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陽光明媚的午後,我們一起去看花

2020-12-16 寶寶知道

作者:寶寶知道 情感雲廊

我生長在大江北岸一個城市裡,那兒的園林本是著名的,但近來卻很少;似乎自幼就不曾聽見過「我們今天看花去」一類話,可見花事是不盛的。有些愛花的人,大都只是將花栽在盆裡,一盆盆擱在架上;架子橫放在院子裡。

院子照例是小小的,只夠放下一個架子;架上至多擱二十多盆花罷了。有時院子裡依牆築起一座「花臺」,臺上種一株開花的樹;也有在院子裡地上種的。但這只是普通的點綴,不算是愛花。

家裡人似乎都不甚愛花;父親只在領我們上街時,偶然和我們到「花房」裡去過一兩回。但我們住過一所房子,有一座小花園,是房東家的。

那裡有樹,有花架(大約是紫藤花架之類),但我當時還小,不知道那些花木的名字;只記得爬在牆上的是薔薇而已。園中還有一座太湖石堆成的洞門,現在想來,似乎也還好的。

在那時由一個頑皮的少年僕人領了我去,卻只知道跑來跑去捉蝴蝶;有時掐下幾朵花,也只是隨意挼弄著,隨意丟棄了。至於領略花的趣味,那是以後的事。

夏天的早晨,我們那地方有鄉下的姑娘在各處街巷,沿門叫著「賣梔子花來」。梔子花不是什麼高品,但我喜歡那白而暈黃的顏色和那肥肥的個兒,正和那些賣花的姑娘有著相似的韻味。梔子花的香,濃而不烈,清而不淡,也是我樂意的。

我這樣便愛起花來了。也許有人會問:「你愛的不是花吧?」這個我自己其實也已不大弄得清楚,只好存而不論了。

在高小的一個春天,有人提議到城外寺裡吃桃子去,而且預備白吃;不讓吃就鬧一場,甚至打一架也不在乎。那時雖遠在五四運動以前,但我們那裡的中學生卻常有打進戲園看白戲的事。

中學生能白看戲,小學生為什麼不能白吃桃子呢?我們都這樣想,便由那提議人糾合了十幾個同學,浩浩蕩蕩地向城外而去。到了寺院,氣勢不凡地呵叱著道人們(我們稱寺裡的工人為道人),立刻領我們向桃園裡去。

道人們躊躇著說:「現在桃樹剛才開花呢。」但是誰信道人們的話?我們終於到了桃園裡。大家都喪了氣,原來花是真開著呢!這時提議人P君便去折花。道人們是一直步步跟著的,立刻上前勸阻,而且用起手來。

但P君是我們中最不好惹的。「說時遲,那時快」,一眨眼,花在他的手裡,道人已踉蹌在一旁了。那一園子的桃花,想來總該有些可看,我們卻誰也沒有想著去看,只嚷著:「沒有桃子,得沏茶喝!」

道人們滿肚子委屈地引我們到「方丈」那裡,大家各喝一大杯茶。這才平了氣,談談笑笑地進城去。大概我那時還只懂得愛一朵朵的梔子花,對於開在樹上的桃花,是並不瞭然的那所以眼前的機會,便從眼前錯過了。

以後漸漸念了些看花的詩,覺得看花頗有些意思。但到北平讀了幾年書,卻只到過崇效寺一次;而去得又嫌早些,那有名的一株綠牡丹還未開呢。北平看花的事很盛,看花的地方也很多;但那時熱鬧的似乎也只有一班詩人名士,其餘還是不相干的。

那正是新文學運動的起頭,我們這些少年,對於舊詩和那一班詩人名士,實在有些不敬;而看花的地方又都遠不可言,我是一個懶人,便乾脆地斷了那條心了。

後來到杭州做事,遇見了Y君,他是新詩人兼舊詩人,看花的興致很好。我和他常到孤山去看梅花。孤山的梅花是古今有名的,但太少;又沒有臨水的,人也太多。

有一回坐在放鶴亭上喝茶,來了一個方面有須,穿著花緞馬褂的人,用湖南口音和人打招呼道:「梅花盛開嗒!」「盛」字說得特別重,使我吃了一驚;但我吃驚的也只是說在他嘴裡「盛」這個聲音罷了,花的盛不盛,在我倒並沒有什麼的。

