沒能進入新的一年。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鱘同屬匙吻鱘科的物種。另名為中國劍魚,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類。因為其吻部長狀如象鼻,又俗稱為象魚。「千斤臘子,萬斤象。」「象」指的是長江白鱘,據說它可以長到上萬斤。
  • 中國近代滅絕的珍稀動物都有什麼?
    中國近代滅絕的動物有幾種非常具有代表性,經常聽說的例如華南虎、臺灣雲豹、白鰭豚、中國犀牛、滇池蠑螈等,當然還有最近爆出的中華穿山甲功能性滅絕。而滅絕的原因無非是生存環境被破壞,個體被過分的獵殺,最終導致該物種在野外無法自然繁殖生存,最終面對的就是徹底滅絕。
  • 中國長江白鱘宣布滅絕
    論文原文截圖此前報導2018年11月6日,有媒體報導。繼白鱀豚和長江鰣魚被宣布野外功能性滅絕後,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也可能面臨同樣的命運。在20世紀80年代由於種種原因,白鰭豚種群數量銳減,2002年估計已不足50頭,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白鰭豚自成一科,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也是世界上12種最瀕危的動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協會生物信箋》期刊內發表報告,正式公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
  • 長江白鱘滅絕、白鱀豚、鰣魚功能性滅絕: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
    長江是我國的第一大江河,它不但滋潤了沿岸18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也是許多生物的樂園。今年年初,長江白鱘已經滅絕的消息,震撼了廣大網友。人類最後一次發現長江白鱘是在2003年,隨後就再也沒有發現過,研究人員推斷,在2010年前後,長江白鱘就已經滅絕了。
  • 又一個物種滅絕,中國淡水魚之王未能跨入2020,除了它還有哪些?
    中國水產研究員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張輝博士在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發布了一篇研究論文,論文宣稱中國最大的淡水魚長江白鱘已經滅絕!相信大部分朋友,對白鰭豚和長江刀魚都耳熟能詳,現在突然跑出一個最大的淡水魚長江白鱘,似乎有點雲裡霧裡,這長江白鱘到底是什麼魚?
  • 二千萬年以前有哪些生物?第3種仍有極少量存在中國
    巨弓獸,巨弓獸是一種已滅絕的南方有蹄目動物,巨弓獸身長約在2米之內,體重約300公斤左右,與其他南方有蹄目動物不一樣,它們的前肢進化成了爪.巨弓獸的前肢比後肢長而粗壯,這可能意味著它們行走時的姿態類似於大猩猩。
  • 全球50年來滅絕的10大動物_遊俠網 Ali213.net
    這個世界由將近3千~4千萬種的生物組成,而地球上已經被人類命名的生物將近1千萬種左右。據科學家分析,我們目前所知道的物種還不足總量的二分之一。這些生物經歷了地球三十多億年的演化至今。  但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很多存在數千萬年的物種因為我們而消失在了這個星球上。
  • 全城熱益動物科普:「水中熊貓」白鰭豚,530萬年前的活化石
    「水中熊貓」白鰭豚,530萬年前的活化石白鰭豚是中國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被譽為「水中大熊貓」。白鰭豚也是古老的孑遺生物,化石證據表明530萬年前的上新世時期就已在長江出現。中國對白暨豚的認識和記述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最早的記載是秦漢時期的辭書《爾雅》,那時候名字叫做「鱀」,古老的人類曾經錯誤地把白暨豚歸為魚類。
  • 最後一頭北方白犀牛「蘇丹」死亡 物種滅絕離人類還遠麼?
    其實,與北白犀一樣命運的動物還有很多,冰島大海雀、北美旅鴿、南非斑驢、澳洲袋狼、直隸獼猴、高鼻羚羊、中國犀牛、南極狼……據統計1600年至1800年間,地球上的鳥類和獸類物種滅絕25種;從1800年到1950年地球上的鳥類和獸類物種滅絕了78種。隨著生態環境被破壞、工業快速發展、爆發戰爭與衝突、人口迅速增長,動物滅絕速度也在加快。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我國獨有的物種,你認識多少?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生物多樣性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藥物、燃料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大量的工業原料,是人類一切社會活動的物質基礎。但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一些動植物等生物資源遭到了過度開發和利用。
  • 6月5日世界環境日 一起上騰訊微視為野生動物「撐腰」!
    6月5日是第49個世界環境日,保護生物多樣性成為今年的重點議題。今日,騰訊微視響應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號召,攜手中國綠化基金會發起「這一次,為野生動物撐腰」系列活動,通過國家公園直播、保護野生動物互動問答、「來自遠方的告別」創意H5等多種形式喚起大眾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並聯合陳立農、秦奮、孫怡、紀李、陳都靈、鬱可唯、徐潔兒等明星共同發聲為野生動物「撐腰」,助力保護生物多樣性。
  • 世界上滅絕的5種動物,其中一個被稱為「活化石」,為何消失了?
    生物的存活時間都是有限的,在漫長的自然進化中,只有極少數生物戰勝了殘酷的演變鬥爭,在地球上存活了下來。隨著生態環境的失衡和人類對於它們的大肆捕殺,一些本來數量就不多的動物數量急劇下降,已經滅絕。我國珍貴的野生動物也有很多,接下來就跟著小編來看一下世界都有哪些珍貴物種慘遭了滅絕吧。
  • 這10種已經滅絕的動物可能被復活,你最希望是哪個?
    你最希望復活哪一個呢?斑驢是斑馬的近親,在100多年前就滅絕了。科學家們用一種新技術收集了這種鳥類以及澳大利亞滅絕的鴯鶓和紐西蘭的恐鳥的遺傳物質。在進一步的研究過程中,未來我們很有可能看到象鳥重新出現在這個世界上。白鰭豚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淡水鯨,人類所知的最後一隻白鰭豚淇淇於2002年去世,雖然曾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但在2018年,又有人意外發現了它。白鰭豚會逐漸消失的原因在於河流中人為活動的增加,例如大壩的建造,過度捕撈和船隻的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