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教授朱自清的父子之戰,《背影》裡只是冰山一角

2020-12-15 關山說歷史
朱自清

01、濃濃父子情

朱自清《背影》節選: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裡很輕鬆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裡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裡,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讀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朱自清和他爸爸的關係肯定很好。

但,實際正好相反。

朱自清和他爸朱鴻鈞已經反目成仇,多年不說話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

朱自清和妻子武仲謙

02、兩個男人的戰爭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後改名自清。原籍紹興,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縣,後隨父朱鴻鈞定居揚州。

朱鴻鈞從政多年,最後做到徐州菸酒公賣局長,這是個專管鹽、煙、酒的肥差,所以朱家十分殷實。

朱家是書香門第,家教甚嚴,朱鴻鈞對朱自清寄予厚望,學業上尤為嚴苛。

1916年,朱自清自揚州八中畢業,考入北大預科。同一年,朱自清與武仲謙結婚。

之後,朱家生活磨難連連。

1917年,朱鴻鈞在外偷偷娶了一位姨太太,這讓家中的姨太太們十分生氣,相繼跑到朱鴻鈞所在單位哭鬧,結果朱鴻鈞被撤職。

接著,朱自清的二弟輟學,祖母過世。

面對一系列家庭變故,朱鴻鈞心裡十分鬱悶。

結果,因為一些生活瑣事,衝動之下,朱鴻鈞把朱自清的老婆武仲謙趕回了娘家。

等朱自清放假回到揚州老家,才發現自己的妻子被父親趕出家門。

朱自清和武仲謙夫妻二人感情很好,想到妻兒在自己不在家的日子裡,生活如此艱難,實在忍無可忍,就與朱鴻鈞發生了激烈爭吵。

顯然,朱自清已經長大成人,但朱鴻鈞仍然把他當孩子看待。

1920年,23歲的朱自清開始工作了,在母校揚州八中擔任教務主任。

有一天,朱自清去領工資,學校出納告訴他,他的工資被他父親領走了。

原來,朱鴻鈞和校長私交很好,憑這一層關係,他把兒子的工資拿走了。

朱自清羞怒異常,回到家裡,就和父親大吵一架。

然後,朱自清憤然離家,前往外地任教謀生,隨後把妻兒接到身邊,父子二人徹底鬧掰。

1922年暑假,已經心生悔意的朱自清帶著妻兒回到揚州,倔強的朱鴻鈞竟然不讓兒子進門。

1923年暑假,朱自清再次回家,但朱鴻鈞對兒子仍是冷若冰霜。

隨後幾年,朱自清不再回揚州。

這幾年,朱自清也日益成熟,已是多個孩子的父親,生活的壓力,養育子女的艱辛,讓他體驗到了父親的不容易。

其實,他在心裡已經與父親和解,但是,他又懼怕父親不原諒自己,對父親的愛和無奈,讓他心裡十分難過。

朱鴻鈞(前排中)和家人在一起,後排中間為朱自清

03、父倔莫如子

其實,這些年來,朱鴻鈞的內心煎熬甚於兒子,但他已經習慣了作為父親的尊嚴和面子。

1925年10月,忍無可忍之下,朱鴻鈞置面子與自尊於不顧,他給兒子朱自清寫了一封信。

他說:「我身體平安,唯脖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直白點說,就是:兒子,我拿筆的手都不靈便了,可能我離死期也不遠了。

讀到這封信,朱自清不禁熱淚長流。

這哪裡是一封家書,分明是向兒子舉起了白旗投降。

倔強如朱鴻鈞,也敗在了親情面前。

朱自清早已不再記恨父親,但從沒想到父親已脆弱至此。

回憶起父親對家庭的付出,想到家道中落後父親的苦悶與徒勞掙扎,再想一想自己做了父親之後的困窘艱辛,朱自清不僅諒解了父親曾經的專制霸道,更對父親做了心靈回應。

於是,朱自清飽含深情寫下了名篇《背影》。

寫到這裡,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父親,他性格暴躁,動不動就打罵我們。

我始終覺得自己缺乏家庭溫暖,怪罪他脾氣不好,一度很恨他,甚至也好長時間不和他說話。

我父親和朱鴻鈞一樣專制獨裁,只是他沒有朱鴻鈞有文化,是一個活在社會底層的農民。

我們小時候,經常吃不飽,為了讓一家人吃飽,父親要先將家裡的小麥賣了,換成錢。

然後,父親和許多爺們一起偷偷爬上那種運送物資的火車,從徐州到洛陽山區,購買便宜的紅薯幹。

紅薯幹買好後,裝到那種很大的麻袋裡,再靠體力把百十斤的袋子,從山裡背到洛陽火車站,偷偷爬上開往徐州方向的火車。

幾十裡的山路,他們就像螞蟻搬家一樣,走走停停,往往每個人的肩膀和背上都要磨出血來。

這種長途奔波,在我童年的記憶裡,幾乎年年都要有一兩次,父親每次扛回的四、五麻袋紅薯幹,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家裡的飢餓問題。

父親赤手空拳養活我們兄妹幾個,還咬緊牙關供我們上學。他的辛酸苦痛簡直就是無邊無涯啊!

