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又稱密教(EsotericBuddhism),國外又稱怛特羅(Tantra)佛教;也稱真言乘(Mantra-Yana)、持明乘(Vidya-dhara-yana)、密乘(Esoteric-yana)、果乘(Phala-yana)、金剛乘(Vajra-yana)。它是公元7世紀到12世紀以後印度大乘佛教一部分派別與婆羅門教相結合的產物。
在佛教的發展過程中,分為大乘與小乘兩大系統。在大乘佛教中又分為顯宗與密宗。密宗是大乘佛教發展的後期階段,也是最高階段。它自稱受法身佛大日如來深奧秘旨教授,為「真實」言教,故名。是一種以高度組織化的咒術、儀禮、民俗信仰為核心的佛教派系。主要經典有《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等。密宗的傳承體系,自稱是大日如來授法金附薩堙,釋迦逝世後八百年時,龍樹開南山鐵塔,親從金剛薩棰受法,後傳龍智,龍智傳金剛智和善無畏。唐開元年間,善無畏、金剛智及金剛智的第子不空先後來中國輸入密教,成為中國佛教宗派之一。在中國漢地傳兩世後衰微。
與密教傳入漢地差不多同時,密教也傳播至中國西藏地區。8世紀中後葉,著名的密宗大師蓮花生來到西藏,幫助信佛的藏王赤松德贊(755—797在位)「調伏眾魔」,戰勝了西藏本地的原始巫教——苯教(Bonpo),同時,蓮花生將已含有密宗四部修法之最高階段的無上瑜伽密的印度因陀羅部底系金剛乘密教傳入西藏。公元13世紀初,佛教在印度泯滅後,唯有西藏佛教保留了密宗四部修習的完整形態。形成了藏密系統,另外,唐代貞元21年(805年),日僧空海在長安青龍寺從惠果受胎藏界、金剛界兩部秘法帶回日本,形成東密系統。
一般說來,傳統佛教,即所謂顯宗是絕對排斥性的。尤其是早期佛教堅決主張貫徹禁慾。色戒是佛教最基本的戒律之一,任何佛教徒都不得違犯。佛教所包含的這種堅決的古印度禁欲主義傳到中國後,曾與重視男女天倫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中國文化傳統發生激烈碰撞,於晉唐時期曾遭受儒、道為代表的本土文化集團的攻擊指責。另外,佛教宣揚人生即苦,四大皆空,性慾和肉體是人生「苦」的根源,是使靈魂墮落,不得超脫涅的邪惡之源。因此,佛教認為現實人生的康樂長壽及喜樂體驗是不值得追求的。《法句經》指出,如果將靈魂比喻為火的話,那麼身體只是炭、草、糞、薪一類卑賤骯髒的東西,只是精神暫居的虛幻的軀殼而已。由此可以理解、旨在康樂長壽的房中養生文化不可能在佛教顯宗中產生任何共鳴和理解。
密宗卻是明顯的例外。
同佛教顯宗不同,密宗是帶有濃厚市俗化色彩的佛教派系。密宗講究通過「三密為用」來「即身成佛」。所謂「三密」,指身密、口密、意密,即手結印契(特定的手勢和坐法)、口誦本尊真言(咒語)、心觀想佛尊。這種通過三密即身成佛的教義直接將密宗修煉引向了人的現實生命和自我身體。例如,密宗的身密修法,包括手印<手和指結合成不同形狀)、身印(身的特定姿勢)以及人體內部氣、脈、輪的修法,後者與道教氣法非常相似。這樣,儘管密宗並不直言追求生命健康長壽,但三密以及瑜伽的修煉卻將其引上了長壽康樂的效果。
