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小北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先生逝世。
到今天,72周年。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
提起朱自清,最先能想到的便是他的散文。學生時代要求全文背誦的散文沒幾篇,而朱自清的《匆匆》、《荷塘月色》都在其列,無需再提被拎出來考了一遍又一遍的《背影》。
大概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成就太過耀眼,我們常將他視為一位出色的文人,卻經常性地遺忘了他民主鬥士、民族英雄的身份,而這一身份與中國的命運、與他生命的最後歷程息息相關。
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共兩黨經過艱難談判達成雙十協定,全國民眾所期盼的國內和平有了實現的希望。而其後,國民黨公然撕毀和平條約,挑起內戰,激起了包括知識分子、民主人士在內的全體民眾的不滿。
1946年6月,民主同盟和各界人士在昆明發起萬人籤名運動,要求和平。7月,李公僕、聞一多先後被國民黨特務暗殺。
朱自清得知消息後異常震驚,之後他出席了成都各界舉行的李、聞慘案追悼大會,並報告聞一多生平事跡。要知道,聞一多就是在李公僕的追悼會發表演說的當天下午遭到暗殺的。
李聞慘案後群眾遊行集會
1947年1月,全國五十萬餘學生舉行抗議美軍暴行示威遊行,要求駐華美軍撤離,廢除籤訂的《中美商約》。而此運動遭到國民黨政府嚴厲鎮壓,僅在北平一地就逮捕了兩千餘名學生。朱自清對此深惡痛絕,隨後他在抗議宣言上簽了名,也因此他成了國民黨黑名單上的第一人。
1948年,國民黨統治區法幣貶值、物價飛漲、民不聊生。5月,國統區爆發聲勢浩大的「反美抗日」運動,抗議美國援助日本。
6月4日,司徒雷登為美國政府辯解並對中國人民進行威脅。為了平息高級知識分子的怨氣爭取他們的支持,國民政府向他們派發一種配購證,可用很便宜的價格買到「美國支援的麵粉」。
6月5日,北平437名大學教授聯名向司徒雷登發出抗議書。朱自清、吳晗、張奚若等百餘知名人士發表公開聲明,拒購美援平價麵粉,退還配給證。
朱自清是第一個籤字的,他說,「寧可貧病而死,也不接受這種侮辱性的施捨!」而此時的朱自清早已重病纏身。
在朱自清生命的最後兩個月,他的身體已極度衰弱,但他強忍病痛堅持整理《聞一多全集》,備課講授,四處講演呼籲民主。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對妻子說:「我……已拒絕美援,不要去買配售的美國麵粉……」,而這成了他的遺言。一代文人大師,就此與世長辭。
朱自清逝世後,社會各界紛紛發文表示悼念,在當時意外地形成了一個文化事件。
1948年8月26日,清華大學,朱自清先生追悼會
人們憑弔朱自清,是出於對一代文學大師的尊崇,更是出於對其生命最後歷程中所展現出的持節風骨和不屈氣節的尊崇。
「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
在毛澤東的評價裡,朱自清的去世成為了「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自覺融入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象徵,成為了知識分子群體中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的象徵,而朱自清本人從此也與民族英雄、民主鬥士這一身份緊密相連。
許紀霖曾將朱自清的一生分為兩段:一段是象牙塔,一段是十字街頭;一段是愛平靜愛自由的自由主義者、一段是寧可餓死不領美國救濟糧的民族英雄。
歷史和政治賦予了朱自清民族英雄、民主鬥士的形象,語文教科書定義了朱自清中國現代文學史散文大家的形象,而朱自清身為一代文人賞詩吟味的形象卻被有意無意地隱去了。
今天,我們便來聽朱自清講講古詩。
01
怎麼樣才算詩?