有一回,Y來說,靈峰寺有三百株梅花;寺在山裡,去的人也少。我和Y,還有N君,從西湖邊僱船到嶽墳,從嶽墳入山。曲曲折折走了好一會,又上了許多石級,才到山上寺裡。寺甚小,梅花便在大殿西邊園中。

園也不大,東牆下有三間淨室,最宜喝茶看花;北邊有座小山,山上有亭,大約叫「望海亭」吧,望海是未必,但錢塘江與西湖是看得見的。梅樹確是不少,密密地低低地整列著。

那時已是黃昏,寺裡只我們三個遊人;梅花並沒有開,但那珍珠似的繁星似的骨朵兒,已經夠可愛了;我們都覺得比孤山上盛開時有味。大殿上正做晚課,送來梵唄的聲音,和著梅林中的暗香,真叫我們捨不得回去。

在園裡徘徊了一會,又在屋裡坐了一會,天是黑定了,又沒有月色,我們向廟裡要了一個舊燈籠,照著下山。路上幾乎迷了道,又兩次三番地狗咬;我們的Y詩人確有些窘了,但終於到了嶽墳。

船夫遠遠迎上來道:「你們來了,我想你們不會冤我呢!」在船上,我們還不離口地說著靈峰的梅花,直到湖邊電燈光照到我們的眼。

Y回北平去了,我也到了白馬湖。那邊是鄉下,只有沿湖與楊柳相間著種了一行小桃樹,春天花發時,在風裡嬌媚地笑著。還有山裡的杜鵑花也不少。這些日日在我們眼前,從沒有人像煞有介事地提議:「我們看花去」。

但有一位S君,卻特別愛養花;他家裡幾乎是終年不離花的。我們上他家去,總看他在那裡不是拿著剪刀修理枝葉,便是提著壺澆水。我們常樂意看著。他院子裡一株紫薇花很好,我們在花旁喝酒,不知多少次。

白馬湖住了不過一年,我卻傳染了他那花的嗜好。但重到北平時,住在花事很盛的清華園裡,接連過了三個春,卻從未想到去看一回。只在第二年秋天,曾經和孫三先生在園裡看過幾次菊花。

「清華園之菊」是著名的,孫三先生還特地寫了一篇文,畫了好些畫。但那種一盆一幹一花的養法,花是好了,總覺沒有天然的風趣。直到去年春天,有了些餘閒,在花開前,先向人問了些花的名字。

一個好朋友是從知道姓名起的,我想看花也正是如此。恰好Y君也常來園中,我們一天三四趟地到那些花下去徘徊。今年Y君忙些,我便一個人去。我愛繁花老乾的杏,臨風婀娜的小紅桃,貼梗累累如珠的紫荊,但最戀戀的是西府海棠。

海棠的花繁得好,也淡得好;豔極了,卻沒有一絲蕩意。疏疏的高幹子,英氣隱隱逼人。可惜沒有趁著月色看過;王鵬運有兩句詞道:「只愁淡月朦朧影,難驗微波上下潮。」我想月下的海棠花,大約便是這種光景吧。

為了海棠,前兩天在城裡特地冒了大風到中山公園去,看花的人倒也不少;但不知怎的,卻忘了畿輔先哲祠。Y告我那裡的一株,遮住了大半個院子;別處的都向上長,這一株卻是橫裡伸張的。

花的繁沒有法說;海棠本無香,昔人常以為恨,這裡花太繁了,卻醞釀出一種淡淡的香氣,使人久聞不倦。Y告我,正是颳了一日還不息的狂風的晚上;他是前一天去的。他說他去時地上已有落花了,這一日一夜的風,準完了。

他說北平看花,是要趕著看的:春光太短了,又晴的日子多;今年算是有陰的日子了,但狂風還是逃不了的。我說北平看花,比別處有意思,也正在此。這時候,我似乎不甚菲薄那一班詩人名士了。

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自寶寶知道,更多孕產育兒精彩內容,請下載「寶寶知道」APP