既然密宗將目光關注於自我生命的「即身成佛」,性生理也就成為重要研究對象。他們吸收了古代印度瑜伽性能量「軍荼力」.(Kundali—niyoga)理論。按照這一理論,人體主要的氣脈有三輪七脈;三脈是中脈、左脈、右脈。左脈為紅色,下通右睪丸。為陰脈(d),象徵雪山女神、陰性能量(s'akti)和月。右脈為白色,下通左睪丸,為陽脈(pingala),代表溼婆、陽性能量和太陽。左右兩脈交叉纏繞而行,中間是最重要的中脈(susumna)。中脈在脊髓中間,暈藍色,上端達頭頂「梵穴」(百會)。向前彎下至兩眉中間,下端開口於「密處」 (外生殖器口)。左右二脈在臍下四指處與中脈會合。三脈於頂、喉、心、臍等處纏繞成結,稱為「脈結」,是阻止氣入中脈而自控生命、心識的生理性障礙。常人左右二脈被精、血充滿,而中脈卻扁縮不通,如乾枯羊腸,密道修煉者即要打通脈結,將一切氣注入中脈,便能獲宇宙能量而永生。
怎麼樣才能打通中脈?這就要求觀想中脈上的輪脈,以激發性力「軍荼力」衝開脈結。關於脈輪的說法,有四輪、五輪、六輪、七輪、八輪等各種說法,其實大同小異,只是於某些輪有所側重而已。現以七輪為例:
(1)密輪。又稱海底輪、脊根輪、育樂輪。位於會陰之上。該輪是性力之源,其形四葉,紅色,有「軍荼力蛇」(又稱靈蛇、拙火、靈力、靈熱)以三蜷半之形蜷臥休眠,頭部向下垂落。
(2)生殖輪,又稱密杵輪。力源輪位於外生殖器根際及末端,呈黃色六瓣蓮花形。為「樂空雙運」(雙修)的關鍵部位。
(3)臍輪,亦稱化輪。位於臍後,其形為灰色的十葉蓮花。
(4)心輪。又名F輪。位於二乳連線中點內中脈相合處。白色.(或紅色)十二瓣蓮花狀。
(5)喉輪。又名報輪、受用輪。位於喉根處,呈紫色十六瓣蓮花狀。
(6)眉間輪。位於兩眉間三角骨內中脈上端,呈雙瓣白蓮花形。
(7)頂輪。又稱梵穴輪、大樂輪、涅磐輪。位於頂門中脈處,中脈以此為出口,呈雜包幹瓣蓮花狀。
密宗無上瑜伽「樂空雙運」雙修法的生理學根據便是三脈七輪及「軍荼力蛇」學說。所謂「樂空雙運」,即是密宗無上瑜伽密的教義及特別修行法。其理論根源於密宗《大日經》與《金剛頂經》。本來早期佛教在性排斥問題上是決無妥協餘地的。然而密宗聖典《大日經·住心品》中卻說學佛須以「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其中關鍵在於最後一句為密宗所獨具。「究竟」意為「徹底」、「極盡」;「方便」意為「善巧」、「靈活掌握」、「權變」,這句話為密宗突破大小乘佛教殺、盜、淫等根本戒律真正開了「方便之門」。這就是,為了達到成佛的目的,沒有什麼手段不可以
使用。只要「佛祖心中留」,沒有什麼不可違背的戒條。菩薩應持不邪淫戒,但為了度人度己,修成佛果,可以利用女性作為修法道場,以「攝護眾生」。
另一重要的密宗雙修依據出自《金剛頂經》:
「奇哉自性淨,隨染欲自然。離欲清靜故,以染而調伏」。
所謂「調伏」的觀念,是指藉助性慾和性能達到「自性淨」而成就佛果。這與道教房中派和內丹雙修派欲借性修煉成就仙道異曲同工。所以《大日經》宣稱:
「隨諸眾生種種性慾,令得歡喜!」
《喜金剛帳本續》更說:
「腹中誤中毒,復以毒中取;以楔而出楔,以垢中除垢;若耳中水入,以水能令出……若有貪慾情,以欲中調伏」。
根據「調伏」的說法,密宗雙修已是順理成章。菩薩天人均有了性修煉伴侶。天人有天后,天女為伴,降伏「惡魔」的諸尊明王相應有明妃(佛母、空行母)陪伴。《大日經疏》卷9說:「明是大慧光明義」,又說:「妃是三昧義,所謂大悲胎藏三昧也」。 明王與明妃雙修交媾便成為「以萬便 (悲)為父,以般若(慧)為母」這樣一個「悲智和臺」的象徵。密宗信徒依此觀念,遂以金剛上師為父,以上師修法的性伴侶以及一切修密的女性這空行母,以「男女雙身大樂」為修法成道的手段,稱之為「欲樂定」、「蓮杵氤昧三
解決了雙修的教義及戒律方面的問題後,佛教密宗便以古印度瑜伽的氣、脈、明點等生理學說為根據,發展出「樂空雙運」的雙修實踐體系。