詩是語言
詩不是特別的東西,詩不過是一種語言,最多是一種精粹的語言而已。
最初詩是口頭的,初民的歌謠即是詩,口語的歌謠,是遠在記錄的詩之先的,現在的歌謠也還是詩,比如壯族對唱的山歌即是詩較原始的形式。
後來啊,詩便慢慢變得比較精粹,但這並不是詩人的私語,依然是一般人都可以了解的。比如李白的《靜夜思》,跨越千年我們依然能產生共鳴,這是因為所寫的是「人」的情感,用的是公眾的語言,而不是私人的私語。
詩與文的界限
詩與文並沒有明確的界限,形式、題材、美醜皆不是它們的界限,詩與文的流行因時代而定。某一時代喜歡用詩來表現,某一時代卻喜歡用文來表現。如,宋詩之多議論,因為宋代散文發達;這種發議論的詩也是詩。白話詩,最初是抒情的成分多,而抗戰以後,則散文的成分多,但都是詩。
詩以抒情
詩是抒情的。詩與文的相對的分別,多與語言有關。詩的語言更經濟,情感更豐富。為了達到這種目的,詩經常採用暗示和比喻的方法。
用暗示,可以從經濟的字句,表示或傳達出多數的意義來,也就是可以增加情感的強度。而用比喻是最經濟的辦法,一個比喻可以表達好幾層意思。
傳達與理解
詩的傳達與理解都是不完全的。詩雖不如一般人所說的難懂,但表達時,不是完全的。如比喻,或用典時往往不能將意思或情感全傳達出來。
而讀者讀詩時的心情,和周遭的情景,對讀者對詩的了解都有影響。讀者往往因心情或情景的不同,了解也不同,因此,讀者對於詩的理解也同樣是不完全的。
02
詩在歷史上的流變
漢
漢武帝立樂府,採集代、趙、秦、楚的歌謠和樂譜;教李延年作協律都尉,負責整理那些歌辭和譜子,以備傳習唱奏。當時樂府裡養著各地的樂工好幾百人,大約便是演奏這些樂歌的。這些樂歌,後來稱為「樂府詩」。北宋郭茂倩收集漢樂府以下歷代合樂的和不合樂的歌謠,以及模擬之作,成為一書,題作《樂府詩集》。
漢樂府採取的是新調子,這種新調子有兩種:「楚聲」和「新聲」。屈原的辭可為楚聲的代表,而新聲出於西域和北狄的軍歌。漢樂府以敘事為主,所敘的社會故事和風俗最多。而諸多樂府詩當中,五言體最高成就即為《古詩十九首》。
建安年間
漢獻帝建安年間,曹操一家用樂府舊題,改作新詞,曹植更是成為五言大家。但真正奠定了五言詩的基礎的是魏代的阮籍,他是第一個用全力作五言詩的人。
晉
晉代詩漸漸排偶化、典故化。這種詩千篇一律,沒有「我」。但在這種影響下,卻孕育了陶淵明和謝靈運兩個大詩人。
南北朝
齊武帝永明年間,「聲律說」大盛。四聲的分別,平仄的性質,雙聲疊韻的作用,都有人指出,讓詩文作家注意。從前只著重句末的韻,這時更著重句中的「和」。
從此詩文都力求諧調,遠於語言的自然。這時的詩,一面講究用典,一面講究聲律,免不了側重技巧的毛病。
到了梁簡文帝,又加新變,專詠豔情,稱為「宮體」,詩的境界更狹窄了。這種形式與題材的新變,一直影響到唐初的詩。
唐
唐代諧調發展,成立了律詩絕句,稱為近體;不是諧調的詩,稱為古體;又成立了古、近體的七言詩。古體的五言詩也變了格調。這些都是劃時代的。
初唐時候,大體上還繼續著南朝的風氣,輾轉在豔情的圈子裡。但是就在這時候,沈佺期、宋之問奠定了律詩的體制。律有「聲律」「法律」兩義。律詩體制短小,組織必須經濟,才能發揮它的效力,「法律」便是這個意思。但沈、宋的成就只在聲律上,「法律」上的進展,還等待後來的作家。
陳子昂、李白等人認為宮體詩沒有價值,他們不但否定了當時古體詩的題材,也否定了那些詩的形式。他的歌行增進了七言詩的價值;但他的絕句更代表著新制。絕句最短小,貴含蓄,忌說盡。李白所作,自然而不覺費力,並且暗示著超遠的境界;他給新體詩立下了一個標準。
杜甫,是繼往開來的詩人。杜甫用詩來抒寫那個大時代,詩的領域擴大了,價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寫「民間的實在痛苦,社會的實在問題,國家的實在狀況,人生的實在希望與恐懼」,更給詩開闢了新世界。杜甫的影響直貫到兩宋時代;沒有一個詩人不直接、間接學他的,沒有一個詩人不發揚光大他的。
而晚唐詩向來推李商隱、杜牧為大家。李商隱集中力量在律詩上,用典精巧,對偶整切,器局較大。而杜牧的詩詞採華豔,卻富有縱橫氣。二人都可歸為綺麗一派。而還有一些人專學張籍、賈島的五言律,這兩家都重苦吟,總捉摸著將平常的題材寫得出奇,所以思深語精,別出蹊徑。這些其實都是杜甫的鱗爪,也都是宋詩的先驅;綺麗一派只影響宋初的詩,僻澀、粗豪兩派卻影響了宋一代的詩。
宋
宋初的詩專學李商隱,末流只知道典故對偶。王禹偁獨學杜甫,開了新風氣。
歐陽修、梅堯臣接著發現了韓愈,起始了宋詩的散文化。
宋詩散文化,到蘇軾而極。他的詩氣象洪闊,鋪敘宛轉,又長於譬喻,真到用筆如舌的地步。
蘇軾門下出了一個黃庭堅,是第一個有意地講究詩的技巧的人。他作詩著重鍛鍊,著重句律,句律就是篇章字句的組織與變化。他開了江西詩派。
南宋的三大詩家都是從江西派變化出來的。楊萬裡為人有氣節;他的詩常常變格調。寫景最工;寫人的情意,也能鋪敘纖悉,曲盡其妙。範成大是個達官。他是個自然詩人,清新中兼有拗峭。陸遊是個愛君愛國的詩人。他的詩有兩種:一種是感激豪宕、沉鬱深婉之作,一種是流連光景,清新刻露之作。他作詩也重真率,輕「藻繪」,所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03
詩歌學習如何上道?