相關焦點

  • 陽光午後,一個人的旅行
    很久以前,網上有篇熱門帖子《人一生中要做的99件事》,其中就有一件事是要一個人去旅行,理由是這樣才能真正享受獨處之樂。
  • 朱自清因何感嘆「在北平看花是要趕的」?老百姓去哪兒踏青
    皇家園林進不去,四合院不成規模,寺廟就成了最佳選擇。既然是天子腳下,凡事講究大氣,觀花自然首選花魁牡丹。據說,略有閒心的老北京,一年至少要賞兩次花:春末夏初遊崇效寺看牡丹,秋來時到陶然亭品菊。崇效寺位於宣南,寺內的牡丹冠絕京城,甚至勝過皇家,關鍵在於品種。
  • 朱自清散文裡的花兒
    朱自清寫花兒或寫到花兒的散文,多是成篇在上世紀二十年代與三十年代間,這正是在他的韶華時光。如《春》《匆匆》《看花》《荷塘月色》等。翻看《朱自清全集》中的日記部分,想看一看他在日記中,對這些有關花兒的篇什的點滴記錄,恰恰在這個時段,其日記缺如。雖然在日記中往往也會是隻言片語,卻就這樣也是缺如。
  • 朱自清:北平看花,比別處有意思
    我生長在大江北岸一個城市裡,那兒的園林本是著名的,但近來卻很少;似乎自幼就不曾聽見過「我們今天看花去」一類話,可見花事是不盛的。有些愛花的人,大都只是將花栽在盆裡,一盆盆擱在架上;架子橫放在院子裡。院子照例是小小的,只夠放下一個架子;架上至多擱二十多盆花罷了。
  • 櫻花樹下,等那個一起看花的人
    北緯30度的地方,溫度不冷不熱,陽光也不炙熱。聽說有一種花,在這個季節開的正好,花瓣為傘狀,像蓮花一樣;花色千萬種,粉的、紅的、白的、淡綠的......初見櫻花,初見你那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四月的小鎮,建築物擋住了四周射進來的陽光,溫度剛剛好。溫暖的空氣中夾著著陣陣花香,櫻花在肆無忌憚的盛開,不遠處,櫻花樹下我看到了你,一襲漢服,端莊素雅,好不美麗,猶如仙子一般。白的、紅的櫻花,黃的油菜花、青色的草相互映襯,像我們毫無保留地展示著春天。
  • 「今日作家」曾令蕃/瞻仰朱自清故居(散文)
    這天下午,和風習習,春光明媚。我們懷著十分崇敬的心情來到朱自清的故居。在這條小巷裡,朱自清故居與其他同行同向的民居緊緊相連,門洞上方懸掛著「朱自清故居」牌匾。從門洞進去,映入眼帘的是一間古舊而小巧玲瓏的揚州典型的民居三合院。這麼小的房屋,只有海南農村三葉屋的兩葉寬,然而,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院前牆有照壁,後院有迴廊。房子雖小仍然由客廳和左右兩廂房構成。
  • 初夏的午後遠足
    走進燦爛的初夏陽光中,明亮的光線雨絲般灑滿肩頭.於是,昨夜長長的、濃重的幽暗,不知不覺中就煙消雲散了。不經意地打量閃過身邊行色匆匆的路人,他們從哪裡來?要向哪裡去?也許,世間眾生就是這樣,沿著一條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的宿命旅程,匆匆地前行,好去實現一次生命的美麗。
  • 陽光明媚的周末,一起帶上便當去秋遊,營養美味,為出行增添快樂
    陽光明媚的周末,一起帶上便當去秋遊,營養美味,為出行增添快樂這幾天秋天的氣息越來越濃鬱了,太陽也不像前段時間那麼曬了,涼爽的天氣正好到了&34;的好時候,每年這個時候我都會選一個周末不忙的時候和家人一起出去秋遊,既可以呼吸新鮮的空氣,也可以短暫的遠離生活的煩惱和喧囂
  • 當秋日的午後陽光遇到一杯咖啡是暖暖的幸福
    晃眼間都到了10月中下旬,不得不說,時間過得不是一般的快.天氣從夏天飛向了深秋,午後的陽光靜靜地落在窗邊,睏倦而慵懶,空氣裡飄來濃濃的香氣,讓人的思緒慢慢凝聚。生活雖然不需要瞎講究,但是絕不能缺少高品質的要求。
  • 陽光明媚的藍天
    燦爛的陽光,在藍天,罌粟欄位在春天晴朗的一天通路在公園與曙光照耀著我們綠化樹之間幅美麗的圖畫在綠色森林陽光陽光明媚的綠色景觀通路在森林與陽光空無一人的道路與運動模糊
  • 夕陽已去,皎月方來:朱自清那些如詩如畫的散文美句