密宗無上瑜伽認為,蜷伏沉眠於人體密輪之上的性潛能「軍荼力蛇」須賴明王明妃兩性交媾中所擊發的性能來刺激喚醒。也就是說,他們認為兩性性交時所產生的體內性激素和性能量最容易激發人體潛能。他們認為,人在兩性交媾過程中達到性興奮時,心間不壞明點與意念及全身的氣皆往下身走,凝集於臍下。所謂「明點」(blndu)是印度古瑜伽概念。指人體中生命能量的凝聚點及水液。其中有些明點與道教內丹的「精」類同,故有譯為「精」、「真精」、「真火」的。「不壞明點」類同道教內丹的「元精」、「真精」,為人生命及心識之本,終身不壞,稟自父精母血,為意識底層的心識之本「阿賴耶識」與命根氣的結合,住於中脈中,隨人的心理生理活動而於中脈中變化移動。
當性慾衝動時,並隨其漸達高潮,不壞明點從頂輪降至喉輪、心輪、臍輪,這時全身心識與氣皆聚一處。若以瑜伽加以修煉調控便能轉化發生智慧。密宗又認為。一般人在性立時射精將性能量釋放,使女性懷孕產子,這裡將性能傳遞轉移給了後代。而密宗雙修者通過性交媾運動激發己身內的性能量,但是不射精,而是以意念調動密杵輪的性能去制激喚醒「軍荼力蛇」。《訶陀瑜伽燈明》說:「知瑜伽者當保其精。耗其精者死,存其精者生」。這種觀念,與道教內丹認為人的陽精「施之於人則生人,施之於己則成仙」完全一致。
當密道修行者通過性交激發的能量使密輪上沉睡之「軍荼力蛇」覺醒,蛇頭開始由低垂而高昂,噴出拙火。在不斷的用意、念咒、呼吸修煉過程中,金黃色蛇體漸漸由蜷曲而伸直上竄,噴出的拙火也愈加明亮、熾熱,燦爛,經過諸輪,沿中脈升騰,直達頂輪與明點相合,燒融頂輪中脈出口處的脈結即「白菩提」,此時左中右脈接通,滴下甘露,收一切氣入中脈,人與大梵接通,天人合一。此時密道行者感受到大喜樂境界,生理與心理發生極大變化,入高深定境,獲得空、明、樂、無念的禪定之境。
佛教密宗雙修法與道教房中術本質相通並不是偶然的。
在歷史上,印度的佛教於公元2~3世紀以來曾大舉進入中國並成為中國主要宗教之一,這已是眾所閡知的事實。然而,在此同時,中國的道教也曾逆向遠播至印度。並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佛教,使之演化出密宗,則鮮為人知了。由於印度密宗的產生晚在公元7世紀以後,而中國的房中術依據馬王堆西漢墓竹簡房中書推斷,不應晚於戰國晚期至西漢初,也就是公元前3世紀前後,因此在佛教於公元2—3世紀循南、北絲綢之路進入中國時,中國的房中術完全可能循同樣的道路隨著當時興起的道教傳播至印度。密宗經典對此有不少蛛絲螞跡可尋。如密宗古典《樓陀羅問對》卷17說,梵天之子瓦西沙曾苦修數年而未得成就,於是其父勸他求取「中國修煉法」。他後來到了中國,見佛陀身邊有無數裸體術士飲酒吃肉並與美女性交。他感到惶惑之際,佛陀乃以性儀及五摩之義授與他。所謂「五摩」,(5m),乃是飲酒(madya)、食魚 (matsya)、食肉(mamsa)、性準備(maithuna)、男女群體性交(mudra)。這也就是印度教性力派的「五摩(m)字真言。」這裡所載的很有可能指的是西南天師道所舉行的「合氣」儀式。另外一部權威的密教經典《梵天問對》、又稱《風神合璧旦多羅》也記載了大體相同的傳說,說是密宗大師殊勝曾遠赴「摩訶支那」和「秦地」學習正道,卻見佛陀沉緬於醇酒美婦,疑問之下,佛陀向他傳授了「五摩功」。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的張毅先生曾在《印度宗教與中國佛教》一書中指出,道教傳播印,度,主要是通過滇緬線,即今所謂南方絲綢之路進行的。此論甚為精到。根據此論,中國道教房中術傳播路線為,西端連接西南絲綢之路終點的印度密宗發源地迦摩縷波 (阿薩姆),東端連接西南絲綢之路另一終點,即道教天師道發源地川西成都地區。大約在公元2世紀到4世紀間,佛教沿西南絲綢之路東傳同時,道教天師道的「合氣之道」也循同一路線西傳,由此刺激了鄰近中國的迦摩縷波地區奉「五摩字真言」的「外道』』流傳,最後衍變為佛教密宗,並於公元8世紀回傳到中國漢藏地區。由此,除去佛教信仰教義及來自古印度瑜伽生理學外,我們可以解釋為何印度佛教密宗雙修與中國道教房中術竟然如此類同,如出一轍了。