我們學習古文,雖然理解與鑑賞舊詩比一般文言困難,但是大多數人對於詩的興味總是大於古文的。這是因為困難在意義,而興味在聲調;聲調是詩的原始的也是主要的效用。所以,吟誦,是詩的興味的發端,也是詩學的第一步。
但偶然的隨意的吟誦是無用的,足以消遣,不足以受用或成學。若想入得詩學之門,得下一番切實的苦功夫,這便是記誦。學習文學而懶於記誦是不成的,特別是詩。
與其囫圇吞棗或走馬看花地讀十部詩集,不如仔仔細細地背誦三百首詩。這三百首詩雖少,卻是你自己的;那十部詩集雖多,看過就還了詩人。當然,這也不是說學詩之人不應該讀十部詩集,而是說若不能仔仔細細讀這些詩集,讀了也是無用功。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雖然剛入詩學不必強求作詩,但這句話卻有道理。「熟讀」不獨能領略聲調的好處,並且能熟悉詩的用字、句法、章法。詩是精粹的語言,有它獨具的表現法式。初學覺得詩難懂,大半便因為這些法式太生疏之故。學習這些法式最有效的方法是綜合,多少應該像小兒學語一般;背誦便是這種綜合的方法。
而記誦只是詩學的第一步。單記誦到底不夠的,須能明白詩的表現方式,記誦的效才易見。詩是特種的語言,它因音數(四五七言是基本音數)的限制,便有了特種的表現法。它須將一個意思或一層意思或幾層意思用一定的字數表現出來。它與自然的散文的語言有時相近,有時相遠,但絕不是相同的。它需要藝術的功夫。近體詩除長律外,句數有定,篇幅較短,有時還要對偶,所以更其是如此。
固然,這種表現法,記誦的詩多了,也可比較同異,漸漸悟出;但為時既久,且未必能鞭辟入裡,因此便需要說詩的人。
說詩有三種:註明典實,申述文義,評論作法。這三件就是說,用什麼材料,表什麼意思,使什麼技巧。上兩件似乎與表現方式無涉;但不知道這些,又怎能看出表現方式?也有些詩是沒什麼典實的,可是文義與技巧總有待說明處;初學者單靠自己捉摸,究竟不成。
朱自清先生親自推薦了一些可看之書,這其中有李鍈《詩法易簡錄》、朱寶瑩《詩式》、《文選》李善注,《玉臺新詠》吳兆宜箋注等。
04
讀詩讓人學會節制自己的感情
我們在心情煩鬱之際朗吟幾首詩,便會覺得心上平靜些。詩是抒情的,直接訴諸情感,又是節奏的,同時直接訴諸感覺,又是最經濟的,語短而意長。具備這些條件,讀了心上容易平靜輕鬆,也是自然,所以說詩可以陶冶性情。
但詩絕不只是一種消遣。詩調平情感,也就是節制情感。詩裡的喜怒哀樂跟實生活裡的喜怒哀樂不同,這是經過「再團再煉再調和」的。詩人正在喜怒哀樂的時候,想不到作詩。必得等到他的情感平靜了,他才會吟味那平靜了的情感想到作詩,於是乎運思造句,作成他的詩,這才可以供欣賞。
讀詩所欣賞的便是詩裡所表現的那些平靜了的情感。假如是好詩,說的即使怎樣可氣可哀,我們還是不厭百回讀的。在實生活裡便不然,可氣可哀的事我們大概不願重提。這似乎是有私、無私或有我無我的分別,詩裡無我,實生活裡有我。
讀詩的人直接吟味那無我的情感,欣賞它的發而中節,自己也得到平靜,而且也會漸漸知道節制自己的情感。詩裡的情感是無我的,欣賞起來得設身處地,替人著想。這也可以影響到性情上去。
節制自己和替人著想這兩種影響都可以說是人在模仿詩。詩可以陶冶性情,便是這個意思。所謂溫柔敦厚的詩教,也只該是這個意思。
朱自清對於古詩的見地和解說,清晰樸實,娓娓道來,這和他散文大師的風格迥異,但不變的是他字裡行間那種難以言說的魅力。
希望你看了此篇,提起朱自清不止能想起他的荷塘月色、不為五鬥米折腰,也能記起他的古詩研究,這所有相加,才是一個完整的朱自清。
-End-
編輯:山鬼 黃泓
文字來源:
《中國古典詩歌吟味》
原標題:《1948年的今天,朱自清貧病而死,你在此地不要走,一起聽聽他講古詩》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