    說到朱自清先生,最容易想到的就是那句:「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從此,父愛在我們心中,有了不同的韻味。朱自清先生一生創作無數,尤以散文著名,因此他既是一個詩人,更是一個帶有詩人氣質的散文大家。鬱達夫先生更是評價他說:「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貯滿那一種詩意。」
  • 故居是典型的揚州民宅一起去看看朱自清的故居
    東廂房的兩張大床、梳妝檯、案兒、桌椅及其他陳設,都是當年朱自清的父母和兩個女兒的用品。西廂房乃是朱自清的庶母帶朱自清的次子朱閏生同住的臥室。右邊並列的兩間是朱自清的書房和臥室,屋中陳列的書櫥、菸斗、文房四寶系朱家後人所捐獻的朱自清遺物。第二進院落已設為朱自清生平陳列室。物什依舊,人已不在,但這裡依然透露著主人矢志不移的精神、寧靜談泊的氣質和儒雅的清芬正氣。
  • 我們在最燦爛的陽光下,一起聆聽花開的聲音!
    我的記憶還停留在兩年前的那個夏天,明媚的陽光和棉花糖一樣的雲,操場那棵高大的榕樹在水泥地上投下了班駁的影子,一雙雙清澈的眸子裡映著一張張羞澀興奮的笑臉,我們就這樣開始了初中生活。兩年的時間在彈指一揮間匆匆流過。還沒等退去臉上的笑,我們就要掛上初三的頭銜了,緊接著,是中考,然後,就是離別。離別,這是我不忍心說出口的字眼。
  • 陽光下的午後,空無一人的河邊,我幹了一件「愜意」的事,真爽!
    徜徉在陽光明媚下的山水間。冬日的溫暖襲滿全身。遠處枯黃的紅葉成就了秋日的浪漫。在水天一色之間點綴著的點點金黃,讓午後的小鎮格外溫暖。在這樣的時刻,陪伴著孩子是一種最大的快樂。湖水也懶得掀起波瀾,在午後的陽光下閃閃發光。偶有幾處垂釣者,悠閒還有專注的盯著釣竿的一舉一動。沉迷在這午後的溫暖時刻。我似乎也不想有任何的動彈。躺在河壩上,仰面朝天。四處難見一隻飛鳥,藍天此刻變得格外的清朗。在山水交匯處,唯有孩童是最為興奮的。哪怕一顆小小的石子,也成為他們心中最大的樂趣。
  • 朱自清在揚州搬了幾次家?
    於是,朱自清先生誕辰110周年之際,我們順著朱自清的揚州蹤跡,又進行了一次探訪,試圖再次觸摸朱自清的那縷故鄉魂。 邵伯鎮:萬壽宮留下童年歡樂 1901年,已經4歲的朱自清第一次踏上了揚州的土地,他的血脈中也從此植入了揚州基因。
  • 你在此地不要走,一起聽聽朱自清講古詩
    學生時代要求全文背誦的散文沒幾篇,而朱自清的《匆匆》、《荷塘月色》都在其列,無需再提被拎出來考了一遍又一遍的《背影》。大概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成就太過耀眼,我們常將他視為一位出色的文人,卻經常性地遺忘了他民主鬥士、民族英雄的身份,而這一身份與中國的命運、與他生命的最後歷程息息相關。
  • 山陰縣,六點鐘的長城陽光明媚
    雄偉壯觀的萬裡長城是人類建築史上罕見的古代軍事防禦工程,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與象徵,它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清晨的長城陽光是寧靜明媚,沒有那種喧鬧氣息,讓人感到心平氣和、心曠神怡,能感受到那種古韻意境。仿佛進入防守瞭望的士兵,在這裡守望長城千年不倒。
  • 明天陽光明媚,局地升溫1—3℃,但天氣依舊十分「凍」人
    最高氣溫降至-2.5℃直至今天氣溫已經連續七天在冰點以下運行按照預報來看明天的天氣還會重複今天的故事延續「晴冷」主題明天晴朗天氣依舊主打,各地陽光明媚,需要提醒您的是,冬天的陽光同樣不可忽視,做好防曬也很重要。
  • 午後的一米陽光:來說說,你吃過這種烤桃子做的沙拉嗎?
    導語:午後的一米陽光:來說說,你吃過這種烤桃子做的沙拉嗎?這種烤桃子沙拉是一個簡單,有益健康和美味的午餐或晚餐食譜,由甜和多汁的BC樹桃子。這篇文章是由BC樹果實。我得到了金錢上的補償,因為我的時間和食譜創造。這個烤桃子夏日沙拉食譜,圖片和文字都是我自己的,一如既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