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就此曾指出:「乍視之下,密宗似乎是從印度輸入中國的。但仔細探究其(形成)時間,倒使我們認為,至少可能其全部東西都是道教的」(《中國科學技術史》)。
荷蘭著名漢學家高羅佩也指出了這一點。他說:「由於基於止精法的房中秘術從紀元初便盛行於中國,而其時在印度卻毫無跡象,所以很明顯金剛乘的這一特點當是經阿薩姆邦從中國傳入印度」。(《中國古代房內考·附錄》)
密宗雙修傳自印度,源於中國道教房中術。且在西藏等地區,已演變為道地的中國佛教宗派。其雙修法,包含了深刻的信仰、哲理、人體科學知識和認識,並有一系列觀想、行氣操作方法,在一定的前提下,對人體健康和長壽有一定益處和效果,因而是中國房中養生文化的組成部分。但是與道教內丹雙修一樣,密宗雙修要求的個人條件及心理生理修養水平很高,(西藏黃教規定,未經二葉餘年顯宗課程修習及嚴格考試是不允許學密的)一般人是不可能自己獨自修煉的。至於作為修密準備的各種鍊氣法門,如金剛數息法、寶瓶氣法、金剛誦法、九節風法、大圓滿次第法等則可以作為自身習鍊氣功以祛病健身、追求長壽的參考。密宗,又稱密教(EsotericBuddhism),國外又稱怛特羅(Tantra)佛教;也稱真言乘(Mantra-Yana)、持明乘(Vidya-dhara-yana)、密乘(Esoteric-yana)、果乘(Phala-yana)、金剛乘(Vajra-yana)。它是公元7世紀到12世紀以後印度大乘佛教一部分派別與婆羅門教相結合的產物。
在佛教的發展過程中,分為大乘與小乘兩大系統。在大乘佛教中又分為顯宗與密宗。密宗是大乘佛教發展的後期階段,也是最高階段。它自稱受法身佛大日如來深奧秘旨教授,為「真實」言教,故名。是一種以高度組織化的咒術、儀禮、民俗信仰為核心的佛教派系。主要經典有《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等。密宗的傳承體系,自稱是大日如來授法金附薩堙,釋迦逝世後八百年時,龍樹開南山鐵塔,親從金剛薩棰受法,後傳龍智,龍智傳金剛智和善無畏。唐開元年間,善無畏、金剛智及金剛智的第子不空先後來中國輸入密教,成為中國佛教宗派之一。在中國漢地傳兩世後衰微。
與密教傳入漢地差不多同時,密教也傳播至中國西藏地區。8世紀中後葉,著名的密宗大師蓮花生來到西藏,幫助信佛的藏王赤松德贊(755—797在位)「調伏眾魔」,戰勝了西藏本地的原始巫教——苯教(Bonpo),同時,蓮花生將已含有密宗四部修法之最高階段的無上瑜伽密的印度因陀羅部底系金剛乘密教傳入西藏。公元13世紀初,佛教在印度泯滅後,唯有西藏佛教保留了密宗四部修習的完整形態。形成了藏密系統,另外,唐代貞元21年(805年),日僧空海在長安青龍寺從惠果受胎藏界、金剛界兩部秘法帶回日本,形成東密系統。