現在我已為人父多年,養兒方知父母恩,只是待兒懂時父已老!

我父親已經去世四年。

有一首詩是這樣寫的:

父親是沉默的動物,

他的愛藏在鞭子裡

…………

關山說歷史,體驗不同的人生。如果您覺得還不錯,敬請關注哦!

相關焦點

  • 朱自清《背影》教學賞析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帶有很強抒情性的寫人記事散文。文筆樸素而不失典雅,感情細膩真摯而不矯揉造作。此文不論欣賞閱讀亦或教學分析都價值極高,因此被認為現代經典散文,也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以下從寫作背景、整體把握和細節分析、作者對父親感情變化三個方面入手對此文進行賞析。
  • 雲遊揚州朱自清故居:文學夢的起點
    現在故居的西廂房就是朱自清的庶母休息的地方,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開頭寫到的「妻在屋內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哼著眠歌」一句,閏兒就是由朱自清的庶母帶著睡在西廂房。東廂房的兩張大床、梳妝檯、案幾、大櫥、桌子及其它陳設,都是當年朱自清的父母和兩個女兒的所用之物。牆上的兩張照片一張是朱自清的母親,另一張就是《背影》裡的那個慈愛的讓朱自清的「眼淚很快流下來」的父親朱鴻鈞。
  • 朱自清的父親納妾丟官,氣死祖母,朱自清為何還寫《背影》讚美他
    朱自清的《背影》是講述父愛的經典,還被收入過中學語文課本,曾經感動了無數人,大家都為文中那位樸實的父親的愛子之行感動。但是朱自清和父親朱鴻鈞的關係一度並不好,他父親的品行方面也令人大跌眼鏡,簡直跟《背影》中的印象判若兩人。
  • 初三語文閱讀一得:朱自清《背影》
    朱自清先生,字佩弦,是位詩人。但他的詩,讀過的人不多,流傳的更少。中學生可能只是在《五月卅一日急雨中》讀到「佩弦的詩道,『笑將不復在我們唇上』」。這是1925年,葉聖陶先生給我們傳遞的信息:朱先生是一位愛國的、有激情的詩人。是的,朱先生是位性情中人,他愛國、愛家、愛學生,具有純樸、敦厚、熱忱的天性,他的詩由此可見一斑了。
  • 《背影》沒告訴你的事:朱自清與父親的八點檔家庭鬥爭
    朱自清的《背影》一直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散文作品,這篇敘述父愛的文章在1925 年發布之後,便引起文壇強烈反響,許多人看了這篇文章後,都大為感嘆朱自清的文筆,竟能將父親對兒女的愛,表達得深刻細膩,尤其是父親肥胖的身材翻過月臺的情景,更是令人為之動容。那文章之外,朱自清與父親的關係究竟怎樣呢?
  • 《背影》違反交規,《荷塘月色》低俗,朱自清在課本中真到頭了?
    因為,一些教授、學者提出:朱自清的父親違反了交通規則,所以理應把這篇文章刪除掉。看到這樣的發言,不少網友都忍不住為朱自清掬一把同情淚。 《背影》違反交通規則,所以應該刪去?
  • 讀朱自清自編文集,緬懷大師遠去的背影
    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長大於江蘇揚州,故稱「我是揚州人」。朱自清以散文為人所稱道, 尤其是那篇《背影》。該書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新詩,收作者創作的新詩31首;第二部分是散文,收名篇《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等散文7篇。這些早期作品,體現了朱自清一貫的思想情懷,或同情下層人民,或鞭撻社會黑暗,或記述遊蹤行旅,是研究朱自清早期文學的重要材料。
  • 朱自清《背影》騙了你多久?他和父親不和多年,背後有個辛酸故事
    朱自清描寫父愛的散文,《背影》,感動了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人,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朱自清和他的父親之間,也曾經有過矛盾和誤會,父子之間,甚至很長時間都沒有過任何交流,在感人文字的背後其實還藏著有另外一個辛酸故事。
  • 朱自清經典作品推薦,《背影:朱自清經典散文集》最受讀者歡迎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國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原籍浙江紹興,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縣(今連雲港市東海縣平明鎮),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自稱「我是揚州人」。1916年中學畢業並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
  • 吳猛強:朱自清《背影》(完整版)
    父子倆就很快一道回了揚州。不過,因為跟那些小妹算分手費的時候,老朱最後付錢時,還借了點外債。而且大概相當於高利貸之類。所以,回到老家以後,老朱當務之急,還是先趕緊又搜了一遍,把家裡可以賣的,都再拿去賣掉,先把那塊虧空的補掉。
  • 傳承千年文化 程顥校友發起「父子壯遊大運河」活動
