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鰭豚亦稱:白鰭鯨、白鰭、白鰭、白夾、青鰭、江馬、中華江豚、揚子江豚及長江河豚等,是中國特有的淡水鯨類,僅產於長江中下遊。
在20世紀80年代由於種種原因,白鰭豚種群數量銳減,2002年估計已不足50頭,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白鰭豚是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也是世界上12種最瀕危的動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協會生物信箋》期刊內發表報告,正式公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
1980年,湖北省的幾位漁民發現了一頭誤入淺水區的白鰭豚,於是將它打撈上漁船,但是在打撈過程中,這隻白鰭豚受傷了,那漁民便通知了當地的水產部門。中科院的武漢水生研究所得知消息後,連夜地趕到了現場,並在次日早晨,花費了5小時50分鐘的時間,成功地用幹運方式把那頭受傷的白鱀豚移到了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內的池水中。經過精心養護,白鰭豚恢復了健康,並給它取名為「淇淇」。其含義為三,一則「淇」字代表著此豚的珍奇與稀奇;二則「淇」為三點水旁,適應給水生動物的起名使用;三則「淇」(qí)字與白鰭豚的「鰭」字音同。
白鰭豚被稱為「長江女神」,淇淇作為長江女神成為世界上唯一一隻人工飼養的白鰭豚。為了培育人工飼養的白鰭豚,中科院工作人員開始給淇淇尋找配偶,由於當年技術不夠先進,很長時間都沒有找到白鰭豚的蹤跡。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中科院工作人員最終找到了兩隻白鰭豚,並且它們是父女。中科院水生所的人員隨後給它們作了測定,並起了名字,雌的稱叫「珍珍」,雄的稱叫「連連」。但是很不幸,連連絕食死亡,僅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存活了76天。珍珍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存活了2.5年,但沒有懷孕,最後由於疾病去世。
1995年底,在湖北省長江石首流域捕捉到了一雌性白暨豚。專家們還沒有來得及把它運至白公館讓它與「淇淇」配對,還臨時放養於石首天鵝洲長江故道裡的雌豚,不幸在次年夏天的大洪水中觸網遇難。
1999年初,當地的民工在上海市長江口崇明島西部的海灘上發現了被擱淺的一頭體長2米多、體重100多公斤的雌豚。因為那些民工當時不知道這就是中國珍稀的「水中大熊貓」白暨豚,所以致使它身陷池塘長達七日。最終通知了有關部門。第十日,專家們趕到了現場,但因它已七日絕食而導致心力衰竭,用幹運的方法剛剛運抵至上海,便不治身亡。
水生學家們為淇淇尋找配偶捕到的三隻雌獸,均在能夠與淇淇在白公館交配前去世,這三次失敗,可以說是砸定了白暨豚人工繁殖工作的最終失敗。已經性成熟的淇淇單獨在白公館生存,尤為孤獨,據專家們說,它每逢4至6月的發情期,總是「躁動不安,常常用身體撞擊池壁。」
2002年7月14日早晨6點多鐘,中科院水生所的科研人員像以往一樣地去中科院水生所的白暨豚館巡視,看到淇淇在水池中遊動,沒有什麼異常。前一天的工作記錄上記載:晚上餵食,進食正常。8點鐘,當工作人員再次走進「白公館」時發現,淇淇躺在水下不動了。經過一番搶救後,未能救活,全世界唯一一頭人工飼養的白暨豚就這樣去世了。死時淇淇的年齡約為25歲,相當於人類70多歲的高齡。被人工飼養了22年半,淇淇是人類用近代水生科學手段第一頭被人工飼養的白暨豚,人工飼養環境下最為成功的一頭白暨豚,也是全世界最後一頭人工飼養下的白暨豚。
白鰭豚生長在長江,對長江的環境比較嚴格,由於近現代的汙染以及過度捕撈,讓白鰭豚的生存環境受到了極大的破壞,它們也受到了巨大的威脅,最終導致其基本滅絕,雖然現在還沒有明確的證據證明其已經滅絕,但人們已經找不到它的蹤跡,2002年宣布其功能性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