一般說來,傳統佛教,即所謂顯宗是絕對排斥性的。尤其是早期佛教堅決主張貫徹禁慾。色戒是佛教最基本的戒律之一,任何佛教徒都不得違犯。佛教所包含的這種堅決的古印度禁欲主義傳到中國後,曾與重視男女天倫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中國文化傳統發生激烈碰撞,於晉唐時期曾遭受儒、道為代表的本土文化集團的攻擊指責。另外,佛教宣揚人生即苦,四大皆空,性慾和肉體是人生「苦」的根源,是使靈魂墮落,不得超脫涅的邪惡之源。因此,佛教認為現實人生的康樂長壽及喜樂體驗是不值得追求的。《法句經》指出,如果將靈魂比喻為火的話,那麼身體只是炭、草、糞、薪一類卑賤骯髒的東西,只是精神暫居的虛幻的軀殼而已。由此可以理解、旨在康樂長壽的房中養生文化不可能在佛教顯宗中產生任何共鳴和理解。
密宗卻是明顯的例外。
同佛教顯宗不同,密宗是帶有濃厚市俗化色彩的佛教派系。密宗講究通過「三密為用」來「即身成佛」。所謂「三密」,指身密、口密、意密,即手結印契(特定的手勢和坐法)、口誦本尊真言(咒語)、心觀想佛尊。這種通過三密即身成佛的教義直接將密宗修煉引向了人的現實生命和自我身體。例如,密宗的身密修法,包括手印<手和指結合成不同形狀)、身印(身的特定姿勢)以及人體內部氣、脈、輪的修法,後者與道教氣法非常相似。這樣,儘管密宗並不直言追求生命健康長壽,但三密以及瑜伽的修煉卻將其引上了長壽康樂的效果。
既然密宗將目光關注於自我生命的「即身成佛」,性生理也就成為重要研究對象。他們吸收了古代印度瑜伽性能量「軍荼力」.(Kundali—niyoga)理論。按照這一理論,人體主要的氣脈有三輪七脈;三脈是中脈、左脈、右脈。左脈為紅色,下通右睪丸。為陰脈(d),象徵雪山女神、陰性能量(s'akti)和月。右脈為白色,下通左睪丸,為陽脈(pingala),代表溼婆、陽性能量和太陽。左右兩脈交叉纏繞而行,中間是最重要的中脈(susumna)。中脈在脊髓中間,暈藍色,上端達頭頂「梵穴」(百會)。向前彎下至兩眉中間,下端開口於「密處」 (外生殖器口)。左右二脈在臍下四指處與中脈會合。三脈於頂、喉、心、臍等處纏繞成結,稱為「脈結」,是阻止氣入中脈而自控生命、心識的生理性障礙。常人左右二脈被精、血充滿,而中脈卻扁縮不通,如乾枯羊腸,密道修煉者即要打通脈結,將一切氣注入中脈,便能獲宇宙能量而永生。
怎麼樣才能打通中脈?這就要求觀想中脈上的輪脈,以激發性力「軍荼力」衝開脈結。關於脈輪的說法,有四輪、五輪、六輪、七輪、八輪等各種說法,其實大同小異,只是於某些輪有所側重而已。現以七輪為例:
(1)密輪。又稱海底輪、脊根輪、育樂輪。位於會陰之上。該輪是性力之源,其形四葉,紅色,有「軍荼力蛇」(又稱靈蛇、拙火、靈力、靈熱)以三蜷半之形蜷臥休眠,頭部向下垂落。
(2)生殖輪,又稱密杵輪。力源輪位於外生殖器根際及末端,呈黃色六瓣蓮花形。為「樂空雙運」(雙修)的關鍵部位。
(3)臍輪,亦稱化輪。位於臍後,其形為灰色的十葉蓮花。
(4)心輪。又名F輪。位於二乳連線中點內中脈相合處。白色.(或紅色)十二瓣蓮花狀。
(5)喉輪。又名報輪、受用輪。位於喉根處,呈紫色十六瓣蓮花狀。
(6)眉間輪。位於兩眉間三角骨內中脈上端,呈雙瓣白蓮花形。
(7)頂輪。又稱梵穴輪、大樂輪、涅磐輪。位於頂門中脈處,中脈以此為出口,呈雜包幹瓣蓮花狀。
密宗無上瑜伽「樂空雙運」雙修法的生理學根據便是三脈七輪及「軍荼力蛇」學說。所謂「樂空雙運」,即是密宗無上瑜伽密的教義及特別修行法。其理論根源於密宗《大日經》與《金剛頂經》。本來早期佛教在性排斥問題上是決無妥協餘地的。然而密宗聖典《大日經·住心品》中卻說學佛須以「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其中關鍵在於最後一句為密宗所獨具。「究竟」意為「徹底」、「極盡」;「方便」意為「善巧」、「靈活掌握」、「權變」,這句話為密宗突破大小乘佛教殺、盜、淫等根本戒律真正開了「方便之門」。這就是,為了達到成佛的目的,沒有什麼手段不可以