    壯遊過程中設立父子馬拉松、一封家書、共建家風等環節,問道龍井茶文化之韻味、驚嘆絲綢精美造紡之神功、體驗世遺經典雕版印刷、感悟朱自清《背影》的父子情深、敬畏何園家訓的勵志人生……  據了解,此次父子壯遊大運河活動由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中國大運河研究院擔任學術指導,由主動人生文化研究院和壯遊人生教育科技共同推出。
  • 課本刪除《背影》?著名詩人余光中:朱自清算什麼「散文大師」!
    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是朱自清《背影》中非常經典的一段話,語言平實質樸,但卻飽含深情,感動了一代又一代學子。但進入21世紀之後,這段話卻為朱自清和《背影》這篇文章招來了不少非議,甚至差點被語文教材刪除。
  • 懷念朱自清:匆匆而去,背影長留
    50年人生匆匆,朱自清給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文學遺產,平淡中流動著感人至深的情韻;他的學術風範和人格魅力,也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在中國文化長河裡熠熠生輝。朱自清。《背影》行文質樸平實卻感人至深,娓娓道來父子之情,以平淡樸素、清新秀麗獨樹一幟;《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被譽為「白話美術文的模範」。自1923年朱自清開始寫作散文以來,整個新文學的散文創作獲得了極大成功。
  • 「揚州文博場館遊」(9)——朱自清故居
    到了這裡,就想到了他那篇有名的散文《背影》。上學時對這篇文章沒什麼感覺,只是記得文中的幾個場景,買橘子,爬月臺…。到了今天,每當自己送女兒坐火車到學校的時候,腦海裡總會浮現出那父親的背影,有的時候自己會在一瞬間恍然,覺得那個背影就是自己。
  • 大學教授建議刪除《背影》:父親攀爬月臺,沒遵守交通規則
    《背影》所講述的,並不是什麼轟轟烈烈的偉大事跡,也不是什麼英雄人物的光輝時刻,只是父子間發生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已。原來父親不是囉嗦、不是多事,在父親眼裡,朱自清不論再成熟,也終究是自己的孩子,終究是自己萬事都要替他考慮周全的孩子,不做這些「沒必要的麻煩事」的話,自己就放心不下來。朱自清臨行前,父親堅持要給他買橘子,這不是因為橘子只能在車站裡買、朱自清在別的地方買不到,而是因為兒子馬上要走了,之後很長時間就見不到了。
  • 父子失和?孩子留守?《荷塘月色》中朱自清的不寧靜到底為哪般?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恐怕朱自清先生此刻內心的波瀾也與孩子有關。「只為家貧成聚散」,寫《荷塘月色》時,作者內心一定是惦記著江南的孩子們的,所以說這篇文章中的文眼——不寧靜,還因為作者朱自清先生與孩子分別後的思念。③父親的背影是朱自清永遠的牽掛。我們讀朱自清先生寫於1925年的背影,雖然極力想表現父慈子孝,但字裡行間還是讀出作者和父親的隔閡。
  • 「今日作家」曾令蕃/瞻仰朱自清故居(散文)
    我們懷著十分崇敬的心情來到朱自清的故居。在這條小巷裡,朱自清故居與其他同行同向的民居緊緊相連,門洞上方懸掛著「朱自清故居」牌匾。從門洞進去,映入眼帘的是一間古舊而小巧玲瓏的揚州典型的民居三合院。這麼小的房屋,只有海南農村三葉屋的兩葉寬,然而,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院前牆有照壁,後院有迴廊。房子雖小仍然由客廳和左右兩廂房構成。朱自清故居始建於晚清時期,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其間經過修葺。
  •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爭議不斷,被指「涉黃」,只因其中8個字!
    而除了「背影」之外,其實朱自清的另一篇「荷塘月色」也被編入教材之中,不過這篇「荷塘月色」卻產生了巨大的爭議,甚至有一部分家長要求將其移出教材,同樣是出自朱老先生之手,為什麼一篇引起人們的共鳴,而另一篇卻爭議不斷呢?
  • 朱小濤浙江臨海憶祖父朱自清:匆匆而去 背影長留
    朱小濤談及,在台州的一年是朱自清人生中重要的一年,他的人生觀與文學觀在這一年出現突破,並且他的「剎那主義」,就是在這一年,在台州臨海,那一所讓他感到溫暖、覺得踏實的老房子裡提出來的。台州府城裡朱自清雕像 範宇斌 攝如今,台州府城裡依然完好保留著朱自清舊居,這房子也是辛亥革命時期楊哲商烈士的故居,朱自清曾在這裡生活了半年。談及台州人,朱自清曾評價道,「台州一般的人真是和自然一樣樸實」。「我不能忘記台州的山水,台州的紫藤花,台州的春日,我也不能忘記。」
  • 兩岸嘉賓臺北共憶朱自清
    6月21日,表演者在臺北教育大學活動現場表演揚州評話《朱自清》。當日,「追憶文學中最動人的背影」——紀念朱自清誕辰120周年赴臺省親之旅暨學術研討會在臺北教育大學舉行。21日,「追憶文學中最動人的背影」——紀念朱自清誕辰120周年赴臺省親之旅暨學術研討會在臺北教育大學舉行。活動現場播放了朱自清散文名作《匆匆》的朗誦片段,再次帶領讀者進入這位著名作家令人回味的文學世界。朱自清1898年出生於江蘇東海,後隨父定居揚州,自稱「我是揚州人」。他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學者,留下諸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