使用。只要「佛祖心中留」,沒有什麼不可違背的戒條。菩薩應持不邪淫戒,但為了度人度己,修成佛果,可以利用女性作為修法道場,以「攝護眾生」。
另一重要的密宗雙修依據出自《金剛頂經》:
「奇哉自性淨,隨染欲自然。離欲清靜故,以染而調伏」。
所謂「調伏」的觀念,是指藉助性慾和性能達到「自性淨」而成就佛果。這與道教房中派和內丹雙修派欲借性修煉成就仙道異曲同工。所以《大日經》宣稱:
「隨諸眾生種種性慾,令得歡喜!」
《喜金剛帳本續》更說:
「腹中誤中毒,復以毒中取;以楔而出楔,以垢中除垢;若耳中水入,以水能令出……若有貪慾情,以欲中調伏」。
根據「調伏」的說法,密宗雙修已是順理成章。菩薩天人均有了性修煉伴侶。天人有天后,天女為伴,降伏「惡魔」的諸尊明王相應有明妃(佛母、空行母)陪伴。《大日經疏》卷9說:「明是大慧光明義」,又說:「妃是三昧義,所謂大悲胎藏三昧也」。 明王與明妃雙修交媾便成為「以萬便 (悲)為父,以般若(慧)為母」這樣一個「悲智和臺」的象徵。密宗信徒依此觀念,遂以金剛上師為父,以上師修法的性伴侶以及一切修密的女性這空行母,以「男女雙身大樂」為修法成道的手段,稱之為「欲樂定」、「蓮杵氤昧三
解決了雙修的教義及戒律方面的問題後,佛教密宗便以古印度瑜伽的氣、脈、明點等生理學說為根據,發展出「樂空雙運」的雙修實踐體系。
密宗無上瑜伽認為,蜷伏沉眠於人體密輪之上的性潛能「軍荼力蛇」須賴明王明妃兩性交媾中所擊發的性能來刺激喚醒。也就是說,他們認為兩性性交時所產生的體內性激素和性能量最容易激發人體潛能。他們認為,人在兩性交媾過程中達到性興奮時,心間不壞明點與意念及全身的氣皆往下身走,凝集於臍下。所謂「明點」(blndu)是印度古瑜伽概念。指人體中生命能量的凝聚點及水液。其中有些明點與道教內丹的「精」類同,故有譯為「精」、「真精」、「真火」的。「不壞明點」類同道教內丹的「元精」、「真精」,為人生命及心識之本,終身不壞,稟自父精母血,為意識底層的心識之本「阿賴耶識」與命根氣的結合,住於中脈中,隨人的心理生理活動而於中脈中變化移動。
當性慾衝動時,並隨其漸達高潮,不壞明點從頂輪降至喉輪、心輪、臍輪,這時全身心識與氣皆聚一處。若以瑜伽加以修煉調控便能轉化發生智慧。密宗又認為。一般人在性立時射精將性能量釋放,使女性懷孕產子,這裡將性能傳遞轉移給了後代。而密宗雙修者通過性交媾運動激發己身內的性能量,但是不射精,而是以意念調動密杵輪的性能去制激喚醒「軍荼力蛇」。《訶陀瑜伽燈明》說:「知瑜伽者當保其精。耗其精者死,存其精者生」。這種觀念,與道教內丹認為人的陽精「施之於人則生人,施之於己則成仙」完全一致。
當密道修行者通過性交激發的能量使密輪上沉睡之「軍荼力蛇」覺醒,蛇頭開始由低垂而高昂,噴出拙火。在不斷的用意、念咒、呼吸修煉過程中,金黃色蛇體漸漸由蜷曲而伸直上竄,噴出的拙火也愈加明亮、熾熱,燦爛,經過諸輪,沿中脈升騰,直達頂輪與明點相合,燒融頂輪中脈出口處的脈結即「白菩提」,此時左中右脈接通,滴下甘露,收一切氣入中脈,人與大梵接通,天人合一。此時密道行者感受到大喜樂境界,生理與心理發生極大變化,入高深定境,獲得空、明、樂、無念的禪定之境。
佛教密宗雙修法與道教房中術本質相通並不是偶然的。
在歷史上,印度的佛教於公元2~3世紀以來曾大舉進入中國並成為中國主要宗教之一,這已是眾所閡知的事實。然而,在此同時,中國的道教也曾逆向遠播至印度。並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佛教,使之演化出密宗,則鮮為人知了。由於印度密宗的產生晚在公元7世紀以後,而中國的房中術依據馬王堆西漢墓竹簡房中書推斷,不應晚於戰國晚期至西漢初,也就是公元前3世紀前後,因此在佛教於公元2—3世紀循南、北絲綢之路進入中國時,中國的房中術完全可能循同樣的道路隨著當時興起的道教傳播至印度。密宗經典對此有不少蛛絲螞跡可尋。如密宗古典《樓陀羅問對》卷17說,梵天之子瓦西沙曾苦修數年而未得成就,於是其父勸他求取「中國修煉法」。他後來到了中國,見佛陀身邊有無數裸體術士飲酒吃肉並與美女性交。他感到惶惑之際,佛陀乃以性儀及五摩之義授與他。所謂「五摩」,(5m),乃是飲酒(madya)、食魚 (matsya)、食肉(mamsa)、性準備(maithuna)、男女群體性交(mudra)。這也就是印度教性力派的「五摩(m)字真言。」這裡所載的很有可能指的是西南天師道所舉行的「合氣」儀式。另外一部權威的密教經典《梵天問對》、又稱《風神合璧旦多羅》也記載了大體相同的傳說,說是密宗大師殊勝曾遠赴「摩訶支那」和「秦地」學習正道,卻見佛陀沉緬於醇酒美婦,疑問之下,佛陀向他傳授了「五摩功」。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的張毅先生曾在《印度宗教與中國佛教》一書中指出,道教傳播印,度,主要是通過滇緬線,即今所謂南方絲綢之路進行的。此論甚為精到。根據此論,中國道教房中術傳播路線為,西端連接西南絲綢之路終點的印度密宗發源地迦摩縷波 (阿薩姆),東端連接西南絲綢之路另一終點,即道教天師道發源地川西成都地區。大約在公元2世紀到4世紀間,佛教沿西南絲綢之路東傳同時,道教天師道的「合氣之道」也循同一路線西傳,由此刺激了鄰近中國的迦摩縷波地區奉「五摩字真言」的「外道』』流傳,最後衍變為佛教密宗,並於公元8世紀回傳到中國漢藏地區。由此,除去佛教信仰教義及來自古印度瑜伽生理學外,我們可以解釋為何印度佛教密宗雙修與中國道教房中術竟然如此類同,如出一轍了。
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就此曾指出:「乍視之下,密宗似乎是從印度輸入中國的。但仔細探究其(形成)時間,倒使我們認為,至少可能其全部東西都是道教的」(《中國科學技術史》)。
荷蘭著名漢學家高羅佩也指出了這一點。他說:「由於基於止精法的房中秘術從紀元初便盛行於中國,而其時在印度卻毫無跡象,所以很明顯金剛乘的這一特點當是經阿薩姆邦從中國傳入印度」。(《中國古代房內考·附錄》)
密宗雙修傳自印度,源於中國道教房中術。且在西藏等地區,已演變為道地的中國佛教宗派。其雙修法,包含了深刻的信仰、哲理、人體科學知識和認識,並有一系列觀想、行氣操作方法,在一定的前提下,對人體健康和長壽有一定益處和效果,因而是中國房中養生文化的組成部分。但是與道教內丹雙修一樣,密宗雙修要求的個人條件及心理生理修養水平很高,(西藏黃教規定,未經二葉餘年顯宗課程修習及嚴格考試是不允許學密的)一般人是不可能自己獨自修煉的。至於作為修密準備的各種鍊氣法門,如金剛數息法、寶瓶氣法、金剛誦法、九節風法、大圓滿次第法等則可以作為自身習鍊氣功以祛病健身、追求長壽的參考。
本堂函授護身道法:《七星照命法術築基》二卷,《金光神咒三重訣》一卷, 《陰陽先生符咒通靈秘法》一卷,《洞玄玉樞雷霆大法之神霄十字天經密煉法》一卷。公眾號對話框輸入「買」進店學習。為普通人提供簡便易操作的在家符咒修行方式。內煉好比內功,符咒譬如招式。無內煉符咒只是鬼畫符,無神氣之實。所以普通人用法不靈。